(古代詩詞另類解讀第32期)
(文·張凡)
古代有許多描寫孤獨氣氛的詩詞,比如詩仙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還有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以及蘇東坡的「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這些詩詞中都帶著深深的孤寂,甚至是絕望的心緒。但若是只論孤獨的意境,這些千古名作,卻都敗給了這一首不出名的宋詞。這首詞可謂是寫盡了人間的孤獨,在一個無人問津的孤燈深夜裡,仿佛作詞人的心也隨之寂滅。
這首宋詞的作者名為向滈,他和這首詞一樣,並不十分出名,甚至有許多人都未曾聽聞過他的名字,和他的詩詞。他就像是一顆被埋在塵埃裡的明珠,雖有才情,卻無處展示他的光芒。
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夠寫出如此孤獨寂寞的詩詞,因為這正是他的心聲。這首宋詞給人的感覺,宛如一個被世界拋棄的人,在冰冷的深夜裡無助的呼喚。就像是一支將要熄滅的蠟燭,在夜風裡燃燒著最後一絲光芒。
如夢令·誰伴明窗獨坐
宋·向滈
誰伴明窗獨坐。和我影兒兩個。
燈燼欲眠時,影也把人拋躲。
無那。無那。好個恓惶的我。
向滈的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其實都在困境中度過。同時這也造就了,他這種遺世獨立的性格,當一個人嘗遍了人間的悽冷與苦澀,他心中的熱情和希望,也會被慢慢的消磨。直到如風中殘燭,陷入冰冷的黑暗。而這首宋詞,就是他心裡的最後一絲光明。
「誰伴明窗獨坐,我和影兒兩個」,他在一開篇,就渲染了一種十分寂寥的氣氛。昏暗的窗戶中還透著點點光亮,但是在幽窗之內,卻只有他自己孤獨的身影。獨守空房,任由思緒飄散,自品寂寞,任憑心事凋落。
一種傷心的感覺,瞬間遍布在人們心中的每一個角落。這樣的境況惹人憐惜,令人心疼,在一個狹小幽閉的空間裡,寂靜無聲,不言不語,心情說不出的壓抑。無人知曉他究竟在思量著什麼,是怎樣的心事讓他如此傷神。
他就這樣從黃昏坐到深夜,沒有一絲動靜,甚至都不曾挪動位置。此時燈火搖曳,殘燭欲盡,寂寞的影子,也在搖晃的火光中忽隱忽現,仿佛也厭倦了這樣的環境,隨時都有可能離他而去。
只留下滿心的愁緒,不曾有一絲的減少,宛若一塊千斤巨石壓在他的心頭,讓他有一種將要窒息的感覺。生活的痛苦,現實的折磨,已經將他摧殘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身似三秋風中葉,心若殘燭一點明。這一點光明,是他人生中的最後一絲生命氣息,也是支撐他度過殘生的唯一動力。可是現在他心裡的灰暗,卻連著最後一絲光明也不願意放過,眼見就要將之吞沒。
他的心中異常惶恐,他似乎看見了自己,正在黑暗中瑟瑟發抖,在絕境中苦苦祈求。「無那,無那,好個恓惶的我」,可是他這樣的心情,又豈是「恓惶」二字能夠形容。孤寂,無助,絕望,如此之多的心緒交織在一起,他已經無力再抗拒。
在這一刻,他無疑是這個世上最孤獨的人,連人生中的最後一點希望,也即將失去。漫漫長夜裡的苦澀,只有他自己能夠體會。
因為他的一生,終究沒能釋放出自己的光彩,到頭來依舊是一個無奈的結局。可是他這一首不出名的宋詞,卻寫盡了人間的孤獨,讓人看到了他的內心,究竟是如何在孤燈深夜裡,隨著燈火而寂滅。夜深夢難留,燈火人依舊,又有多少人的心,都是在這樣的深夜裡,失去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