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歲陸遊被彈劾不得不歸隱故鄉,一首宋詞寫盡怡然自得的田園生活

2020-12-27 老張侃詩詞

今天我們讀古典詩詞,對於那些抒發豪邁情感、卻又遭遇懷才不遇的文人有了許多的了解,但是也感覺到很奇怪。既然懷才不遇,空有報國之心,還要面對排擠,為何一定要留在仕途,非得最後撞個頭破血流?

或許他們是受到了儒家思想學而優則仕的影響。畢竟前有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歸隱山林,最後的結局卻非常悽慘。他們內心當中都有著忠君報國和建功立業的信念。對於他們來說,生命不是最可貴的,在有限的生命當中不能出人頭地才是最可悲的。

不過當他們歸隱山林之後,那種無官一身輕的情緒也讓他們開始享受生活。比如今天我們所分享的就是陸遊的一首宋詞,寫於陸遊55歲被彈劾不得不歸隱故鄉的時候。雖然這首詞的知名度不是很高,但是其中所描寫的怡然自得的田園生活,還是讓人感覺很舒服。

且看:

採藥歸來,獨尋茅店沽新釀。暮煙千嶂。處處聞漁唱。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疏放。作個閒人樣。

這首宋詞的題目是《點絳唇·採藥歸來》,寫於公元1180年,陸遊時年55歲。陸遊在官場受到排擠,被彈劾回到故鄉。這個向來壯懷激烈,憂國憂民的著名詩人,在田園生活當中,尋求到了一種生活的寧靜。

開篇詩人就寫出「採藥歸來,獨尋茅店沽新釀」,回歸田園,詞人的生活怡然自得,「採藥」、「沽新釀」是歸隱生活的兩大主題。而且此地「暮煙千嶂」、「處處聞漁唱」,一派令人感到舒適的田園牧歌,讓詞人沉醉其中。

下片寫自己蕩舟江河之上的追求,「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沽新釀」之後,陸遊「醉弄扁舟」,感受柳宗元「獨釣寒江雪」的境界。「不怕黏天浪」寫自己在風雨中泰然自若,也更寓意自己在宦海的風雨飄搖中堅守理想和信念,不會有任何懼怕。

之前在朝堂受盡排擠,如今在「江湖上,遮回疏放」,把酒當歌,盡享人生自由之歡樂,就「作個閒人樣」,摒棄這世間一切的煩擾,只需要在此時「作個閒人」,才會真正看到人生本來的模樣。

我們通讀這些古典詩詞,就會發現詩人被貶是不變的主題。他們渴望建功立業的忙碌,歸隱山林則被視為「作個閒人」。這體現了他們積極進取的心態,也代表了古代士大夫價值觀念的追求。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圖片原作者對本文的貢獻,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辛棄疾最詩意的宋詞,寫了2個老人3個小孩,盡顯田園生活之美
    從年少求學時候開始,大多數人都慢慢離開故鄉,離開那個偏遠的小村落,開始在城市裡面生活。隨後在外娶妻生子,生活逐漸安定下來。在這十幾年的時間當中偶爾也會回家,但肯定不會像今天這樣能夠住這麼長時間。那麼就趁著這一段能夠在家的時間當中,在詩詞中感受一下,愜意的田園生活是什麼樣的吧。
  • 10首寫歸隱的詩詞,離別繁華世歸隱山竹林
    在古代詩詞中,有一類特殊的題材——隱逸,或者說歸隱,指的是嚮往或歸隱田園生活,描寫秀美的田園風光,抒寫清閒安逸生活的詩詞。讀來格外清新自然,巧妙新穎。陶淵明從二十九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而當時的官場風氣極為腐敗,諂上驕下,一個正直的士人,在當時絕無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實現理想抱負。陶淵明的品格與政治社會之間的對立,註定了他最終的抉擇——歸隱,這首詩便作於此時。
  • 辛棄疾很有禪意的一首詞,盼望歸隱田園,自在忘機,禪意盡顯
    而唐詩宋詞更是這瑰麗花園裡的奇葩,留給後人美妙和神奇的精神享受。從晚唐開始,歷五代而宋元明清之間,禪師們以詞說禪,詞境與禪境結合很好。下面這首作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辛棄疾很有禪意的一首詞,歸隱田園,自在忘機,禪意盡顯。
  • 初唐第一田園詩人,他的這首詩,奠定了五言律詩的基礎
    以至於,因為嗜酒,王績這個小縣丞還受到了彈劾,於是乾脆辭官不幹了。《野望》就是在王績在隋末初次辭官歸隱的時候,所創作的一首描寫田園景色和自己的閒適生活的五言律詩。隱居山林的初唐第一詩人李白、杜甫、陸遊、白居易、孟浩然......這些大詩人的作品,我們讀的多了,自然不覺得王績的詩作有如何的了不得。
  • 清代詩人大徹大悟後,即興寫下一首田園詩,闡明自己的歸隱之心!
    說起歸隱,或許是古代文人們的一個共有嗜好,也似乎都要與「山」有關,陶淵明說「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王維說「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等等。然而歸隱真的要一個人深居青山?真的要不食人間煙火?其實不然,或許真正的歸隱就是我們身邊的鄉村田園。
  • 一首不出名的宋詞,卻寫盡了人間的孤獨,孤燈深夜心也隨之寂滅
    (古代詩詞另類解讀第32期)(文·張凡)古代有許多描寫孤獨氣氛的詩詞,比如詩仙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還有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以及蘇東坡的「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但若是只論孤獨的意境,這些千古名作,卻都敗給了這一首不出名的宋詞。這首詞可謂是寫盡了人間的孤獨,在一個無人問津的孤燈深夜裡,仿佛作詞人的心也隨之寂滅。這首宋詞的作者名為向滈,他和這首詞一樣,並不十分出名,甚至有許多人都未曾聽聞過他的名字,和他的詩詞。他就像是一顆被埋在塵埃裡的明珠,雖有才情,卻無處展示他的光芒。
  • 陸遊最具有影響力的一首詞,驚豔了世人800多年,至今無人能超越
    文人們也是希望自己可以擁有梅花一樣的品格,以及梅花一樣的個性,所以從唐詩到宋詞,那都有很多的詠梅名篇,其中一些作品可謂是膾炙人口,達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譬如南宋詩人陸遊的這首《卜算子·詠梅》,那就是一首經典名篇,寫得很有韻味,同時也寫出了新意。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 最能體現陸遊愛國情懷的一首詩,讀來讓人動容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愛國詩人,其中較代有表性的如李白,杜甫,李商隱,孟浩然,嶽飛,辛棄疾,陸遊,王維,劉禹錫,等等,但要說在歷史上最偉大的愛國詩人就當屬陸遊了。陸遊,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遊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加上國破家亡的時代背景更使得陸遊的愛國精神更是深入人心。
  • 一首對歸隱生活的嚮往之情的古詩
    一首對歸隱生活的嚮往之情的古詩滿江紅 · 暮雨初收作者:柳永暮雨初收,長川靜、徵帆夜落。臨島嶼、蓼煙疏淡,葦風蕭索。是指對此令我思念起回歸的路程,對漂泊生活產生了厭倦而憂傷的情緒。【5】「桐江好,煙漠漠。」是指桐江景色美麗,霧靄漠漠密布。【6】「波似染,山如削。」是指好似進入了水波之中,山峰如刀削一般。【7】「繞嚴陵灘畔,鷺飛魚躍。」是指白鷺和魚兒圍繞嚴陵瀨飛翔和跳躍。
  • 北宋晏殊最有名氣的一首宋詞,14字詞句乃是警句,還蘊含倆成語
    比如唐朝的張九齡,王維等人職位都不低;而到了宋朝,範仲淹、宋祁、晏殊等人都是宋詞大家,甚至還做過宰相。由此我們來看,雖然科舉制度並不是多麼的公平,但是在那個時代,確實已經篩選出了足夠優秀的人才。很多人哀嘆科舉不中,一輩子也就只好淪落江湖,歸隱山林。
  • 陸遊最有韻味的一首詩,開篇第一句很傷感,最後兩句又是氣勢磅礴
    陸遊骨子裡愛國情懷最是令人感動,一位普通的文人,可是始終心繫天下,而且他與別的文人不一樣,並只是嘴上說說,真正去到前線,這一點他與辛棄疾是有幾分相似,兩個人文武全才,而且他們身上的英雄氣概,也是最為後人津津樂道。陸遊和辛棄疾都是堅定的主戰派,可是當時的南宋朝廷卻是一味地議和,這也使得他們沒有了用武之地,還時常遭受到別人的彈劾。
  • 滿腹心事無從寄,面對初夏田園風景,陸遊寫了一首格調清新的絕句
    這是一個夏日,告別了奼紫嫣紅的春天,詩人陸遊漫步在鄉間小道上,滿眼的田園風光,那一草一木、一花一石盡收眼底。夏日景色熱愛生活、善於從生活場景中發現素材的陸遊有感而發,吟誦出了一首初夏絕句:紛紛紅紫已成塵
  •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寧願歸隱成田園詩派的鼻祖
    他前半生入仕為官,40歲後歸隱田園,最終成為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人們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及「田園詩派之鼻祖」。陶淵明雖然平時最蔑視功名富貴,不想趨炎附勢,特別看不起這種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小人,但在其位也不得不應付,於是,他立即起身準備去見督郵。此時,縣吏連忙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的,並且還要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到太守面前說壞話的!」
  • 王維最豁達的一首詩,讀起來心曠神怡,怡然自得!
    歡迎大家來到成奕詩詞漫談時間,接下來,成奕想為大家介紹王維的一首詩,這首詩是王維的代表作之一,描寫的是王維退隱之後怡然自得的閒適情趣,全詩生動地刻畫了一位隱居者的形象,突出表現了隱士豁達開朗、積極向上的性格。這首詩就是《終南別業》。
  • 陳引馳:陶淵明為何歸隱田園
    ▏題圖:明李在《歸去來兮圖》陶淵明為何歸隱田園陳引馳|文想起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形象大概立刻就會浮現出來:這是一位遵從自己心願而歸隱田園的詩人。不過,就一定是這樣的嗎?他在第二年也就是401年有一首《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裡面出現了「懷役」二字:「懷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徵。」這與詩題中「赴假」、「夜行」顯然是相應的,那麼,詩題透露的信息乃是詩人在休假之後返還江陵,經過距武昌不遠的塗口。這回銷假返回的江陵,理應就是前一年「從都還」的目的地,這也正是前面提到的399年攻殺原荊州刺史殷仲堪而此刻正據有該地的桓玄的府中。
  • 蘇軾宋詞對人生的感慨真是扎心啊:「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
    蘇軾宋詞向來喜歡抒發人世情懷,尤其喜歡在其中抒發看破世俗的感慨。比如《赤壁懷古》當中的「人生如夢」,又比如今天我們聊的這句「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這兩句宋詞之所以在今天很受歡迎,就是因為其太扎心。為什麼扎心呢?因為他說到了我們人世間所遭遇的處境。之前看古人漂泊流浪,看他們抒發對故鄉的思念,點點滴滴都融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情懷之中,總會生出一絲悲愴。但是又轉念一想,他們為何要行走在路上呢?
  • 田園詩人之祖--陶淵明
    他生活的年代是危機四伏的時代,是大混戰、大分裂的時代。東晉的統治者是世族大地主階級的總代表,他們壟斷著東晉政權,反動的門閥制度在這個時期發展到了頂峰,像陶淵明這種出身低微的人,根本不可能在仕途上有所作為。雖然陶淵明的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之類的官,但對他並沒有多少幫助。陶淵明29歲才開始出仕,,出任江州祭酒。
  • 陸遊的一首描寫秋雨過後鄉村景色的詩,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陸遊,南宋著名的抗金詩人,一生致力於恢復中原,驅逐金兵,收付汴京,解救光大北方失陷的領土和同胞,並為此奮鬥一生。由於金兵入侵南宋朝廷岌岌可危,激起了大批有為青年投身報國的大潮之中,陸遊、辛棄疾等都是這批愛國志士中的代表人物,均有驅逐金兵、收復中原、還都開封的遠大志向。
  • 陸遊很著名的一首詩,開篇10字就豪氣縱橫,結尾10字真大丈夫
    那些無病呻吟的作品,缺少作者自己情緒的內核,也無法引起人們的共鳴,算不得優秀作品,如果沒有情緒的激發,恐怕世界上也就沒有詩這個東西了。然而陸遊在這裡主要強調了一種情感,那就是悲憤,這一點又不同於白居易,白居易生活在盛唐,一生的仕途還算順利,沒有什麼很大的挫折,所以對於悲憤的感覺沒有那麼強烈,他的主張是在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上發現美好,與陸遊的心境迥然不同。
  • 70歲老英雄最傷感的宋詞,開篇12個字是他一生的榮耀
    公元1189年,65歲的陸遊因為一直堅持積極的抗金行動,受到彈劾被罷官回鄉。這一離去幾乎宣告了陸遊告別抗金前線,也告別了他的個人舞臺。在回老家隱居之時,將近70歲高齡的陸遊寫出了最傷感的宋詞,開篇12個字是他一生的榮耀。且看:當年萬裡覓封侯,匹馬戍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