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豳風·東山》比興手法的穿插使用,更增加了詩的詠嘆意味

2020-12-20 a1314191

舊解認為這首《詩經·豳風·東山》是士大夫歌頌周公東徵武庚和淮夷的叛亂勝利歸來而作。《詩經》的舊解常常比附史事說詩,往往出於臆想和揣測,不必拘泥。從詩的內容看,歌者參加的這場戰爭,也許正是周公東徵,但並無歌頌周公之意,而是久徵在外將歸故土的士兵的自我抒懷。從詩中看,這次到東方出徵的時間很長,詩中有一句說「於今三年」,至少有三年之久了。古詩中往往以「三」字泛指多數,如《碩鼠》的「三歲貫汝」,即多年養活你。如果那樣,時間就更長了。

這麼長的時間離別家鄉和親人,在外參加出生入死的戰鬥,戰事總算結束,作為倖存者之一可以回到家鄉與親人會面了,自然百感交集。詩中所詠唱的,就是這位戰士雙腳踏上歸程時,湧上心頭的那種複雜的感情和心緒。

《詩經·豳風·東山》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我東曰歸,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獨宿,亦在車下。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果臝之實,亦施於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戶。町畽鹿場,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懷也。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鸛鳴於垤,婦嘆於室。灑掃穹窒,我徵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慄薪。自我不見,於今三年。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倉庚於飛,熠耀其羽。之子于歸,皇駁其馬。親結其縭,九十其儀。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

全詩共分四章,每章的前四句都是相同的:「東山」,指今山東費縣的蒙山,當時屬魯國。「慆慆」,時間久長。「蒙」,雨細小的樣子。四句說:我服役出徵到東山,很久沒有歸來。現在從東邊回來了,正逢濛濛細雨。歌者反覆詠嘆久徵在外終得踏上歸途的情景,因為正是這一點觸發歌者迸發百感千緒。四章全由它領起,使每一章的內容都籠罩在濃鬱的詠嘆情調中。四章詩分別從不同側面生發,將久徵得歸的士兵的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深切感人。

第一章抒寫渴望歸家重過和平生活的心情。「我東曰歸,我心西悲」「悲」是思念之意。劉邦說「遊子悲故鄉」,《漢書》顏師古注即云:「悲,謂顧念也。」兩句說從東方一踏上歸程,心便飛往西方的家鄉去了,活畫出急切歸鄉之情。「制彼裳衣,勿士行枚」,是說到家就可以製作平居穿用的衣服,換下戎裝,不用幹那銜枚疾走的軍事營生了。

兩句詩完全不用表達感情色彩的字眼,只把將要做的和將要拋棄的兩種情事並列在那裡,對和平生活的喜悅之情,對軍旅生活的厭憎之感,便充溢紙面,這就是所謂文情到處,自然高妙。末四句寫歸途的行宿實況,而出以比興手法。「敦」本是圓形器皿,這裡用作形容詞,描狀士兵蜷縮成一團的樣子。詩句中特別點出「獨宿」「車下」,也許是想到快要歸家了,就更加突出地感受到這種生活的孤悽難耐,便脫口而出了,令人見其景而思其情,饒有餘味。第二章是懸想家園的境況。

離家多年了,壯勞力被徵發一空,家園也許是一片荒涼了吧?蔓生的瓜蔞爬滿了屋簷。屋角潮溼處生滿了土鱉蟲,蜘蛛在門上結了網。到處是野獸的足跡,夜間則磷火飄飛。往昔充滿人聲笑語、果木禾稼的家園如今成為野鹿出沒的場所了吧,不少人已為困窘生活所迫長歸地下了吧。「町畽」「鹿場」「熠耀」「宵行」,這些雖然都屬懸揣之詞,但一筆筆寫來,一層層展開,荒涼的情景歷歷如見,鋪排有力,氣氛濃鬱,是很好的白描手段。這樣的景象不是很令人望而生畏麼?然而末兩句一轉:「不可畏也,伊可懷也。」不可怕呀,那是很可懷念的地方呵!

因為這畢竟是自己生活和成長的故土,即使已經荒殘,也還是值得思念。這一反迭,更強有力地表現出歌者對故土舊廬的懷戀深情。第三章想到家中孤處的妻子。「鸛鳴於垤,婦嘆於室」,鸛在小土堆上叫,妻子又在屋裡懷思哀嘆吧。前一句是後一句的起興,用鸛鳴興起婦嘆。用苦味的瓜久繫於薪柴之上,喻相思的悽苦長期膠滯心頭,與妻子已經多年不見,彼此都受盡了相思的煎熬。第四章緊承上章進一步生發,想到從役前新婚的情景。也許經歷了久別的痛苦,對幸福的往事更加珍惜和思戀,歌者把當時結婚的場面著意描寫得輝煌美好。

下面陡然一結:「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當初是那樣美好,如今又怎麼樣?一種即將再見的由衷喜悅之情,噴薄而出。姚際恆說:「如之何者,乃是勝於新之辭也。古今人情一也,作詩者亦猶人情耳。」這首詩沒有更多描寫徵役之苦,著重寫了戰事結束後踏上歸途的喜悅、對家園的深沉懷念和對家庭幸福生活的強烈思戀。在這樣的描寫中,反襯出徵役對人們和平幸福生活的破壞,而歌者對徵役的厭憎之情,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在反映徵役主題的詩中,別開生面。其次,詩雖是寫久徵還家之喜一種感情,但分四章,從多側面展開描寫。由踏上歸途的感受開始,揣想家園是否已經荒涼,懸想妻子對自己如何思念,回憶新婚時的盛況與心境,使歸家的感情抒寫,豐富而不單調,將久役在外的徵夫踏上歸途時既欣喜而又隱懷某種憂懼的複雜心境,抒寫得淋漓盡致。再次,描寫的筆墨具體細膩,無論是歸途情狀,還是懸想的或回憶的種種情景,無不真切形象,使人如聞如見。而比興手法的穿插使用,更增加了詩的美感與詠嘆意味,深情綿緲,楚楚動人。

相關焦點

  • 《詩經》的早期形態與「四詩」
    但今本《詩經》的風、雅、頌三分顯然不可能是最早的分類,因為沒有證據表明周初禮制存在與風、雅、頌對應的三分,這三者本身的時代差距也很大,比如國風、小雅中僅有部分詩作可能產生於西周。另外,傳世文獻對風、雅、頌的稱述也存在一些矛盾之處。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探討,在《詩經》形成的最初階段,它應該由哪些部分組成。
  • 高中語文常用表現手法(2):抑揚、比興、象徵、白描、託物言志等
    初高中語文最常用的10種表現手法:對比、烘託、鋪墊、揚抑、暗示、比興、象徵、白描、夾敘央議、託物言志。上篇文章5.比興比興是中國詩歌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宋代朱熹比較準確地說明了「比」「興」作為表現手法的基本特徵:「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比興手法最早出現於《詩經》。
  • 詩詞寫作之比興
    有的詩是個別地方採用比,而有的則是整個形象都是比,就像後代的詠物詩;「興」就是起興,是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有的「興」兼有發端與比喻的雙重作用,所以後來「比興」二字常聯用,專用以指詩有寄託之意。 比興手法最早出現於《詩經》。《關雎》首章就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 周日《詩經》課堂 ||《豳風·東山》/薛紅誦讀/聞天語解析(442期)
    它的題材廣泛,真切地反映了西周至春秋間(800多年)的歷史、經濟、文化、愛情、戰爭等內容;其藝術手法高超,寫景、敘事、抒情都相當形象細膩,耐人尋味。賦、比、興是《詩經》創作中三種重要的藝術表達手法,對中國詩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郭沫若的一首七律,全篇採用比興手法,精彩紛呈
    古詩詞中經常採用各種修辭手段,例如比喻、擬人、比興等手法。讀者們都很熟悉比興手法,如《詩經·月出》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詩人們有時候託物詠人、緣物寄情,從而情因物顯,言在此而意在彼。
  • 【詩詞微塾】詩詞寫作之比興
    有的詩是個別地方採用比,而有的則是整個形象都是比,就像後代的詠物詩;「興」就是起興,是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有的「興」兼有發端與比喻的雙重作用,所以後來「比興」二字常聯用,專用以指詩有寄託之意。 比興手法最早出現於《詩經》。《關雎》首章就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 詳解詩經中的怨刺詩,以及在詩篇中修辭的運用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說說一些關於詩經中的怨刺詩。厭戰思歸這是為連續不斷的戰事使那些遠離家鄉和親人的徵人產生了厭戰思歸情緒,這在徵成詩中佔很大比重。《邶風·擊鼓》《王風·揚之水》《檜風·匪風》等都表達了常年在外當兵的丈夫思念家中妻子的憂思之情。《魏風·陟岵》《小雅·四牡》兩首詩描寫了徵人思念家中的父母兄弟。
  • 《詩經·椒聊》:古時讚美男子的詩
    此詩運用比興以及復沓的手法,含蓄地表現主題內涵,並收到一唱三嘆、情意深致的藝術效果。此詩為《詩經·唐風》第四篇,其創作背景歷來說法不一。《毛詩序 》和三家詩都以為是諷諫晉昭公,讚美曲沃桓叔勢力盛大子孫眾多的詩作;漢人應劭、第五倫則以為是讚美后妃多子的詩作。
  • 詩經
    《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徵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覆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
  • 比喻、象徵和比興,這次終於全分清
    象徵恰恰相反,它是將作者要表現的情理寄寓在具體形象中,使得表達更含蓄、更模糊。將明星比作街燈,天上就猶如人間,天上便易於人們想像,這是比喻的效果。北島詩歌的內涵卻因象徵變得更加隱微。初學詩歌或者不了解詩歌創作背景的人,很難領會詩歌中的內涵。聞一多說:「西洋人所謂的意象、象徵都是同類的東西,而用中國的術語說來,實在都是隱。」隱就是隱晦。因而,比喻和象徵雖有相通之處,但其在作用和目的上是截然相反的。
  • 詩經中的一首詩,道出先秦男子擇偶標準:碩大無朋
    進而有了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我想詩性就是從《詩經》開始注入我們的基因中吧!《詩經》,不僅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起飛點,也是我們遠古先民的瑰麗展現。通過《詩經》我們可以獲悉祖先的價值觀、生活觀、審美觀等等。由此產生一個問題,先秦時期男子選擇妻子的標準是什麼?由於年代的久遠,我們不得而知,只能通過那時流傳下來的文字或詩詞歌謠,側面來佐證。
  • 趣味語文丨比喻、象徵和比興,這次終於全分清
    象徵恰恰相反,它是將作者要表現的情理寄寓在具體形象中,使得表達更含蓄、更模糊。將明星比作街燈,天上就猶如人間,天上便易於人們想像,這是比喻的效果。北島詩歌的內涵卻因象徵變得更加隱微。初學詩歌或者不了解詩歌創作背景的人,很難領會詩歌中的內涵。聞一多說:「西洋人所謂的意象、象徵都是同類的東西,而用中國的術語說來,實在都是隱。」隱就是隱晦。因而,比喻和象徵雖有相通之處,但其在作用和目的上是截然相反的。
  • 冬穎老師講《詩經》:《詩經》的「六義」是什麼意思?
    ♪  點擊上方綠色按鈕⊙收聽「六義」是一個《詩經》學名詞,出自於解讀《詩經》的權威著作《詩·大序》:「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賦、比、興是前人總結的《詩經》的三種表現手法或是藝術技巧,與《詩經》的三大組成部分風、雅、頌合稱「六義」。
  • 《蜉蝣》——朝生暮死的生命詠嘆詩 | 從詩經開始
    《國風·曹風·蜉蝣》是一首自我嘆息生命短暫、光陰易逝的詩,此詩用比的手法,富含人生哲理。完整音頻點擊小程序連結→從詩經開始精選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於我歸處。中國古人很早就有關於時間與生命的感悟,孔子曾經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莊子以「白駒過隙」來比喻人生的短暫,而《詩經》中的《曹風·蜉蝣》在更早些時候就唱出了生命的不可琢磨
  • 詩經二子乘舟 注音、朗讀、翻譯及賞析
    詩經·邶風二子乘舟詩經·國風·邶風·二子乘舟原文二子[1]乘舟,泛泛[2]其景[3]。詩經·二子乘舟賞析關於《二子乘舟》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毛詩序》言為「衛宣公之二子爭相為死,國人傷而思之,作是詩也」。《毛傳》中則更具體地介紹了這一動人故事:衛宣公將太子伋之未婚妻宣姜奪為己有,生下壽、朔兩位公子。
  • 賦比興,可並不高深
    也就是說,在《詩經》之前,我們的祖先竟然生活在沒有詩歌的生活中。悲劇吧。現在不同了。我放學回家,看到頭頂的月亮,腦袋瓜裡,就唰唰唰,跳出李白,跳出蘇軾,跳出張若虛。回家就不寂寞了。那個女生問,《詩經》裡面的賦比興,不知道是什麼,好像很高深。我有點怕。我說,不用怕。很多的說法,都是嚇人的。方老師給你簡單的講講。
  • 中秋最早起源於詩經?詩經中的月亮,把相思寫到極致
    春秋末年《周禮》記載:「中春晝,擊土鼓,龡《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什麼意思呢?就是「中春的時候,白天打擊土鼓,用籥吹奏豳詩的樂歌。到了中秋夜也是這樣,擊鼓奏樂,祭月迎寒。」這裡《豳詩》,就是我們上文提到的《豳風·七月》。這就是詩經裡最早祭月,祈禱風調雨順、農業豐收的一種儀式。
  • 部編八下語文詩經《式微》《子衿》知識點+圖文解讀指導+圖文解讀+同步練習
    第三部分詩經的分類——風、雅、頌《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這主要是從樂調上的不同來區分的,因為《詩經》裡的詩都是合樂的唱詞。風詩有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風」是音樂曲調的意思。古人聽見風吹時能發出大小高低、清濁長短各種聲響,所以用來給樂調命名。「國」是方域、地區的意思,「國風」就是各國的地方樂調。
  • 2020寒假語文學習《詩經》二首 蒹葭
    《詩經》並對關雎進行了基礎性學習,本節我們將走進《詩經》二首的第二篇:蒹葭選擇C階同學按照注音版抄寫一份並背誦即可(只寫原文,不寫翻譯)選風 朱熹:「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裡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歌,各言其情者也。」朗讀節奏:蒹葭《詩經·秦風》A/B蒹葭 / 蒼蒼,白露 / 為霜。所謂 / 伊人,在水 / 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