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力:讓政府在公平正義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2020-12-16 中國經濟網

  (一)

  效率與公平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涉及哲學、經濟學、法學和社會學等多種學科,兩者之間的關係問題也一再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效率與公平範疇無論在外延還是內涵上都得到了不斷豐富和發展,對二者關係的認識也不斷深化。效率範疇最早產生於經濟領域,隨著對於效率認識的變化發展,從比較關注經濟效率到經濟效率與技術效率並重,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追求自主創新等。對於公平而言,改革開放初期關注的主要是分配公平或者說經濟領域的公平,此後公平的外延擴展到政治、文化和社會領域,提出了權利公平、司法公平、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與之相伴隨,公平的內涵從起點公平、機會公平擴大到過程公平、結果公平等。

  儘管效率和公平是兩個不同的價值目標,但二者不僅是相互聯繫的,而且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發展經濟、提高效率、增加物質財富,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保障人的權利、促進社會公平、維護平等,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效率是公平得以實現的物質基礎,同時,公平也是效率的保證條件。可以說,效率離不開公平,公平也離不開效率。效率和公平之間是一種相互依賴、互為前提的關係。我們不能把效率和公平截然分開,更不能把二者絕對對立起來。

  在當前新的發展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效率問題與公平問題並存,但公平問題更為突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經濟迅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但由於在實際經濟社會生活中,沒有從根本上找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效率提高的途徑,效率問題始終存在。同時,由於過分強調經濟的增長,沒有很好地兼顧公平,使得社會各個領域的不公平現象增多,並且制約了經濟發展和效率的進一步提高。可以說,一方面,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既存在效率問題,也存在公平問題,效率問題與公平問題並存。不能因正視、重視效率問題而否認、忽視公平問題,也不能因為正視、重視公平問題而否認、忽視效率問題。另一方面,效率與公平問題並存、失衡,主要在於公平問題,當前公平問題凸顯,已經成為直接影響社會安定的一個突出問題,並且還會影響到經濟的發展和效率的提高。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不是簡單地追求公平,也不是片面地追求效率;既不能以犧牲社會公平為前提實現效率提升,同樣也不能以犧牲經濟效率為代價實現社會公平。正如黨的十八大報告所強調: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當前發展階段,一方面,要始終注重效率、講求效率,針對效率領域中存在的問題,採取相應的措施來解決問題、提高效率;另一方面,鑑於社會矛盾增多、公平問題更加突出的實際,要高度重視公平問題並採取有力措施來解決公平問題,維護公平、促進公平,在提高效率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公平。

  (二)

  在現實中,公平雖然涉及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但其主要所指的是社會公平。

  改革開放30多年,是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的時期,也是改善民生力度最大、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比如,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基本醫療保障網、最大規模的養老保障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紮實推進等。人們正享受著越來越多的改革發展成果,公平正義得到更多重視和保障。但也要看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公平正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公平正義問題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社會諸多矛盾的交結點,必須把公平正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體現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好地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分析起來,群眾反映強烈的社會不公現象,大都與一些領域改革不到位有關。比如,城鄉二元結構尚未打破,城鄉居民在醫療、養老等方面待遇差別較大;戶籍制度改革呼聲很高,但進展還不盡如人意,導致農民工等流動人口享受不到應有待遇,加劇了一些人的不公平感等。這些例子,都有政策制度不完善的原因。

  必須看到,公平正義與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聯繫。雖然我國在維護公平正義方面已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一方面,面對經濟社會中的矛盾和問題,要通過維護公平正義,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另一方面,講公平正義又不能脫離基本國情,必須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去滿足人們的要求。維護和促進社會公正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不可能一蹴而就,應正視這個時期所能提供的經濟條件,遵循「量力而行」的準則。

  (三)

  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不能僅僅停留在解決各種具體矛盾和問題的層面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應著眼於構建穩定協調的社會秩序,建立健全有利於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制度體系,使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在有序的狀態下不斷得到調整和解決,使社會公平正義切實得到維護和實現。制度以其激勵、約束、協調等功能,規定著人們在社會中的地位及相互關係,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準則和模式。所有社會成員都應遵守制度,按制度行事,從而才能使社會公平正義有可靠的保障。

  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的確立,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公平正義奠定了制度基礎。同時,實現公平正義,還需要各方面的具體制度來保障。可以說,加強制度建設,是正確處理利益關係、妥善解決利益矛盾、促進和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因此,通過深化改革和制度創新,逐步建立起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制度體系,並真正貫徹執行,是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也是一項緊迫而長期的任務。

  近年來,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我們在完善制度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當前制度建設的狀況與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對制度的需求之間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如,有些原有制度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有些制度還不夠健全,面對改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制度建設還有「缺口」等。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黨從基本國情出發,強調既要立足當前,著力解決影響社會公平正義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又要著眼長遠,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要作用的制度;強調要加快完善民主權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體制機制、公共財政制度、收入分配製度、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制度建設,構成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制度體系。從當前來說,推進這些制度建設,首先是應加大制度創新的力度。要把實踐中成功的做法制度化,並進一步完善;對已經不合時宜的制度堅決加以破除;對一些改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事物、新問題,抓緊研究制定相應的制度進行規範,探索建立適應未來發展需求的新制度,使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更加完善,促進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其次,要更加注重製度的科學性和協調性,著重從全局和整體層面來設計和推動制度改革,對制度改革的步驟、方式、整體布局做到科學規劃,使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個領域的制度改革相協調,使制度改革的設計、制定、實施、監督等程序和環節相配套。

  進一步看,織就公平正義的制度保障網,關鍵還是靠改革。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證明,改革是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制度建設的根本途徑。只有通過經濟、政治、社會與文化領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讓政府在公平正義中發揮更好的作用,才能保效率的同時追求更加公平,使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更加完善,讓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獲得有力的制度保障。(作者單位:廣東省社會科學院)

(責任編輯:武曉娟)

相關焦點

  •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全會決定對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全會決定對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優化政府組織結構進行了部署,強調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 正確理解在司法案件中的公平正義
    2015-05-20 07:56:21 | 來源:人民法院報第五版 | 作者:鄒偉   「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 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公平正義的探究和思考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基本內涵中的公平正義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和影響著司法和諧的構建及其進程。由此,從我國目前社會實際和司法實際出發,探究一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公平正義的深刻內涵。也就說政府不僅要保證在制度和程序面前所有社會主體一律公正平等,還要保證社會主體享有公正平等的程序。  第四,效益公正。在市場經濟中,公平正義要以效益為前提和基礎的。也就是說,社會公平正義觀念是要以整個社會的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即必須與效益聯在一起。拋開效益而言的發展和公正,顯然是沒有意義的。一方面,效益決定公平正義,效益的水平決定社會公平正義的程度。
  • 人民法院要把維護公平正義作為使命追求
    人民法院必須正視差距和問題,緊緊把握廣東改革開放這一優勢,廣東法院改革創新這一「靈魂」,勇於改革創新,勇於攻堅克難,及時破解影響公正司法和科學發展的各種難題,切實維護好公平正義,切實發揮促進法治建設作用,切實履行好建設者、捍衛者職責。   二是要緊緊圍繞司法辦案第一要務,努力完成司法領域的公平正義。
  • 戴建華: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指出:「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習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深刻闡明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人民性、公平性、正義性,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導。
  • 劉尚希:更好發揮財會監督的重要作用
    中新經緯客戶端7月17日電 題:《劉尚希:更好發揮財會監督的重要作用》作者 劉尚希(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不同層次和類型的監督是一種分工和協同的關係,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自行其是,是一個整體中的局部,各個局部構成監督體系這一整體。
  • 公平正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的價值體現
    公平正義思想的理論溯源公平正義的觀念在人類的思想和社會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眾多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對公平正義觀的定義不同,但公平正義是社會體系的基石這一觀點始終被眾人接受。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描述:「正義就是社會中各個等級的人各司其職,各守其序,各得其所。」
  • 牢固樹立公平正義的理念
    在和諧社會中,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全體人民能夠平等友愛、融洽相處,所有這些都是公平正義得到實現的標誌。與此同時,公平正義又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只有致力於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會獲得堅實的基礎,才能實現長久的、穩定的和諧。
  • 唐軍:充分發揮律師在推進司法公正社會公正中的重要作用
    唐軍出席全市律師工作座談會時強調充分發揮律師在推進司法公正社會公正中的重要作用  「希望大家直言不諱,談談對推進依法治市的意見和建議。」昨日,在市委常委會議室召開的全市律師工作座談會上,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唐軍開宗明義,向與會的20名執業律師表明了態度。
  • 【喜迎十九大】促進公平正義 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這並不是說要等到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水平,再來解決公平正義問題。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一直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發展程度不能成為影響公平正義的理由。正如習近平強調的,我們要在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儘量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事情做好,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努力使全體人民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
  • 周強: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公平正義思想-中國法院網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就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加強市場活動監管,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社會穩定,促進共同富裕。」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及其合法收益,既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市場公平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內在要求。只有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前提下,實質的公平正義才可能實現。
  • 丁力:廣東學者要發出聲音
    丁力笑著解釋道。就在採訪中,他還不時接聽來自東莞的電話,因當天下午又要去參加當地的論壇活動。愛「往下跑」的學者丁力所說的「下面」,就是珠三角大大小小的城鎮,也是因為區域競爭力的研究課題,也是因為喜歡,丁力這些年幾乎跑遍了珠三角,「我在廣東可能是學者中下基層最多的了,珠三角的半壁江山我都跑過了,像東莞32鎮,佛山33鎮,還有惠州,江門,珠海等等都跑過了。
  • 粟用湘:牢牢把握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著力點
    發展經濟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物質基礎   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社會物質財富,並從根本上制約著社會的公平正義。要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進一步把「蛋糕」做大,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奠定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   完善市場體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 公平和正義在文化歷程中的發展
    可以說肇事方是用盡了一切辦法和手段,曾想用457萬作為賠償,但受害方沒有接受,只想得到公平公正的處理。如此悲痛人心的事情,誰能接受這個處理方式呢!誰又不站在正義的一邊呢!所謂的『公平』『正義』大多停留在有錢人的世界,貧窮的世界往往只是飄過一陣風就過去了,而往往現實的世界裡窮人最多。公平和正義,本來是天道的化身,但再大的天意也敵不過人性的可怕。人類幾千年的發展,文化的精進純粹,文明的進步都是跟著利益前進的,利益才是評判公平正義的標準,從古至今是這樣,無數的案例是這樣,這就是現實。
  • 王教生: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圖片說明:上海市委政法委副書記、秘書長、市司法體制改革試點推進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市委政法委新聞發言人王教生將圍繞「積極推進司法體制改革 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等話題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
  • 法治為基 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在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進程中,必須著眼加快推進黨政機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理念、機制、工具、手段、方法進行全方位、系統性、重塑性變革。其中,「法治為基」是必須樹立的重大理念。  樹立「法治為基」理念是推進「重要窗口」建設的必然需求。
  • 促進公平正義 護航美好生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代表們紛紛表示,履職盡責、攻堅克難,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 牢固樹立和踐行公平正義的理念
    (二)實現公平正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是公平正義的社會。在和諧社會中,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全體人民能夠平等友愛、融洽相處,所有這些都是公平正義得到實現的標誌。與此同時,公平正義又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 人民日報: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取向
    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專制與剝削壓迫的鬥爭中提出了公平正義的口號和訴求,體現了歷史進步性,但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和壟斷資本的強勢地位,導致勞資之間事實上的不平等,使資本主義制度走向了公平正義的反面。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指出了實現公平正義的基本條件,那就是整個社會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在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逐步實現人人參與、人人共享、人人受益,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 公平正義與感受到公平正義
    「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司法機關提出的工作要求。「感受到公平正義」,即不僅要 「公平正義」,而且要「感受得到」。把案件判公是法官的應有之責,還要把人心判暖,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司法的公正和溫度,這給法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