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金老先生駕鶴西去了,留給他的親人們的是無盡的哀思和永遠的懷念。他一生為愛執著的奮鬥精神和他生前的大量著述,是他留給這個世界的永遠的財富,那是他對這個世界的滿懷赤誠的愛——對孩子的愛、對鄉土的愛、對家國的愛……這不但值得他的7個子女及孫輩、重孫輩們緬懷和繼承,也值得每一位依靠黃土地而苦苦生存著、奮鬥著的人珍視和弘揚。
悼農民作家金吉泰
吳映寰
5月26日晨,從「傾聽蘭州」25日刊載的消息得知,著名農民作家金吉泰先生不幸於2018年5月24日下午六點因病去世,享年86歲。
雖然並不認識金吉泰老先生,但是一看到這個消息,心頭也不由自主地湧上一股難以言說的悲情。因為我對金老先生這個人很敬佩。
只是讀過部分他寫的文字,再加上因為與他的小兒子金雷泉先生交往的關係,對金老先生的大體情況略知一些。他是甘肅榆中縣金崖鎮農民,著名農民作家,蘭州市作協原副主席,中國作協會員,隴上「文壇四君子」之一。著有短篇小說、童話、劇本、兒童小說、散文、戲劇多部。20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探索童話創作,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田園芳香的童話作品陸續發表在國家級及省內報刊上。出版童話自選集《小毛驢出國》《戴金戒指的小猴子》《田園童話》《金吉泰兒童文學精品集》《天生童話》,長篇小說《農耕圖》等。2013年,他被甘肅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肅省藝術終身成就獎。
金吉泰老先生1933年出生於隴中農村的一個耕讀之家,小學畢業後,痴迷上了文學藝術,一面種田一面自學寫作。幾十年筆耕不輟,著作頗豐,在兒童文學方面的成就尤其大。在76歲高齡時克服視力下降的困難,寫成農村題材的鴻篇巨著、長篇小說《農耕圖》。一個農家子弟,一生集農民、編輯、作家多重身份於一身。他並沒有接受過多麼高深的教育,全憑悟性、自學和勤奮努力,能夠一輩子痴心於幹一件自己願意為之獻出畢生精力的事兒,而且還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與尊重。他應該是幸福的,應該是笑著離開這個世界的,應該是沒有什麼遺憾的。
相關連結1:
《金吉泰筆下的「農耕圖」》
作者:陳希榮 原載於 2016-08-07「老魏的新視界」微刊
耄耋之年,農民作家金吉泰完成了一樁心願:長篇小說《農耕圖》由敦煌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了,填補了他文學創作半個多世紀卻無長篇小說的空白。金吉泰自1955年8月在《甘肅文藝》(今《飛天》)發表小說處女作《特別使命》後,筆耕不輟,創作發表了大量小說、童話、戲劇等作品,先後結集出版了《醉瓜王》、《田園童話》、《金吉泰兒童文學精品集》童話卷、小說卷等書,多篇作品入選國家級兒童文學典藏版本。最新創作的農村題材長篇小說《農耕圖》的出版,是金吉泰文學生涯的巔峰之作,其思想性、藝術性、深刻性、史料性都達到了一個相當程度,不失為一部值得一讀的優秀作品。《農耕圖》的成功之處首先在於作家長期根植於農村這片沃土,以顯著的本土地域特徵和人文思想環境為背景,以農民、農村、農業「三農」問題為創作主線,描繪了一幅長達近百年的農民生存、農村變革、農業發展的生動圖景,給人以歷史的滄桑感和厚重感。金吉泰生於1933年,自小就參加土地耕作勞動,經歷了兵荒馬亂時期、土地革命、農業合作社、人民公社、大躍進年代、「文革」動亂、大修水利梯田、農村土地家庭責任制、改革開放、雙壟溝地膜覆蓋、日光溫室等科學種田……一路走過,都給作家金吉泰留下了很深烙印,迫使他用最底層農民的眼光、用樸素的哲學原理、用直接的農民生存感受,觀察、審視、思考、總結所經歷的這一切。於是,成就了作家筆下一幅碧海桑田、厚重歷史、深刻變革、農民奮爭、憧憬未來的「農耕圖」。
《農耕圖》所寫人物和事件,發生在一個名叫「木蘭鎮」人口集中,商賈雲集的地方,其實絲綢古道榆中境內段,其中一條就出清水驛,沿宛川河向西,經金崖鎮,穿過桑園峽,翻越東崗山坡,到達金城。小說中,「本山娃走出大山」,從木蘭鎮出發,隨商隊車馬去城市謀生,走的就是這條路途,一路山川地貌,風俗人情,人文環境,無不具有鮮明本土區域特徵,就連人物外貌裝束、性格特點、處事方式、待人風格,都深深打上了本土特有的顯著烙印,這使得生活在隴中這片熱土上的讀者有一種自然天成的親近感、親切感、認同感、真實感。小說描繪了一幅本土農村生活畫卷,所寫事件和人物,深深牽動著讀者的記憶和思緒,特別是年過半百的本土人,無不為小說描寫的場景、曲折的故事情節、眾多人物的命運所打動、所感染、所喟嘆。雖是小說,但許多事件和細節,都具有真實的歷史參考價值,或者說就是一個「軼事」,一則「史料」。如解放前蘭州紅山根就是一個槍斃犯人的「墳場」、絲綢路的盛況(今蘭州酒泉路)等,都可入「史」。金吉泰在《農耕圖》「自序」中開篇即言:這部長篇小說,重在史料性。篇末又寫道:「現將這些歷史往事,按跡攝錄下來,用長篇小說的形式勾勒成農耕圖,為社會學家提供一份備考的史料。」
《農耕圖》的成功之處其次在於塑造了一批性格鮮明,命運各異,血肉豐滿,栩栩如生的農民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本山娃、龔布袋、馮掐皮、牛霞、田中玉、李三才、糖匠老康……這些小說人物,活生生就「生活」在現實中,每個人物個性迥異,突出鮮明,說話做事,一笑一顰,都符合各自人物性格特徵。金吉泰寫人物,深受趙樹理小說風格影響,往往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個鮮活人物形象,與趙樹理常用「白描」手法極其相似。在小說語言方面,金吉泰筆下沒有冗長的對話或獨立的景物描寫,語言運用簡約、生動、洗鍊、幽默、詼諧、口語化,同時注重人物所處區域環境方言、諺語、歇後語、民間俗語的使用,最大限度體現人物獨有性格,達到成功塑造人物形象之目的。如小說中寫身體健壯用了「妥實」,寫受到委屈用了「恓惶」,寫幹家務活用了「拾掇」,寫挨訓受氣用了「掇弄」,寫養家艱難用了「癩蛤蟆支桌腿,四肢兒繃展哩」等等,既寫出了人物所處地域環境,又生動簡潔刻畫了人物形象。
另外,金吉泰寫過大量童話作品,又在蘭州「打工」時做過幾年《心理世界》編輯,對小說人物心理描寫和剖析也十分到位深刻。他把人民公社時期「吃大鍋飯」的弊端和最終失敗並未完全歸咎於「政策失誤」,而是深入分析物質文明還未達到某種程度時人類必然存在的「自私本能」,因此他在「自序」中這樣寫道:「長達二十多年的彎路,虧損慘重,但細究決策者的初衷還是善良的,以為大自然的土地資源由農民共享,既杜絕了貧富分化,又合理分配勞動所得,何其善哉!可惜的是把人類天性中自私本能和意識的危害性沒有計算進去,因而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小說人物身上,這種「自私本能和意識的危害性」時時處處就凸顯出來,通過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達到刻畫形象之目的。金吉泰寫人物視角切入點也獨特深刻,「文革」中農民雖未受到皮肉傷害,但在那種「人治」背景下,農民所受的歧視,人格上的侮辱,尊嚴的喪失,精神的折磨,給心靈世界留下的陰影,並不亞於生活之艱難困苦造成的「傷害」小多少,這在小說中無處不揭露出來,表現了金吉泰一個農民作家最真切的感受,最尖銳的透析,最嚴肅的創作態度。
《農耕圖》封面藍色橫檔線上,寫有這樣一句話:「歷史流水帳,度化人心篇」。是不是「流水帳」,能不能「度化人心」,只有去讀,才能有自己的感受和評判!
相關連結2:
金吉泰,1933年出生於甘肅省榆中縣金崖鎮金崖村,兒童文學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金吉泰家庭是傳統的耕讀傳家,小學畢業後,他痴迷上了文學藝術,一面種田一面學習寫作。
1955年8月,頭一篇寫農民的短篇小說《特別使命》在《甘肅文藝》發表,得到縣文化館、省作協和《甘肅日報》的扶持。之後寫出《醉瓜王》、《修渠記》、《媽媽是吉卜賽人》等中、短篇小說,隨後出版了短篇小說集《醉瓜王》。1980年,任金崖鄉文化館專幹;1985年應聘到《蘭州晚報》編農村版副刊「玫瑰園」;1992年後編輯《心理世界》雜誌、《青少年攝影報》和《質量服務報》。期間,為孩子們寫童話,發表在全國多家報刊上,出版了《小毛驢出國》和《戴金戒指的小猴子》兩本童話書。1986年他組織苑川地區的農村作者,舉辦文學創作學習班,成立了「苑川文學社」;邀請省著名漫畫家蘇朗、曹昌光、朱光榮、文巖等人講課,協助成立了「紅玫瑰漫畫小組」。 他一輩子種田、引洮河水、鍛石磨、種西瓜、放羊羔、辦文化站、編報紙雜誌、寫新聞報導……。曾任甘肅省作協理事,兼蘭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