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農民作家金吉泰

2021-02-10 老魏的新視界

題記:金老先生駕鶴西去了,留給他的親人們的是無盡的哀思和永遠的懷念。他一生為愛執著的奮鬥精神和他生前的大量著述,是他留給這個世界的永遠的財富,那是他對這個世界的滿懷赤誠的愛——對孩子的愛、對鄉土的愛、對家國的愛……這不但值得他的7個子女及孫輩、重孫輩們緬懷和繼承,也值得每一位依靠黃土地而苦苦生存著、奮鬥著的人珍視和弘揚。

 悼農民作家金吉泰

吳映寰

5月26日晨,從「傾聽蘭州」25日刊載的消息得知,著名農民作家金吉泰先生不幸於2018年5月24日下午六點因病去世,享年86歲。

雖然並不認識金吉泰老先生,但是一看到這個消息,心頭也不由自主地湧上一股難以言說的悲情。因為我對金老先生這個人很敬佩。

    只是讀過部分他寫的文字,再加上因為與他的小兒子金雷泉先生交往的關係,對金老先生的大體情況略知一些。他是甘肅榆中縣金崖鎮農民,著名農民作家,蘭州市作協原副主席,中國作協會員,隴上「文壇四君子」之一。著有短篇小說、童話、劇本、兒童小說、散文、戲劇多部。20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探索童話創作,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田園芳香的童話作品陸續發表在國家級及省內報刊上。出版童話自選集《小毛驢出國》《戴金戒指的小猴子》《田園童話》《金吉泰兒童文學精品集》《天生童話》,長篇小說《農耕圖》等。2013年,他被甘肅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肅省藝術終身成就獎。

金吉泰老先生1933年出生於隴中農村的一個耕讀之家,小學畢業後,痴迷上了文學藝術,一面種田一面自學寫作。幾十年筆耕不輟,著作頗豐,在兒童文學方面的成就尤其大。在76歲高齡時克服視力下降的困難,寫成農村題材的鴻篇巨著、長篇小說《農耕圖》。一個農家子弟,一生集農民、編輯、作家多重身份於一身。他並沒有接受過多麼高深的教育,全憑悟性、自學和勤奮努力,能夠一輩子痴心於幹一件自己願意為之獻出畢生精力的事兒,而且還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與尊重。他應該是幸福的,應該是笑著離開這個世界的,應該是沒有什麼遺憾的。

自1955年8月發表處女作、寫農民的短篇小說《特別使命》,至2014年出版長篇小說《農耕圖》,對農民命運和生存狀態的關注,貫穿了金吉泰先生六十載文學創作之路。他生於農村,長於農家,對農民的感情深厚,對農村的生活非常熟悉,對農民的命運有深入的思考。被譽為金吉泰先生文學生涯巔峰之作的長篇小說《農耕圖》,其實是他長期農村生活閱歷與對農民命運深入思考相結合的結晶。其思想性、藝術性、史料性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是一部農村題材的佳作。可以這樣說,農村題材的長篇小說佳作,陝西有陳忠實的《白鹿原》,甘肅有金吉泰的《農耕圖》。金老先生駕鶴西去了,留給他的親人們的是無盡的哀思和永遠的懷念。他一生為愛執著的奮鬥精神和他生前的大量著述,是他留給這個世界的永遠的財富,那是他對這個世界的滿懷赤誠的愛——對孩子的愛、對鄉土的愛、對家國的愛……這不但值得他的7個子女及孫輩、重孫輩們緬懷和繼承,也值得每一位依靠黃土地而苦苦生存著、奮鬥著的人珍視和弘揚。金老先生千古!       (2018年5月26日上午於金城正心堂)

相關連結1:

《金吉泰筆下的「農耕圖」》

作者:陳希榮 原載於 2016-08-07「老魏的新視界」微刊

 耄耋之年,農民作家金吉泰完成了一樁心願:長篇小說《農耕圖》由敦煌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了,填補了他文學創作半個多世紀卻無長篇小說的空白。金吉泰自1955年8月在《甘肅文藝》(今《飛天》)發表小說處女作《特別使命》後,筆耕不輟,創作發表了大量小說、童話、戲劇等作品,先後結集出版了《醉瓜王》、《田園童話》、《金吉泰兒童文學精品集》童話卷、小說卷等書,多篇作品入選國家級兒童文學典藏版本。最新創作的農村題材長篇小說《農耕圖》的出版,是金吉泰文學生涯的巔峰之作,其思想性、藝術性、深刻性、史料性都達到了一個相當程度,不失為一部值得一讀的優秀作品。

   《農耕圖》的成功之處首先在於作家長期根植於農村這片沃土,以顯著的本土地域特徵和人文思想環境為背景,以農民、農村、農業「三農」問題為創作主線,描繪了一幅長達近百年的農民生存、農村變革、農業發展的生動圖景,給人以歷史的滄桑感和厚重感。金吉泰生於1933年,自小就參加土地耕作勞動,經歷了兵荒馬亂時期、土地革命、農業合作社、人民公社、大躍進年代、「文革」動亂、大修水利梯田、農村土地家庭責任制、改革開放、雙壟溝地膜覆蓋、日光溫室等科學種田……一路走過,都給作家金吉泰留下了很深烙印,迫使他用最底層農民的眼光、用樸素的哲學原理、用直接的農民生存感受,觀察、審視、思考、總結所經歷的這一切。於是,成就了作家筆下一幅碧海桑田、厚重歷史、深刻變革、農民奮爭、憧憬未來的「農耕圖」。

   《農耕圖》所寫人物和事件,發生在一個名叫「木蘭鎮」人口集中,商賈雲集的地方,其實絲綢古道榆中境內段,其中一條就出清水驛,沿宛川河向西,經金崖鎮,穿過桑園峽,翻越東崗山坡,到達金城。小說中,「本山娃走出大山」,從木蘭鎮出發,隨商隊車馬去城市謀生,走的就是這條路途,一路山川地貌,風俗人情,人文環境,無不具有鮮明本土區域特徵,就連人物外貌裝束、性格特點、處事方式、待人風格,都深深打上了本土特有的顯著烙印,這使得生活在隴中這片熱土上的讀者有一種自然天成的親近感、親切感、認同感、真實感。小說描繪了一幅本土農村生活畫卷,所寫事件和人物,深深牽動著讀者的記憶和思緒,特別是年過半百的本土人,無不為小說描寫的場景、曲折的故事情節、眾多人物的命運所打動、所感染、所喟嘆。雖是小說,但許多事件和細節,都具有真實的歷史參考價值,或者說就是一個「軼事」,一則「史料」。如解放前蘭州紅山根就是一個槍斃犯人的「墳場」、絲綢路的盛況(今蘭州酒泉路)等,都可入「史」。金吉泰在《農耕圖》「自序」中開篇即言:這部長篇小說,重在史料性。篇末又寫道:「現將這些歷史往事,按跡攝錄下來,用長篇小說的形式勾勒成農耕圖,為社會學家提供一份備考的史料。」

    《農耕圖》的成功之處其次在於塑造了一批性格鮮明,命運各異,血肉豐滿,栩栩如生的農民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本山娃、龔布袋、馮掐皮、牛霞、田中玉、李三才、糖匠老康……這些小說人物,活生生就「生活」在現實中,每個人物個性迥異,突出鮮明,說話做事,一笑一顰,都符合各自人物性格特徵。金吉泰寫人物,深受趙樹理小說風格影響,往往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個鮮活人物形象,與趙樹理常用「白描」手法極其相似。在小說語言方面,金吉泰筆下沒有冗長的對話或獨立的景物描寫,語言運用簡約、生動、洗鍊、幽默、詼諧、口語化,同時注重人物所處區域環境方言、諺語、歇後語、民間俗語的使用,最大限度體現人物獨有性格,達到成功塑造人物形象之目的。如小說中寫身體健壯用了「妥實」,寫受到委屈用了「恓惶」,寫幹家務活用了「拾掇」,寫挨訓受氣用了「掇弄」,寫養家艱難用了「癩蛤蟆支桌腿,四肢兒繃展哩」等等,既寫出了人物所處地域環境,又生動簡潔刻畫了人物形象。

      另外,金吉泰寫過大量童話作品,又在蘭州「打工」時做過幾年《心理世界》編輯,對小說人物心理描寫和剖析也十分到位深刻。他把人民公社時期「吃大鍋飯」的弊端和最終失敗並未完全歸咎於「政策失誤」,而是深入分析物質文明還未達到某種程度時人類必然存在的「自私本能」,因此他在「自序」中這樣寫道:「長達二十多年的彎路,虧損慘重,但細究決策者的初衷還是善良的,以為大自然的土地資源由農民共享,既杜絕了貧富分化,又合理分配勞動所得,何其善哉!可惜的是把人類天性中自私本能和意識的危害性沒有計算進去,因而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小說人物身上,這種「自私本能和意識的危害性」時時處處就凸顯出來,通過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達到刻畫形象之目的。金吉泰寫人物視角切入點也獨特深刻,「文革」中農民雖未受到皮肉傷害,但在那種「人治」背景下,農民所受的歧視,人格上的侮辱,尊嚴的喪失,精神的折磨,給心靈世界留下的陰影,並不亞於生活之艱難困苦造成的「傷害」小多少,這在小說中無處不揭露出來,表現了金吉泰一個農民作家最真切的感受,最尖銳的透析,最嚴肅的創作態度。

     《農耕圖》封面藍色橫檔線上,寫有這樣一句話:「歷史流水帳,度化人心篇」。是不是「流水帳」,能不能「度化人心」,只有去讀,才能有自己的感受和評判!

 

相關連結2:

 

金吉泰,1933年出生於甘肅省榆中縣金崖鎮金崖村,兒童文學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金吉泰家庭是傳統的耕讀傳家,小學畢業後,他痴迷上了文學藝術,一面種田一面學習寫作。

1955年8月,頭一篇寫農民的短篇小說《特別使命》在《甘肅文藝》發表,得到縣文化館、省作協和《甘肅日報》的扶持。之後寫出《醉瓜王》、《修渠記》、《媽媽是吉卜賽人》等中、短篇小說,隨後出版了短篇小說集《醉瓜王》。1980年,任金崖鄉文化館專幹;1985年應聘到《蘭州晚報》編農村版副刊「玫瑰園」;1992年後編輯《心理世界》雜誌、《青少年攝影報》和《質量服務報》。期間,為孩子們寫童話,發表在全國多家報刊上,出版了《小毛驢出國》和《戴金戒指的小猴子》兩本童話書。1986年他組織苑川地區的農村作者,舉辦文學創作學習班,成立了「苑川文學社」;邀請省著名漫畫家蘇朗、曹昌光、朱光榮、文巖等人講課,協助成立了「紅玫瑰漫畫小組」。 他一輩子種田、引洮河水、鍛石磨、種西瓜、放羊羔、辦文化站、編報紙雜誌、寫新聞報導……。曾任甘肅省作協理事,兼蘭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相關焦點

  • 【黑龍江作家】張德勝●悼摯友
    酷愛文學,筆耕不輟,曾在上海頭條、天天快報上發表多篇作品,2018年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絲路花語》上發表律詩一首(《塞上江南賦》),現代詩兩首(《春之歌》、《農民啊農民》)。 悼摯友作者:張德勝(黑龍江) 驚聞摯友長眠於立冬的雪霜心中充滿了悲戚與哀傷淚奔的雙眼呆望著穹蒼夕日的歲月翻動著衷腸遊過一河水,睡過一張床一起鑽過茂密的青紗帳
  • 湘陰作家狗年原創長春聯走紅
    湘陰作家狗年原創長春聯走紅新湖南客戶端2月15日訊(記者徐亞平)「狗吠賀新年,叫出鄉村振興、農民夢想,百姓更美好;雞鳴辭舊歲,唱響命運共同、大國胸懷,萬戶要和平。」狗年春節到來之際,湖南湘陰籍作家張一一在湘陰縣鶴龍湖鎮江洲村老家大門上貼出的一副狗年原創春聯,在網絡上不脛而走、迅速躥紅,引發不少網友點讚。
  • 金吉泰房地產「翔鷺城裡」項目疑涉虛假宣傳!
    近日,有網友爆料,廈門市翔鷺集團旗下金吉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涉及虛假宣傳,欺騙消費者。開發商在明知城裡項目只能商用辦公的情況下,卻對外宣傳為商住兩用房,甚至以商住兩用的價格賣給購房者。去年7月,她向金吉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購買了該項目一套46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今年6月30日是項目開發商金吉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和業主約定好的交房日期。隨著交房日期的臨近,王女士一邊採購婚房所需物品,一邊前往項目查看。看到「婚房」真實樣子的王女士傻了眼:「房間內的排水、排汙系統都沒有做好,怎麼入住?這樣子能交房嗎?」
  • 鏗鏘玫瑰——記農民作家周春蘭愛心事跡
  • 為家鄉和農民立傳的作家劉紀昌
    許多讀者看完後,詢問裡邊的人物是不是真實的,現在生活的怎麼樣,而更多的人卻是在打聽劉紀昌這個人,究竟是幹什麼的,為什麼對農村生活這樣熟悉。       其實,對許多人來說,劉紀昌這個名字並不陌生       1963年出生於黃河岸邊風陵渡的劉紀昌,從小就對黃土高原和黃河岸邊的農民生活有著切身的感受和體驗。
  • 春秋小國「偪陽」之滅,孔子父親叔梁紇一戰成名,晉悼公一箭雙鵰
    這一年二十三歲的晉國國君晉悼公可以說是當時春秋社會最春風得意的人。和楚國爭霸佔於上風,息兵養民之策又讓晉國上下一心、民無怨言、國內強盛,晉國似乎一度恢復到了文公霸業的時期。這些本來都和小小的偪陽國沒有多大關係。據現代的考古發現,偪陽國的城牆周長一共也不過三千兩百多米。小國地處東夷,又不是在中原腹心之地,按理說戰火應該暫時燒不到偪陽。
  • 與校友付伯平同悼潘校長
    與校友付伯平同悼潘校長 龜鳳山人 雲天落雨壓秋塵,燭淚悲歌千紙焚;感念先生風範事,滿園桃李蘊檄文。
  • 《紅樓夢》「懷金悼玉」中的金玉有三個含義,不是金玉良緣
    《紅樓夢》"懷金悼玉",出自第五回《紅樓夢曲,引子》。開闢鴻蒙,誰為情種?都只為風月情濃。趁著這,奈何天,傷懷日,寂廖時,試遣愚衷,因此上,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懷金悼玉,其中的金玉指的是誰?從廣義上來說,是指富貴轉瞬即逝,懷念當初的榮華富貴。金玉代表金玉滿堂,也指代富貴,金是富;玉是貴。金玉代表富貴。四大家族住在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
  • 王思聰和草根農民作家的觀點呈兩極分化
    根據百度百科介紹,花千芳原名寧學明,他是一個作家,一個初中畢業之後就輟學的草根農民作家。初中畢業之後,花千芳外出打工了十年,之後返鄉務農,養雞、種地,並在閒暇時從事創作。2012年花千芳的15萬字作品《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橫空出世,一炮而紅的他成功當上撫順市作家協會會員。因為他的作品以傳遞正能量為主,所以他曾被譽為「中國網絡正能量四大寫手之一」。
  • 趙悼襄王有李牧等大將,為什麼要用80多歲的老將龐煖
    但是龐煖卻在趙國生活,並經歷了趙武靈王、趙惠文王、趙孝成王、趙悼襄王4位趙王,最後在八十多歲時,被趙悼襄王再次重用。那麼為什麼趙悼襄王要重用一位老年將領呢?其原因有三點。2、趙國缺將趙悼襄王時期的趙國已經很衰弱了,大將只有廉頗,李牧等人,可謂是人才匱乏。廉頗在秦國的反間計下,被趙悼襄王解除了兵權,廉頗因此去了魏國。
  • 聽吧·話說石景山 | 悼海雲敕建靈福寺(一)
    聽吧·話說石景山 | 悼海雲敕建靈福寺(一) 2020-10-14 20:1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農村社保年繳費500元,農民交齊十五年,退休以後能拿多少錢
    養老保險農村的養老保險關係到每個農民,在農村的老人到六十以後辦理養老保險,每個人都能拿到國家發放的農村老人養老保險,每個農民都能老有所依,老有所養,雖然比不上城市退休老人的待遇,總算是有一點小小的保障老有所養農民交保險的費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從100元到現在的幾千元或者是上萬元,因為農民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很多農民認識了保險的可靠性跟實際性。
  • 米雪撰文悼夫君尹志強:不願這是真的(圖)
    拖手漫步最幸福  米雪親自參與紀念特刊之設計,特地選用了尹志強最愛的粉藍色為主要色調,並提供了兩人一些珍藏照片,米雪還親自執筆寫了一篇四百六十多字的悼文,以「悼我至愛尹志強」為題,寫出對尹志強離去的感受、兩人相愛的點滴,字字深情,毫無保留地講出對尹志強的愛——「我不願意這是真的」、「風吹雨打時,有你;孤獨無援時,有你。
  • 曲式七律.悼屈原祭詩魂
    《曲式七律.悼屈原祭詩魂》(下平七陽)風華正茂(馮華)詩魂一曲震華夏,誓死懷愁為國亡。
  • 原創排律:端午節悼屈原
    【原創五言排律:端午節悼屈原】(平水新韻ao韻)悲迴風大招,惜往日離騷;(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屈子原王裔,莫敖之不肖;(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 洪江區40首詩詞悼烈士,讀完已淚目
    悼烈士七言(注)歌偉大,烈士上靈臺。稽首心凝志,搖風葉落哀。天災降魔鬼,川火毀英才。科技當跟進,祥和萬世來。(注):七言指當時悼念亭柱上貼的對聯"忠骨長撐嵩嶺碧,丹心更證杜鵑紅『』。青山著意傳哀語,綠水衷情賦悼音。無畏無私華夏震,為民為國九州欽。清明祭祀花飛雨,史冊垂名萬古吟。鄢祥飛七絕·洪江烈士亭清明祭櫻花不語滿園芬,烈士碑前頌祭文。莫忘先賢書壯志,民富國強表功勳。
  • 美麗仙女為之惋惜,伊卡洛斯之悼——維多利亞時代畫家德雷珀名作
    德雷珀作品《沐浴者》35歲《伊卡洛斯之悼》一舉成名雖然德雷珀不是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的會員,但他卻從1897年開始,每年都入選皇家藝術學院沙龍作品展。德雷珀在1898年畫作《伊卡洛斯之悼》德雷珀在1898年完成的畫作《伊卡洛斯之悼》,在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上榮獲金牌。由此作而一舉成名。
  • 柳亞子父女同悼蕭紅(簡廬日記20201204)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讀書蘇州,ID:gh_4d3dae7bfbf4】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袁培力老師發來的柳無垢《悼蕭紅》一文,發表於1942年《文化雜誌》。袁老師所發圖片,一是原雜誌的,二是《蕭紅印象》一書中的。
  • 媒體看教育|古鎮裡的「園林高中」有十多畝的果園 「農民作家」高曉聲曾在此任教
    高曉聲,原江蘇省作協副主席,著名農民作家,代表作有《李順大造屋》、《陳奐生上城》等,是新時期中國文學時代表性作家之一,是繼魯迅之後真實而又深刻地表現中國農民和刻畫農民性格的又一高手,其創作多取於蘇南農村題材。
  • 重溫作家柳青:村裡來了個會講英語的「老農民」
    新華社西安6月30日電 題:重溫作家柳青:村裡來了個會講英語的「老農民」  新華社記者高音子、秦漢元、楊一苗  他能用英語講述莎士比亞戲劇,也能把自己當作普通農民紮根鄉村14年。著名作家柳青,從黃土高原的山窪中走上文壇,並以《創業史》等作品蜚聲文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