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對於家長來說,又是一個「防火防水防網遊」的重要時期。剛剛打開視頻隨便搜索「孩子網遊」幾個字,立馬跳出一大堆「充值花掉父母血汗錢」的新聞,隨便點開幾個,看到的都是一張張哭泣的臉龐。2020年這個特殊的年份尤其多,上半年疫情加網課,給了孩子充分接觸手機的機會,現在又逢假期,父母又多了一層擔憂。
應該說整個社會大環境在提起孩子玩手機遊戲這件事來,一眾報導都是負面的居多,為什麼網遊有這麼大的危害,孩子還都瘋狂沉迷呢?網遊真的是一點好處也沒有?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所有做家長的深思。面對一個無法避免的新生事物,我們的態度僅僅是堵就夠了嗎?
做為一個10歲男孩的媽媽,我也在為這個問題苦惱。直到讀到這本《邊遊戲邊成長》才感覺心裡有底。這本書的作者是葉壯,一位專業是心理學的爸爸,也是北京交通大學的特聘講師,還是育兒達人。他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對於如何科學管理,引導孩子正確玩遊戲頗有心得。他認為,電子遊戲只要玩得適當,非但不會影響孩子學習,還能助力孩子成長。關鍵是家長的處理方式。
「都怪網遊遊戲帶壞我家孩子!」
「要求國家堅決禁止網路遊戲!」
「打遊戲純粹浪費時間、浪費錢!」
這些話是不是說出不少痛恨網遊的家長心聲?仿佛只要網路遊戲不存在,就可以天下太平,收穫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孩子。我們不妨想想自己小時候,沒有網遊的時代,依然有歌舞廳、錄像室、老虎機等等引誘孩子沉迷的因素存在。所以說,孩子出了問題,不能簡單「甩鍋」,而要挖挖背後的真實原因。
葉壯提醒父母本質的問題根本不是遊戲,而是在教育模式、親子關係和家庭氛圍中。確實,看看新聞就會發現,很多沉迷網絡的孩子,大多是父母忙於工作疏於交流、或是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留守兒童。他們內心孤獨寂寞,無處可以傾訴,網路遊戲就是一個最好的寄託載體。
中國的父母習慣跟孩子以一種權威的自上而下的方式來交流,「我說什麼你就聽什麼,我都是為你好。小屁孩懂什麼?」兩個人不在同一個頻道上,聊不上天。大家可以看看,葉壯在書中給出的這幅家長和孩子交流的模式圖。可以發現只有雙方都有強烈的交流意願,才能實現「有效溝通」,這樣你說的話,孩子才肯聽。
想要改變,就得停止各說各話、對牛彈琴的狀態,先讓交流意願與交流主題趨於統一,才是親子之間就遊戲話題進行溝通的第一步。
如果你也想和孩子有高投入的交流,但是孩子不願意怎麼辦?別急,葉壯給出了以下三個妙招:
親子關係好了,一切都會順理成章。
中國的父母為什麼視電子遊戲為「洪水猛獸」,恨不得「除之而後快」?究其原因主要是一個觀點佔據了頭腦:「網路遊戲會讓孩子變壞。」大家有沒有想過,這種根深蒂固想當然的認知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葉壯在《邊遊戲邊成長》中分析了三點原因:
電子遊戲在1998年剛進入中國的時候,還是挺吃香的,廣受年輕人的歡迎。但隨著越發地流行,弊端也開始顯現。因為初期管理的不完善,各種暴力、色情和種種聳人聽聞的內容,蔓延開來,對青少年造成很壞的影響,逃學、墮落、打架等等,讓人們開始對之「恨之入骨」,甚至稱其為「電子海洛因」。孩子一進入網吧,就開始瘋狂。連遊戲室老闆也說:「整天在遊戲室裡的孩子只有一個結果,男孩子最後變成搶劫犯、小偷,女孩子最後變成「小姐」。」
種種負面報導,再加上對遊戲的不了解,讓家長心生恐慌,一味拼命阻止孩子接觸網路遊戲。但你越是不讓孩子玩,孩子越想玩,就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無法自拔。
如果把遊戲看做一頭野獸,那麼我們要做的不是隔絕,而是科學地馴化它,讓孩子在遊戲中獲得成長。其實網路遊戲也並非毫無益處,孩子之所以喜歡玩遊戲,就是因為玩遊戲能夠帶來以下好處:
現在的網路遊戲製作炫酷、畫面奪人眼球,而且一般都設有很多關卡,即時反饋性強。還需要眼疾手快、專心致志才能完成,對於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和注意力分配都是很好的鍛鍊。另外在遊戲中也能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戰鬥,非常開心。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體驗到的心流快感,在遊戲中很容易實現。因此,只要合理地利用好網路遊戲,將教育內容遊戲化,孩子就能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既然遊戲有利有弊,家長要怎樣做才能祛除弊端,讓遊戲最大化地助力孩子成長呢?一起來看看葉壯在《邊遊戲邊成長》中的建議:
1、首先了解孩子到底在玩什麼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這話用在遊戲上也是行得通的。家長唯有先自己補好功課,才可能對孩子玩遊戲施加正確的幹預。大多數的家長害怕孩子玩遊戲學壞,就在於自己根本不懂遊戲。葉壯認為遊戲的核心構成分為三點:規則、交互和表達。只要從這三點出發,就可以快速接入管理孩子玩遊戲的頻道。
比如家長可以就孩子喜歡玩的遊戲跟他請教下到底怎麼玩,再問問孩子好玩的地方到底在哪裡。當孩子打開話匣子之後,接著就聊聊玩起來感受怎麼樣,是驚險刺激還是其他,最後是表達,問問孩子為什麼選擇這個角色,想從遊戲中得到什麼,等等。
2、幫孩子選擇一款好遊戲
孩子畢竟還小,辨別能力弱。所以家長要在孩子玩遊戲之時,把把關。剔除那些不適合的遊戲,觸碰以下三條紅線一票否決:
挑選好的遊戲的原則:
1、新知性:即孩子通過玩這款遊戲能獲得智識上的提升,不管是在知識儲備上,還是在思想意識上。比如《大航海時代4》裡面就有很多地理歷史方面的知識。
2、審美性:遊戲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要讓人在審美層面有所收穫。比如精良的圖像、震撼的音效,甚至是模擬武器震動時的手感等。
3、趣味性:在玩遊戲的過程中能夠收穫一種純粹的快樂。就是一種非常基礎的、讓人感到愉悅的遊戲體驗。比如劇情的起承轉合、排除萬難後的成功時的欣喜若狂、甚至是費力爬上山頂後看到的美麗風景等。
3、管理遊戲時間
家長最頭疼的就是孩子玩遊戲時間太長,影響學習。在管理孩子玩遊戲這件事上,有兩個比較重要的出手原則:
1、從一開始就要給管理足夠的優先級。就是說,從孩子接觸遊戲開始,家長就要心裡有數,定下規則。不要一開始不管,以後想管了管不了。
2、在處理孩子因遊戲而生的各種問題時,有一個基本的參考標準——遊戲不應該對其他生活元素產生影響。對家長來說,孩子當然是玩遊戲越少越好,最好不玩。但這個期望值是不現實的。我們對孩子遊戲時間的管理,不是讓他們少玩或不玩,而是要讓他們找到在生活中安排各種要素的節奏感。制定好每天的學習、娛樂時間規劃,鬆弛有度地去執行才是上策。
可以按照年齡和學習任務規定好每周的遊戲時間,最好找一個整塊的時間段讓孩子痛痛快快地玩,而不是零碎時間。例如和孩子約定好周六、周日讓他每天玩兩個小時,周一到周五不玩。
另外還可以多安排一些其他的業餘活動。比如家人一起去爬山旅行運動等等,多帶孩子去戶外感受生活之美,而不是整天窩在家裡。
孩子的自制力不強時,硬體設置也是必要的。比如手機、平板和電腦都可以設置家長模式,鎖起應用,設置好時間段,路由器也可以設置斷網時間。現在各大遊戲廠商也開始使用青少年防沉迷系統、人臉識別,都能夠進一步保護孩子。
不管你承不承認,網路遊戲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避無可避的存在。面對孩子玩遊戲,就得像大禹治水一樣,「宜疏不宜堵」,家長要做的就是一個「過濾器」和一個「管理諮詢公司」還有「孩子玩伴」的角色,只有這樣你的孩子才能「邊遊戲邊成長」。
我是@輕煙說育兒,專注育兒理念的傳播,更多育兒好書解讀,歡迎關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