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可以看會電視/遊戲嗎?」
一、面對孩子這樣的請求,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態度:
1.放任派的家長。
為了讓孩子消停一點,覺得與其不停闖禍,不如讓他安靜地玩遊戲吧,自己也輕鬆一點。
這種做法,後果也很直接,大多數孩子分不清好電視和壞遊戲,沉迷其中,學習生活都受影響。
2.相對這種家長,更多的是嚴防死守派的家長。
看電視是全家「公敵」,不玩看電視,不玩遊戲,母慈子孝,一看電視,一玩遊戲,家庭氛圍弄的雞飛狗跳。
可是這種一味禁止的做法,一樣無效,只會讓孩子在高度渴望中,越發沉迷電視遊戲。
有的家長也很糾結:
你不讓孩子看電視玩遊戲,有可能把他逼成一座孤島,他不懂得通過遊戲電視找到與小朋友們共同交流的話題。
二、堵不如疏,但疏的方式,肯定不是放任自流。
家長的態度就顯得格外重要了,不同的做法,決定了孩子不一樣的未來。
心理學者葉壯這些年,在遊戲和育兒之間,找到了一個非常科學又管用的方法。
讓孩子在不影響學習和生活之餘,越玩越聰明,親子關係越玩越親密,讓孩子邊遊戲邊成長,令人驚豔。
於是,我們好好總結了一位極具理性思維老爸的方法,用三步法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第一步:請先徹底放下你對遊戲/電視的偏見
「我家孩子有時間就玩遊戲/電視,不給玩就鬧,肯定是遊戲成癮了,怎麼治?」
家長們需要理性去分辨自家的孩子,是普通的愛玩還是真正有心理障礙:
1. 在花了多少時間玩遊戲這件事上說謊。
2. 為了獲得興奮感,花費越來越多的時間和金錢。
3. 玩的時間減少時,會煩躁或不安。
4. 通過遊戲來逃避其他問題。
5. 為了能玩遊戲,不在做日常工作,也不完成作業。
6. 偷遊戲,或者偷錢買遊戲。
只有當孩子越頻繁做出以上標準中的行為時,家長的確就應該提高警惕了。
不能只單純地抵制遊戲。遊戲只是一個釋放壓力的載體,它並不是電子海洛因,媽媽不需要過於緊張,要科學、理性地去對待,要學會去關注孩子的方方面面。
第二步:幫助孩子自己做好遊戲的主人
相信很多媽媽們應該跟我之前的想法是一樣:
可以讓孩子玩遊戲,但遊戲的主動權必須在我們手上,比如玩什麼遊戲?以及什麼時間玩遊戲?
家長不管怎麼行?!
在遊戲主動權上,我們除了信任孩子,沒有別的辦法了,我們能做的只有配合他們來管理好遊戲時間。當然,這種信任,並不意味著不需要進行管理了,也並不意味著放養,給孩子自由不等於告訴他不用自律。這也是父母的智慧。
尤其是比起所謂的雷厲風行執行,比如「說好了玩20分鐘,就不能玩了,不管怎麼樣你都要停下」的硬碰硬,
我們需要的是充分做好支持工作。
很多大人都難以把控住,我們去指望孩子有超強自控力,這太不現實。
聰明的家長,會從剛開始就出手:給孩子買一個專屬的遊戲設備,設立歸屬感,讓他知道,拿到它,就是遊戲時間,跟學習時間、吃飯時間是一樣的。
就算是玩網遊也會給孩子一個專門手機或ipad,其他的手機或者ipad一律不允許下載這個遊戲。
不然,就會造成孩子先拿爸爸的手機玩,爸爸有事拿媽媽的,媽媽的被拿走後,再打爺爺奶奶手機的主意。
這樣不僅孩子每次都玩不盡興,時間還被大量的佔用了,家長要管,也沒有好的切入口。
此外,現在的電視或者投影儀,都可以連接遊戲,儘量在遊戲時間,讓孩子在大屏幕上玩。
不僅僅體驗感更好,
從心理學上來看,小屏幕由於隨手可操作,更容易無限佔用孩子的碎片時間,大屏幕反而能縮短孩子的使用時間。
當有了專屬設備後,你會發現,孩子的遊戲時間管理,越來越順暢。
你只需再把握兩個關鍵點就行了。
1、有了專門的設備,那就給孩子一個專門的遊戲時間。
因為沒有專門的時間,孩子很容易利用所有的碎片時間來玩,對於什麼時間玩、玩多久,這種關鍵問題都是混亂的,管理就無從談起了。
2、通過遊戲來規定時間。
不要生硬地把時間固化,要根據遊戲來制定。
比如,以「闖關」為單位的,那就以此為節點,讓他完成任務。
在時間安排上,讓孩子自己安排,比如晚上約同學一起開局,或者晚飯後等等。
遊戲時間也不必一成不變,根據學習和生活,可定期更新。
第三步:自己補上電視/遊戲這堂課
說到遊戲,家長再開明,歸根結底還是會擔心孩子變壞。
看到孩子玩槍戰的遊戲,總擔心打打殺殺的,會不會開啟他的「暴力」開關;看到交朋友的,又擔心會不會遇到心懷不軌的成年人。
既然你如此害怕,為什麼不和孩子一起玩遊戲。
你的擔心,是對遊戲完全不懂造成的,因為不了解,所以害怕。
想要心裡有數,唯有自己「補上電視/遊戲這堂課」。
這樣你才能知道孩子到底在看什麼玩什麼,唯有這樣,你也才能真正幫助到孩子,選出適合的遊戲。
讓肩對肩代替面對面
帶娃不易,我們需要挖空心思,也需以身作則,自己拿著手機不放,總是高高在上,很難獲得孩子的尊重。
孩子對遊戲的態度,取決於家長的態度。
心理學家大衛.巴斯有個觀點:
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面對面,就是你說我聽,我說你聽,運氣好的話能彼此溝通下來,運氣不好就會變成單方面。
另一種是肩並肩,就是咱兩一起去做一件事。
作為父母,不管我們多麼掏心掏肺,只要面對面和孩子交流,很多時候他都置若罔聞。
如果我們轉換到肩並肩的交流模式中來,一起坐在屏幕前玩個遊戲,做個任務,打個怪,放下父母的架子,做親密的「戰友」「玩伴」時,很多建議孩子更容易接納。
彼此接受更重要,我只希望,他眼中的我和真實我,沒有太多的差別!
的確,不管是遊戲時間,還是不插電時間,親子共遊時,彼此尊重,做個好的玩伴,比做個好爸爸、好媽媽也許更重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