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是現代有名的物理學家,他開創了科學技術的新紀元,也被公認為是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曾經這樣評價愛因斯坦:20世紀的三大物理學貢獻,有兩個半屬於愛因斯坦。
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的物理非常好,但坊間也一直有這樣一個傳言:愛因斯坦的學生時代,數學成績很差,竟然還考過6分!
這個故事,也經常會被用來鼓勵那些數學不好的孩子:你看,愛因斯坦這麼厲害,小的時候成績也不好,數學還考過一分!所以你也不要灰心!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諾貝爾獎官方近日公布了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數學成績,以此來回擊那些質疑愛因斯坦數學不好的聲音。
諾貝爾官方公布的是,愛因斯坦1896年就讀於瑞士阿勞市高中時的數學成績單,在當時的評分標準中,6分為最高分,1分為最低分。
成績單顯示,愛因斯坦在代數、幾何、投影幾何、物理、歷史這5科全部得6分。
德語語言文學、義大利語語言文學、自然歷史、化學等科目得5分,即使是地理、繪畫、工業繪圖也取得了4分。
最差的是法語語言文學,只有3分。
總體來說,愛因斯坦成績在高中時就非常突出,而且是文理俱佳,可見他從小就是學霸。
後來,他憑藉優異成績進入瑞士頂級學府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根據愛因斯坦的妹妹在回憶錄中描述,愛因斯坦12歲就表現出在數學上的過人天賦,自己購買教材自學,獨坐家中解決複雜的算術問題。
大家也總喜歡把愛因斯坦稱為「天才」,認為他能達到一般人達不到的成就,一方面源於他的努力和勤奮,一方面與他先天過人的才智也有關。
但是在一個偉大科學家的成長的過程中,天生的才智固然重要,不過後天的良好家庭氛圍和父母教育也是絕不可缺少的。
比如著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他的巨大成功,就絕離不開家庭對他的影響。
一年時間教會四歲孩子認3000個字
1922年10月1日,楊振寧出生在安徽省合肥市城牆西邊的四古巷中,一個七進院的院落裡。母親羅孟華生於1896年,當時正屬光緒年間。
父母是早年由雙方父母做主,於1919年結為伉儷的。羅孟華是舊式婦女,纏過足,沒有受過新式教育,文化程度僅相當於初中,但她極賢惠,楊武之與她感情甚篤。
在楊振寧10個月的時候,父親楊武之考取了安徽省官費留學生,離開他們母子到美國留學。
那時,軍閥混戰,合肥是兵家必爭之地,炮彈時常落到楊家附近。凡是遇到危險的時候,母親總是抱著小振寧跑到鄉下或醫院躲藏起來。
在丈夫留學期間,羅孟華肩負起教育長子的重任。晚上睡覺前,她都會給振寧講故事,因為這是給孩子灌輸知識最好的機會。
她把自己所熟悉的古代的、近代的故事一一講給他聽,什麼「孟母擇居」、「嶽母刺字」等等。小振寧聽得津津有味,關鍵時刻還不時地發問,母親總是耐心地作答,一個故事不講完,振寧總是不肯睡覺。
培養生活習慣,一般人會認為是不值得重視的小事,但羅孟華要求也十分嚴格,決不縱容和隨意。振寧生來是個「左撇子」,母親認為至少用箸、執筆得換成右手。母親費了好一番精力才把他吃飯、寫字改成右手。
除了讓兒子懂得做人必須三立(立德、立功和立言)以外,楊振寧的母親羅孟華從振寧4歲時,開始教他識字。
她規定小振寧每天要學會10多個漢字。她找來一些白紙剪成小方塊,每小塊紙上寫一個大字。用這些自製的卡片,小振寧便跟母親學起字來。羅孟華一板一眼教得非常認真,兒子很聰明,十幾個漢字母親只要念上一兩遍,他很快就能記住。
羅孟華從自己很早就輟學的痛苦經歷中,加之丈夫為了追求知識而離開妻兒遠渡重洋,使她感受到嚴格要求兒子的重要性。
有一次,楊振寧在學習寫字時心不在焉,把字寫得歪歪扭扭,更糟糕的是還寫錯了幾個字。母親十分生氣,罰他重寫,直到她滿意為止。
一年之間,母親竟教楊振寧認識了3000多個漢字,這讓楊振寧一生受益。
半個世紀後,回顧這段往事,楊振寧感慨道:「那是媽媽為我的人生打下紮實基礎的起步階段,我在4歲時,母親教我認方塊字,花了一年多時間,共教了我3000個字。現在,我認識的字加起來,估計不超過那個數字的兩倍。」
多少年過去了,楊振寧先生仍然無比感激父母帶給他一個非常穩定而有著豐富感情的家庭環境,對於他的人生觀,對於他的做人的態度,都產生積極正面而深遠的影響。
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尤其是孩子年幼時的教育,對他的成長和人格養成是多麼重要。年幼時受到的教育,也許不一定能讓他們成為多麼偉大、厲害的名人,但一定會在他們身上留下的深深烙印,足以讓他們在社會中尋找到自己精彩的人生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