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一個適合旅行的地方。年輕的人可以在這找到如同度門一般的小新,年紀大的人可以在這找到封塵的記憶,壓抑的上班族可以在這霓虹處找到釋放,而我這個吃貨,自然也可以放開了胃,在此盡情享受平價而美味的臺小吃。
第一站,去的就是臺灣最有名的夜市一一土林夜市。市集裡有超過500的店面。想像一下,一走進市集你就被琳琅滿目、特色各異的小吃給吸引者這家正用鐵板煮著噴香的螞仔煎,那家在做選料十足的雞排,剛停了幾步,看到賣各種鮮榨果汁、炒花枝的地兒,總是停不下來,甚至會迷路。我此行來到土林夜市的目的,只有一個一導找臺灣最地道的小吃!有三必吃的傳統小吃:蚵仔煎、土林大香腸還有臭豆腐,每一樣都有二十多年的歷選擇多樣,每間店的口味也不同,有成有甜,有酸有辣。
想要找到《轉角遇到愛》中貫穿全劇的美食蚵仔煎嗎?士林夜市光是賣煎的店,就有二十家左右,堪稱是最愛吃蚵仔煎的夜市。蚵仔煎是什麼?得從首臺滴民謠《青蚵仔嫂》說起,齊秦和羅大佑都翻唱過。蚵仔的學名叫牡蠟,因為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而被人比喻為「深海牛奶」。什麼樣的仔煎最好吃?我沒法給出一個標準的答案。不過,在臺北的夜市中有一家使用新鮮、大顆東石蚵的蚵仔煎店深受好評,它的名字叫做「號」。老闆朱忠誠先生最早是賣麻油豬肝湯,隨著士林夜市生意和人變多開始增加食物的種類,像是這款用土雞蛋現點現前的R後來,竟也成了店裡的招牌,被網友推為最受好評的小吃除了蚵仔煎,升記士林大香腸也是夜市的活招、有著40年不變的好味道,並且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員說,最早這的香腸只有現在的三分之二大小,經過幾+的改良,才成為今天超過30釐米的魔然大物。它的大用的肉也不普通,聽說肉的供應商與臺灣小吃名店「秦率用的是同一家。當熱氣圈的土林香腸出爐,隨手拿竹籤1一片香腸配著大蒜送進嘴裡,那口感我就無法用文字來敘了。花100新臺幣,真是物超所值。還有一家開業二十多年的老店41央豆腐,店裡買現炸半手工臭豆腐。外皮吃起來香脆有勁,裡面的豆R?著湯汁,很有口感。在吃之前,我可是鼓足了勇氣,因為我向對「臭」的食物沒有任何好感。店老闆朱媽媽多年來和固定配合的廠商合作,每塊臭豆腐非常新鮮,臭豆腐還野配自家手工酸的水果味泡菜一起賣,味道清爽不賦除了這三樣,我也沒有放過一些路邊的小店。
比如「豪大大雞排」,這家店在大陸開了不少連鎖店,所以我特意想去嘗一下。它的店門口生意超級火爆,排著長長的隊,為了吃到這塊雞排,我整整排了45分鐘!而且它的雞排很有是,店員還和我說笑,說這塊網排開來會比我的險還大。最後,在我們什麼都不想吃的時候看到了「秦式酸辣麵」。猶豫再三,由於對秦式料理的好奇我最終打算嘗試一下。它的醬料果真沒讓我失望,是很地道的奉式料,但又有一絲獨特的香味。聽說這是老闆多年之前研發的獨門料,除了有花椒、辣椒,還加了多種蔬菜,最重要的就是加了檸汁,酸中帶甜,甜中帶辣,味道特別有層次感其實來到合北,來到士林尋找美食,並不用太在意所謂的美食攻略。這邊的美食店總在變化,會時常有新的好玩好吃的店加盟進來,跟著感覺走,總會有驚喜在等著你,我以一個吃貨的心態向你打包票,士林是一個臺灣地道小吃匯聚的天堂。
中國山水最高境界的長卷,我是第一次看到它,確切來說只是率幅的真身一一無用師卷,是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另一半剩山圖一直於我故鄉的斷江博物館,與無用師卷分割兩岸60餘年。2011年,它們在和北「故言博物院」曾合璧展出。這一種跨越海峽的「合」,並不僅僅再是文化交演的範疇,更多的是它成為一座橋梁,成為了兩岸人民在歷史、文化民層面上的一次「心靈相約」。臺北「故官」的文物,加上北京故官的文物,才是一個完整的故官。臺北「故官博物院」,坐落在臺灣風水最好的地方ー一陽明山腳下土林區外雙溪。它依山傍水,吸收中國傳統的官殿建築結構,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籤著糧黃色的壁沿。潔白的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雖沒有北京故官的恢宏,卻多了一份清麗典雅。
解放戰爭後期,原故宮博物院文物分3批運走2972箱文物至臺。一起運臺的還有「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852箱及其他單位文物。1950年4月,臺中郊外霧峰鄉吉峰村倉庫落成,運往臺灣的文物隨即遷入新存放。1957年,在亞洲協會支持下,在庫房之外又建一小型陳列室,公開展寬所成文物。1965年,在現址建成新館。新址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歲服,被名為「中山博物院」。後來,中山博物院歸併臺北「故官博物院」臺北「故官博物院」全部文物由臺中運至臺北中山博物院,1965年11月1日正式開放。到這一天,運往臺灣的文物才得到一個適當的保存環境。就像北京故宮在我們心中的地位一樣,臺北「故宮博物院」也是當地人心中的文化藝術寶庫。它的60萬件絕妙的藏品,涵括了書畫、銅器、瓷器、玉器、漆器、琺瑯、雕刻、文具、圖書、文獻等眾多工藝品。展館一共有四層。在第一層,可以找到圖書館和紀念品陳列處,如果想要蓋紀念章留念的,就記得去一樓;在第二層,可以找到書畫、銅器、瓷器的展館。
這裡的鎮館三寶不容錯過:第一件,是翠玉白菜。臺灣地區的市民特別喜歡在家裡擺上一棵玉雕的白菜。白菜,諧音就是「發財」。而陳列在臺北「故官」的翠玉白菜是清代藝人運用一塊一半灰白、一半翠綠的灰玉雕成。整棵白菜筋絡分明,上面甚至還趴著兩隻小蟲,可愛得不得了。第二件,是肉形石。這塊石頭,長得和杭州的東坡肉有一拼。而且,它還是一塊連皮帶肉、肥瘦相間的東坡肉。事實上,它是一塊天然形成的奇石,所有的紋理都沒有經過人工雕琢。第三件,是毛公鼎。它已經有2800年的歷史,是至今為止銘文最多的銅器。或許覺得銘文最多,並不覺得什麼,但在如今衡量青銅器的價值不僅僅是質地、古舊程度,還按照銘文的字數加價,一個字可以加一兩黃金。它上面共有497個字,你算算就知道了。還有人為這三件寶貝想到了一個有趣的記法:東北的「白菜、豬肉、,火鍋」。
第三層,可以找到玉器、法器、雕刻等。後面還建有一座26米長的走廊直通山腹地山洞,山洞距離地面50米,走進去腦海裡就浮現出《國家寶藏》的畫面。第四層,就是各類專題特展。進入展廳,環顧一下四周,如果有導遊,就好好聽導遊跟你講一下展物的歷史,如果沒有就蹭一個。如果只是走馬觀花地隨意看幾眼,是無法體會它真正的價值的。只有細心了解展物的歷史和故事,才能看明白一件展物真正帶給我們的關於時光的震撼。臺北正值春節,恰逢一群中學生在做弦樂表演。他們在樓大廳依次坐開,穿著正統的校服,有的人手上拿著小提琴,有的則吹著小號。指揮棒一揮,整個大廳就被蒼勁有力的音樂聲填滿,我忽然想到老館長秦孝儀說的一句話:「中國之美,美在文化藝術,文化藝術之美,盡在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