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評論:引進"士林夜市",更要打造"上海夜市"
盛極一時的彭浦夜市因幹擾公交線路被取締後,人們也有疑惑:上海「馬路小吃」是否從此淡出申城?
看來,對於夜市小吃,一刀切去,淨街了事,一時似乎解決了矛盾,其實,夜市並未了,只是轉移了地方,夜市是野火燒不盡,東南西北風吹又生。
因為它有需求、有市場、有人力資源,這又是一條就業的渠道,有其存在的價值。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存在就是合理。」合理的東西是禁不住的、切不斷的。
但是,夜市的噪聲、油煙味嚴重擾民,環境衛生也的確是個大問題,附近居民怨聲載道,投訴不斷,政府如不治理,則是不作為。這些問題不解決,夜市無法生存。怎麼辦?有沒有一個兩全之策,既讓夜市生存,又使其不再擾民?
有的。臺灣的士林夜市,就是一個成功的典型。
臺北士林夜市從1910年發端算起來,有百餘年歷史。至1940年代,先後建起在士林官邸附近,還有故宮等文化旅遊設施附近,也建起了類似的夜市。士林市場的名字越來越響。1970年代士林夜市開始形成規模;1980年代,日本、歐美等國際遊客大量湧入臺北,士林夜市又一次獲得發展良機;2000年後又增加了大陸的海量遊客,士林夜市愈加繁盛。甚至成為當地的一大小吃的景點,到臺灣旅遊者,都要到那裡去品嘗一下著名小吃。最近,錦江樂園臺北士林夜市在上海暑期開張,引來全城食客聚集。剛剛過去的周末兩天裡,錦江樂園每天僅夜場就迎來超過1.5萬人次的客流,遠遠超過預期。
士林夜市之所以贏得美譽,得益於其成熟的市場管理體系,監管與經營者自治之間的銜接非常好。當地會出臺攤販管理條例,詳細規定哪些地方、時間可以擺攤,符合條件的民眾必須申請營業執照,3年營業期內若有重大違規行為,監管部門可以隨時取消其資格。平時大部分的日常管理,則交由各夜市的攤主自治委員會,對各攤位食品衛生、垃圾清理等方面的「毛病」進行約束。一些攤位連續數代經營,十分重視品牌和口碑,其舉動甚至直接影響到整個夜市對外的形象。
借鑑一下士林夜市經驗,說白了,無非是加強管理,適時地規範、引導,變政府要管為攤主自己也參與管,不要碰到問題就簡單地限制、禁止。根據士林夜市的經驗,在最初規劃時選址非常重要,這裡必須是一個商業區而非居民區,不會產生太多的擾民問題。建立之後,則需要解決夜市擾民與培育市場的矛盾。攤主的管理積極性調動起來後,他們成立了管委會,共同承擔士林的交通管理、環境衛生,一同將夜市建得更好。攤主們會集資買垃圾袋和垃圾桶,然後大家一起收集垃圾,所以士林的環境一點都不髒。如果攤販之間、抑或是攤販和食客之間有了矛盾,管委會也會派人來進行調解。這就需要管理部門多動腦筋,有足夠的耐心與智慧。
上海需要夜市,也可以做到生意紅火而不擾民。關鍵在於做到監管與經營者自治之間的良好銜接。試一試,如何?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