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灘。
士林夜市有著悠久的歷史。網絡圖
錦江樂園士林夜市很火爆。
東方網8月25日消息:據《青年報》報導,隨著8月底錦江樂園的臨時版士林夜市的離開,滬上的夜市將出現新的空白。記者近日多方求證後獲悉,虹口區將引進正宗的臺灣士林夜市並且常駐北外灘,雙方初定的合作意向,即未來北外灘版士林夜市將主打美食牌,不設門票,走親民路線。如果合作成功,該夜市將至少開張10-15年之久。
關於臺灣士林夜市的引進,臺北士林觀光發展協會執行長高啟原透露了北外灘士林夜市的部分細節,「如果成功了,這將是兩岸夜市的第一次合作。」
[名詞解釋]
士林夜市
士林夜市是臺北最著名,也最平民化的夜市去處,夜市可分兩大部分,一是慈誠宮對面的市場小吃;一是以陽明戲院為中心,包括安平街、大東路、文林路圍成的區域。南北小吃、流行服飾、雜貨,加上如織的人潮,溢散熱鬧滾滾的氣息。
位在慈誠宮對面的士林市場,鐵皮覆頂,市場內囊括大江南北綜合小吃,從牛排、鐵板燒到蚵仔煎、廣東粥、生炒花枝,琳琅滿目;每到夜晚,逛夜市的人潮總將狹窄的通道擠得水洩不通。
以陽明戲院為中心所圍成的夜市,則主要由幾條小巷道構成,穿梭其間,格外有一種市井滋味。各式店鋪及地攤緊鄰,小吃攤、服飾店、精品店、鞋店、唱片行、運動用品等,只要市面上流行的,在此都找得到。
[初衷]
冷冷清清北外灘濱江一帶人氣差引入夜市最快下個月與士林籤約
7月份,在虹口區政府召開的「北外灘航運服務業專家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受邀出席的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嚴俊表示:「北外灘濱江一帶,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人氣不夠,一到晚上就顯得冷冷清清。」為了解決人流量太小的問題,他希望能把正宗的臺灣士林夜市引入到北外灘,「市民可以一邊品嘗美食,一邊欣賞美景,是一個很有市場前景的項目。」
記者近日了解到,嚴俊的建議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就在北外灘打造國內首個常設性的士林夜市,終結夜市的髒亂差,引進臺灣的夜市文化和管理模式,虹口區正與臺灣方面進行洽談。
虹口具體負責該事宜的林小姐向記者表示,「夜市肯定做,但現在這件事還在漫長的洽談階段。錦江樂園的夜市僅是臨時性、娛樂性的,北外灘的士林夜市,將依託北外灘的地理環境,是一個常設性的夜市。」據相關負責人透露,他們希望遊客能吃到原汁原味的臺灣美食,還有完備的文化配套,因此關於北外灘士林夜市的設計、溝通和談判的過程會比較漫長,最快的話也要下月才會籤約,關於一些合作細節,更是要反覆斟酌。
據具體操辦的林小姐透露,儘管位於地理位置一流的濱江河畔,但北外灘版士林夜市不會做成高大上的夜市,而會堅持親民路線,屆時主要以臺灣飲食為主,還會介紹臺灣的文化。會進行一、二期的規劃。「夜市位於北外灘濱江地區,目前有幾個板塊的設想,一期做多大,夜市的具體位置、規模還在論證當中。因為是常態的,要考慮到排汙、人流的合理性,更要多方考慮衛生、安保等問題。」
[幕後]
疑問1:價格會貴嗎?會收門票嗎?
不收門票,將培養本地夜市人才
「從2011至今,我們和大陸幾個城市的夜市合作都是短期的,多是以嘉年華的形式。虹口的合作一旦籤約,將成為國內首個常設的士林夜市。」
據高啟原介紹,隨著8月底,錦江樂園的士林夜市的離開,他們正在和虹口方面洽談士林夜市整體的服務產業的發展計劃,打造符合上海特色的夜市形態。合作事宜涉及夜市規劃、品牌導入和後續管理三方面。
經過錦江樂園近2個月的試水,高啟原發覺,上海人對價格的敏感度高。他介紹說,錦江樂園的夜市商品價格有的比臺灣當地要低,有的要高30%左右。之所以有的遊客覺得價格普遍偏貴,是有原因的。
這是因為臺灣攤主來滬要借住酒店,還要邀請臨時幫手,更要考慮到進貨成本,平攤成本後小吃的價格自然就上去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今後我們會想辦法和上海當地餐飲學校和品牌商合作,培養本土夜市人才,採用加盟形式。我們必須採取這種模式,否則難以降低成本。」
和錦江樂園不同,北外灘士林夜市將不會考慮收取門票。「在國外很多景點都不收費,我們不希望用門票的方式來運營,況且一旦收門票,會變質。畢竟,夜市一開始的熱度,不代表3個月後也能持續『保溫』。我們尋求的不是一次火爆,而是持久的火爆。」
由於錦江樂園僅是臨時性的嘉年華型的夜市,而北外灘的是常設性的夜市,涉及到的場地管理就複雜得多。那麼一旦取消門票,會否造成擁擠不堪、場面難以控制呢?
高啟原分析說,在規劃上,他們將根據最多人流量,按照計算公式預留一定比例的空間。一旦碰到旅遊旺季,也會做相應疏導、分流。但通常夜市在開張3個月後,人流量會急劇下降,達到一個穩定值。
疑問2:在上海如何避免「水土不服」?
做詳細的規劃,預計至少開10年
士林夜市聲名遠播,但這一成功模式在上海會否遭遇水土不服,還未可知。
高啟原表示,在洽談和設計階段,雙方已經開始未雨綢繆起來。「我們會對上海的消費形態、文創模式等全方位調研,對夜市的本地文化屬性做調整。在談判之初,工作人員、設計團隊已經實地勘察過好幾次。」
「每個地方的生態形態不同,要辦好上海的士林夜市,需要仔細的規劃和討論。即便開張,也至少需要3個月的磨合,才能符合當地市民的口味,打造成具有上海特色的夜市文化。」高啟原認為,兩岸華人對夜生活的需求是一樣的。
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夜生活形態恐怕要比臺灣更為完備,除了上海本地人,移居上海長達10年的新上海人、外籍人士等也需要夜生活。從這點可以看出,夜市在上海有很大空間。
事實上,此前錦江樂園臨時夜市是上海第一次引入士林夜市,開業當天,人山人海的客流讓高啟原覺得震撼無比。也讓他思考有何項目可以落地上海。
「你想,臺灣擁有大小夜市200多個。如果虹口模式示範成功,也希望能夠複製這個版本到其他區縣。上海的人口加起來比臺灣還要多,按照這樣的比例參考,一個區3個夜市也不會飽和。」高啟原分析說。
雖然不便透露過多細節,但高啟原還是證實說,北外灘的士林夜市不單單有餐飲,更多的是兩岸文化的結合。在產品上也會有創新,就好比肯德基在國外從未有米飯類產品,但結合大陸本土特色,設計了此類產品。
關於品牌引進的問題,他表示,士林夜市其實和日月潭一樣是一種公共文化資產,無法申請商標。
「眼下,還在看方案、做預算,打算推出完整的規劃案。北外灘的士林夜市我們和虹口方面合作打算至少做10年以上的運營,需要做詳細的規劃,不會三五個月就草草決定未來的走向。」高啟原透露說。
疑問3: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鑑?
引入管理模式,開放品牌授權
虹口此番欲與臺北士林觀光發展協會聯手打造上海版士林夜市,後者到底有何寶貴經驗可供借鑑成了大家關心的話題。
事實上,對於上海的不少夜市而言,長期以來備受詬病的就是髒亂差的環境。對此,高啟原表示,對此問題不要太過感冒。
「士林夜市有100多年的歷史,以前是個菜市場,後來慢慢累積,自然形成獨有的商業氛圍。臺灣的夜市也有不規範的,有的臺灣攤販也要逃避警察。
高啟原坦言,錦江樂園夜市7月5日開業後,場面一度比較混亂。後來做了引導牌,再加上7月5日~7日三天,樂園緊急把夜市的區域延伸,分流人群,之後夜市的秩序好很多。其實,上海人的排隊習慣和臺灣沒有太多差異。一旦有了引導,很多人會遵守秩序。
而對於產品合作,高啟原表示,早在2011年他們在上海就設有臺灣小吃的研發研究室。本來此次想在錦江樂園推出真空料理包,但因為時間較為倉促,沒有試行。今後會尋覓合格廠商和冷凍工廠,授權臺灣口味的食品生產。
考慮到上海人的口味、用餐習慣、價格取向、商業形態與臺灣不同,此次錦江樂園夜市2個月的試水讓協會方面獲得了很多經驗,讓高啟原了解到一些上海特色:譬如上海人能接受吃辣,但對食物很挑剔,希望品嘗起來有層次感。原本以為上海人不喜歡海鮮,但是對好的海鮮食材他們還是趨之若鶩。此外,上海人對衛生條件的要求更高。
今後,高啟原還表示,他們會形成正規的模式,形成示範點,在得到當地法規允許後,開放品牌授權,培訓當地食品廠、員工和合作夥伴。據介紹,北外灘版士林夜市會引進臺灣的管理模式。
疑問4:會吸納流動攤販嗎?面積有多大?
比錦江樂園大很多,歡迎本地攤販
據高啟原透露,臺灣的幾百家夜市中,士林夜市並非最大的。士林夜市之所以聲名遠播,完全是沾了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的光。
這幾年,打著臺灣美食的流動攤販在街頭小巷隨處可見。考慮到士林夜市也是從流動攤販起家的,因此在合作態度上,高啟原表示將抱著「開放的心態」,即「不會局限引進臺灣士林夜市的會員單位,如果上海這邊的商家或攤販有興趣,都可以來參與,一起打造本土的士林夜市。我們非常歡迎大家一起加入,不排斥上海本地的一些攤販,只要他們答應一起遵守政府相關法律法規。」
據介紹,目前北外灘版士林夜市的一期、二期規劃還在和虹口相關方面確認。對地塊的定位,在經過嚴格的論證後將達成初步共識,今年會有一個定論出來。如果一帆風順,夜市可能明年就會開張。
至於北外灘版士林夜市的面積,高啟原三緘其口,只是透露說面積會比錦江樂園版大很多。此外,因為該夜市位於服務觀光景點帶,開放時間將不僅限於晚上。「其實,在臺灣,白天是早市,晚上是夜市,夜市只是總稱。我們希望把大排檔變成市民的一種生活形態。打造國際型的夜生活區,在此理念上我們和虹口方面是很合拍的。」
據高啟原透露,在8月底的錦江樂園士林夜市撤退後,考慮到上海市民的熱情,9月5日他們還計劃在中環百聯打造一個上世紀60年代的復古風的街景夜市,一直持續到10月。現場展示的服裝都會從臺灣運過來,還原上世紀60年代最淳樸的臺灣夜市。
[專家說法]
復旦大學旅遊學系博導、教授顧曉鳴:
「8090後」消費者更願意為好東西埋單
這兩年我幾乎把所有的夜市都看過了,長壽路、老外街、壽寧路等等。最近我還特地到寶山的新彭浦夜市考察了一下。全世界幾乎都有夜市。我所關注的問題是,我們到底可以在夜市攤位上吃到什麼?
上海夜市品質不高
現在夜市上賣的東西大同小異,主打小龍蝦、燒烤,前幾年老外街有自釀啤酒,已經算是比較有特色的了,但也是獨此一家。可以說,上海的夜市有的比較熱鬧,但檔次高的不多,賣的東西品質也不高。
在夜市的問題上,首先我認為上海市民非常需要夜市。一些中國大媽跳完廣場舞、Office白領下班後,需要休閒娛樂吃東西的地方,文化和生活是聯繫在一起的。現在晚上出來活動的市民很多,我們應該滿足他們的需求。
所以我認為消費群體定位一定要準確。
第二、如果一定要做夜市,就要推出適合夜市特有的美食,而不是所謂的臺灣正宗美食。
如果你真的能請士林的師傅來,做工地道,哪怕價格小貴,也有顧客能接受。所以夜市一貫講究的價廉物美是誤區。
我認為,夜市一定要有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士林夜市應該是一種統稱,它的經營理念也在更新、變化。需要有一個機制,能引進其他相應的美食,譬如東南亞、歐洲的都可以過來,成為一個開放的美食聚集地。
上海缺乏成功案例
這幾年,上海一直希望打造成功的夜市版本,但一直缺乏成功的案例。譬如本來有關部門想在銅仁路規劃「高端夜市」——酒吧一條街,後來也沒了聲音。浦東昌裡路、寶山新彭浦夜市,目前的人氣也不是很高。
我認為,成功的夜市應該是悠閒的、帶有狂歡性質的。應該尋找居民集聚,大家喜歡軋鬧猛的地方,不是打造一個夜市勝地,再吸引人氣。說實話,你真的打造好了,說不定別人都不敢入內,這些都需要調研。
北外灘正宗的士林夜市到底賣什麼?美食由哪些人來做?這才是我真正關心的。打個比方,以前的沙縣小吃的餛飩非常有嚼勁,現在遍地開花,已經沒了以前的口感了。為了尋覓上海灘最好吃的豬蹄、餛飩、大餅油條,我跑了很多地方,甚至找到了全上海有名的老字號。
上海吃貨對吃的渴求,讓他們希望找到貨真價實的地道的美食。哪怕價格貴點,但東西好、環境佳,自然也能讓白領、老外光顧。尤其是80後90後這批消費者,願意為好東西埋單。
此外,交通規劃也是很重要的。真要做夜市,也要仔細做規劃,提供N個前景展望,誰過來、如何消費、客流怎麼來怎麼走。最後,還需要引入多元的綜合文化,需要過硬的衛生監管,好好開發自己獨特的美食。這些都是相關部門要好好策劃研究。
上海城市文化空間規劃專家花建:
夜市應該和文化結合,上海業態不夠豐富
我認為夜市應該和文化結合,譬如張江即將啟動中區建設,會考慮張江附近一個臨時的生意火爆的夜市聯動,作為一個國家級的科技示範園區,為何要啟動和夜市關聯的中區建設,值得思考。
此外,我覺得文化創意應該和旅遊融合,從問題出發,不要從空泛的目標出發。臺北士林夜市我去過很多次。現在上海面臨的問題是,業態不夠豐富,根據調查,上海和世界各地的城市相比,公共圖書館、博物館、電影院等的數量甚至已經超過了一些發達國家。但是還有不足,譬如現場音樂表演場地、節慶比人家少很多。
目前,上海也沒有充分把都市的旅遊開發出來,一些好的資源也沒形成複合業態。兼具文化、創意、旅遊功能的地方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