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水兒媽媽育兒分享(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經常有新晉寶媽來問我:「為啥孩子那麼喜歡鑽到犄角旮旯?」
說實話,從孩子學會翻身,我們老母親就不要指望有清閒日子了,尤其是寶寶學會爬之後,哪有個小空他都想鑽一鑽。不信就看看下面這組「熊孩子」被卡現場吧!
有把手指卡在細鋼管裡,被媽媽嫌棄話太多的。
有卡在自家防盜窗上,還被爸爸和消防員叔叔圍觀笑話的。
還有把手指卡在汽車安全帶卡扣的。
還有把小編鐘卡在頭上當「帽子」的。
所幸,這幾個小朋友都是很快就被救出來了,沒有受什麼傷,但是看著這麼多被卡在奇奇怪怪地方的孩子,家長們應該也挺擔心自家寶寶的吧!畢竟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啊!
說到安全教育,很多家長多會說:「有啊!我們家非常安全,而且經常告訴孩子要注意安全!」
那麼家長們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牆上裝軟包、桌角也包上,避免孩子磕到撞到;
家裡的剪子、刀都藏起來,切水果、削果皮都由家長代勞;
遇到不平的路、太陡的樓梯就把孩子抱起來,免得摔倒;
每天提醒孩子:「別跑太快」、「別爬太高」、「不能鑽來鑽去的」
可是,沒經歷過小的磕碰的孩子不會知道撞上桌角會痛,孩子不理解家長說的危險,苦口婆心的勸告反而會引發孩子的好奇心,趁著家長不注意就總想試一試。
尤其是2、3歲的寶寶,正是自我意識萌芽的時期,也進入了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寶寶叛逆期」,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並且總是躍躍欲試的。
平常家長說什麼寶寶都要回一句:「不要」,更何況是不讓他跑、不讓他玩呢!
其實,與其一直跟在孩子身後,想方設法的保護孩子、時不時的提醒孩子,不如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一勞永逸。
1、用情景故事幫孩子體會「危險」
孩子的生活經驗有限,而且天性樂觀、好奇、活潑好動,像「這個不能碰、那個也不能碰……」這樣的提醒,對孩子來說不是變成了「耳旁風」根本沒聽進去,就是引起了好奇心,反倒想要一探究竟。
家長不妨將有關安全的一些注意事項編成故事講給孩子聽,讓孩子帶入其中,體會到家長口中的「危險」到底是怎麼樣的,會有什麼後果。
2、用「怪物」幫孩子理解危險
對於一些比較抽象的「危險」,像雷電、煤氣、細菌等難以直接看到的「危險」,家長則可以將它們「擬人化」變成一個個「怪物」,提醒孩子要小心,不能動插座、勤洗手……
3、用遊戲檢驗孩子的「安全意識」
孩子的天性其實是比較樂觀的,有些「記吃不記打」。經常會因為同一個錯誤在同一地方受傷。
這是因為孩子還沒有形成安全意識,對於危險的概念不足,有時候還會有僥倖心理,非要試試自己能不能「突破」一下。
這種情況下,家長不妨多和孩子玩一些「安全遊戲」,在實際中練習一下孩子學到的安全小知識,幫孩子建立安全意識。
我再給大家分享一套《寶寶的第一套安全行為養成圖畫書》。
故事情節易懂,不講大道理
這套《寶寶第一套安全行為養成圖畫書》比較適合0-3歲的寶寶,所以在故事內容的選擇上就會更注重易懂,每個故事都是生活中最常見的情景,用最簡單明了的方式告訴寶寶哪些事是危險的,不能做。
幽默對話,讓寶寶更容易帶入其中
故事以一個叫「小不點」的小恐龍和他的家人、朋友為主角,對話簡單卻又很幽默,還有很多寶寶們喜歡的擬聲詞,更容易讓寶寶有代入感。
像「小心,燙!」的故事中,「小不點」急著喝水,「咕嚕~」就喝了一大口,結果被燙傷了舌頭大喊了一聲:「哇呀呀~」。非常有意思。
實用急救小知識
在每個小故事中,還會有相應的安全急救小知識,孩子和家長都可以看一看,了解的多一些,遇到意外情況時也不至於慌了手腳。
邊看邊玩,將安全知識牢記心中
書中除了有趣的小故事和安全知識之外,還有貼紙遊戲和故事音頻,用貼紙的方式幫寶寶分辨哪些東西是危險的、哪些東西比較安全,回顧一下在故事中學到的安全知識。
角色扮演遊戲,帶寶寶走進故事
書中還有diy頭飾的小教學,家長可以和寶寶戴上頭飾,來玩一玩親子遊戲,重演一下故事中的情節,強化孩子的安全意識。
書中一共有6個故事,分別是《這些工具會「咬人」!》、《被卡住了!》、《小心陌生人!》、《哎呀,摔跤了!》、《小心,燙!》、《這些食物危險!》,對應了衣食住行中的各種安全小問題。
這裡是水兒媽媽育兒分享,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家庭教育相關內容和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往期文章:
到底該不該讓孩子從小背詩?家長了解這3件事,也許就不用糾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