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的公眾號後臺有一位家長留言——
「最近老公上班了,公公婆婆在老家還沒有回來,家裡暫時就我一個人帶孩子。那天餵小寶吃過午飯後,我就讓他一個人在客廳裡玩玩具,自己進廚房洗碗去了。我不放心,在廚房一邊忙活,一邊喊小寶的名字,喊了幾遍孩子都沒應聲。我跑到客廳一看,差點嚇個半死,孩子不知道從哪兒找到了一顆鐵釘,正準備將鐵釘伸進牆壁上的插座孔,我趕緊跑過去一把搶了過來。幸好我及時發現,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在讀完這段文字後,我心裡還是會感覺到隱隱的擔憂和後怕。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孩子自我保護能力差,安全防範意識薄弱,缺乏對危險情境的正確理解和一定的安全知識,所以家長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制止,孩子就有可能受到傷害,甚至有生命之憂。但是再愛孩子的媽媽,也不可能24小時盯著孩子、保護孩子,只有家長積極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和安全防範意識,才能真正做到防患於未然。
一、 孩子自我保護能力的發展規律
① 對直觀的危險認知水平較高
有研究表明:0~3歲的幼兒傾向於直觀思維,這種思維具備兩個特點,一是離不開思維的對象,不能憑空思維,二是離不開操作和擺弄實物的動作。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幼兒階段的孩子對摔跤、磕傷、碰傷等事故反應感知更直接,會叫喊、哭鬧。而對於觸電、中毒等這類發生機制較為複雜的事故感知遲緩一些,因為這類事故孩子無法透過外部感知危險的信號,更無從了解事故發生的原因。
② 對直接危險的敏感度高於間接危險
處於幼兒階段的孩子,他們普遍認為自己只有接觸帶電的物體、直接接觸高溫物體、食用有毒害的食物才會讓自己受到傷害,而對於另一類間接的危險情境,他們並不敏感,也很難識別情境中的危險因素。
③ 對危害、危險有自己理解的角度
幼兒階段,孩子的思維方式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他們對危害、危險的理解和定義很難脫離情境。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將逐漸對事物的本質屬性有所認識,並且能夠簡單概括,但他們得出的結論仍然與具體的對象與情境密切相關。
④ 男孩對安全的認知水平高於女孩
男孩的天性中有愛冒險的基因,和女孩相比,在現實生活中更偏愛那些神秘、危險的事物,更樂於探索科學、自然方面的知識,所以在對觸電和中毒等事故方面,男孩的認知水平高於女孩,對後果的嚴重性比女孩更敏感,認知也更全面。
此外,男孩的智力發展優勢領域與女孩也不同,他們更擅長邏輯思維,女孩則更偏向於形象思維,所以一般情況下男孩更喜歡做科學實驗、研究數字的奧秘,女孩則更喜歡洋娃娃、玩摺紙、繪畫等。
二、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孩子能平安、健康長大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意外風險實在太多。從交通事故、觸電、溺水到被拐賣……也許每一項發生的機率只有百分之一,可一旦發生就是毀滅性的打擊。
據統計顯示,中國每年因意外傷害而死亡的兒童超過20萬,平均每天有540多個兒童意外死亡,意外傷害死亡佔兒童死亡數量的1/3,交通事故、墜樓、溺亡……意外傷亡已經成為兒童死亡的頭號殺手。
所以作為家長,在看管好孩子的同時,一定要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那麼,家長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1、 運用孩子容易理解的表達方式,告訴孩子什麼是「危險」
在生活中,家長一般會用描述性的表達方式告訴孩子一件安全事故發生的前因後果,或者直接用嚴厲的語氣訓斥孩子、禁止孩子的行為。比如:媽媽剛剛拖完地,孩子在家裡又跑又跳,不小心摔了一跤哇哇大哭,這時媽媽大聲對孩子說:「地上很滑,以後媽媽剛拖完地只能乖乖地坐在沙發上,不允許到處亂跑!」媽媽的表達方式,其實孩子很難理解到那個「危險」的因素是什麼,能夠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媽媽焦慮的情緒。
因此,父母在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時,一定要考慮到孩子思維方式的局限性,儘量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表達方式向孩子描述事件的經過,傳遞「危險」的信息,儘可能地讓他們知道什麼是「危險」,為什麼剛才的行為會讓自己受傷。
2、 抓住時機,告知事故後果
很多家長會一次性給孩子列舉過多可能導致傷害的行為,這種信息量過大的描述其實並不利於孩子吸收和理解。如果在生活中,父母能夠抓住時機,運用一些已經發生的事故對孩子進行場景化描述,並啟發孩子去思考,這種方式對孩子的幫助更大。
比如:媽媽們帶著孩子一起在外面玩耍,有孩子不小心被小區的運動器械夾傷了手。孩子看到小夥伴哇哇大哭、臉上那種痛苦的表情、不能自由活動的身體,或者親眼看到小夥伴被夾上的手指慢慢腫脹、變成了紫黑色,自然會認識到傷害性事故導致的嚴重後果。
3、 讓孩子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識
生活就是最好的課堂,家長可以利用日常生活隨時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安全教育。比如:早上刷牙時,教孩子正確的刷牙姿勢,提醒孩子一定不能邊跑邊刷牙,要學會保護自己。出門穿鞋時,要教會孩子粘好魔術貼或系好鞋帶,避免摔跤、跌傷。吃飯喝水時,要提醒孩子等熱的食物和水涼一點才能入口,避免燙傷口腔黏膜。
同時,要讓孩子記住家庭住址、家長的姓名和聯繫方式等,還要教會孩子撥打緊急求助電話,把110、120、119這些號碼銘記於心。此外,也可以陪孩子讀一些自我保護意識培養的繪本,比如《我不跟你走》、《別想欺負我》……讓孩子在故事中去體會該如何保護自己。
4、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有研究表明,意外傷害事故的發生常常與孩子的衝動行為有關。所以,有些孩子自控力差,不願意等待、觀察,只想及時佔有、滿足,就會給自己的人身安全帶來風險。比如:有一次,我兒子幼兒園搞了一次「演習」,讓家長扮演拐賣兒童的人販子,在幼兒園分發小禮物和糖果,扮演者編造各種理由誘騙孩子跟自己走。結果表明,那些被騙成功的孩子大都是貪玩、貪吃、抵禦不了「誘惑」的小朋友。
同時,自控力差的孩子往往也比較淘氣、好動、喜歡「惹事」,在同伴交往中容易衝動,給自己和對方造成身體上的傷害,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爭取把風險降至最低。
5、 多玩角色扮演遊戲
孩子需要遊戲就像人類需要食物和水一樣,遊戲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也是讓孩子透過體驗去學習和成長的一個重要途徑。家長可以將安全教育的相關知識融入到遊戲中,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裡掌握一些保護自己、處理突發事件的簡單方法,學會獨立處理問題。比如: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動手,在家裡搭建一個小型遊樂場的環境,讓孩子扮演與媽媽走失的場景,發揮孩子的潛能,讓孩子思考各種解決辦法,並讓家長針對自己的行為予以評價,自己也可以給自己打分。這樣孩子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就可以在記憶中搜索到相關的經驗,不至於手足無措,讓自己受困於危險之中。
父母愛孩子,就要告訴孩子世界的真相,讓孩子知道人世間有愛也有恨、有善也有惡,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灌輸自我保護的意識,更要教會他們切實可行的方法。只有這樣,當孩子必須掙脫我們的懷抱去獨自面對世界時,我們才能安心地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