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索菲是個寶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天,安以軒分享了一條自己兒子的監控視頻,安以軒發出這個視頻是因為她在去洗手間之前將一歲大的兒子放在了帶有擋板的床上,但是回來之後兒子卻在地上坐著。看了監控之後才發現,原來一歲的兒子是從擋板上翻出來的。
這讓安以軒直呼:「接下來我該怎麼辦?定做一個網子把上面蓋起來?誰能教教我」
從監控上可以看到,安以軒離開之後,66就和小章魚玩偶玩起了「越獄」遊戲,他先把小章魚扔到大床和小床之間的凳子上,然後再爬出去將小章魚撿回來,然後爬到大床上,最後再回到自己的小床。
結果第二次扔小章魚的時候,66失手將小章魚直接扔到了地上,66猶豫了一下,直接翻到椅子上然後到了地面上,還沒等返回去媽媽就回來了。
這事情最讓人心驚的就在於從66行雲流水的動作來看,應該不是第一次這樣玩了,而且即使是這次沒有發生危險,但視頻中也有幾次比較驚險的瞬間,66還在爬來爬去的過程中頭撞到擋板。
而且,孩子這樣爬來爬去、翻越床邊擋板,萬一一不小心直接墜到地上很容易會受傷的。
演員隋唐的兒子曾為了撿床外的布偶從高一米三的床上圍擋翻出,因為頭肩著地所以摔斷鎖骨,所幸沒有大事也不需要手術。
做媽媽的應該都有這樣的感想,在寶寶會爬之後,真的是一刻都不敢讓孩子離開視線,即使床上加了圍擋、桌角全部貼上,但寶寶還是隨時可能出現「萬幸,幸好沒事」的情況!
俗話說:「授之於魚,不如授之以漁!」,與其一直在想如何保護好寶寶,如何將家裡改造成安全的地帶,不如幫寶寶建立安全意識,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1、用小故事、動畫片段幫孩子建立安全意識
孩子對繪本故事、動畫片等形式的內容很感興趣,而且對於語言能力較弱的低齡寶寶,帶有畫面的繪本和動畫片也更容易通過小故事明白家長想要表達的內容。
從寶寶1歲左右開始,家長就可以多給寶寶看一些有關安全教育的繪本、動畫短片,讓寶寶直觀的感受什麼行為是危險的。
給大家分享一套《寶寶第一套安全行為養成圖畫書》,這套繪本是通過小恐龍「小不點」和家人、朋友們的故事向寶寶介紹什麼事是危險的,再利用繪本中的遊戲向寶寶普及一些急救知識。
2、用遊戲模擬危險的發生
家長還可以通過玩「過家家」之類的遊戲模擬危險的發生,一方面可以檢驗寶寶有沒有真的建立安全意識,另一方面也可以實踐一些急救方法。
像電視劇《三十而已》中顧佳就是用這種方法教兒子癲癇發作的急救方法的。
3、適度讓孩子體會危險
有安全意識,首先要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危險,如果孩子一直處於被保護的狀態,連疼痛的感覺都沒有經歷過,是很難真的明白危險的。
家長可以在有保護的條件下,故意讓孩子摸一摸裝有開水或熱水的玻璃杯、領著孩子輕輕踩一下地上的玩具,讓孩子感受有點疼的感覺。
4、教孩子求助
很多時候,孩子發生意外都是因為對自身的能力了解不足,又不懂求救,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沒做過的事情可以先向媽媽求助,如果媽媽來了之後覺得孩子可以做到,再讓孩子自己完成。
告訴孩子在沒有確定是否有危險時,先求助並不丟人,也不代表你的能力不足。
我是索菲,90後、倆娃媽,專注家庭育兒內容分享!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家庭教育相關內容和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