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調皮搗蛋、上課不認真聽講,下課不好好做作業;有的因學習成績不好在學校被老師批評、同學歧視以致於厭學;有的懶惰成性,有的做事丟三落四總沒個完整;有的打遊戲機打得樂不思學,功課一落千丈;有的膽小怕事凡事都要父母出頭……
父母那種或怨或恨或無奈的神情每每縈繞在我們的心頭,讓我們深深地陷入思索。如何把這些經過實踐檢驗的賞識教育深入家長的心靈?怎樣讓家長能按圖索驥,一步步地領悟到賞識教育方法的奧妙?一句話,給家長一些實實在在的操作方法。紅家長在這方面做了許多探索,而且也在許多孩子身上實踐過,取得了相當的成效。而作為賞識教育研究室研究人員,我們有機會更多地領悟和總結的觀點和操作實例,並在大量的諮詢中得以運用。這套操作方法從具體問題出發,分析了問題形成的原因,同時以實例舉出解決的方法,讓家長能夠「對症下藥」。
賞識教育缺了這一條就不完整了,孩子犯了錯誤,特別有不良的行為習慣後,給予孩子適當的提醒作為補充,讓孩子有一定的心理體驗。以震撼孩子的心靈,讓孩子產生自我改正的意識。對孩子的缺點不僅需要提醒,而且可以更直接地提出批評。但這不是過去居高臨下訓斥式的批評,而是平等朋友式的提醒,正因為是這樣的提醒,孩子才樂於接受,儘快改正。好朋友的提醒是生命的珍貴禮物,孩子會以感激的心態樂於接受這份禮物。
批評的目的是讓孩子改掉缺點,而提醒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為此,我們要求家長做到「學會批評」和「學會分擔」。
1、學會批評——原則是: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現在有的家長批評孩子是怎麼刻薄怎麼講,只圖自己發洩得舒服,哪管孩子受得了受不了,如同「倒洗澡水,把嬰兒一起倒掉了」,因此我們提出學會批評。
批評孩子的原則是: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在「給足面子」的前提下有多種批評的方法,如:故事性批評:通過講一個故事的方法,讓孩子領悟其中的對錯,自覺克服身上的缺點。幽默性批評:在說笑話的過程中達到提醒孩子的目的。
2、學會分擔——分擔孩子的憂傷和快樂
我們說孩子取得了成績,我們應該分享他的歡樂;孩子遇到了困難和挫折,我們則應該學會分擔他的憂傷,繼而鼓勵他們在失敗中站起來,再分享他的堅強。
激勵、寬容、提醒三大原則是關係到教育的行為,集中體現出一個「導」字,對事不對人。
信任、尊重、理解三大原則關係到教育的態度,集中體現出一個「愛」字,對人不對事。不管是怎樣的孩子,信任、尊重、理解,都是他們與生俱來不可剝奪的權利。我們都知道要端正對學習的態度,對工作的態度,對同事的態度,對領導的態度,我們不能不知道更要端正對孩子的態度,這是關係到一個家庭乃至一個民族興衰成敗的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