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南市難民區」

2020-12-23 新民晚報數字報
  本報記者 程績

  方浜中路,城隍廟大門口所在地,寸土寸金商鋪林立,是上海最著名的旅遊地標之一。然而,沒有多少人知道,1937年抗戰時,這裡是生死相隔的分界線,馬路的一邊是斷壁殘垣的戰場,另一邊是數萬難民扎堆的「安全區」。而主導和維持這條生死線的,是一個中文名叫饒家駒的法國神父。

  有人稱他為「上海的辛德勒」,有人叫他是「另一個約翰·拉貝」,他曾奔走在戰火中的上海,不顧個人安危與日軍談判,從日軍槍口下拯救養活了至少30萬難民。因為他,原本只為救助戰爭中軍人的《日內瓦公約》,加上了「拯救平民」條款,並被稱為「上海模式」。 

  「這個人,這段歷史,不應該被遺忘」,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蘇智良大聲疾呼。

  本周末,「饒家駒與戰時平民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滬召開,研討會前夕,蘇智良和他的團隊向本報記者披露眾多新的發現。

  斷臂神父

  在中國,很多人都讀過《拉貝日記》,知曉約翰·拉貝。而饒家駒,一位同樣挽救過無數中國人生命的法國人,卻一直默默無聞。

  柏林聖湖公墓的饒家駒墓前,有一塊鑲嵌玉片的墓碑,上面用中德法英四種文字寫著「這裡長眠著一位不朽的人道主義者、法蘭西神父饒家駒」。墓碑上還寫著四個中文字「仁者愛人」。

  「饒家駒是一位傑出的人道主義者。他來華27年,基本都在上海度過。1937年日軍侵佔上海時,他設立南市難民區(又稱『饒家駒區』,1937年11月9日—1940年6月30日),延續3年,保護了30萬中國百姓,並成為南京大屠殺期間由德國人拉貝領導的『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的效仿樣板。」蘇智良介紹。

  饒家駒1878年生於法國,早在抗日戰爭前,他就來到中國上海,開始只是從事英語教學,後來全身心投入到難民救助工作中。1931年長江發生水災,他積極參加了難民救濟工作;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期間,他為解救被困婦孺四處奔波;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後,他在上海創辦了南市難民區。

  早年因化學實驗中不慎炸傷鋸掉一條右臂,饒家駒又被稱為「獨臂神父」。

  饒家駒的南市難民區開創了一種模式,即在戰爭期間不僅要保護交戰雙方的傷員,而且也要保護戰區的平民。

  「歷史不應該忘記這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我們倡議在難民區舊址設立紀念銘牌和塑像。」蘇智良呼籲道。

  上海模式

  1937年8月,八一三抗戰爆發,規模日益擴大,日軍轟炸燒殺所造成的難民如潮而至,大批外地的戰爭難民也湧入上海。難民大量湧入租界,最高峰時達「七十萬人左右」,成為嚴重社會問題。

  租界人滿為患,租界地區的邊緣也擠滿了數量驚人的難民。大量難民被屏蔽在租界的鐵門之外,陷入饑寒交迫的絕境。而在華界的南市,由於部分居民遷入租界,騰出大批空屋,且有不少公共場所可資利用,這使得收容難民有了可能。

  8月18日,上海國際救濟會成立,饒家駒任救濟組副主任。此時的饒家駒,在上海軍政界人脈極廣,並且熱心救助平民,獲得過多國勳章,並且得到國民黨高層的信任。戰事之初,他兩次率員前往虹口戰區,救助居民到租界。

  彼時饒家駒考慮設立難民區。他認為,戰爭將長期進行,應建立一種「難民安全區」,拯救難民。10月26日中國軍隊從閘北撤退之後,饒家駒就建議中日兩方軍政當局,在南市建立難民安全區。

  11月2日,饒家駒向時任上海市市長俞鴻鈞建議,在南市劃一區域接納難民,獲得同意。然後,饒家駒與日本政府和軍隊交涉,要求勿對難民區進行攻擊,也得到了日本陸軍、海軍同意。

  11月4日,上海市政府批准設立南市難民區,並以不損失領土主權為前提。6日,日本駐滬總領事岡本答覆同意。8日,上海國際救濟委員會議定在南市難民區四周各路口豎立旗幟,旗幟上有大紅十字及國際救濟委員會的中、英文名稱。第二天下午,開始在方浜路各路口修築防禦工事,南市難民區區域正式劃定。

  饒家駒曾指出,「該區為南市平民安全住所,並非中立區域。此純粹為非戰鬥員之安全區。鄙人深知此種辦法,乃屬創見。」

  難民區於11月9日正式成立,其位置為南市舊城廂北部,佔舊城廂三分之一面積,南以方浜路為界(方浜路被帶刺的鐵絲網圍著),東西北三面都以民國路(今人民路)為界,東端為小東門,西端為方浜橋。難民區呈半月形,佔據南市老城廂約1/3區域。

  饒家駒保護平民設立安全區被稱為「上海模式」,填補了《日內瓦公約》的一個空白,此前《日內瓦公約》並沒有關於戰時平民保護的條款。1948年,第17屆國際紅十字大會通過了《戰時保護平民公約草案》。1949年,63國代表在此基礎上制定了日內瓦公約及附件,第四公約就是《關於戰時保護平民之日內瓦公約》。其第15條規定:「任何衝突之一方,須直接或通過一中立國或人道主義組織,向其敵方建議在作戰區域內設立中立化地帶,保護平民。」

  德國人約翰·拉貝所領導的南京國際安全區在成立之初,正是通過上海的饒家駒與日方進行聯繫,在南京大屠殺期間保護了20多萬中國難民。

  尋找遺址

  今年9月,上海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研究生王海鷗、胡皓磊和陳斌,在蘇智良教授的帶領下,開始做南市難民區的尋訪和調查。

  因為城隍廟板塊多年的商業開發和市政動遷,南市難民區大量的重要遺址,大多面目全非,另有部分遺址位置存在爭議。

  這次調查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確定了北區救火會的位置,因為這裡曾經是南市難民區饒家駒辦公的所在地,是南市難民區的「中樞機構」。10年前,曾經有學者就此進行過考證,結論是北區救火會不復存在,「在八九十年代豫園商業區改造的過程中已被拆除」。但與此同時,民間一直有北區救火會就在方浜中路的說法。

  王海鷗他們首先詢問了上海歷史專家,有的說在豫園裡,有的說在方浜中路,莫衷一是。最後是蘇智良教授找來的《上海市行號路圖錄》揭曉了謎底。這個地圖1937年開始繪製,經過一年半的時間完成,對當時上海的街區描繪得非常詳細。在南市難民區的區域,發現了北區救火會的地址,《申報》對北區救火會有過記載,「在安仁街的一側」,兩者吻合,最終才給這個困擾學界多年的問題找到了答案。

  北區救火會的遺址就是現在的方浜中路235號,安仁街路口,這棟原本三層的建築隨著後來的商業開發,目前加高至5層,匯集了多家食肆,但沒有人知道七十多年前發生在這裡的故事。

  據《申報》1937年11月17日的報導,北區救火會建築為三層,饒家駒辦公室在三樓,底樓和二樓為職員辦公處及食品儲存處。十多萬難民的管理,即由饒家駒在北區救火會運籌帷幄。

  (下轉A15版)    (上接A14版)

  饒家駒將南市難民區分成九個區,每區由辦事處派區長一人,從住戶與難民中挑選若干人,負責管理區內清潔給養等事宜。各區長之下,分設總務、文書、訓導、設計、給養、庶務、衛生、消潔、登記、調査、醫務等股,分別處理各項工作。

  「南市難民區至少庇護了30萬中國難民,這是非常了不起的。」蘇智良說。

  除了北區救火會,蘇智良和學生們還新發現了一個此前沒有記載的難民收容所,北王醫馬弄24號,這是唯一一個親歷難民記著的難民收容所。

  此外,小世界(福佑路234號)、福佑路回教堂(福佑路378號)、珠玉業公會(侯家路26號)、沉香閣(沉香閣路29號)、城隍廟(方浜中路249號)、豫園(安仁街137號),這些都是南市難民區的難民收容所遺址。

  拯救記憶

  相比較尋找遺址,更緊迫的是尋找難民區的親歷者。

  「年紀最小的現在也80多歲,現在再不做,就永遠沒有機會了,我們要拯救這一重要事件的歷史記憶。」蘇智良說。

  南市難民區所在的老城廂,目前大部分都已經完成了動拆遷,上了年紀的老人,大多搬到二三十公裡外的動遷房裡。即便是沒有動遷的裡弄,大部分的住戶都是解放後搬進來的,他們與附近小商品市場的外地從業者混居,對於難民區,已經鮮有記憶。

  為了找到親歷者,王海鷗、胡皓磊和陳斌三名同學,用大海撈針的「笨」辦法,先找區域內的所有居委會,通過居委會找到年齡在80歲以上的老人。「有些居委會提供的信息不完整,我們就多次拜訪,有的裡弄沒有線索,我們就挨家挨戶地敲門」,有的老人已經拆遷搬走了,我們就到他們新房子去找,「我們會問他們,1937年到1940年是否在這裡居住,如果回答是,那就再詳細採訪。」一共找了四五十個老人,「很多都是解放後搬過來的,還有居住在這裡但對難民區情況無法回憶的」。

  大部分的老人都對難民區一無所知,有些不願再揭舊時的「傷疤」,只有極少數的幾個人聽家裡的長輩說過,而真正的親歷者,目前僅找到餘阿姣和王曉梅兩位老人。

  居住在安仁街的餘阿姣今年正好100歲,王海鷗他們先找到古城居委會,說明來意後,恰巧餘阿婆的兒媳在這裡工作,她就把他們帶到自己的家裡。餘阿姣雖然已經百歲高齡,但阿婆思路很清晰,帶寧波口音的上海話表達很流暢。餘阿婆說到日軍封鎖,家裡不敢點燈,即便如此,日軍還是會砸門砸窗,說到這裡,老人情緒激動起來,說話急促大聲,雙手緊握著抬起來。

  安仁街的老宅,已經有百年歷史,這是父親留給餘阿姣的房子,現在她和妹妹兩個人居住在這裡。餘阿姣現在還能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更多的時候,她喜歡坐在後門10平方米不到的天井裡「孵太陽」,阿婆和周圍人的關係特別好,來來往往的人都會和她打招呼。

相關焦點

  • 「上海南市難民區紀念碑」在上海城隍廟落成並揭幕
    南市區難民區這一事實曾長期被歷史的塵埃所淹沒,經過抗戰史專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蘇智良團隊長期考察研究才發現了這個二戰時期世界上第一個、規模最大的、卓有成效的戰時平民中立保護區——上海南市難民區,饒家駒和南市難民區再度回到公眾視線內。
  • 【講座報導】饒家駒:難民之父、中國之友——一段塵封已久的難民區往事
    中方稱為「難民區」,日方稱「支那難民收容所」。最後用了一個模糊的「饒家駒區」。4、該區域的權屬不明。為了促成難民區,饒家駒淡化某些敏感而無意義的爭端,多方交涉,最終建成。饒家駒的智慧、技巧與堅韌。華軍退出了該區域,沒有啟用兩個軍事設施:日方沒有轟炸,日軍佔領南市後縱火多日,但沒有在難民區縱火。
  • 南市回憶評論選(七)
    下一步本人準備尋找標有胡同、商鋪、影戲院的南市地圖,或是在他人的幫助下繪製。這樣,可以讓大家在閱讀老天津時,感官更具體。446.@YAMAZAKI .:「惟善裡回憶」太長沒有完全看完!但感覺作者的年齡應該已經超過了55歲。是50末、60後前期的人!看了一些,尤其是那院落的手繪地圖。感覺南市的時代就在眼前,沒有走遠!我是70後。447.
  • 昔日的舊城區生活,拆遷前的天津南市
    由於南市地處(十九世紀早期的)天津城外東南,因此,當時天津市民就把這一大片商業和遊藝區統稱為「南關市場」,後簡稱「南市」。民國時期,南市地區已經建成17條橫豎街道,發展成天津一個多功能商業區,當時一些下野寓居天津的軍閥、官僚、政客和銀行家們先後在南市經營房地產業,榮業、東興、清和、慎益、廣興、福順等九家房地產公司也先後在南市成立。江西督軍李純開設的「東興房地產公司」,溥儀的嶽父榮源開設的「榮業房產公司」曾先後在南市地區置購房產,他們兩家公司所建的房屋佔南市地產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 南市街道:區域優勢顯著的城市「南大門」
    南市街道總面積83.8平方公裡,分大聯、南溪、槐堂三個工作片,轄25個行政村81個自然村,總人口約4.48萬人。沿著省道一路往南,南市街道的地界面貌便盡展眼前。據資料記載,南市街道素有尊師重教的傳統,鄉風文明,人才輩出,是一代報人邵飄萍、著名兒童詩人聖野、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厲無畏的故鄉。教育,可以說是南市「名片」上的鮮亮一筆。說起南市街道,不得不提的還有其紅木家具產業。
  • 帶你吃天津南市小吃:學生黨出遊必備,天津南市食品街攻略在此
    帶你吃天津南市小吃:學生黨出遊必備,天津南市食品街攻略在此小編作為一個學生,曾經和同學在假期的時候去過天津遊玩,在吃的方面我們主要去了天津南市食品街,那裡的小吃及經濟實惠又好吃美味。本來就一直想寫一個適合學生去天津玩的美食攻略,現在終於抽出時間了,整理下來分享給打算去天津玩的學生們~南市食品街主要是一個由兩條大街十字交叉而成的,因此整個食品街就被分成了四塊區域,一些美食小店鋪主要就設在街道兩邊,分成兩層,最上面一層是廊橋構造,呈環形;最下一層就是一些經典的天津地方特產、小吃。
  • 曲靖市麒麟區南寧街道花柯社區「南市夜街」
    曲靖市麒麟區南寧街道花柯社區「南市夜街」隨著曲靖市麒麟區人居環境的不斷提升,以前隨意擺攤、參差不齊、髒亂的景象已經一去不復返,現在看到的是乾淨、整齊的街面、道路等景象。「南市夜街」一到晚上7點半左右就熱鬧起來。歡快的廣場舞跳起來,旁邊的500多攤位規範整齊排列,攤位上燈火通明,絡繹不絕的市民從四面八方湧來,現場好不熱鬧。各種燒烤美食飄香,吆喝叫賣聲此起彼伏,這裡就是曲靖南片區的「南市夜街」 ,也是曲靖市麒麟區提升人居環境後「引攤入市」的典範之作。
  • 金華市南市小區多少一平?物業費貴不貴?
    [導讀]關於金華市南市小區多少一平這個問題,相信有很多在金華定居買房的業主們非常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些關於金華市南市的小區,周邊環境以及配套設施。
  • 南市中心幼兒園召開教職工會議
    南市中心幼兒園召開教職工會議源稿: | 發布時間:2020年08月21日 09:57:16 | 作者: | 編輯:董之震  為進一步提升教師的保教水平,提高幼兒園的保教質量,確保開學準備工作的順利進行,8月20日上午,市南市中心幼兒園組織全園教職工召開了新學期開學工作會議
  • 天津南市地區回憶錄,看還有多少天津人記得
    大家好,今天想說說天津的南市地區。南市—天津人都熟悉,但我想老天津人可能更會有一種陌生的感覺。南市地區,也就是解放前的「三不管」地區。解放前的南市與北京的天橋、上海的城隍廟、南京的夫子廟並稱為中國四大「世俗生活區」,煙、賭、娼、相面、變戲法、練把式等無所不有,百業雜陳。解放後,南市已滌盡汙濁,但仍然保持著影劇、飲食、服裝、百貨集中的綜合消費中心的特色。南市的大概範圍就是南馬路以南,南門外大街以東,南邊到多倫道。東邊呢,自然就是到和平路了。
  • 天津市和平區的南市食品街:小吃本身很有特色,但是顧客數量不多
    天津市和平區的南市食品街是一個很有特點的地方,這裡面的小吃本身很有特色。但是此處顧客數量不多,因此也顯得不算非常興旺。天津市和平區的南市食品街本身雖然體現天津小吃的特色,但是這裡面的人氣的確不算非常充足,看來僅有天津特色,還是不夠的。天津市和平區的南市食品街的位置如下所示。南市食品街的位置是天津市和平區、南開區的交界處,這裡面距離天津老城也不算遠。
  • 產業集聚顯優勢 長廊建設展形象 南市街道打造紅木新幹線
    記者從南市街道相關負責人處了解到,這是紅木長廊(南市段)風貌提升工程,紅木長廊(南市段)也是全市美麗鄉村精品線路之一。作為紅木產業重鎮,南市街道著力推進紅木長廊(南市段)建設,這是宣傳南市紅木家具品牌的有效途徑,有力助推了紅木產業的發展。
  • 南市派出所社區民警悉心照料行動不便老人
    南市派出所社區民警悉心照料行動不便老人 2020-10-15 14: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市中心幼兒園:有趣的皮影戲
    南市中心幼兒園:有趣的皮影戲源稿: | 發布時間:2019年05月17日 08:53:53 | 作者:陳倩 包雪丹 | 編輯:董之震  「皮影戲中的小人真有趣,衣服很漂亮,上面有細細的花紋。」 「他們穿的是唱戲的衣服,我奶奶就喜歡看戲。」
  • 南市中心幼兒園:小小積木 創意無限
    南市中心幼兒園:小小積木 創意無限源稿: | 發布時間:2020年09月09日 14:20:20 | 作者:蔣藝江 陸閃閃 | 編輯:董之震  為了緩解小班新生入園分離焦慮,幫助小班幼兒儘快熟悉幼兒園生活,巧妙的緩解了新生的入園焦慮,9月8日,南市中心幼兒園小二班開展了一次
  • 南市中心學校:樹師德 鑄師魂 師德培訓重實效
    2017——2018學年第一學期開學伊始,南市中心學校下轄各中小學、幼兒園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師德培訓活動,老師們在活動中體驗,在反思中提升。  在8月23日下午召開的南市中心學校校長會議上,9所學校校長及園長緊扣暑期零星工程進展情況、師德培訓計劃、開學工作安排三個方面進行匯報與交流。
  • 南市中心幼兒園: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
    南市中心幼兒園: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源稿: | 發布時間:2020年08月31日 15:53:58 | 作者:陸閃閃 蔣藝江 | 編輯:董之震  「哇!好漂亮的幼兒園,媽媽這個是我的幼兒園,我太喜歡了!」
  • 南市中心學校:辦校報校刊, 領校園文化
    6月11日,南市街道大聯小學一(3)班學生邵冰清很高興,她的兒童詩《這是誰的聲音》在學校校報《聯小星空》第一期中發表。  據悉,《聯小星空》為A3紙正反印刷,分校園足跡、花開有聲、暢遊詩海、春風化雨四個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