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上海書展暨「書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系列講座正在上海圖書館舉辦。8月23日上午,上圖邀請到的嘉賓為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現代人物研究委員會主任,上海歷史學會副會長蘇智良,他的講座主題是:「饒家駒:難民之父、中國之友——一段塵封已久的難民區往事」。
圖一:蘇智良
誰是饒家駒?他在1937年做了什麼?為什麼當時人對他有那麼高的讚譽?
他的思想與行動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哪些影響?
在拋出一系列問題之後,蘇教授為大家娓娓道來:許多歷史事件和人物,如果不去挖掘,也許就會湮沒……
一、饒家駒其人
童年饒家駒(1878~1946),原名RobertCharles Emile Jacquinot de Besange,出生於法國桑特市,出身貴族。在英、比修道,獲碩士學位。1913年到上海傳教。民國2年(1913年)來華傳教,曾在聖心堂管理外僑教徒,並擔任法國駐滬陸海軍與公共租界「萬國商團」隨軍神父(具中校軍銜)、上海天主教所辦各外僑子弟學校童子軍指導員。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各國駐滬領事館和租界當局。在一二八淞滬戰爭時饒曾擔任「華洋義賑會」會長,出入戰區救護傷兵難民。初在徐家匯全日制學習中文,同時任徐匯公學監學,教授法文和化學。兼任震旦大學教授(教授英國文學和自然科學)。是年制煙火不慎引起爆炸,失去右臂。
童年饒家駒身材高大,相貌英俊,頗具男子漢氣質。因喜好體育鍛鍊而體格健壯。同事回憶,他自信,爽朗,具有貴族氣派。學生回憶,他平易近人,是名出色的教師。語言方面,法語、英語、拉丁語之外,能操一口漂亮的普通話,能說上海方言,流利的日語。
圖二:饒家駒
圖三:漫畫
圖四:油畫
二、難民問題緣起
八一三戰役,難民百萬。成為嚴重社會問題。8月13日起,租界與華界之間數十處鐵柵門由軍警駐守,嚴控開放的數量和頻率。9月,需要通行證出入。11月初,把手更嚴。
大量難民被屏蔽在租界的鐵門之外,陷入饑寒交迫的絕境。
南市的居民部分遷入租界,騰出大批空屋,且有不少公共場所可資利用。
1、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國際委員會成立
童年1937年8月18日,上海國際救濟會成立,該會由上海華洋義振會發起。11月4日,擴大種植。增選名譽會長顏惠慶等,會長由奧爾和屈文六擔任。常務委員有饒家駒等7名外國人和王一亭等8名外國人。下設7個組,饒家駒任救濟組副主任。
童年9月18日,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國際委員會在國際飯店舉行的會議,由前中國紅十字會會長顏惠慶任會議主席,與會的中外人士紛向顏表示「亟望有一國際紅十字委員會之組成」。於是,會上當即成立了執行委員會,來具體探討成立國際紅十字會的相關事宜。成員名單如次:顏惠慶、白塞德(Major A. Bassette),鄧納(Mr. J.Donne)、馬許爾(Sir Robert Calder Marshall)、蔡增基、馮炳南、安獻金君(Mr.G.FindlayAndrew)、博蘭德(Mr. W.H.Plant)、禮德(Dr.B.E.Read)、饒家駒(Father R.P.Jacquinot)等。名單中外籍人士佔多數席位,其中,博蘭德時任公共租界工部局懂事,鍾思為前總辦,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英國、美國也處於維護在華利益等多重考慮,轉而積極推動援華救濟事業的態度轉變。9月24日,執行委員會舉行會議,原則上通過了中國紅十字會提供的章程。
童年10月2日,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國際委員會正式成立,設立辦事處於靜安寺路國際飯店及河南路中國華洋義賑會總會,以中外合作的方式舉辦人道救濟事業。中國政府後來將政府籌集的救濟款交其發放。
2、難民區的籌建
童年淞滬戰役爆發後,上海華洋義賑會會長、國際救濟基金委員會位員、上海國際紅十字會副主席饒家駒已在考慮設立難民區,他認為,戰爭將長期進行,應建立一種「難民安全區」,拯救難民,得到個慈善團體贊同和支持。而中國政府由於其忙於抗戰及執政能力所限,沒有整體規劃。建立過程從11月2日開始。
童年11月2日,饒家駒向上海市市長俞鴻鈞建議,在南市規劃以區域接納難民。並以「上海國際會」的名義,起草一英文協議:先生們,關於通過你們籤訂的協議,讓南市沒有任何形式軍事行動和軍事設施,因而也不受日本軍事攻擊。為此,我榮幸地向你們確認。今天我和饒家駒神父又籤署了一份協議:只要該協議有效,兩個原有的軍事設施絕不會被使用。有關各方面都理解並同意,這兩個軍事設施的存在不會被視為違反該協議。(饒家駒的故事)
11月3日,俞鴻鈞以個人名義在協議上簽字。
圖五:11月9日,日本使館武官田熊吉發上同意「支那難民收容所」南界敷設鐵絲網的證書。
圖六:饒家駒在交涉難民保護問題
籌備過程中的諸多疑問
1、 協商的主體不清楚。
2、中日雙方沒有籤訂協議,也沒有發表聲明。
3、該區域的性質不明。中方稱為「難民區」,日方稱「支那難民收容所」。最後用了一個模糊的「饒家駒區」。
4、該區域的權屬不明。
為了促成難民區,饒家駒淡化某些敏感而無意義的爭端,多方交涉,最終建成。饒家駒的智慧、技巧與堅韌。華軍退出了該區域,沒有啟用兩個軍事設施:日方沒有轟炸,日軍佔領南市後縱火多日,但沒有在難民區縱火。
三、南市難民區始末
1、建立
南市難民區與11月9日下午5時正式成立,其位置為南市舊城廂北部,佔舊城廂三分之一面積,南以方浜路為界,東西北三面都以民國路為界,東端為小東門,西端為方浜路。區內治安由中國派出警察200名,攜帶 、木棍維持秩序和安全。四周插白底、紅色圓圈中套出一個紅十字、旁綴中英文「國際救濟會」。
11月9日,南市難民區建立的第一天,先闢城隍廟、豫園、小世界及各學校、教堂為收容所,當即收容2萬餘難民,此後陸續增加,最多時,難民區約有130個收容所,區內難民數超過10萬。
2、饒家駒的運作與交涉
11月12日,日軍在難民區周邊武裝巡行,以表示佔據。
日方雖然表面上承認南市難民區「不受武力攻擊」,但實際上從未放棄對這個區域的覬覦。11月12日中午,新北門障川路竄出30多名日兵,在沙包上插起太陽旗,用槍刺驅散周圍難民:下午又開來2輛輕型坦克,西向巡行民國路,14民步兵尾隨,恣意查抄行人,後經饒家駒交涉,日軍才未越過民國路。
12月16日,一中國狙擊手打傷日本哨兵,日軍驅逐了安全區的治安人員。饒家駒與岡喜郎中校談判,日軍表示安全區仍由難民委員會管理。
饒家駒告訴美國駐華大使詹森,日軍已開始進入安全區抓捕難民,其中包括婦女。(阮瑪霞書,第83頁)
「他每天坐一輛黃包車,從呂班路到老北門或新開河,出法租界鐵門,到南市難民區辦公,黃昏才回到租界寓所,或至洋涇浜天主堂休息。他是日日工作,天天到『區』,事必躬親,巡視考察。」
饒家駒在1937年9月到1940年6月於南市區救助難民30萬人,使得他們得以保全生命,避免了被屠殺的命運。
3、饒家駒與歐洲難民救助
饒家駒安全區的模式在法國、德國、義大利推廣。1940年6月,饒家駒在法國,將傷害經驗運用到巴黎一代,挽救了大批難民。
二戰結束後,饒家駒赴柏林從事善後救濟工作。
在歐洲,參與戰時保護平民的討論。1946年9月13日,因患白血病在柏林去世。
總結:
童年饒家駒的「博愛主義」、「慈善行為」、奉獻精神,慈悲情懷的高尚人格,超越國家、種族、宗教與黨派,他是20世紀世界人道主義的光輝典範。
饒家駒,時人稱「難民之父」,「中國之友」,以他的獨創、堅韌、才華、責任心,創立的戰時平民救護的「上海模式」——饒家駒區,成為光輝典範:這個「上海模式」推廣到南京、漢口、廣州、法國、德國,並推動日內瓦第四公約的訂立,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饒家駒熱愛中國,曾言:「渠旅華甚久,以中國為第二故鄉,其愛中國之熱誠,不亞於華人之愛中國。」「中國就是我的故鄉,我深愛中國,此次雖暫返歐洲,不久還是要回來的。」在華最後歲月,「饒家駒」改名為「饒家華」。
這樣一位挽救過無數中國人生命的法國人,在中國卻一直默默無聞。歷史不應該忘記這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
在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我們呼籲原南市難民區再建這位偉大人道主義者的塑像,以紀念逝者,以啟迪後人。
圖七:饒神父與難童們
講座圖書館網址:
http://www.jiangzuo.org
上圖講座網址:
http://www.library.sh.cn/jiang
講座圖書館微信(訂閱號)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