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絕境有人愁——一段塵封多年的往事

2021-02-24 竢實揚華

範明,系範文田教授之女,畢業於復旦大學數學系;八十年代後期移居瑞典,獲Uppsala大學博士學位。

  唐山交通大學 (交大唐院) 自1896年在山海關成立以來,因戰爭動亂等原因輾轉播遷,曾18次更改校名。1972年三月一日最後一次易名為"西南交通大學",迄今已將近45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學校規模擴大、原校址地下儲煤將要開採等原因,唐院從1952年開始曾先後在北京、天津、大同、瀋陽、蘭州等地選擇新校址,但都由於種種原因未果。1957年整風運動中"遷校問題"成為熱點,多位幹部、教師因此被打成右派。1960年代以後,毛澤東提出將全國劃分為一、二、三線的戰略布局,而"三線"建設的重點在西南地區,其中心是正在修建中的成昆鐵路。作為"三線建設"布局的一枚重要棋子,1971年底開始唐院分三批整體搬遷至成昆線上的四川峨嵋山下,連根拔了地氣。直到1980年代後期總校遷至四川省會成都,西南交大在山溝裡"蝸居"了近20年,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不久前西南交大微信公眾號有一篇文章的題目是《遊遍世界又怎樣!在世界雙遺產5A景區讀大學才最棒》,想起來當年下山何其艱難,真是今非昔比,三十年河東河西。圖為唐院遷至峨眉後的第一座正式校門"忠字門",建成於文革中的1968年。校門高12.26米表示毛澤東誕辰日,三重簷高從上到下分別為10.1米、8.1米和7.1米,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和中共建黨日,頗具時代特徵。我父母的職業生涯差不多就是在學校選址遷建的過程中度過的,本文記述37年前為搬離峨嵋山發生的一段塵封多年的往事,老爸曾參與其中。

  唐院"六五革聯委橋隧系大批判戰鬥組"於1968年八月一日編印了一本《遷建材料彙編》,收集了有關唐院遷建峨眉的中央、國家計經委、鐵道部以及鐵道部軍管會的文件,均標有"機密"或"絕密"的字樣。西南交大內部刊物《校史資料選輯》第35輯 (2008年十月) 有一篇長達40頁的方太強的文章《峨眉遷校廿載 (1965-1986)》,非常詳實地記錄了唐院搬遷峨眉的全過程。根據這些資料,1964年九月五日鐵道部發布鐵密計建 (64) 3455號文件《關於唐山鐵道學院遷建工程立即停建的指示》,文件中指出 "根據最近中央指示精神,唐山鐵道學院決定遷往內地。正在施工的遷建工程應立即收縮停建。凡是尚未開工的工程一律不再開工。已開工但完成很少的工程應立即停工 ."。1964年十月十七日鐵道部高教局與高教部聯合以鐵密教字 (64) 3927號和(64) 高計密91號文件函請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協助解決唐院遷建與選址問題。1965年三月四日國家計委、經委、國務院文教辦公室聯合以 (65) 經字第167號文件給鐵道部黨委,下達1965年搬遷項目,其中第二項的內容是將唐院全部遷往四川峨眉。同年三月廿二日鐵道部鐵密教學號728號文件轉發中央批文,四月十九日鐵道部 (65) 鐵密教字第1037號文批准唐院峨眉新址的具體位置。隨後即組建了建校籌備處和工程處,自此唐院遷峨工程全面鋪開,只是在文革期間建校工程中斷了幾年。根據當時的四川省政策,學校不得過多佔用農田,因此整個校園建在峨嵋山腳下的丘陵地帶,各個系分布在不同的山頭,交通十分不便。對比近十餘年來成都市大發展,佔用了川西平原的千畝良田,真是令人唏噓 "初一十五不一樣"。順便提一句,本文將"峨嵋(山)"與"峨眉(縣)"區分開來,前者特指在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位列第七的峨嵋仙山以及相應的源自先秦華夏的中土武功三大宗之一、與少林和武當齊名的"峨嵋派",後者則專指縣級行政區劃。


  唐院建校與內遷是我和我的同學發小們成長過程中的一件大事,佔據了童年至青年時代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與全國所有三線子弟一樣,我們從小就習慣了"告別"和"分離",不知道哪裡是我們的"故鄉"。從1965年開始,學校的師生員工陸續奔赴峨眉參加建校工作和文革運動,老人和孩子們全部留在唐山。父母是唐院雙職工的孩子們集中住宿管理,稱為"寄宿"。1971年底鐵道部派發專列火車,開始了唐山交大歷史上又一次千裡大遷徙。風塵僕僕的唐院師生從2000公裡之外的沿海工業城市來到西部荒山野嶺,從平坦乾燥的北方來到多雨潮溼的西南,面對的是一個交通閉塞、經濟落後的內地小山村以及物質與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蓋房子、做家具、脫煤坯、種自留地,樣樣自己動手、親力親為。那時的生活用品都要到農村集市上去採購,很難把這些背著背簍、衣著樸素、行走在鄉村道路上的人們與大學老師、留洋學者劃等號。我們這些十幾歲的孩子們,有的告別昔日師友,跟隨父母前往偏僻的峨嵋山區;有的告別雙親,跟著已經工作或下鄉的兄姐、甚至獨自一人留守唐山並經歷世紀大地震。最早幾批到達峨眉的孩子們,連正經的家屬住宅和中小學都沒有,只能和父母一起擠住在集體宿舍的筒子樓內併到農村學校借讀。後來雖然辦起了子弟學校,但業餘生活也很貧乏,畢業後只有上山下鄉一條路,而最重要的文娛活動就是每周六晚上在學校的露天電影場看電影。1973年夏天我第一次來到峨眉,當在華北平原長大的我坐在校車上經過題圖中的校門時,看到一座座撲面而來的大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跳出山溝,那種惆悵一輩子都忘不了。峨嵋山是號稱"天下秀"的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史上名人騷客留下了無數詩詞楹聯,1996年峨嵋山還與樂山大佛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名錄。只是好山好水中看不中吃,旅遊觀光與居家工作完全是兩回事,而且是在那樣的蠻荒年代。我的父母在峨嵋山溝過了近二十年"開門見山"的生活,竟落下了"見山發愁"的毛病。圖為學校搬遷之初的建設及生活場景,左上圖是校園中著名的"四號橋"和有158個臺階的"橋隧樓"所在山頭,也是我家剛到峨眉時住過的筒子樓。


  峨眉辦學,舉步維艱,70年代末改革開放後,校址問題已成為限制西南交大發展的關鍵所在。然而當年內遷是最高領導人的"戰略部署",在計劃經濟的年代從農村回遷城市又談何容易,網易博客《唐院春秋》的文章《上山容易下山難》詳細描述了由峨眉遷至成都的艱難歷程。文章寫道 "當時,原鐵道部老部長呂正操同志堅持我校在峨眉辦學,反對再搬遷。四川省領導不同意我校進成都。河北省領導歡迎我校回到河北,並且在秦皇島海邊已經劃定校址,但是鐵道部領導不同意。後經過學校、校友以及關心我校的同志們作了大量的工作,在鐵道部、四川省、成都市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多年的努力,最終於1984年定址蓉城,圓滿地解決了這一困擾我校數十年的校址問題"。特別值得提到的是,著名的"唐山四少"之一、曾任唐山市副市長的羅河教授自1956年起就堅決反對將已創辦半個多世紀的唐山交大遷往外地,並曾為此於1956年上書周恩來總理,他的意見後來得到採納,學校暫時留在唐山繼續建設發展。所幸此事發生在反右運動前一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知識分子政策難得寬鬆的一年,如果再晚一年還不知會是怎樣的結果。但在文革中羅河教授是唐院受衝擊、被批鬥最厲害的幹部和教授之一,他每天穿的外衣上寫滿了侮辱咒罵的話語。七十年代末羅河教授又以《從西南交通大學的問題看"長官意志"的危害——不能再不管了》為題繼續上書中央,力陳在峨嵋山溝辦學的種種困難,指出"把西南交通大學遷出峨嵋山溝,予以妥善安排是符合人民的長遠利益的"。上圖為1970年代末羅河教授寫給老爸的親筆字條,下圖為21世紀初建立的西南交大成都郊區犀浦新校區的人工河——經老爸提議正式命名為"羅河",以紀念這位為學校的建設發展嘔心瀝血、殫精竭慮的長者。順便說幾句題外話,老爸同時還建議以1932屆校友、著名水利學家黃萬裡教授的名字,命名犀浦校園內的主環道為"萬裡環路",老爸認為"只有環路才能表示是萬裡無盡頭之意",但這一建議最終未被採用。


  《上山容易下山難》這篇文章中還回憶到 "1979年10月,劉聖化校長在峨眉主持召開了校址問題座談會。隨後,我校教授、副教授50餘人籤名,向當時國務院華國鋒總理、鄧小平副總理及各位副總理提出《迅速恢復唐山交通大學的建議》。緊接著,全校各單位1356名教職工聯名向黨中央、國務院上書,《要求及早解決西南交通大學校址問題》"。根據該文記載,校方於當年11月以西交黨字(79)第122號文報送鐵道部黨組並轉報中共中央、國務院,再次提出《關於西南交通大學校址問題的報告》。一年以後由於部分校舍中發現伽馬射線,造成一名學生因白血病去世、另外二位學生也因白血病住院、生命垂危,從而引發學潮並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那時我已離開峨眉去上海讀書,因此從未聽爸媽談過,也沒有在其他文章中看到過上書這件事,只是聽說過"白血病事件"。1985年初夏我曾隨老媽到成都九裡堤尋訪新校址,那時還是一片蓮花白菜地。去年九月老爸過世後整理遺物,在家裡找出由他執筆起草的第一封上書的手稿(上圖)、部分正副教授的親筆籤名(中圖)以及兩封信件的列印初稿(下圖),籤名者中有多位同學發小的父執。還找到一張老爸寫的"自傳提綱"卡片,其中有一句是"上書遷校發起者",但是在他最後成文的傳記中並沒有提到此事。根據老爸留下的底稿,這封上書有一個"起稿小組",該小組在開場白中寫道"最近在學校內外對校址問題又重新提了出來,本著從關心學校、愛護學校,並從學校、國家、人民的當前和長遠利益出發,為了能切實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們草擬了一份《迅速恢復唐山交通大學的建議》信,準備遞交國務院,反映我們的建議和希望,請同志們傳閱。凡同意信中觀點和建議者請予籤名,有何寶貴的修改意見,哪些提法不合事實或不妥請提出,以便修改。" 這個"起稿小組"有哪些人,現已不得而知,只知道該上書列印後複製了若干份,在教授們中間傳閱並徵集籤名。信中還特別註明"切勿外傳,籤名與否,閱後交回",可見是一次心照不宣的"秘密行動"。


  這份寫給國務院總理和副總理的長達六頁的上書開篇是這樣寫的 "我們是西南交通大學——全國重點大學的中老年教師,長期在這個學校學習和工作,少則近三十年,多則達五十餘年。最近通過'真理標準'的學習和討論,結合我校的校址問題,向您們提出一些看法和意見"。上書中首先回顧了唐山交大自1896年建校以來的輝煌校史,指出"早在北洋政府時期,她的教學質量已達到當時世界著名大學的水平,學生畢業後可直接升入英美大學的研究生院(部)。1916年在全國所有高等院校的成績評比中名列第一併獲'竢實揚華'獎匾一面而名聞中外。青年學生無不以能考取唐山交大為榮。'實事求是、精益求精、艱苦樸素、刻苦學習'以及'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成為唐山交大辦學的優良傳統。" "解放初期,我們中間許多留學國外(的人員),抱著建設新中國的熱望,相繼返回祖國,並慕唐山交大聲譽,受聘於本校任教。當時學校就擁有近百名教授,一個工學院能有這樣雄厚的師資力量,國內尚屬罕見。" 並且提到"1958年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和當時的國家主席曾親臨我校視察",而起草上書時距離中共中央十一屆四中全會為前國家主席劉少奇平反尚有四個多月的時間。接著上書中悉數了1952年以來學校因遷建問題經歷的波折及受到的影響,特別是七十年代初西遷峨嵋山區農村之後遇到的諸如城鄉差別巨大、交通通訊不便、氣候陰雨潮溼、學術交流困難、科技情報閉塞、生活物資匱乏、子女就業無著、人才大量流失、教工人心不穩、新生來源不足等種種難以克服的障礙。上書在結尾處引用了羅河教授的一段話 "當今科學文化發達的國家中,常有一批聞名世界的高等學府成為本國人民的驕傲。這個學校過去曾聞名中外,有過較大的貢獻,也是國家和人民的寶貴財富,應該大力加強使其提高成長繼續發展。豈容千裡名駒困守山溝,無法馳騁在祖國四化的徵途。" 最後提出請國家派出調查組來校實地調查及儘快恢復選址遷校的兩點建議。


  上書初稿在教授們中傳閱後反響強烈,多人提出修改意見,上二圖是其中兩位教授的親筆字條。在老爸留下的列印稿中,最完整的一份名單上共有52人的名字,其中大部均已作古,而且也不確定是否包括所有籤名者。現將這份名單按照初稿上的順序實錄如下:李汶、張震、路湛沁、朱育萬、車惠民、麥倜曾、謝幼藩、何廣漢、劉成宇、範文田、李秉生、李克釧、焦善慶、張鴻逵、夏孫丁、倪志鏘、陳大鵬、苗邦均、黃棠、高家駒、鄧顯堯、嚴良田、朱松年、盧孝棣、劉鍾華、段墉川、唐經世、李泳、舒仲周、劉世楷、劉錫彭、郭可詹、王元良、宋教吾、金學易、毛子洄、朱鈴、黃錦銘、王兆祥、卓健成、嚴雋耄、李警路、趙玖、李睿謨、王繼光、許晉堃、王孝通、陳永、郝瀛、錢冬生。這些長輩們大都是勤勤懇懇教書、老老實實做人的學者和書生,大概這也是他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集體上書行動。天朝自古以來對於上萬民折都是很敏感的,不是被逼無奈不會做這樣的事。當然也拜託當年"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和"撥亂反正"的大氣候,人心思變,上下協力,天時、地利、人和。教授們無權無勢、人微言輕,不敢說他們這次集體行動對於最後遷校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而且恢復"唐山交大"的提法也未必現實,重點是遷離峨眉。但無論如何教授們在需要的時候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值得為他們留下文字記錄。正如我的一位發小所言"這是我們的長輩們一生心系交大的見證",本人只是力求真實客觀地敘述這一段史實。上圖為去年五月交大雙甲子校慶期間土木學院四位拐杖老者的合影,巧合的是他們都曾參與上書籤名的行動,其中98歲的錢冬生教授(左二)及89歲的老爸(右二)已於去年九月份先後過世。錢教授是最後一位離世的文革前的唐院正教授,另外二位老人也已到了九十多歲的耄耋之年,上書籤名者中新近一位離世的是92歲的黃棠教授。下圖是唐山市政府捐資修建的"世紀鐘亭",現置放在犀浦校區,鍾亭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分別在混凝土銘頭上刻有成都、峨眉、唐山、山海關字樣,代表西南交通大學經歷的四個重要時期。謹以本文懷念那些一生一世不離不棄、無怨無悔、與校共存、愛校如家的前輩們,不知道世界上哪個地方還有像他們那樣執著的一群人。老唐院最動人的風景、最寶貴的財富莫過於這些老人們,如今他們一個接一個地遠行了,攔都攔不住。從此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終結,那是一個難以複製的、不可追回的時代!交大唐院的優良傳統、前輩父老的精神遺產,將永遠留存在我們的記憶裡和四維時空中。

相關焦點

  • 犯罪大師塵封的往事兇手答案是什麼 塵封的往事兇手是誰
    犯罪大師塵封的往事兇手答案是什麼 塵封的往事兇手是誰 犯罪大師在8月4日的突發案件是《塵封的往事》,這個案件需要你在四個嫌疑人中找出兇手,很多玩家還不清楚這個案件的兇手是誰,下面就來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
  • 犯罪大師 crimaster塵封的往事兇手真相分析
    案情crimaster犯罪大師是一款破案遊戲,遊戲中經常會更新一些突發案件,昨天的突發案件是塵封的往事,是赤壁市的一起案件。這個案件昨日給出線索和案情,不知道玩家破案沒有,今天,8月5日,遊戲中的塵封的往事案件已經破案了,所以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具體的兇手答案分析吧,詳細內容如下。
  • 塵封的記憶——一件往事
    塵封的記憶—— 一件往事蔡集成我最早知道韓麟符的名字是在1990年出版的《紅山文史》第四集李在洲先生的文章《赤峰教育界知名人物》裡,但文字非常簡略,只有200多字。在這些事跡中多處出現他的侄子韓述愈這個名字,這使我想起了一件往事。1965年春季開學,那時我在赤峰二中讀初一。那時的二中學生食堂沒有餐廳,一日三餐打飯吃飯都在教室,每天按時把飯菜抬到教室,400多住宿生,有四間教室承擔這種打飯窗口。
  • 杜拉斯的《情人》,一段塵封半個世紀多的遙遠的愛情往事
    當71歲的杜拉斯回憶往事時,她的內心是堅定和猶豫、肯定與矛盾交織的。故事發生在1930年的越南,初次相遇,法國少女15歲,中國富家公子27歲。許多年過去了,他們再次遇到,他告訴她,他仍然愛著他,一直愛著他,並將愛她到死。
  • 高魚倉||堯禾中學,一段已被塵封的往事
    願如題目,是塵封的往事。永遠不被遺忘,在內心深處,激勵一代人陽光向暖,萬事花開。(郭學謙,2019.5.31)堯禾中學,一段已被塵封的往事      ——謹以此文獻給曾經在堯禾中學工作和上學的人們 我在堯禾中學先後待了十二年,上學四年,工作八年。
  • 精闢句子,往事再美好,都已經塵封,人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1、經歷一段感情後,會更懂得去愛。留的住的叫幸福,流逝的叫遺憾。好好對待你身邊的人,能在一起就是幸福。2、能陪你笑的人很多,能陪你走的人太少。人生苦短,無謂去擔心別人怎麼想你,怎麼說你,做你自己想做的,快樂一點。
  • 【講座報導】饒家駒:難民之父、中國之友——一段塵封已久的難民區往事
    8月23日上午,上圖邀請到的嘉賓為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現代人物研究委員會主任,上海歷史學會副會長蘇智良,他的講座主題是:「饒家駒:難民之父、中國之友——一段塵封已久的難民區往事」。圖一:蘇智良誰是饒家駒?他在1937年做了什麼?為什麼當時人對他有那麼高的讚譽?
  • 《許你浮生若夢》首播 塵封故人舊事終浮水面
    原標題:《許你浮生若夢》首播 塵封故人舊事終浮水面 第一集中,高冷華裔美食評論家林靜芸(安悅溪 飾)在東江尋根之旅的過程中,邂逅了孤僻天才廚師程慕生(朱一龍 飾),由此牽扯出一段段塵封多年的故人舊事,令人心生好奇,想一探究竟。   一道佳餚換一個好故事 民國炙熱純戀終浮水面   今日更新的劇集中,享譽國際的年輕華裔美食評論家林靜芸來東江探訪美食,藉機展開尋根之旅。
  • 把峨嵋按摩正骨術傳承下去
    「峨嵋派武術乃中國中土武宗之一,其武術流派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後佛教流入,道教興起,儒釋道相互交融,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峨嵋武術流派。」這是溫州曙光醫院院長金葉道的開場白。最近,溫州曙光醫院正積極申報「峨嵋按摩正骨術」為龍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準備通過幾年努力把這門技術逐級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把這一富有中醫特色的整脊療法傳承發揚下去。這樣一項幾近失傳的中醫文化瑰寶,我們自然要一探究竟。
  • 人生六杯酒:往事不言愁,餘生不悲秋
    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時光,與歲月結起一段塵緣,清清淺淺,隱隱幻幻。舉手低眉間,美好的年華已漸行漸遠,美好的至親摯友已漸行漸遠。唯願以一腔熱情,再敬歲月香酒幾盞,願往事不言愁,以許餘生不悲秋不波瀾。願以雄酒敬歲月,往事不言愁,餘生不悲秋。刻意逢迎,不如封緘自己,讓心在萬籟俱靜時,觸摸靈魂的聲音。深藏在地下,不為塵世的一切所蠱惑,只追求自身的簡單和豐富。願以雄酒敬歲月,往事不言愁,餘生不悲秋。
  • 塵封的往事:MG它的傳奇命運是條曲線
    本期《汽車消費報告》為你重翻MG那段塵封的往事,一段曾經輝煌的過往和一個命運多舛卻從不言放棄的傳奇。  《汽車消費報告》記者:謝文奇  當作為上汽集團下的子品牌、貼著MG LOGO的車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你就知道,曾經創造那個時代跑車技術輝煌的MG,在經歷了一段顛沛流離之後又重新煥發生機,事實上,MG品牌和它麾下的經典車型的歷史本身就是世界汽車業發展的印證。
  • 走進涪陵地下「核宮殿」:塵封多年猶如迷宮(圖)
    ■816核軍工洞建於1967年共9層高達79.6米,總長21公裡,先後有6萬人參與洞體建設  ■核反應堆主廠房總面積1.3萬平方米,解密前在此工作多年的老工人也不曾邁進大廳一步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在安裝了部分設備後,816核軍工洞於上個世紀80年代塵封起來,儘管2003年國防科工委發文解密816核軍工洞後,它仍處於鮮為人知的深山中。昨日,本報記者經有關方面特許,進入與世隔絕30多年的816核洞獨家採訪,拍攝了核洞的「神秘內景」。
  • 莫笑多情似我,只緣相思未染;總有一段往事,想到就心酸
    總有一段往事,想到就心酸。——皛玊題記梨花春帶雨,離情凝亂緒。我在寂寞中等待,於無聲處張望。總有一段往事,想到就心酸。《酷相思·梨花雨》(詞林正韻第四部)一夜梨花春帶雨,怎堪拒、離愁苦。盡惆悵、清風搖落絮。
  • 國棟見聞|日本針灸學習觀感與個人思考,與一段塵封已久的異國往事
    好奇的我查閱相關資料,卻發現了一段塵封的異國往事。
  • 馬加爵"殺人寢室"塵封到何時?
    時間在流逝,可馬加爵行兇的幾間寢室卻永遠留在了那震撼人心、讓人驚悚的一刻——它們被塵封了,無人再問,偶爾有人走過,總是不由自主的加快腳步。    往事總是不堪回首的,不管是扼腕嘆息的人,還是切齒痛恨的人,似乎都在慢慢淡忘此事,雲南大學自然也不想再提,畢竟,馬加爵事件之於雲大來說,也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噩夢,另外,校方也不能強迫學生們再入住這幾間寢室,馬加爵的面容盡人皆知,恐怖陰影無處不在,讓誰去住顯然都是強人所難。也許正是如此,馬加爵當初的「殺人寢室」被塵封至今,成了雲大校園之中的「孤島」。
  • 一次海外拍賣會牽出一段瓊海關往事
    一次海外拍賣會牽出一段瓊海關往事百年椰雕碗萬裡回故鄉小文攝文\海南日報記者杜穎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近日徵集到海口一藏家的收藏品——椰雕銀碗,牽繫出了一段有關瓊海關百年歷史的往事。收藏人劉先生長期在海口生活,去年,國外拍賣會出現的這一件有近百年歷史的椰雕銀碗,引發了他莫大的興趣,他決意拍下來帶回海口。
  • 塵封多年的箱子裡,竟然翻出……
    多年過去,你還記得你的這次回老家舊房子整理東西,在塵封N年的箱子裡,竟然翻出那本高中時送給3班那位暗戀女生的精美筆記本(當年這筆記本老貴了),10多年了,本子上有我寫給那位女生的兩首詩。雖然多年過去,突然閃過的某一件事情,某一個物件,某一個模糊的身影,又或者某一個熟悉的場景,你便會剎然想起那年懵懂青蔥的自己......
  • 博物館塵封60多年 魔咒寶石歷任主人連遭噩運[圖]
    該博物館在將這塊「魔咒寶石」塵封了幾十年後,本周終於決定進行公開展出。歷任主人連遭噩運據報導,這塊印度寶石名叫「德裡紫藍寶石」,它是1857年印度兵變期間被士兵掠奪得到,並被一名叫W·菲裡斯的騎兵上校帶到英國的。然而,寶石的新主人菲裡斯來到英國後,就遭遇了連串噩運,他不但失去了所有金錢,並且還百病纏身。
  • 《夾邊溝記事》塵封四十年的歷史
    楊顯惠先生就對這個事件,他覺得是放不下的,所以在過去那麼多年,幾乎有 10 多年的時間,他就到處去挖掘這方面的材料,然後做很多口述資料的收集,採訪過非常多的人,再寫成他這些小說。這裡面就有一個問題了,就他寫的這些東西都是短篇小說的格局,到底是真事還是故事呢?這是多人挑戰他的問題,也有很多人覺得當年不可能有這麼慘無人道的事情發生,所以這裡面就牽涉到這些是小說或是紀實的問題了。
  • 白秋 被塵封的歷史記憶
    相傳:漢光武帝劉秀南下東進築壇拜將曾夜宿此處,留有「拴馬樁、餵馬槽,八步兩座漢王橋;三柏六石一眼井,十八步臨登『望天梯′ 」一段史話。曾皇封勒石「漢光武帝養晦處」為史為證。  泥河水西流東去,養育兩岸農人蠶桑、麥子再黃。泥河岸絲柳垂新,相映普照亙古千年,清清泥河水,點綴著錦繡白秋,花開花落,春去春回,千年白秋,白鞦韆年,承載歷史積澱,風釆著一代又一代白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