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邊溝記事》塵封四十年的歷史

2021-02-19 書伴BookFere

1958 年開始的大躍進,後來造成饑荒的結果,到底死了多少人,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焦點。最低的數字說是 1000 萬,最高的數字說是 3000 多萬,那麼學界一般都覺得 3000 多萬也許是個靠譜的數字,但是無論這個數字是多是少,很多人覺得無論怎麼講,它都是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最嚴重的饑荒事件之一。而這場饑荒事件,到底是所謂自然災害還是人為因素,現在大家也都同意這裡面人為因素要佔了很大很大的一部分。

那麼這方面的研究都非常多,有的書比如說像寫的楊繼繩《墓碑》,用了大量的、公開的、官方的材料,去做成他的研究,非常非常的震撼。但這本書好像大陸沒賣,所以我今天跟接下來這幾天,給大家介紹,另一個角度來看當年的事件,是用微觀的看一些故事的角度來談。我講的就是楊顯惠寫的一連串的短篇小說,比如說像今天我介紹的這本《夾邊溝記事》,還有《定西孤兒院記事》等等等等。

那麼楊顯惠先生他是甘肅蘭州人,從小就聽說過當地的夾邊溝的事件,夾邊溝事件當年跟我們昨天講的信陽事件一樣,是個震動中央的一個事件。夾邊溝其實是當年一個勞改農場,是專門用來對付右派的,把那堆右派弄到那邊去。那些右派裡面什麼樣的人都有,比如說有的曾經過去當過縣委書記,有的甚至曾經參與過解放軍入藏,幫助平定西藏暴動。也有的是老革命了,當年抗日戰爭的時候,就開始打仗,也有的是從海外留學回來,參與建設祖國,但是到了這個時候都變右派了,變了右派,就要抓去勞改。

結果去了夾邊溝這個地方之後,死的人非常非常多,有的人是食物中毒死的,因為太餓了,所以沒東西吃,胡亂吃東西,中毒死了,也有的人是餓死了。那麼當年這些事件,現在已經被很多人淡忘了,正如整個大躍進裡面所發生的事情一樣。楊顯惠先生就對這個事件,他覺得是放不下的,所以在過去那麼多年,幾乎有 10 多年的時間,他就到處去挖掘這方面的材料,然後做很多口述資料的收集,採訪過非常多的人,再寫成他這些小說。

這裡面就有一個問題了,就他寫的這些東西都是短篇小說的格局,到底是真事還是故事呢?這是多人挑戰他的問題,也有很多人覺得當年不可能有這麼慘無人道的事情發生,所以這裡面就牽涉到這些是小說或是紀實的問題了。其實楊顯惠先生他說,他寫的這些東西,故事絕大部分是真實的,人名甚至有時候也是真的,但是他用小說的筆法,加上一些情節敘述的方式,如此而已。這個文學一加工,坦白講,有時候產生一個效果真的是相當相當震撼的,有一種歷史上的虛無,但是又有一種讓人慾哭無淚的感覺。

當然那些真實的事件,本身已經非常讓人難過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這兩本書裡面提到的一些往事是怎麼樣的。首先我們要知道,當年那些人就是住在夾邊溝,還有定西孤兒院,這定西孤兒院又是怎麼回事呢?定西孤兒院是這樣的,就是當年有一些也是在甘肅那個地方,就有很多農場,很多的地方餓死人,很多村子餓死人。有些大人都餓死了,光剩下小孩,這個小孩就是孤兒了,孤兒就去孤兒院,也就是兒童福利院,在裡頭住,在裡頭長大。

當年這些孤兒有些現在已經成了老人了,楊顯惠先生也是逐一採訪他們,請他們談一談當年的一些事情。當年這些事情,有些人會覺得說起來也實在是不好談,現在再說又有什麼作用呢。可是問題是我們回顧一下,對我們今天絕對是有幫助的,比如說在《夾邊溝記事》裡面的 1 號病房裡面,他就提到,早在 1959 年的春天,當地勞改裡頭,所有人都已經用兒童的洗臉盆當飯碗,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你想想看,吃那種飯,其實主要是稀湯,你去吃的時候,去咬東西的時候,人家勺子出來,你用普通的飯碗裝,很容易就把一些水撒出去,那太浪費,看了就讓人心疼。所以用洗臉盆去裝,保證東西就不會漏到外頭去了,你說是嗎?

然後我們再看,當年還有一種情況就各種各樣的飢餓造成的情況,我們是很難想像的。比如說他就看到,有一些人上廁所,解手,主要是大便,不蹲下來,而是站著,靠著牆,撐著牆就這麼站著拉。然後這個屎,主要這個屎也是屎水,就會沿著褲子,往下流下來。到底為什麼要這麼來拉屎呢?理由很簡單,因為這個人他不能蹲,為什麼?他蹲了,就站不起來了,那時候很多人都是這樣子沒有了力氣。甘肅這個地方很多野狼,而當時那些狼是很能夠感覺到人的虛弱的。有些人在野外工作,做著做著太累了,根本連走都走不了,那時候已經有些人是到了不能夠下床的地步了,太餓了。那麼這種時候,在野地上,你休息一下,坐一下,就有可能會被狼群攻擊,被它們吃掉。這個機會是非常非常高的。

我們再來看看,當時餓死的人都有一個特徵,就跟我們現在也是看電視上那些饑民一樣,就是死前一定會浮腫的。這個浮腫是有節奏的,他是先腫起來,消下去,隔幾天又再腫起來的時候,這個生命也就快結束了。這個時候的人,臉腫得像個大南瓜,上眼皮跟下眼皮腫得就像是梨一樣,就是裡面包著一泡水,眼睛睜不大,就只有一條細縫,只有這條細縫的時候,因為眼睛看不到路了。所以這種饑民,他們走路的時候頭要抬高,眼睛從這個細縫裡頭看出來,搖晃著身體走路,每邁一步,要停一下,才有力氣走下一步。最後他們嗓音都會變了,說話的時候發出尖尖的如同小狗叫的聲音,這種人就是餓到快要死的人了,而這種人當時是很常見的人,大家也都看慣了。由於是看慣的人,也就忘了把他們的經驗再說下來,我們今天就以為這都是小說了。

註:上文節選自「梁文道讀《夾邊溝記事》:大饑荒時期的慘烈真實。」

----

作者:楊顯惠

評分:9.2

這是一段塵封四十年的歷史,當年的倖存者散落在各個角落,沒有人問過他們到底發生了什麼,當年的死難者早已化為白骨,連他們的後代也不知道埋在何處。幸虧楊顯惠這位有良知的作家,不辭辛勞,四處尋訪,歷經數載,終於揭開了歷史的蓋子。

本書是《定西孤兒院紀事》的姊妹篇,被譽為「中國的《古拉格群島》」。書中所指的夾邊溝,為甘肅酒泉一個羈押右派分子的勞改農場,從 1957 年開始關押的近三千人,至 1960 年底倖存者已不足一半,是一處充滿了苦難、飢餓和死亡的傷痛之地。作者歷經數年,大海撈針般搜尋和採訪了近百名當事人,並在高度忠於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完成了這部極具震撼歷的紀實性小說。全書通過近 20 個故事,對眾多受難者命運的來龍去脈進行了深沉的揭示,對絕境中的人性有著十分出色的繪狀,更直視了這一歷史悲劇的精神本質和深刻教訓。

* 可點擊「閱讀原文」通過網盤下載電子書文件。

---- · END · ----

【推廣】書伴推送服務:push.bookfere.com

微信ID:kindle-fere「書伴」為靜心閱讀而生

相關焦點

  • 從《夾邊溝記事》到《甘南紀事》:我不願再描述苦難
    《甘南紀事》共16萬字,比之前的《夾邊溝記事》、《定西孤兒院紀事》薄了不少。從2006年春天開始,連續五年,楊顯惠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駐紮甘南藏區,住在藏民的牛毛帳房和沓板房,記錄了近10萬字的採訪筆記,數千張照片。全書用12個故事講述了甘南的風土人情故事,是他之前在《上海文學》雜誌上連載了一年的同名作品。
  • 甘肅夾邊溝農場記事:「右派」勞改營50年
    夾邊溝,這個位於甘肅酒泉戈壁灘裡的勞改農場,從1957年10月至1960年年底,關押了甘肅省近3000名「右派」。天寒地凍間,一場罕見的大饑荒很快將這裡變成了人間煉獄。短短三年間,三千「右派」在吃盡能吃的和一切不能吃的之後,只剩下三四百人。1960年11月,中央派出調查組「糾正極左路線」,開展「搶救人命」工作。1961年1月,倖存者才得以陸續遣返原籍。
  • (小康紀事)與飢餓記憶漸行漸遠的「夾邊溝」
    中新社蘭州2月3日電 題:與飢餓記憶漸行漸遠的「夾邊溝」  中新社記者 馮志軍 侯志雄  沙棗樹、紅柳、梭梭以及大片蘆葦鋪成的3.7萬畝「綠洲」與視線不遠處的荒漠「對峙」著,這就是位於中國西部巴丹吉林沙漠邊緣名為「夾邊溝」的林場,叢林深處偶爾傳來的幾聲鳥啼為寒冬中的林場增添了幾分生機。
  • 正確評價夾邊溝事件
    對夾邊溝事件的評價應該放到當時歷史和自然環境下,進行客觀公正的分析,實事求是地總結經驗教訓,而不能帶有控訴性質地歪曲歷史。這樣才能既弄清歷史真相,又能以史為鑑。還有人把夾邊溝農場比作「中國的奧斯維辛集中營」,把描寫這個事件的小說《夾邊溝紀事》稱作中國的「古拉格群島」楊顯惠:《夾邊溝紀事》,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頁。    因此,弄清楚夾邊溝事件的歷史真相,正確評價夾邊溝事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 塵封四十年的新兵日記 《我在1977》出版
    塵封四十年的新兵日記 《我在1977》出版 2017年03月16日 15:26:02來源:寧波日報記者 陳青 通訊員 周揚   日前,寧波作家俞丹樺一本塵封40年的新兵日記《我在1977》由長徵出版社出版。
  • 白秋 被塵封的歷史記憶
    1974年在母校任民辦教師於1987年。爾後天涯討生活而西出陽關,腳落新疆紅柳戈壁灘––喀什牌樓監獄子弟學校聘為中學語文教師。教學及學習、勤為徑的進步,尚實了一點文學基礎。古人云:修辭立其誠,雖經成人教育進修速成,高中學歷授業高中,成為特殊歷史年代知識荒蕪之滑稽,這一人生真實經歷的存在,勉強可以告慰自己...        白秋,生命的原鄉。
  • 成都高新區推出中和場口述史《塵封的記憶》
    人民網成都5月21日電 (王軍)記者今日從成都高新區獲悉,成都區域史——中和場口述史《塵封的記憶》已於近日出版。該書再現了民國時期以及建國初期川西平原小鎮中和場的民風民俗、工商店鋪、教育文化、醫療衛生、市井百態、地理遺蹟、民間傳說以及人物記事,反映了勤勞勇敢的中和人自強不息的奮鬥和百姓樸實本真的生活。
  • 一年級小學生記事本堪比摩斯密碼,類似人類歷史早期的結繩記事
    近日,天津的姜先生無意間翻開一年級兒子的記事本,仿佛打開了新世界大門。只見記事本裡全是數字加圖案的組合,完全看不懂什麼意思,於是讓兒子講解記事本中的內容,兒子解析起來竟思路清晰、邏輯合理,讓姜先生大為驚奇。網友:兒童專屬摩斯密碼!成人世界無人能解!
  • 肖谷《疫情記事》昨日入藏上海歷史博物館
    圖說:《疫情記事》內頁 官方圖昨天,著名畫家、原上海油畫雕塑院院長肖谷將30張《疫情記事》白描速寫捐贈給上海歷史博物館,上歷博副館長裘爭平代表館方接受了這一套富有紀念意義的捐贈。於是,這部《疫情記事》以平民心態與視角、樸素大方手法、樂觀幽默態度和海派表達方式,描繪了他在疫情期間的所見所聞。與此同時,作為綜合反映上海地方歷史的地誌性博物館,上海歷史博物館需要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留下歷史存證,收集工作隨著疫情好轉逐漸啟動。因此,雙方對藝術品捐贈一拍即合。
  • 記憶 --- 記事本/周傳雄
    像《記事本》一樣,歌詞裡面寫了一點自己兒時的記憶。翻開大腦裡塵封多年的記事本,發現有著一些破碎但有趣的記憶。比如「踢街邊的水去一中」、「跳下圍牆遊雨湖」,但卻引起了老鄉們的共情。我隨後將對這一共情的思考寫了篇文章發在《中國科學報》上。     事實上,共情是人類社會得以維繫和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音樂之所以能打動人的關鍵因素。可是要用人工智慧來學習共情,就不容易了。
  • 年代回憶:1977-2017,四十張圖見證恢復高考四十年
    一個國家命運的拐點千百萬個人生的轉折1977四十年 四十圖1977年12月10日的高考,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1993四十年 四十圖這一年,國家教委大手一揮,開始在各省市中鋪開&34;高考科目設置,即文史類考語、數、外三科加政治、歷史二科,理科考語、數、外三科加物理、化學二科。這種科目設置一直沿用到2000年。
  • 域外|王正瀚:培養歷史閱讀能力的英國「記事板」運用案例
    本文中的案例介紹了一位英國教師通過在課堂上設計促使學生像「歷史學家」那樣學習、思考歷史的「記事板」,培養學生的歷史閱讀能力,並就該案例對於我國學生歷史閱讀能力的培養所帶來的啟示提出了幾點建議。正如一位英國教師所指出的,「閱讀能力強的學生能贏得更深的歷史洞察、理解歷史學家的技藝及更強的寫作能力」。基於此,英國歷史學科教師在課堂上使用了多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活動。本文介紹其中一則刊登在《TeachingHistory》雜誌上旨在培養學生歷史閱讀能力的「記事板」運用課例,以饗同仁。
  • 塵封的記憶——一件往事
    塵封的記憶—— 一件往事蔡集成我最早知道韓麟符的名字是在1990年出版的《紅山文史》第四集李在洲先生的文章《赤峰教育界知名人物》裡,但文字非常簡略,只有200多字。兩級地方政府、兩級政協機構對於這件事都非常重視,我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一個地區能出現這樣的人物是我們歷史的光榮,從此我就開始關注韓麟符的革命事跡。在這些事跡中多處出現他的侄子韓述愈這個名字,這使我想起了一件往事。1965年春季開學,那時我在赤峰二中讀初一。
  • 歷史第一!字母哥1數據超越張伯倫!打破塵封57年紀錄
    被禁賽一場,希臘怪獸19-20賽季常規賽徵程就此結束,如果算上複賽的數據,字母哥再次創造一項歷史!是的,張大帥保持了57年的紀錄終於還是被打破了,現役球員中,詹姆斯和庫裡曾非常接近張伯倫,勒布朗08-09賽季打出了31.7的per排在NBA歷史第5位,而12-13賽季再次送出31.6分效率值排在歷史第8,萌神則是在15
  • 「記事」與「紀事」「紀實」的用法
    原標題:「記事」與「紀事」「紀實」的用法  ▲ 2014年10月12日2版《開往大山軍營的「健康快車」》文中,副標題「總參總醫院專家醫療隊為偏遠艱苦地區部隊官兵服務記事」。   ▲ 2014年11月9日5版《徜徉鐵紀旅 清風拂面來》文中,副標題「蘭州軍區某摩步旅抓好廉政文化建設記事」。
  • 文字的起源:記事文明的雛形:結繩記事出現的意義
    從我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算起,漢字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當象形文字作為表意文字出現之時,人們用不規則的線條或筆畫描摹事物,抽象地勾畫出要表達事物的外形特徵,之後發展為具有表形、表意、表音功能的文字類型,完成了由原始的圖形、符號、記號及其組合向文字的過渡,形成了完整記錄語言的文字體系。
  • 電視劇《我們的四十年》插曲 青春不散柴碧雲完整歌詞介紹
    電視劇《我們的四十年》插曲 青春不散柴碧雲完整歌詞介紹  電視劇「我們的四十年」以電視行業為切入點講述的創業故事,以小見大折射出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和變化。劇中用生動的人物形象,再現時代圖景。而柴碧雲飾演的女主角西城,是原作者庸人最喜歡的角色,並且劇中因瀟灑幹練有著獨立女性氣質也被觀眾喜愛。
  • 四十年,拉開民族復興的大幕
    民主、法制、公平、正義,這些最核心的治國要素在過去四十年裡,得到了空前的重視。正因如此,充滿活力的個體從而充滿活力的大國才能迅速躍進在時代的前列。這四十年,是經濟飛速發展的四十年。在這四十年裡,我們的傳統文化再也不是被我們掀翻在地並踏上一萬隻腳的歷史垃圾,而是重新煥發了黃河、長江般不竭的洪荒之力,它有著超強的穩定性、包容性、自新性、創生性,它更有著極強的前瞻性、引領性、示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