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夾邊溝農場記事:「右派」勞改營50年

2020-12-18 騰訊網

南都周刊2010年度第45期封面:「右派」勞改營50年

隨著風沙的吹蝕,當年掩埋的遇難者衣物被曝露在酒泉戈壁上。 攝影_劉浚

沒想著自己能活著出來的俞兆遠。

周惠南和老伴安度晚年。

這是一個地名,也是一起政治事件,更是一段無法想像的「右派」苦難史。

夾邊溝,這個位於甘肅酒泉戈壁灘裡的勞改農場,從1957年10月至1960年年底,關押了甘肅省近3000名「右派」。天寒地凍間,一場罕見的大饑荒很快將這裡變成了人間煉獄。短短三年間,三千「右派」在吃盡能吃的和一切不能吃的之後,只剩下三四百人。1960年11月,中央派出調查組「糾正極左路線」,開展「搶救人命」工作。1961年1月,倖存者才得以陸續遣返原籍。

在始於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夾邊溝既是集體創傷,亦是古拉格式極端處境的中國敘述。但是,50年過去,由於可以想見的原因,夾邊溝裡發生過的一切,如同那些掩埋在荒漠裡的屍骨,被消磨殆盡。

這是一段不應該被遺忘的歷史。2003年,作家楊顯惠用《夾邊溝記事》一書,翻開了這段歷史的一角;今年10月,恰逢「夾邊溝事件」50年,《南都周刊》派出記者重返夾邊溝。

我們重返歷史記憶裡的現場,尋訪時光隧道裡的倖存者,我們回看茫茫戈壁灘,希望悲劇不再重演,我們相信歷史總將會給他們一個交代。

內容導讀:

重返夾邊溝

女「右派」和鳳鳴:拒絕遺忘

非典型右派50年

「第一學生右派」林希翎歸葬記

重返夾邊溝

「右派」們的遺骨被後來接管農場的坦克部隊集中掩埋在一個沙包裡。50年前的慘劇如今已難覓蹤跡,偶有當年包裹屍體的爛棉絮露出沙地,提醒人們這是一群亡魂的歸宿。

南都周刊記者_張雄 鄭文 甘肅酒泉、金塔、蘭州報導 攝影_劉浚

夾邊溝的石頭看上去圓滑,卻摸著硌手。時光倒流幾億年,這裡曾是幽暗鬼魅的海底。造化以一種漫不經心的力量將此地抹為無垠荒漠。

50年對於這裡太過短暫。長風獵獵,巴丹吉林沙漠的黃沙一遍遍撫摸著這片土地。半世紀前三千「右派」在這裡戰天鬥地,如今這一切均被歲月消磨得不見蹤跡。只剩幾棵倔強的沙棗樹挺立風中,仿若古戰場上不倒的兵戈。

每年清明和鬼節,總有人來到此地燒紙磕頭。有人哭得呼天搶地,扶不起來。臨了,掬一把黃土含淚離去。他們的親人長眠於此,但誰也不知屍骨埋葬的確切位置。當死亡大規模來臨,屍體拿床單裹住,麻繩一捆,抬上馬車。一車十幾個拉到沙包,幾鍬刨出個坑,草草用沙子蓋住。沒有棺材,沒有墓碑。埋人者的習慣是,最後多挖一個坑,留給下批送來的人—有時,也可能是自己。

《甘肅省志·大事記》中記載:據1959年7月統計,甘肅省共定「右派」分子11132人。根據天津作家、《夾邊溝記事》作者楊顯惠的調查和當事人回憶,夾邊溝農場在1957年10月至1960年年底,這裡關押了甘肅省3000多名「右派」。也就是說,甘肅省近三分之一的「右派」被送到了夾邊溝農場。

當1961年初夾邊溝倖存的「右派」被分批釋放回家時,一位醫生留下來負責給2000餘名死者編寫病歷。他們被貼以各種名目的致命疾病:心力衰竭、心臟病復發、肝硬化、肝腹水、腸胃不適、中毒性痢疾……實際上,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均死於飢餓。

「右派」們的遺骨被1969年後接管農場的坦克部隊集中掩埋在一個沙包裡。50年前的慘劇如今已難覓蹤跡,偶有當年包裹屍體的爛棉絮露出沙地,提醒人們這是一群亡魂的歸宿。

當年的痕跡

從酒泉市區出發,出北門直奔東北方向,行車半小時即到夾邊溝林場。1957年10月開始,「右派」們背上行囊,從甘肅蘭州等地乘火車到達酒泉城。那時,綠皮火車從蘭州搭載著「右派」,一路晃蕩20個小時才能到達酒泉,50年過後,這段路程縮短到9個小時。

2010年10月,河西走廊的第一場雪趕在冬至前早早降臨。走在雪水滋潤過的沙地上,那種綿軟給人一種不真實感。林場如進入冬眠般靜得出奇,耳邊只有樹葉颯颯落下,無可奈何砸向地面。初冬的霜降打蔫了路邊成片的向日葵,它們如殭屍般毫無生氣。陽光凜冽,映照這片青灰色的世界,一時間仿佛時空凝滯。

夾邊溝農場雖屬酒泉市管轄,但地理位置更靠近金塔縣。在它的200多公裡外,是龐大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與龐大的航天城相比,夾邊溝是不起眼的小村莊。

夾邊溝本是村名。村子的一邊是古長城,當地人叫「邊牆」;另一邊是排洪溝,因此叫成夾邊溝。1954年,甘肅省勞改總局在夾邊溝村龍王廟的原址上開辦國營勞改農場,後來改為就業農場。1957年11月16日,張掖專區機關來的48名「右派」為勞改農場第一批勞教犯人,在此後的三年中,夾邊溝農場成為接納甘肅省「右派」的勞教農場。

1957年6月8日,在毛澤東親自指導下,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組織力量準備反擊『右派』分子進攻」的內部指示。同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這是為什麼?》的社論。此後,全國陸續開展大規模 「反右」鬥爭。

1958年春節剛過,中共甘肅省第二屆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後來被認為執行極左路線的甘肅省委第一書記張仲良作了《鼓足幹勁,苦戰三年,力爭農業躍進!再躍進!》的報告。在這個報告中,他以百分之七十的篇幅談「整風運動」。他說:自1957年6月開展的「反右」鬥爭、8月展開的工廠農村大辯論以來,已經形成了一個全民性的整風運動。全省挖出了9700多個「右派」分子,還挖出了一些反革命分子、壞分子。

甘肅省何以將大批「右派」送往貧瘠而寒冷的夾邊溝?《經歷——我的1957年》作者和鳳鳴認為:「選擇這種普通人難以生存的地方,以對甘肅全省的極右分子予以處罰,讓兩千多無辜者在苦役及無效勞動中消耗體力,消磨生命,這正是甘肅省當時一些領導人所要的效果。」

在現今的林場幹部陳蘇民看來,50年前「右派」們在夾邊溝的勞動為如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右派」們種下了新疆楊、沙棗樹,從花園水庫修大乾渠引水道夾邊溝,如今都蔭及後人。生於1960年代的他,在少年時代就跟隨部隊轉業的父親來到夾邊溝,他頗為懷念紅色年代勞動競賽的火熱幹勁:「那時人是多麼有力量,現在的人可吃不了這苦了。」

「右派」在夾邊溝的勞動究竟是何種強度?另一位林場幹部王柱華說,夾邊溝是嚴重鹽鹼化的沙土地,耕作前必須挖出縱橫交錯的排鹼溝。鹼水有極強的腐蝕性,對人體傷害極大。大冬天「右派」們站在鹼水裡,每人一天挖土挑土二三十方,相當於現在大型五六十噸的車。「依現在看,勞動強度也已經到達了極限。」

來的不是一般人

1958年,畫家、詩人高爾泰一路上想像自己是「車爾尼雪夫斯基去西伯利亞,為真理受苦受難」,開始了夾邊溝的生活。

曾在國民黨軍隊服役過的周惠南也在這年和弟弟一起被送到夾邊溝。「不就是看我反不反黨麼?」他說自己心裡有底,「我過來之後要立功受獎,我願意接受這個考驗。」

1954年9月建檔的夾邊溝農場《計劃任務書》上,記錄了農場在1950年代的基本概況:場區地形為一帶形低地,南北寬1.5公裡,東西長15公裡,場內崗丘起伏,並有零星沙堆。場內以沙土為主,地下水60%含鹼。這裡的氣候是酷暑嚴寒,年降雨量極少,有時一年都不降雨。晝夜溫差懸殊。多風,最大達到八級。

很多人都覺得,最多半年就會回家。34歲的劉光基在自家單位甘肅省建設局裡一句話沒說,卻被定為「對『右派』言論喜形於色」送到夾邊溝。但他看「來的人不是一般人」:大學畢業多得很,連長徵幹部都來了,還有各單位的專業幹部,蘭州大學的校長等等。「我覺得沒那麼簡單,起碼三年。最後算得還真差不多,3年零20天。」

為防止自殺,所有人進來時都要接受搜身檢查。蘭州陳宗海當年只有21歲,當農場管教幹部扒開他的衣服讓他交出刀具和財物時,他感到人格受到了侮辱:「他就是要提醒你放明白一些。」

對於從各地奔赴而來的「右派」們而言,夾邊溝的超強度的體力勞動,是手段也是目的。在行伍出身的管教幹部眼裡,他們不是教授,不是工程師,不是大學生,不是幹部,不是優秀團員,他們只是要被管教的勞教分子。

管教幹部告誡他們:你們都是有文化的人,要好好改造,改造好以後還要繼續工作。怎麼教育呢?對方答:你們都是有文化的,自己教育自己。陳宗海想,那我在家裡就可以自己教育自己,跑來這裡幹啥?

果然有人自殺。完不成任務要扣飯扣饃,「右派」多是知識分子,不願受辱,也不願落在別人後面。有人夜裡出去上廁所,吊死在樹上。

不值得。劉光基對自己說,你自殺,人家還說你畏罪自殺呢,反倒給家裡帶麻煩。要活著,咱們走著看;陳宗海也想,何必呢,同志,大不了兩三年就過去了,不過「後來一看,死了那麼多人還是他死得舒服,免得受這麼多苦。」

每天早上天還沒亮就得起床。起床後路過一排排房子去食堂打飯,大鍋裡的水煮成了咖啡色,蘿蔔葉子泡在裡面,拿出來一洗,剁碎,摻和進包穀面或其他雜糧面攪拌。「右派」們管它叫「糊糊」。晚飯和早飯一樣。中午飯通常是包穀面窩頭或者高粱餅,有時也有拳頭般大小的白面饃頭,早飯時給每人發一個,讓帶到工地上吃。

「右派」們剛到夾邊溝時,每月定量是40斤糧。但是1958年以後,糧食供應降為每月26斤,後來又降為20斤,最少的時候,降到15斤。

陳宗海覺得難以下咽,但他不敢跟家裡人寫信。所有人的信件都要受到檢查。有個人在信裡跟家裡抱怨麵餅大小就跟睪丸一樣,黑的就跟狗屎一樣,後來就給判刑了。嚇得陳宗海從此在家信就兩句話:父母大人你們好,我在這裡很好。

一下子絕望了

在農場的大力鼓動和一種莫名的戴罪立功集體心理暗示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知識分子們表現出空前的勞動熱情。陳宗海一天半夜一個人下地翻到天亮,加上第二天幹了一整天,這一天翻了三畝半,得了個全場第一。

趙旭《夾邊溝慘案訪談錄》記載:農場組織勞動競賽,將長城的土抬到沙地上填埋土地。每一百米兩個人分成一個小組,一組將滿土筐抬來,另一組馬上接上抬上一百米送到下一組,然後,返回再將空筐拿到始點,再抬上滿筐跑步送到終點。任何一組都會影響全隊發揮,各組互相督促逼迫,不敢有絲毫懈怠。但摘帽的誘惑讓人們鬥志昂揚,哪怕有人在這樣瘋狂的消耗中累到大口吐血。

1959年春耕以後,當口糧降到每人每月40斤,慢慢降到24斤,農場開始餓死人了。所有人都希望能在1959年的勞動節那天摘掉「右派」帽子。但此時的「右派」們仍然希望在「五一」節那天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

「五一」節那天,「右派」們興衝衝地參加大會等待宣布自己被摘帽。張鴻書記宣布摘掉3個「右派」分子的帽子,且不讓回家,留在農場就業。這個晴天霹靂,讓所有人一下絕望了。

這年春節,連續三天場裡幹部來跟向大家拜年,「右派」們怨聲載道:不就是不讓人睡覺嘛,聽聽說的都是什麼話——增加知識,鼓足幹勁,在新的一年再大幹一場。第一天這麼說,第二天、第三天還是這樣,是想讓我們在這裡紮根麼?

剛過來時,陳宗海還帶了本《水滸傳》,後來就不知扔哪裡去了。高爾泰在回憶錄中寫道: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帶來了許多事後看起來非常可笑的東西:二胡、手風琴、小提琴、象棋、溜冰鞋、啞鈴、拉力器等等之類。畫家甚至帶來了畫箱畫架和一大卷油畫布,重得背不動。有些東西(例如照相機、望遠鏡、書籍、畫冊等等),進門時被沒收了;沒有被沒收的,持有者生前是個累贅,死後都成了後死者們生火取暖的材料。

相關焦點

  • 《夾邊溝記事》塵封四十年的歷史
    我講的就是楊顯惠寫的一連串的短篇小說,比如說像今天我介紹的這本《夾邊溝記事》,還有《定西孤兒院記事》等等等等。那麼楊顯惠先生他是甘肅蘭州人,從小就聽說過當地的夾邊溝的事件,夾邊溝事件當年跟我們昨天講的信陽事件一樣,是個震動中央的一個事件。夾邊溝其實是當年一個勞改農場,是專門用來對付右派的,把那堆右派弄到那邊去。
  • 從《夾邊溝記事》到《甘南紀事》:我不願再描述苦難
    《甘南紀事》共16萬字,比之前的《夾邊溝記事》、《定西孤兒院紀事》薄了不少。從2006年春天開始,連續五年,楊顯惠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駐紮甘南藏區,住在藏民的牛毛帳房和沓板房,記錄了近10萬字的採訪筆記,數千張照片。全書用12個故事講述了甘南的風土人情故事,是他之前在《上海文學》雜誌上連載了一年的同名作品。
  • 正確評價夾邊溝事件
    一    夾邊溝農場成立於1954年7月,原是甘肅省勞改總局在酒泉夾邊溝建立的一個國營犯人勞改農場,行政名稱為甘肅省第八勞改管教支隊。    1957年下半年,在反右派運動中,夾邊溝勞改農場改為勞教農場。
  • (小康紀事)與飢餓記憶漸行漸遠的「夾邊溝」
    社會認識「夾邊溝」,是緣因一部近年公開出版的中國作家楊顯惠的紀實文學作品《夾邊溝記事》。根據該書調查和當事人回憶稱,1957年10月至1960年底,曾有近3千名右派分子被關押在此勞動改造。1959年開始,中國大陸連續三年大饑荒,導致糧食急劇減少。這裡的3千名「右派」在吃盡能吃的和一切不能吃的之後,最終至1960年底倖存者已不足一半。
  • 我的「右派」老師們
    我1957年考入初中,那正是毛主席「引蛇出洞」,而後發動「反右」,擊退「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右派分子猖狂進攻」的年頭。沒想到,在我此後的學習生涯中,那些不幸中了「陽謀」的「右派」老師始終與我相伴。若干年後得知,這位董老師被判了重刑,最後死在勞改農場。我至今不知道他犯的什麼十惡不赦之罪,也不敢想像,他那高大偉岸的身軀何以竟然會死於牢獄之苦。教我們文學課的段華庭是剛畢業的年輕老師,他帶著眼鏡,身材挺拔,上課的時候,雙腿站得筆直。他用標準的普通話講課,這使我們這些聽慣了地方話的學生感到新鮮,頓生景仰。
  • 一個脫北者的驚險歷程:逃出朝鮮14號勞改營!
    看守們將鵝卵石塞進死刑犯的嘴裡,給他戴上頭套,然後槍殺。 在關押朝鮮政治敵人的14號勞改營,禁止兩人以上的聚集,但行刑時例外。每個人都必須參加。 韓國政府估計,大約15.4萬人被投入朝鮮的勞改營,而美國國務院掌握的數字則高達20萬。規模最大的佔地面積相當於洛杉磯市,長31英裡,寬25英裡。
  • 在勞改農場學校的兩個月——憶我的頂崗支教生涯
    一在師大宿舍收拾行李的時候,「農場」兩字讓我想到作家張賢亮在二十二、三歲(我這個年齡)被打成右派,下放偏遠勞改農場勞動二十多年的悲慘經歷。我從他的《綠化樹》、《刑老漢和狗的故事》、《靈與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幾本書裡面,想像西北的貧瘠和荒涼,還有那個極權主義年代頻繁的政治運動不知吞噬了多少普通的生命個體。
  • 翁還童:忘不了我的那些勞改老師
    二團是原來的名字,叫江西省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團,我們去那裡時已經改成九江地區國營芙蓉農場,但二團已成為此地的地名。這裡就是一個勞改農場。車子到達場部,到處都是高高的白楊。往學校去的路上也是白楊夾道。到達學校,也是遍植白楊,教師宿舍門口和後面都是排成一列的白楊樹。那時還沒有那首唱遍全國的歌曲《小白楊》,但是中學語文課本裡有茅盾的《白楊禮讚》。
  • 浙江公安風雲人物|這位老公安曾在勞改單位工作25年之久
    1951年,22歲的朱錦華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在鄉裡帶頭報名參軍,「當時,妻子身懷六甲,我是團員,是黨的後備軍,應該帶頭。就這樣,我說服了家裡人,讓嶽母照顧妻子。」參軍入伍後,朱錦華在岱山守衛東大門5年。因備戰訓練、學習工作積極,多次立功受獎,並於1954年7月在部隊首批加入中國共產黨。
  • 記憶丨渝笙:​喘息,1962年記事
    原題喘息:1962年記事 作者: 渝笙父母的單位雖然是科學院的一個研究所,仍在郊外辦了個農場,種植了水稻,1961年雖分給職工一些大米,但數量不多。1962年林土所農場收的糧食分給了所裡每個職工50斤大米,甚至附屬的林土學院學生也分了一些。
  • 南方周末精品課— 故事寫作實戰訓練營(百度雲資源-課程分享大全)
    《 南方周末精品課— 故事寫作實戰訓練營》是值得觀看和學習的好資源,2021年的趨勢告訴我們,多掌握一門技能是完全有必要的,世界和社會很需要「斜槓青年」。你需要的,我恰好有。《 南方周末精品課— 故事寫作實戰訓練營》百度雲資源課程願意分享給您~需要課程《 南方周末精品課— 故事寫作實戰訓練營+維信xiaonuo7208諮詢哦!幫你從海量信息中省時間、找資源、獲價值~歡迎喜歡學習的朋友加入,這裡有一群愛學習的夥伴圈子,陪你學習,共同成長進步!如果你還在不知所措,不妨看下《 南方周末精品課— 故事寫作實戰訓練營》的課程資料,知識總是參雜著事情的方法與奧妙。
  • 汪曾祺被定為右派臉帶微笑
    最後,領導宣布,汪曾祺定為「一般右派」,下放農村勞動。罪名定下,不用開會了。汪先生如釋重負,回到家,跟太太說:「定成右派了」,臉上帶著奇怪的微笑。他後來說:「我也不知道我為什麼要笑。」(六)《隨遇而安》是汪先生的名作。頭一句是:「我當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 我的、我們的、母校的勞改法系
    說起勞動改造法你不一定知道,但是從影視和法治舊聞中,人們估計更加熟知的是勞改、勞改犯、兩勞人員、勞改釋放人員、勞改隊以及前幾年被社會廣泛詬病終於被廢除的勞教這幾個詞語,這些詞語的出現往往都是帶有貶義的,而我們的專業恰恰就是針對這些而設立的。
  • 麥當勞薯條原料產地:五十年前竟然是監獄!
    解放後,魚兒山建有勞改農場及監獄,現農場更名為牧場,監獄遺址尚存。現在的魚兒山是京北著名的時差蔬菜基地,所種土豆為麥當勞快餐的原材料。根據當年的情況復建的勞改監獄遺址。根據當年的情況復建的勞改監獄遺址。由御道口牧場直行-御大公路(這是一條旅遊公路)與承德豐寧相銜接(可通往張家口天路草原)。
  • 25年「右派」錢偉長:曾對記者勃然大怒
    追憶錢偉長  本刊記者 陳磊 發自上海  1979年夏,黨中央以文件形式公布55名黨外人士被錯劃為右派分子者一律予以改正,並恢復名譽,錢偉長「是還活著的7人之一」  得知錢偉長過世的消息,上海大學戴世強教授一下沒反應過來——他特意向錢偉長曾經的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