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我市高三學生已開始返校複課,在疫情尚未結束的情況下,久違的校園生活與以往相比也有了很多不同。這對高三的學生來說,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緊張、焦慮的心理狀況,從而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
今天,大慶綜合廣播電話連線市三醫院心理醫院主任姜曉巖,針對同學們及家長朋友們普遍關心的心理話題給予專業指導和建議,希望對同學及家長有所幫助。
一、對於高三學生而言,疫情過後復學的心理問題會反映在哪幾個方面?
在情緒問題方面:在國內疫情嚴重時,出現緊張、恐懼、擔憂、害怕、憤怒是普遍性的和正常的情緒反應,隨著國內疫情得以控制,高三學生返校後可能會因為新的學習模式、學業負擔、人際關係、考試壓力等帶來的不適應及焦慮等問題。另外,本來存在敏感、焦慮等心理問題基礎的學生可能由於假期接受到過多的負性信息帶來的負性情緒捲入,從而產生心理壓抑,生活悲觀、無意義感。
在學業問題方面:對於高三的學生來說,大考壓力加上延遲開學帶來的壓力會加劇學生的高考壓力,從而出現心理過度焦慮和恐懼。另外,還可能部分學生因假期延長、計劃打亂,無法高效學習而產生的焦慮與無助感,從而感覺自己「失去學習動力」。這裡學生所認為的「失去學習動力」,有可能是學習動機過強、過度焦慮所導致的。
在生涯規劃的問題上:由於疫情對學習的影響,部分學生對自己學習有較強的不確定感,如感覺原定的升學目標無法達成,想把升學目標調低一些。其實,學生對自己學習的不確定感對其來說是一種困難,面對困難,常見應對方式是「戰鬥」或「逃避」,此類學生很可能是選擇了「逃避」的心理防禦機制。
二、針對情緒方面問題,如何來進行心理調適呢?
(一)、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1、增強安全感,樹立科學認知,提升認識高度,積極配合併響應國家的防控安排。
2、增強掌控感,如實報告身體情況,支持並踐行學校的相關規定。
3、增加自信心,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面對疫情和高考,你不是一個人面對這一切,你的困難是全國高三學生的困難,有自身的堅持自律和不斷努力,有社會、學校、家人支持著你,和你在一起去戰勝疫情,迎接高考。
4、接納自己的情緒,與焦慮做朋友而不是敵人。
5、有效管理情緒,同學們可以通過傾訴、轉移注意力(如聽音樂、看笑話、運動),消除不合理信念等方法,釋放不良情緒,疏解自己的壓力。
6、學習一些自我放鬆的方法,如呼吸放鬆、想像放鬆、漸進性肌肉放鬆、蝴蝶拍等。
(二)、保持最佳的生理狀態。
1)調整好作息時間,保持良好的飲食、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生活習慣能讓我們的學習有條不紊地進行,也可以幫助提高個人的免疫力,保持身體健康。
2)勞逸結合,避免腦疲勞。積極進行體育鍛鍊,適當的體育鍛鍊如慢跑,打羽毛球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增強體質。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方式,保持最佳的身體狀態。
三、在調整學習積極性方面,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嚴重突發事件讓人或多或少感到千頭萬緒,抓不住重點,但越是此時越需要保持覺察和冷靜。通過40多天的居家學習,同學們對自己的學習效率滿意嗎?復學後我們如何愉快有效地度過每一天呢?
首先,學會劃分事情的輕重緩急。根據時間管理的四象限法則:緊急而重要的事優先完成,緊急者次之,重要者再次之,不緊急也不重要者最後。
其次,通過行為控制避免過多刺激的幹擾。創造一個有利於集中注意力的氛圍,減少幹擾,比如將手機調至靜音,放至看不見的地方,將電腦上微信和QQ提醒調至靜音,並將窗口縮小到後臺,避免圖標的閃動。
再有,統籌規劃,拆分目標。近期,一些高三的同學反應自己一天學習下來,總感覺收穫太小,看著快速飛逝的時間,內心不免著急上火。隨著考試時間的確定,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複習進度分階段統籌規劃,將必須完成的任務拆分到每一日中。大家可以利用「日事清」的方法,把一天的計劃寫下來,到了晚上划去那些完成的任務並做小結。制定每日清單看起來是個繁瑣無聊的工作,但磨刀不誤砍柴工,這並不是在浪費時間。剛開始的時候,制定的計劃可能會太多,超出我們的實際能力。這時要果斷地刪減,把自己確實能做到且非常重要的內容保存下來。「日事清」的方式,可以幫助我們認清現實並掌握自己的複習進度。隨著任務的不斷完成,也可以幫助我們漸漸提高執行力和自信心。
微友「高興」提問
我是一位高三學生的家長,孩子總覺得我煩人,每天叨叨個不停,有一次,孩子對我說,本來只是一點點不想學習,你這樣一嘮叨,就更不想學習了!能不能少說一點?請問,我該怎麼辦呢?
姜曉巖:對於高三學生,我很理解她現在的心情,但我想對這部分高三學生說,透過媽媽「嘮叨」的背後,孩子們是否能夠感受和看得到媽媽的對你們的關心和愛還有媽媽的辛苦和不容易呢?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的共情和思考能力,如果能嘗試站在父母的角度換位恩考,多和父母心平氣和的溝通交流,共同營造和諧溫馨有溫度有愛的家庭氛圍。
對於高三一些處於焦慮情緒的家長,我建議家長不要把自己的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給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多一些傾聽和陪伴,多看到孩子學習的付出、努力和不容易,這樣就會給孩子帶來意想不到的力量,從而使他們多一些自信來面對學習、生活及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