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上班的路上,飄過一陣醉人的花香,抬頭是湛藍湛藍的天空,街道兩邊的槐花已經謝了,在槐樹的縫隙裡伸出一枝鵝黃色的沙棗花……
五月,是這個小城最甜蜜美好的日子,有槐花飄香下的翠葉盈盈,有平實人家的庭院牡丹……
想吃婆婆每年端午都要做的粽糕了,清甜香糯。
女兒高考一模成績大幅下滑,焦躁的我無以言狀,動手打了孩子。婆婆前天走大老遠的路送來她蒸的包子,婆婆是不會責怪她孫女的,她不識字,對她來說,孫女考好考差都是她的孫女,只要看著娃健康快樂就行。
我看不到婆婆對孫女考大學的一點點擔心,她只是很疼愛的撫摸著她的頭髮,說上一句「再好好學,怎咋都行呢。」
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最近晚上陪娃的時候一直強迫自己看書。
《悉達多的心理學》作者金木水說:「知識越多,煩惱越多」。想想我自己,和被我逼著努力學習要上大學的女兒,煩惱真的比我婆婆多的多啊~。
我仔細讀了兩遍這本書的前言,他說,我之所以寫這本書,是因為:
而另據據網上一份《中國現代社會階層生活煩惱報告2019》顯示:
由於社會經濟地位、資源佔有度的差異性,不同收入群體的生活境況迥異,生活煩惱不盡相同。
對於低收入群體而言,經濟收入成為最大的生存難題。
而中高收入群體已基本實現財富自由,該群體的消費逐漸從「生存型」向「享受型」轉變,社會需要和自我實現需求凸顯,在情感抒發、精神信仰、社會認同等方面提出更大訴求。
如果按照收入的高低來區分人類的煩惱,似乎更直觀和科學一些,畢竟收入是可以計算的,而知識多少是無法直觀衡量的。這份報告說明,在社會需要和自我實現需求凸顯的這個時代,關於情感抒發、精神信仰、社會認同等方面,人們都提出了更大訴求。
這個需求量比作者表述的量要大得多,現代社會各個階層因壓力、思想得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多,而身邊更多的人都仿佛處心理亞健康狀態。
我在網上查了一下,絕大多數中國居民在面臨生活煩惱問題時,更傾向於選擇自我宣洩、放鬆休閒等自助方式進行壓力排解。
還有向他人傾訴、尋求心理諮詢的他助方式也正不斷被越來越多的人青睞。其中,中等收入群體最願意向他人傾訴,而經濟收入越高,越偏向於採取心理諮詢途徑。在傾訴對象的選擇中,家人、朋友的選擇比例最大,而有更多中高收入者願意向陌生人和心理諮詢師傾訴。
可見,作者說的不錯,能夠解決現代人煩惱的理性方法確實比較少,在我國,能夠使用的資源更加匱乏。
在第十一次全國心理衛生學術大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控局副局長夏剛指出,我國心理健康服務體系還不完善,專業人員嚴重不足。
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有精神科醫師3.34萬人,心理治療師約6000人,能夠提供專業心理諮詢服務的心理諮詢師不到3萬人,遠低於同等經濟條件的其他國家平均水平。
他找來找去,找到兩種方法: 現代心理學、佛學。
我之所以能把這麼高深思維的書有興趣看下去,除了想看看作者找到的方法是怎麼解決現代人煩惱的之外,另外也有對作者的好奇,是什麼樣的人敢把心理學與佛學拉在一起說事?
作者金木水:畢業於北京大學,獲得芝加哥大學碩士及新澤西羅格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現旅居海外。
自幼愛好中西方文化,通讀佛學、哲學、心理學,擅於理性地介紹佛學的原理方法。
另著有《當勵志不再有效——自我平靜的五步鍛鍊》,該書側重佛陀的方法。
作者是比較神秘的,除了書上這點資料,網上幾乎查不到更多的了,只在本書序言中自爆是我國心理學界荊其誠的表親,我估計「金木水」只是他的筆名。
荊其誠是我國著名心理學家、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畢業於輔仁大學心理學,獲中國心理學會終身成就獎。 其在視知覺、顏色測量、航空心理及心理學體系方面進行了系統性研究。
書的封面上寫著「一本書讀懂佛學與心理學人類思想的兩種偉大智慧」的書。
首先,讀完這本書就會發現,作者是一個非常理性的思辨高手,他的認知高度和思想的深邃也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能理解到的。
站在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我反反覆覆讀了三遍,把對這本書淺顯的認知,簡單的在這裡表達出來,當然關於這本書佛學的理性思辨部分,恕我不能完全理解吸收,所以不做詳細解說。
我只針對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尋找解決現代人心理問題的方法」來說,就「佛學為什麼能解決現代人的心理問題?」闡述作者的觀點。
當然,關於現代心理學為什麼不夠解決現代人心理問題在上一篇《為什麼對現代心理學說「不夠」?金木水:科學配不上生命》已經做了闡述。:
「心」即心靈,包括感覺、觀念、推理、信念等,即精神世界的一切,心理學就是關於心靈道理的學說。
佛學的核心要義是:了生死,滅疾苦;也就是消滅煩惱的學說。
也就是說佛學它描述苦、分析苦、理解苦、體驗苦,最終消滅苦。
現代心理學的使命應該是:描述煩惱、分析煩惱、理解煩惱、最終消滅煩惱。
所以說,佛學大於心理學,但核心就是心理學。
佛學的治療包括四種方法:信仰、認知、行為、覺知。
現代心理學少於等於兩種方法:或者認知,或者行為,或者認知加行為。
為此,現代心理學應該給宗教一點空間,給道德一點空間,給感覺一點空間。
因為:一 人類需要信仰,現代心理學也需要信仰,同時宗教也需要理性;二 自古以來,道德就是心理學的一部分,道德不但理性而且還有益於心理學;三 生命有感性與理性兩面,無論偏離了哪一面,都將失去平衡。
佛學的魅力:佛學是生命的學說,它專注於解決問題,專注於生命的負面,專注於生命的個體。
作者認為:
一門心靈學說的主體,必定在於個人。
——相比於人生的正面,人生的負面更需要關注。
——相比於人生的正面,人生的負面更難解決。
——人生的負面解決了,自然會帶來人生的正面。
佛學的限制:佛學適合個人;佛教適合平靜;佛教適合和平。
綜上所述,作者整本書的的觀點:
1、在所有學說中,現代心理學與佛學可以說是最關注個體生命的兩種學說,它們各有所長。
2、相比較而言,現代心理學最科學、最正統、最主流,肯定是現代人解決心理問題的首選,而包括佛學在內的其他任何學說,都只能作為補充。
3、但是,佛學等其他內在學說的補充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必要的。因為生命不是為科學而活著,相反,科學是為生命而活著。
掩卷長思,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感受到的,豈止是「知識越多越煩惱」的心理問題,還有「信息越多越暈頭」的生理問題。
大多數的人們一方面被時代的信息潮流挾裹著,不辨方向的往前奔,一方面卻很想停下來定定心,茫然四顧問自己:「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的終極哲學問題。
誰能很好的引導我們,安撫並指出人生的方向和意義,那麼誰就是人類心靈的偉大治療師。
現代心理學和佛學,哪個更能解決我們目前的心理問題,就拋棄之前偏見,哪個有用就選哪個吧,覺得禪修清淨就選禪修,覺得覺知方法論好就選方法論……
這本書教給我的,除了高角度冷靜的思辯方式,還有對人類智慧的認知,對生命本質的關愛。
什麼更重要呢?
唯有屬於自己的那一點點,唯有你我自己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