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達多的心理學》撕開認知思維,讀懂兩種偉大智慧,你選哪個?

2020-09-03 林蘋果讀書

僅僅是知識越多越煩惱嗎?


今天,去上班的路上,飄過一陣醉人的花香,抬頭是湛藍湛藍的天空,街道兩邊的槐花已經謝了,在槐樹的縫隙裡伸出一枝鵝黃色的沙棗花……

五月,是這個小城最甜蜜美好的日子,有槐花飄香下的翠葉盈盈,有平實人家的庭院牡丹……

想吃婆婆每年端午都要做的粽糕了,清甜香糯。

女兒高考一模成績大幅下滑,焦躁的我無以言狀,動手打了孩子。婆婆前天走大老遠的路送來她蒸的包子,婆婆是不會責怪她孫女的,她不識字,對她來說,孫女考好考差都是她的孫女,只要看著娃健康快樂就行。

我看不到婆婆對孫女考大學的一點點擔心,她只是很疼愛的撫摸著她的頭髮,說上一句「再好好學,怎咋都行呢。」

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最近晚上陪娃的時候一直強迫自己看書。

悉達多的心理學》作者金木水說:「知識越多,煩惱越多」。想想我自己,和被我逼著努力學習要上大學的女兒,煩惱真的比我婆婆多的多啊~。

我仔細讀了兩遍這本書的前言,他說,我之所以寫這本書,是因為:

  • 一是現代知識階層都表現出「知識越多越煩惱」的症狀。知識讓人胡思亂想 ,胡思亂想就會讓人出現抑鬱、焦慮、擔心、後悔、自責、悲傷、憤怒……。

而另據據網上一份《中國現代社會階層生活煩惱報告2019》顯示:

由於社會經濟地位、資源佔有度的差異性,不同收入群體的生活境況迥異,生活煩惱不盡相同。

對於低收入群體而言,經濟收入成為最大的生存難題。

而中高收入群體已基本實現財富自由,該群體的消費逐漸從「生存型」向「享受型」轉變,社會需要和自我實現需求凸顯,在情感抒發、精神信仰、社會認同等方面提出更大訴求。


如果按照收入的高低來區分人類的煩惱,似乎更直觀和科學一些,畢竟收入是可以計算的,而知識多少是無法直觀衡量的。這份報告說明,在社會需要和自我實現需求凸顯的這個時代,關於情感抒發、精神信仰、社會認同等方面,人們都提出了更大訴求。

這個需求量比作者表述的量要大得多,現代社會各個階層因壓力、思想得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多,而身邊更多的人都仿佛處心理亞健康狀態。

  • 二是目前能夠解決現代知識階層煩惱問題的理性方法資源不多,比較匱乏。這是因為知識階層的比重越來越大,能解決知識分子煩惱問題的方法卻很少。


我在網上查了一下,絕大多數中國居民在面臨生活煩惱問題時,更傾向於選擇自我宣洩、放鬆休閒等自助方式進行壓力排解。

還有向他人傾訴、尋求心理諮詢的他助方式也正不斷被越來越多的人青睞。其中,中等收入群體最願意向他人傾訴,而經濟收入越高,越偏向於採取心理諮詢途徑。在傾訴對象的選擇中,家人、朋友的選擇比例最大,而有更多中高收入者願意向陌生人和心理諮詢師傾訴

可見,作者說的不錯,能夠解決現代人煩惱的理性方法確實比較少,在我國,能夠使用的資源更加匱乏。

在第十一次全國心理衛生學術大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控局副局長夏剛指出,我國心理健康服務體系還不完善,專業人員嚴重不足。

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有精神科醫師3.34萬人,心理治療師約6000人,能夠提供專業心理諮詢服務的心理諮詢師不到3萬人,遠低於同等經濟條件的其他國家平均水平。


他找來找去,找到兩種方法: 現代心理學、佛學。

我之所以能把這麼高深思維的書有興趣看下去,除了想看看作者找到的方法是怎麼解決現代人煩惱的之外,另外也有對作者的好奇,是什麼樣的人敢把心理學與佛學拉在一起說事?

作者金木水:畢業於北京大學,獲得芝加哥大學碩士及新澤西羅格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現旅居海外。

自幼愛好中西方文化,通讀佛學、哲學、心理學,擅於理性地介紹佛學的原理方法。

另著有《當勵志不再有效——自我平靜的五步鍛鍊》,該書側重佛陀的方法。

作者是比較神秘的,除了書上這點資料,網上幾乎查不到更多的了,只在本書序言中自爆是我國心理學界荊其誠的表親,我估計「金木水」只是他的筆名。

荊其誠是我國著名心理學家、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畢業於輔仁大學心理學,獲中國心理學會終身成就獎。 其在視知覺、顏色測量、航空心理及心理學體系方面進行了系統性研究。

《悉達多的心理學》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書的封面上寫著「一本書讀懂佛學與心理學人類思想的兩種偉大智慧」的書。

首先,讀完這本書就會發現,作者是一個非常理性的思辨高手,他的認知高度和思想的深邃也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能理解到的。

站在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我反反覆覆讀了三遍,把對這本書淺顯的認知,簡單的在這裡表達出來,當然關於這本書佛學的理性思辨部分,恕我不能完全理解吸收,所以不做詳細解說。

我只針對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尋找解決現代人心理問題的方法」來說,就「佛學為什麼能解決現代人的心理問題?」闡述作者的觀點。

當然,關於現代心理學為什麼不夠解決現代人心理問題在上一篇《為什麼對現代心理學說「不夠」?金木水:科學配不上生命》已經做了闡述。:

01 佛學為什麼能解決現代人的心理問題?為什麼說佛學也是心理學?



  • 什麼是心理學?

「心」即心靈,包括感覺、觀念、推理、信念等,即精神世界的一切,心理學就是關於心靈道理的學說。

  • 什麼是佛學?

佛學的核心要義是:了生死,滅疾苦;也就是消滅煩惱的學說。

也就是說佛學它描述苦、分析苦、理解苦、體驗苦,最終消滅苦。

現代心理學的使命應該是:描述煩惱、分析煩惱、理解煩惱、最終消滅煩惱。

所以說,佛學大於心理學,但核心就是心理學。

02 為什麼說佛學能夠解決現代心理學解決不了的問題?


佛學的治療包括四種方法:信仰、認知、行為、覺知。

現代心理學少於等於兩種方法:或者認知,或者行為,或者認知加行為。

為此,現代心理學應該給宗教一點空間,給道德一點空間,給感覺一點空間。

因為:一 人類需要信仰,現代心理學也需要信仰,同時宗教也需要理性;二 自古以來,道德就是心理學的一部分,道德不但理性而且還有益於心理學;三 生命有感性與理性兩面,無論偏離了哪一面,都將失去平衡。

佛學的魅力與限制


佛學的魅力:佛學是生命的學說,它專注於解決問題,專注於生命的負面,專注於生命的個體。

作者認為:

一門心靈學說的主體,必定在於個人。

——相比於人生的正面,人生的負面更需要關注。

——相比於人生的正面,人生的負面更難解決。

——人生的負面解決了,自然會帶來人生的正面。

佛學的限制:佛學適合個人;佛教適合平靜;佛教適合和平。

綜上所述,作者整本書的的觀點:

1、在所有學說中,現代心理學與佛學可以說是最關注個體生命的兩種學說,它們各有所長。

2、相比較而言,現代心理學最科學、最正統、最主流,肯定是現代人解決心理問題的首選,而包括佛學在內的其他任何學說,都只能作為補充。

3、但是,佛學等其他內在學說的補充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必要的。因為生命不是為科學而活著,相反,科學是為生命而活著。


掩卷長思,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感受到的,豈止是「知識越多越煩惱」的心理問題,還有「信息越多越暈頭」的生理問題。

大多數的人們一方面被時代的信息潮流挾裹著,不辨方向的往前奔,一方面卻很想停下來定定心,茫然四顧問自己:「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的終極哲學問題。

誰能很好的引導我們,安撫並指出人生的方向和意義,那麼誰就是人類心靈的偉大治療師。

現代心理學和佛學,哪個更能解決我們目前的心理問題,就拋棄之前偏見,哪個有用就選哪個吧,覺得禪修清淨就選禪修,覺得覺知方法論好就選方法論……

這本書教給我的,除了高角度冷靜的思辯方式,還有對人類智慧的認知,對生命本質的關愛。

什麼更重要呢?

唯有屬於自己的那一點點,唯有你我自己的理性!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人性、潛意識、智慧、情緒的深度認知,共勉
    人性心理學:什麼是人性?人性也就是人的天性。要知道:人一旦沒有了利益往往就會很難維持自己的生命,因此,大多數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都喜歡去攻擊別人,甚至還會貪得無厭的向別人索求,這就是赤裸裸的人性。潛意識心理學:什麼是真正的潛意識?如果抬著頭走路的人被全世界人都認為是一個壞人,那麼那些真正的壞人也必將低著頭去走路,這就是潛意識行為。很多心理學家認為,通過一個人的潛意識行為能夠讀懂一個人的內心,其實,這是一種很荒謬的說法,因為一個人的潛意識也有可能是假的。
  • 心理學:假如你擁有這兩種思維習慣,說明你相當愚蠢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思維是人類具有的一種高級認知活動,在心理學中,思維是指大腦對輸入信息與腦內存儲知識經驗進行一系列複雜的心智操作過程,有很多種分類。心理學家甚至認為,如果具有下面兩種思維習慣,則說明是這個人相當愚蠢。
  • 從悉達多太子和佛的區別說起
    像悉達多太子,在人間就是一個比丘。像金剛經講的,開頭就是這個比丘,去舍衛城,託缽回來,洗腳,然後開始講金剛經。   大家去看金剛經,如果你把金剛經的開頭的佛,改為比丘。然後須菩提比丘來問悉達多比丘。講過去的故事,這時你就會明白了。這個悉達多比丘在八十歲就圓寂,燒出很多舍利子。這個是在人間的真實情況。   大乘中的佛,和上座部的悉達多太子不一樣。
  • 趙小明:西方心理學的強調自我,東方智慧的順應自然,你選哪個?
    但是另一方面,當我們用西方人的思維方式認識自我的時候,反而出現了最大的一個bug。那就是:自我本身值得信任嗎?你的自我本身是真實存在的嗎?自我的客觀性又如何來確保呢?所以你的自我,你所認為的真實自我根本就不存在。從這一點來說,道教對自我的看法要比西方心理學的看法靠譜的多。
  • 你不知道的認知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源于格式塔心理學,格式塔是德文本意是「完形、成為一個整體」,認為人的心理過程是個整體,人的思維、感情、動機、決定和推理等都不能分開研究。格式塔還有一些很好玩的研究,比如下圖。當你看時,看到是花瓶,還是兩個人臉呢,更有趣的是,如果你看見花瓶就看不見人臉,看見人臉就看不見花瓶,不信你試試看。
  • 你總忙於抄和背,樊登出題考著玩,《認知天性》:輸出倒逼輸入
    你真正需要的,是「生成性學習」。——葉富華很多學生學習很刻苦,非常勤奮,可是考試成績平平。真的是費力不討好嗎?直接影響學習效果的因素,除了態度,方法更重要。《認知天性》是由美國三個作者合著的一本關於如何有效學習的認知心理學書。該書4年蟬聯亞馬遜認知心理學分類榜首。我就書中的一個觀點展開分析。
  • 讀《凡人佛陀的參悟之道》有感:佛陀曾是凡人,他的偉大在於超越
    看完下面的文章,你自會明白。宗教的雙面性:作者認為宗教往往導致兩種人,一種是為了宗教陷入到深深的狂熱崇拜中,不能自拔。;另一種是反其道而行之,不斷地對宗教進行批判和修正,希望還原深藏在其中的具有普遍性的人類智慧結晶。而此書的作者就屬於後一種人。
  • 心理學、理性決策與認知模型
    然而在心理學、社會學、腦科學等研究人的學科中,很多研究人員認為,人更偏向於是一種非理性的動物。我們自認為的「深思熟慮」、「理性思考」,往往是來自我們頭腦中的認知慣性和經驗歸納而來的「自動化的決策」,都只是困囿於自己的認知框架中而已,「Think outside of the box?" Impossible.
  • 思維認知原理:從思維模式到方法論
    我否認麻木和重複自動化的無效性第一種認知範式被提出思維模式思維模式是我們認知世界的基礎單元,是事物背後的抓手如果你也相信每件事背後都有真相,這個簡單的基本原則那麼可能就能更加深刻理解思維模式的價值在這裡,如果你緊跟我的思路,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找到正確的思維模式呢?
  • 《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教你如何選書、讀懂一本書、內化知識
    《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這本書中,作者向我們介紹了一套解讀圖書的方法,包括如何選書、讀書、拆解、輸出講書等內容。接下來,我選取其中有關於如何選書、讀書、內化知識這三方面內容,和大家分享一下。一、如何選書?明確自己的閱讀需求,掌握一定選書準則,輕鬆找到適合自己閱讀的書。1、明確自己的閱讀需求。
  • 為什麼要了解喬達摩•悉達多
    佛法的提倡者,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是信徒對他的尊稱,意思為「釋迦族的聖人」。我們試想,悉達多的人生經歷、學習過程和修行過程的體悟,能背離了當時印度的思想文化體系、知識體系嗎?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在了解古印度思想體系、知識體系,以及悉達多所受的教育背景後,就更容易了解佛法到底在談的是什麼。
  • 2017心理學考研背誦要點:幼兒認知發展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個體從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發展現象,通常與教育心理學放在一起,二者所佔分值約為70分。對於這一門科目,考生都明白花費太多時間會得不償失,但不背誦又會痛失分數,所以在這一科的複習上要抓住重點知識。下面分享心理學考研需要背誦的知識要點,一起來看下!
  • 【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之父:烏爾裡克·奈塞爾
    自20世紀中葉認知心理學興起以來,已成為當代心理學發展最快的分支學科,幾乎滲透到心理學的所有領域,以至於人們將它看成是繼心理學行為主義革命後的「第二次革命」。奈塞爾的著作《認知心理學》催生了信息加工認知心理學的誕生,掀起了認知革命的浪潮,並為其贏得「認知心理學之父」的雅譽。
  • 什麼是認知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是研究人的高級心理過程,主要是認識過程。認知心理學是二十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二十世紀70年代成為西方心理學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級心理過程,主要是認識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和語言等。
  • 心理學測試:哪個遊泳圈是漏氣的,看出你的野心究竟有多大?
    心理學測試:哪個遊泳圈是漏氣的,看出你的野心究竟有多大? 狐狸給我們的印象並不是智慧,而是聰明,這兩者是有很大區別的,聰明說的是腦子靈活,轉動快,智慧是說一個人的格局很大,眼光很遠,而你的野心是渴望能夠從聰明的階段跨越到智慧的境界。因為你覺得有了智慧,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困難了。
  • 新心理學史二三事:我們的心理學時代
    人類被試需要在屏幕上接收分別來自人類和計算機的信息,而被試的任務是在兩個匿名發給他信息的名字中找出哪個是計算機。如果被試無法區分,甚至找錯了,則表明該計算機已經具備了人類智慧的水平。通過圖靈測試的人工智慧通常會被視作擁有人類智慧的電腦程式,這時候人們往往會對這樣的人工智慧又愛又怕,以致於衍生出一大批機器人毀滅世界的科幻作品。
  • 心理學:學會這6種看人方法,你會更容易「讀懂」他人
    心理學經過多年的發展,對人的研究也越發的深入了。如何讀懂他人的行為,一直是心理學家們孜孜不倦的追求。目前,心理學總共發展出了這7種對他人行為進行觀察的方法,大家可以學習一下,學會後,你對他人的行為會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
  • 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認知天性
    說點嚴肅的,《認知天性》這本書講述的是如何有效學習,其理論來自於11位認知心理學家的長期研究、統計分析,最終才凝結出了本書中的認知規律。亨利·羅迪格三世:華盛頓大學路易斯分校心理學教授,曾任美國心理科學學會主席,人類學習和記憶領域專家。馬克·麥克丹尼爾:華盛頓大學路易斯分校心理學教授,整合認知學習教育中心主任。他研究的一個重要主題是研究導致記憶和學習失敗的因素和過程。本書精華做一個小調查,你在閱讀和學習的時候是採用什麼方法來記憶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