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第一次去人大附中拜訪肖遠騎,他的辦公室異常樸素,一個書櫃,一張辦公桌,一臺電腦,辦公桌旁摞著滿滿的書。那時,他的文章《對教育有關命題的哲學思考》正準備發表,他和我聊起教育,認真地說:「教育一定要守正」。他帶我參觀校園,孩子們很開心地跟他打招呼。
在中國名校人大附中任教十六年,我猜想肖校長一定是順風順水的精英階層。後來熟絡了,得知他從江蘇一所鄉村學校的一線教師到教育行政管理者,到人大附中,一路走來,更由衷地對他傳奇的人生感到敬佩。
2016年12月30日,肖遠騎退休了。他數十年讀書、育人,離開三尺講臺恐有諸多不舍,他的文章字字珠璣,句句深情,滿含著一位老教育人對教育的理解和對教師職業深沉的愛。中國網教育頻道刊發此文,期望將這份深情獻給人大附中,獻給肖遠騎,獻給為改變中國教育不懈努力的同行者!
2016年12月30日,
人民大學人事處,
退休登記表上我籤上了名字,
我退休啦。
再沒有比人大附中更讓我魂牽夢縈!
伴隨著新世紀的第一縷春光,我來到心儀已久的人大附中工作,轉眼間十六年過去了,回首這段路程:工作是豐富多彩的,也是富於挑戰的。當我要離開人大附中講臺時,真是百感交集:人大附中的中心花園、波士頓黃金海岸的風景、紐約時報廣場的人流、布達佩斯美麗的多瑙河灣、延慶永寧古鎮上哪高高的白樺林……奔來眼底。
我在不同的崗位上,挑戰自己的能力,同時也包攬中外教育、中外文化的迥異風光,我很開心,學校給了我這麼多的舞臺,我可以欣慰地說,我沒有愧對領導的期盼,在不同的崗位上,都很好地完成使命,做一個弘揚中國文化的好老師,做一個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
我要感謝 學校各位師長、同事、朋友的熱情指點和幫助,我要感謝劉彭芝校長和學校諸位領導的諄諄教誨、熱情鼓勵,讓我走出國門,看到世界基礎教育發展的前景;我要感謝和我一起去延慶支教的各位老師,使我體會到大山裡的孩子多麼期待接受優質教育來實現他們的夢想,實行教育公平,我們肩上的擔子多麼沉重。
總之,這十六年,我在拼搏中成長,在奮鬥中成熟。我深切地感受到再沒有比人大附中更讓我魂牽夢縈!能在人大附中做一名教師,是非常幸運的,是非常非常幸福的!
這幸福,源自於在這裡有最可親可敬的領導,有最能催人奮進的和諧氛圍。走在人大附中校園,能讓你從心底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
請讓我舉一個例子:
那是2003年的秋天,學校剛開學不久,教育部給學校一個去美國考察歷史、教育、文化的名額,劉校長把我叫過去說;「我覺得你在學校工作過,又在教育行政部門做過領導,去美國看看,一定會有很深的體會,這個名額給你了」。
九月十六日我隨中國教育部的代表團去了美國,二十多天的考察,我們從東海岸到西海岸,橫跨美國;參觀了哈佛等大學、訪問了華盛頓等中、小學、幼兒園,和美國的教師、學生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在美國的日子我很激動。更令我激動的還有一件事。
回國後愛人告訴我,當我剛踏上赴美旅程的那個晚上,她突然肚子疼得厲害,我不在家,孩子在大學讀書,怎麼辦?好不容易熬到第二天早晨強忍著來到醫院,醫生說是急性闌尾炎,需要馬上手術,她急得不知道怎麼辦,就給學校的小劉校醫生打了電話,劉醫生把情況告訴了劉校長,劉校長叫上司機就趕到醫院看望,同時讓校辦來人辦理住院手續。當校辦的同志告訴她,普通病房人滿了,住不進時,劉校長說,「那就住高級的,儘快手術。」
那日子,正是學校開學不久,有多少事等著劉校長去處理,她把每位老師的事看成比自己的事還重要,親自過問。當妻子把這一切告訴我時,我簡直無法形容當時感激的心情。我給劉校長打電話:「劉校長,非常感謝您,我也不知用什麼言語來表達我對您的感激之情。」劉校長說:「不必感謝我,要感謝就感謝學校吧。」老師們,在人大附中有這樣慈母般的好領導,難道你不由衷地感到幸福?在這幸福的校園裡工作難道你能不忘我的奮鬥?
正是懷著這樣感激的心情,我在這裡忘我的奮鬥,我曾經在一篇總結裡說:「我熱愛人大附中,人大附中是我事業的所在,人大附中是我心中永遠的校園!」
人大附中 是藏龍臥虎的地方,這裡有卓越的領導,也有中國最優秀的老師,我來到這裡,完全是一次自我挑戰!因為在此之前我一直工作在教育行政崗位上,脫離教學第一線相對來說時間長了。雖說在老家做教育行政領導是輕車孰路,但我認為人生的價值,只有在不斷拼搏中才顯其意義。
努力把語文上成孩子們最喜歡的課
到北京後,孩子問我的第一句話是:「老爸,您十多年沒有上講臺了,重新站在北京最有名的中學講臺上,您準備好了嗎?」
我知道孩子話裡的潛臺詞,言下之意,您還會上課嗎?您還甘心吃這份苦嗎?新的環境、新的舞臺對我的確是嚴峻的考驗,語文組的何宗娣、李炳生、張莉莉、崔璐、王豔等老師熱情地給我介紹人大附中語文組老師教學要求,竺豪楨、張璇、舒大軍、彭曉、樂建軍等老師和我一塊關注學校科研、勞技、和圖書館等方面的工作。我想,憑著1985年我能在全國中語會上賽課一等獎的基礎,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憑著堅定的信心和毅力,我一定會逐漸適應。
到人大附中工作後,我一點不敢懈怠,全身心投入工作,我明白,在人大附中我首先要站穩講臺。為此,我挑燈夜戰,儘可能在最短時間完成領導交辦的各項工作,騰出時間,熟悉中學語文教材,撿起荒廢了的業務。
打開塵封的記憶:有幾次,夜裡11點過後,我一個人被鎖在行政樓辦公樓,不得不驚動他人為我開門。我努力把語文上成孩子們最喜歡的課,同組的老師也給了我很多的鼓勵。我探究課堂教學藝術,努力形成一種實中求活、灑脫雅致的教學風格,努力讓語文課堂高懸藝術的明燈,洞開學生心靈的藝術之窗,引導學生去鑑賞美、創造美。把每一節課當作一件藝術品,精思巧授。
用滿腔的激情講解沈從文《邊城》的純美人性,研究魯迅先生《藥》的深刻內函,探討《胡同文化》的歷史意蘊,努力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著學習語文的快樂。誠如冰心老人說的「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它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的芽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正是這句富有人生哲理的名言成了我人生道路上向上奮進的精神食糧,使我敢於面對人生的一次次挑戰。
異國他鄉,用心解讀歐洲教育
正當我熟悉了附中的講壇,想可以輕鬆一下的時刻,2004年暑假,我又轉向了新的戰場。那年暑假剛剛開始,學校接到一項任務,總書記在出訪匈牙利時,和匈牙利籤署了協議,要在該國建設一所學校,教育部把這光榮的任務交給了我校,經學校劉校長等領導的推薦,決定派我去完成這項任務。
2004年秋,我由教育部派往匈牙利工作。前後就一個月的時間,容不得我做多少準備。記得那是8月28日凌晨一點三十分,我和妻子登上了海南航空公司直飛匈牙利布達佩斯的航班,告別了美麗的人大附中校園,告別了美麗的北京,當送行的朋友揮手告別時,我的腦海裡往事如煙。
三年前,我從美麗的黃海之濱,來到了北京,開始了人生的又一次奮鬥,今天我又從美麗的北京飛向匈牙利,這將面臨又一次重大的挑戰,此時此刻,我明確我此行是作為中國教育的友好使者前往匈牙利的,我的工作將代表著人大附中人的形象,代表著中國教師的形象,我告誡自己一定要把每一個過程做得最好,做到超凡脫俗,做到出類拔萃。我告別了朋友,又一次踏上人生新的驛站。
在匈牙利的日子,在中匈雙語學校,面對著不同的教育體制和管理模式,面對著不同的膚色、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家庭背景的孩子,我精心教書,用心育人。
中匈雙語學校的成立,是一個嶄新的事物,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現,都會遇到許多矛盾,雙語學校也是如此,學校人員少,經費少,教學任務重,面對困難,我時刻記著劉校長的話:「人大附中的老師不管在什麼崗位上,都要做出一流的業績。」
我工作中絲毫不懈怠,儘自己的能力,做好漢語教學工作。我堅信「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沒有興趣,便沒有教育」的教育理念,把愛心的陽光灑到每一個學生的心田。我和學生交朋友,和學生家長熱線聯繫,託朋友從國內買回漢語教學資料送給他們,我的工作受到了華人的好評,匈牙利最大的華文報紙《新導報》在2006年5月24日以《播種「精神」的人》為題,對我專訪報導。中央電視臺第四套節目在華人世界欄目專題介紹了中匈雙語學校漢語教師肖遠騎的事跡。
在平常的教學中,我感受到這裡的學生不缺市場競爭意識,他們的父母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商人,他們最大的缺陷是學習沒有遠大的理想,因此,我從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入手,注重學生的品德教育、著眼於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主動參與,他們學得很高興。歐亞新聞報2006年6月20日以《感受中匈小學教育之差異》為題,對我進行了專訪。
兩年異國他鄉的生活,對我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我傾心感受歐洲文化,用心解讀歐洲教育,在自己的工作實踐中,我感到歐洲的這些華人、華僑他們經商有一套,但如何教育孩子還是個盲區,僅憑我在學校講,顯得勢單力薄,我就想到在《新導報》開闢了「教育的藝術」專欄,每周一篇,讓每個家庭都懂得教育子女那多好,因此每個星期天,我都要完成這個「作業」。每次文章刊出,都受到僑胞的熱情鼓勵,心裡充滿幸福。
這些文章被《僑聲報》、《僑報》、《教育文摘周報》、《揚子晚報》「家庭教育」網、青少年藝術教育網、小學生學習網等國內、外眾多媒體轉摘。兩年中,我在完成教學任務之餘,還參加了大使館和華人社團的多項活動:如國慶招待會、華人春節的文藝演出、匈牙利大學生的「漢語橋」比賽、慶「三八」活動、反分裂國家法座談、華人攝影展、匈牙利華人選美比賽……,為華人華僑活動做出自己的貢獻。
2006年6月,我又把在《新導報》上發的專欄文章,彙編成集取名《教育風鈴》,在學校舉行了贈書儀式,我把此書作為一份禮物贈送給雙語學校,我的學生和家長,贈送給旅匈的華僑華人。匈牙利多家華文媒體都做了報導,中國中央電視臺第四套節目做了專題報導。
在匈牙利工作的兩年,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中匈兩國老師的教學切磋、學校師生復活節的快樂聯歡、課堂教學的情景互動、家長會上的親切交流,以及匈牙利的如畫河山……都如同一幅幅美麗的油畫,都珍藏在我美好的記憶裡。
在匈牙利工作的兩年,生活是艱苦的,工作是緊張的,每次我向劉校匯報工作時,劉校總是熱情的鼓勵,兩年裡當我說想回校看看。劉校長就說,那你回來一次吧。就是這領導的關愛,使我在異國他鄉感受到強大的工作動力。推動我圓滿地完成了任務,並受到了諸多讚譽,當我離開匈牙利時,華人華僑社團紛紛為我餞行。大使館給我的鑑定是「該同志為推廣漢語教學和傳播中華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受到海外華人華僑的一致好評!」 、
在延慶永寧中學支教的那些天
生活是一個7日連著一個7日,工作也是一個航程接著一個航程。2006年的暑假,我回到學校,放下行囊不久,劉校長就和我說,學校要和美國麻薩諸塞州大學共同建設孔子學院,你剛從歐洲回來,有基礎,你和國家漢辦聯繫做這件事吧。
我想領導把這任務交給我,是對我的信任,也相信我能幹好,我和漢辦積極聯繫,做好立項申報等工作。終於在這年的11月18日正式掛牌。麻州大學孔子學院開辦了,我又轉向了新的戰場。2007年8月初,我又帶著11位老師去了延慶永寧中學支教。
人大附中延慶分校的建立,凝聚了劉校長的滿腔心血。圓山裡孩子的夢,讓他們共享改革的成果,為首都教育均衡發展作貢獻,是劉校長這位教育家的夢。這兩年,我們就是這樣的圓夢人。永寧距北京城有近一百公裡的路程,說實話,在這個年頭,離開親人,遠離朋友,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工作心裡難免忐忑不安,我們周末回城,交通堵塞,有時八點多才到家,今年學校要求補課,我們周六晚又要返校,在家呆的時間不足24小時。
經受了延慶冬季的寒風,你才能真正體會到了什麼是刺骨的寒冷!尤其我的手臂是打著繃帶來延慶的,寒冷的氣候使我的胳膊不能很好的恢復,到現在左手都抬不起來,有時痛得整夜都睡不好覺。但這一切,都沒有什麼,當我們來到永寧中學,清新的山風混合著淳樸的民風撲面而來,教室前,一雙雙如饑似渴的眼睛注視著你;教室後,一排排滿懷期待的老師等候著你。此時此刻,一切疲憊都揮之而去,只感到渾身充滿活力,心中洋溢著激情……
在延慶分校工作壓力最大的就是上課。剛到永寧的第一年,當我走進課堂時,眼前並不是我想像的那樣,一節課也就來三、五個老師聽課就算了,教室裡坐滿了人,本來教室就不大,這樣顯得教室極度的擁擠。
可以說,這一年我們上的每一節課幾乎都有是公開課。上至校長,下至門衛,各教研組、各年級組、以及各處室的老師都會隨時坐在我們每位老師的課堂裡,我們不僅要給這些山裡的孩子帶來最優質的教育資源,還要給這些農村教育工作者帶去最先進的教育理念。為此,我和我團隊的每一位成員精心設計每一節課,力求比以往在市區上的常規公開課還要精彩。
在延慶生活、工作條件儘管艱苦,但我們艱苦並快樂著,我努力為大家營造家庭的氛圍,創造人性化的工作環境,使老師們享受著別樣的幸福。這就是精神上成長。
回首這兩年的支教生活,感慨良多!
一是親切感
我生於農村,是農村的沃土給了我拼搏的根基,是農民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給了我事業發展的動力,現在回到農家子弟中間,幫助他們實現人生的理想,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是幸福感
生活在延慶分校這個大家庭我感覺是一種緣分,說實話,剛到延慶,每晚下班後走在寂靜的燕水佳園裡,覺得非常的孤單,老師們互幫互助,一聲聲問候,情真意切,就象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中,這種感覺讓人有一種難以忘懷的幸福,這種和諧也是一種力量,它是我們工作的力量之源;
三是使命感
我們來到山區,是為了將優質教育資源惠及這裡的孩子,是將優秀的教育教學理念帶進山區,也為促進北京地區教育均衡發展做出我們人大附中人應有貢獻。我們是帶著劉校長的殷切希望和囑託來的,出不得半點差錯。這種神聖的使命感時時刻刻在鞭策著我一定要好好工作,一定要帶著這批山裡的孩子走出大山,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建設家鄉,報效祖國!
在大工作量、快節奏的工作環境裡,我以人為本,依靠全體教師,發揚人大附中人的團隊精神和奉獻精神。帶好一個團隊,樹立學校品牌形象,踏踏實實,努力拼搏,各項工作都得到了當地領導和社會各界的一致稱讚。因為我深知:人大附中與永寧中學合作辦學,給永寧人帶來實實在在的變化,這才是我們人大附中的宗旨。
讀書、思考成了我生活的大部分內容
延慶分校的工作告一段落,承蒙學校領導的厚愛,我又將奔赴新的戰場,去人大附中西山學校。
人大附中西山學校是一個剛剛落地的娃娃,我銘記劉校長和學校領導們的諄諄教誨,實踐人大附中劉校長的辦學管理思想,實現自己的人生的夢想。
我覺得,一個人有夢想是幸福的;有了夢想,有機會,有一個平臺,能去為實現夢想而奮鬥是幸福的;有了夢想,能與志同道合的人,團結在一起,共同為實現夢想而奮鬥是更幸福的;當看到曾經的夢想如今開了花,並有希望長成參天大樹,那是最最幸福的啦!
在西山工作完,我又先後去人大附中朝陽分校、中國駐紐約總領館的陽光中學工作、人大附中國際部等不同崗位上工作過幾年。
十六年,我讀書、育人。讀書、思考成了我生活的大部分內容。我始終認為做一個有思想的教師,不能拒絕讀書和寫作,因為讀書能引發思考,寫作本身就是思考,教師精深的專業知識;深厚的教育理論;開闊的人文視野這三大看家本領的獲得,均離不開讀書寫作。
於我而言,閱讀是我分享前人智慧的主要方式,寫作則是我詢問、研究和發現教育真理的一個過程,我把寫作當作抵抗心靈鈍化的武器,在寫作中,我把思想的碎片,建設成文化教育的大廈。
我在工作之餘,先後出版了《教育的風鈴》、《教育的天空》、《教育的瞭望》等書籍,在《中國教育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人民教》育等報刊發表了300餘篇文章,在教育界有一定反響,很多人給我鼓勵。
我知道人生在世,誘惑頗多,無處不在考驗著你的靈魂與良知,人生在世,矛盾頗多,無處不在考驗著你的心胸與意志,只有在書的世界裡,你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讀書是一種幸福,寫作更是難得的快樂。
卡夫卡說:他最希望做的是在地下室盡頭的桌上對著一盞孤燈寫作。他又說,寫作是絕對的坦白。他孤獨的思考,孤獨的創作。他或許偶爾需要聽眾和讀者,然而決不需要善意分擔寂寞——那只會驚擾他的沉默。真正的哲人,獨守夢想的冥殿與思維的異界。世俗的支持和分擔只會衝淡思想的濃湯。仿佛是黑咖啡,越濃越苦,香味也越醇厚。這是一種境界。
是啊,歲月可以像落葉一樣飄逝,但我的這筆財富永存!
如今,我的學生,有的在我工作的大學當教授了,有的做了院系的主任,還有的成了企業家、公務員;他們也有了孩子,他們的孩子又放心地來到我們學校,做我的學生了。,他們說:「把孩子交給您,我們十二萬分放心。」
其實,我也知道,他們心裡想的是,一個深愛著他們的老師,一定會加倍地愛他們的孩子。更可喜的我的學生,也有好多位走上了我的道路,成了老師。他們的家人,有的還和我同在一個學校工作,每次聚到一起,如孩子般的歡天喜地,老師長,老師短的,煞是開心,這樣幸福的日子,大多又成了我筆下的風景!
是啊,把學生對我的尊敬、對我的愛還給他們,把幸福、快樂帶給我的同事和學生,這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
2016年歲末,我告別人大附中講臺,站在這裡的確很感動。其實,我做的這些事,在座的老師都在做,我能做成一件事,得益於在人大附中這塊土地上養成的附中人的團隊精神,得益於劉校長的不斷追求,創造一流的辦學理念。因此,在這裡我要再次感謝學校的劉校長、翟校長和各位領導對我工作的關心、鼓勵。
千言萬語一句話,謝謝學校,謝謝人大附中,謝謝各位師長和同事,你們對我的關愛,是我成長進步的動力,我將在你們的期盼中永遠做一個有奮鬥感的人大附中人!
| 作者 肖遠騎
| 編輯 王曉霞
| 來源 中國網教育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