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鍵"查看完整視頻
2020年10月29日下午,由上海市浦東復旦附中分校主辦的"文如其人"——張大文老師從教60周年教學研討會暨浦東新區語文教學研討活動在上海市浦東復旦附中分校順利舉行,圓滿結束。
蒞臨本次研討會的領導和專家有:語文特級教師步根海老師,復旦附中老校長、語文特級教師過傳忠老師,上海市語文教研員、語文特級教師曹剛老師,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教研員陳祳老師,《語文學習》執行主編易英華老師,《上海課程教學研究》記者焦婧茹女士,浦東新區語文教研員餘錫寶老師、沈燕老師,復旦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兼浦東復旦附中分校校長吳堅老師,復旦大學附屬中學黨委書記郭娟老師,蘭生復旦中學副校長李海靜老師,浦東復旦附中分校黨支部書記兼副校長虞曉貞老師。參會的還有浦東新區初高中語文教師,"宜學曹路"教師代表以及其他區語文教師等百餘位專家、同仁。
(一)取則於文,砥志研思:張大文老師示範課
張大文老師示範了《故都的秋》的教學,給學生和老師們帶來了一場教學盛宴。張老師首先啟發同學們去關注鬱達夫賞玩"故都的秋"的迫切,注意"趕"字體現出的心理活動。"我的不遠千裡,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鬱達夫不能遲到,獨怕遲到,只能早到,因為"故都的秋"馬上就到,因此要準備好一切,在秋到來之前"趕秋"。接著引導學生去"讀秋",通過默讀,學生發現在"讀秋"之前,鬱達夫做了充分的準備,"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這便驗證了他對"故都的秋"的一片真情。張老師在教學中,不斷踐行他的教學思想,認為"把文本中形象的描寫進行抽象的概括,是讀者的責任"。他讓學生圈畫"故都的秋"的特點"清、靜、悲涼",並在行文中帶領學生不斷感受,"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是清朗;"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是清幽;"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間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到十分的秋意",是清晰;"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者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是清雅;"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的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做陪襯",是清逸。秋即將過去,因此要"尋秋","落蕊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從視覺、聽覺、嗅覺寫出了落蕊的柔軟、綿密,張老師提出疑問"氣味也沒有",究竟有沒有寫氣味。在學生回答"沒有"後,張老師沒有否定學生的答案,他提醒學生這裡是給味覺伏筆,但他沒有立即指出究竟是如何伏筆,留下了一個懸念,告訴學生在下文遇見時再研究。這樣的教學設計,使課堂由一個個引人入勝的細節組成,同時又張弛有度,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張老師範讀了"秋雨"圖,課堂誦讀帶來的效果也啟發了現場的聽課老師們。在示範的基礎上,張老師又請學生誦讀,繼而發現學生情緒醞釀得並不到位,張老師於是再次範讀"唉,天可真涼了——""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啦!"緩慢悠閒的語調,拖得極長的"了"字,很容易讓學生聯想老北京的發音,這一刻,在場的老師們都禁不住會心一笑,這一刻無聲的"秋雨"幻化成不言自明的"秋語"。五個"清"字,寫出了故都的秋的"清靜美"、"悲涼美",這兩種美又促成了"深沉美"。鬱達夫便由"尋秋"開始"評秋",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張老師引導大家注意"範圍","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全世界的、中國的、北方的"秋,這是秋的三次方,才"看得飽、嘗得透、賞玩得十足",才不辜負"我的不遠千裡"的"趕秋"。倘若不是"北方的秋",南方的秋,"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幹,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不夠"濃烈"、"敦實"、"深長"、"厚重",因此"我"要"留秋",願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換得三分之一的零頭",還不夠深情、不夠熱烈?同時這個比較又是運用借喻,從味覺的角度"評秋",回應了前面設置的懸念。至此,這堂課圓滿結束。
在結束本節課之前,張老師啟發在場的所有老師和學生,要學習鬱達夫賞秋的這股"勁",認真勁(趕秋)、鑽研勁(讀秋、尋秋)、追求勁(留秋),在教學、學習之路上永存赤誠之勁。臺上的所有學生,個個全神貫注,享受其中,臺下的老師們受益匪淺,感慨良多。張老師在之後的發言中,列舉了自己從教60周年經歷中的9件事例,他的深刻剖析、反思讓所有老師感動。他的勤勉奮進,對語文教學生命般的熱愛,對年輕人的無限支持,對黨和組織栽培的感恩之心,勉勵了所有老師!張老師的教育思想如長青之樹,永葆生命力。
(二)推本溯源,守正創新:新教材研討課
在第一個環節中,學校三位年輕的語文老師擔綱教學,分別在高一、高二、高三年級開設了"新教材"研討課。
高一年級嚴毓棋老師授課的《荷塘月色》是抒情散文中的名篇,更是語文教學的試金石。課堂以學生對身邊風景的敏感發現為切入點,帶領學生從荷塘月色的自然之景中"突圍",從帶有人文氣息的採蓮詩賦中發現了新風景,又以對風景的發現為起點向前回溯,在情與景的互相尋找中體驗朱自清的美之追求與求而不得的蒼涼。經過本節課對風景的發現、又發現、再發現的探究,學生將以開放和審美的眼光看待"風景",以真與美的眼光尋覓生活中的新風景。
高二的溫靜老師開設的課題為《"逍遙"何為?——<莊子>專題研讀》。溫靜老師從學生課前創作的以"逍遙"為主題的詩歌入手,先調動同學們對於"逍遙"的感性認識,繼而引導同學們分析、探究《逍遙遊》文本中"逍遙"的思想內涵。課堂中,學生圍繞人間社會的六個故事進行品讀與交流,藉助對"無己、無功、無名"內涵的闡發,得以進一步理解"逍遙"的思想境界。在此基礎上,溫老師又啟發學生溫顧教材第二單元先秦諸子的學說,通過比較感悟莊子思想的獨特性。最後,溫老師回到課堂之初學生創作的詩歌,啟發學生思考、評價莊子思想之於現實人生的關切。
高三年級的鐘孫婷老師以"幾經審視的讚美詩"為題帶領高三的爾雅班同學展開了一次穆旦詩歌《旗》的研究性學習。鍾老師以同學們之前讀過的裡爾克《預感》導入,從抒情主體、抒情對象、物我關係等角度比較閱讀了《旗》和《預感》兩首詩。進而同學們細讀文本,梳理了《旗》的抒情脈絡和思考過程。接著,同學們結合穆旦這類讚美詩中其他作品,分析和總結了穆旦詩歌的個性化風格,並對新詩形制與審美範式探索過程中形式與內容的相互契合有了新的理解。鍾老師思路清晰,同學們循序漸進,在解讀詩歌思想內蘊的基礎上,探討了個性化的抒情形式及其原因,領會了解讀一類新詩的可行路徑,可謂別開生面。
(三)耳聽心受,擇善而從:"文如其人"專題研討論壇
第三個環節,"文如其人"專題研討論壇由語文組教師溫靜老師主持。
首先,由復旦附中校長兼浦東復旦附中分校校長吳堅老師致辭。吳校長指出,在復旦附中的校園裡,張老師對教育發自內心的熱愛與鑽研,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學生,也激勵著他身邊的每一位老師。張老師作為"老師的老師",滋養著語文生命的不僅只是深厚的學養,更有豐富的生命經歷。正如張老師在《故都的秋》中所講到的,做學問要有"認真勁、鑽研勁、探索勁",這種思想值得我們老師永遠學習。
接下來,浦東新區兩位教師代表——華師大二附中蔣遠橋老師、建平世紀中學莊越老師針對學校三位年輕教師開設的三堂"新教材"研討課,進行了點評與分享。
兩位老師對於三節研討課均進行了高度評價。指出兩節課的課堂內容充實、結構完整、形式新穎,重難點得以落實。課堂內容對於老師們有很強的啟發性,從中也依稀可辨張大文老師的語文教育思想貫穿始終。此外,兩位老師也分享了對於張老師課堂的學習體會,受教良多。
隨後,語文特級教師步根海老師對於張大文老師的語文思想以及年輕教師的課堂實踐,發表了講話。步老師提到,要上好一堂課,要把握好三個起點,分別是學生的起點,文本的起點,以及基於明確教學目標的探究的起點。把握好這三個起點之後,課堂的行進過程應該是圍繞語言文字。而張老師的語文課堂實踐,便是圍繞著從語言文字到思想情感,再從思想情感到語言文字的循環往復的探究過程。
活動最後,張大文老師上臺闡述自己從教60周年的教育思想。張大文老師用九個小點毫無保留地呈現了他從自信滿滿到戰戰兢兢,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思考,從無意後注意到有意後注意的螺旋上升的語文教學之路。
張老師指出,這九點是語文教學中最邊緣的小問題,是一條江面上通過語文教學的擺渡船擺渡來擺渡去的小問題。但是,如果把這個江面豎起來,就是自己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一條進修之路,也是自己生存之所在,希望之所在,追求之所在,夢想之所在,價值之所在。文如其人,表裡如一。遙望張老師這顆照耀著語文天地的太陽,我們也定會不斷思考、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