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5日,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張大文老師為浦東復旦附中分校2022屆學生及曹路學區老師講授了《反對黨八股》一課。連續兩個小時的講授,讓學生和老師們如痴如醉,張老師對文本的解讀深入淺出,使聽眾受益匪淺。
張老師首先從題目入手,啟發同學們關注「反對」一詞,「反對」一詞有很多同義詞,有「揭破」、「破壞」、「拋棄」、「申討」、「聲討」等,但這裡只用「反對」一詞,是公開對「黨八股」發起批判,表明自己對「黨八股」的態度。接著張老師帶領大家思考本文的第一句話「現在來分析一下黨八股的壞處在什麼地方」,張老師引導同學們思考,我們在遇到一個問題時,一般是按照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順序處理,但這篇一來就提出「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並不符合認知規律,原因在於題目後面有括號,括號中的節選一詞說明本篇並不是完整內容。這樣在課堂一開始,張老師就向大家指明了如何進行文本細讀的讀書方法。
然後張老師帶領同學們細數「黨八股」的八大罪狀。在第一條罪狀中,文中有「有些同志歡喜寫長文章,但是沒有什麼內容,真是『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這樣一句,張老師通過對「是」的解釋,給學生區分了暗喻和明喻在修辭方法上的區別。張老師十分注重用詞的準確性,在舉例時提到「我們應該研究一下文章怎樣寫得短些,精粹些」這一句的「短」字後面補充了「精粹」一詞,由此提問這樣寫的效果。以及另一句「長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嗎,也不好」,張老師則通過圖示法將兩個圓(分別是代表「長」和「短」的兩個圓)相交,重合部分是「實」,旨在說明「長而空」與「短而空」相比,危害更大。這樣的板書形象生動,學生更易接受。張老師也更希望學生可以利用語文課「彌補之」、「糾正之」、「鞏固之」、「發展之」,在三年之後有所收穫。在此基礎上,張老師又舉了「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務」的例子,提問學生「主要」和「首先」是能否調換位置。他提醒同學們注意「首先」是表示順序的,所以下文會有「接著」、「然後」、「最後」等詞,而「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務,說明是「第一主要」,尤其重要。
接著讀到黨八股的第二條罪狀。張老師要求學生做筆記,在課本的空白處寫上「黨八股的文風是主觀主義的學風和宗派主義的黨風的表現形式」,並提醒大家注意,課本後學習提示中將「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相提並論是不對的,因為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是主觀主義的表現形式,在類別是不應該歸為一類。對於「共產黨人不靠嚇人吃飯,而是靠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吃飯,靠實事求是吃飯,靠科學吃飯」,這句中吃飯是「立身」之意,與第二段「看菜吃飯」的「吃飯」並不是一回事,這樣就時刻在給學生做示範,要大家認真讀書,多思考,多比較。
在講黨八股的第三條罪狀時,對於「這位同志是古代文人學士的學生是無疑的了,可是他卻要寫在抗日戰爭時期延安這地方的牆壁上,就有些莫名其妙了」這句話中,「是……的」這一句式,張老師讓學生注意,此處的「是」不表判斷,「是」與「的」在一起表加強語氣。為了讓學生徹底弄清楚這個知識點,張老師創設了具體情境,「你今天跟我們一起吃飯嗎?」「我還有事,我是不去的」。這裡雖然有「是」,但並不是判斷句的標誌,只是為了加強語氣。對「共產黨員如果真想宣傳,就要看對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說、談話、寫字是給什麼人看、給什麼人聽的,否則就等於下決心不要人看,不要人聽」這句,張老師提醒我們作為高中生,書寫也要考慮對象。張老師以自己為例,給學生區分了在寫信時,「張大文(老師)收」與「張大文老師(收)」的區別,希望引起同學們對標點符號規範使用的警惕。「張大文(老師)收」是強調他作為教師的身份,與學校重名的其他人,包括與他同名的學生相區別,而學校並沒有同名的學生,因此正確的寫法應該是「張大文老師(收)」。而對於本段文字的最後一句,「做宣傳工作的人,對於自己的宣傳對象沒有調查,沒有研究,沒有分析,亂講一頓,是萬萬不行的」,則是啟發學生調動邏輯思維,進而推出「調查,研究,分析並不是萬行的」這句言外之意。
在解讀黨八股第四條罪狀時,張老師要求學生齊聲朗讀毛主席關於學習語言的途徑這部分文字。「為什麼語言要學,並且要用很大的氣力去學呢?因為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第一,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第二,要從外國語言中吸收我們所需要的成分。……第三,我們還要學習古人語言中有生命的東西。」張老師指出,我們的學生剛從初中生轉變為高中生,語言表達也應該有所進步,用正確的語言來表達越來越正確的思想對於高中生來說尤其重要。
對於黨八股的第五條罪狀,張老師採用了圖示法,將壹貳叄肆、小一二三四、甲乙丙丁、子醜寅卯、還有大ABCD,小abcd,阿拉伯數字按照課文所說一一板書,直觀生動,學生立刻就領悟了何為「甲乙丙丁,開中藥鋪」。這就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這種按照「事物的外部標誌」而不是「事物的內部聯繫來分類」的形式主義方法,「必須揭破它」。於是又回到課堂開始的那個問題,課文題目中「反對《黨八股》」中的「反對」一詞,為什麼不用「揭破」、「破壞」、「拋棄」、「申討」、「聲討」,這從而發現這篇課文的匠心。他動情地說道,只有我們老師領會到「此中真意」,才能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妙處。
對於黨八股的第七條、第八條罪狀,則是從內容的角度解讀,引導學生注意這種抒情化式議論的說理方法。最後,張老師梳理了本篇課文在寫作上的特點:文章同義詞豐富,體現出作者深厚的語言功力;四種表達方式都議論化了,使說理切中要害;八大罪狀有機聯繫,形成一個統一體;俗語、成語為「我」所用,幽默地增加了諷刺的力量。最後提出希冀,文章「八股」要更新之、發展之、創造之,同時我們也要警惕陷入「文章八股」的桎梏中。
本次教學展示還吸引了曹路地區其它學校的教師,不少老師聽完表示深受啟發,感嘆張老師深厚的教學功力和潤物無聲的教學法。「圖示法」「同義詞比較法」「廓清文本內部結構法」是張老師在《反對黨八股 》這堂課中所帶給各位老師和同學們的啟發,學生在張老師的指導下,發現了「語文之味」,開始重新審視「語文之美」。這對高一學生來說,無疑是一次難忘之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