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邊常常會出現一些這樣的孩子,他們總是為了一些小事而大發脾氣,還常常和周圍的人發生語言上或者肢體上的衝撞。別人給他們貼的標籤就是「固執、任性、易怒、難相處、對著幹、愛哭鬧」等。
父母常常會為這種孩子傷透了腦筋,甚至還會帶孩子去看醫生,長期吃藥,試圖用醫學的辦法來收斂孩子的暴脾氣,讓孩子變得更容易和人相處。但事實上,這種吃藥的方式對孩子不僅收效甚微,而且長期吃藥也影響身體健康。
哈佛醫學院兒童心理專家,羅斯﹒格林教授用30年的時間來研究這些暴脾氣的孩子,並想方設法地找出解決之法。現在他終於成功了,創立了獨有的積極合作式問題解決法。這個解決方案不僅得到美國教育部、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的認可,還得到了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和斯坦利醫學研究中心等組織機構的資助。
羅斯﹒格林教授告訴我們,其實這些看起來比較特殊的孩子,並不是天生倔強,也不是想吸引大人的注意,更不是故意想惹人生氣,這正如有閱讀障礙的孩子自己並不想產生障礙一樣。其實他們和正常孩子相比,只不過是在掌握靈活性和挫敗感耐力的技巧方面退了一步而已。
家長:「這件事我們說過無數遍了,你為什麼就是記不住了,說了不能這樣做。」
小孩:「我不知道」
孩子這個回答一般都會讓家長更加火上澆油,說了無數遍的事,他竟然還說「我不知道」,他又不傻,肯定就是故意不配合。可事實上,很多孩子說的就是大實話。
為什麼孩子會這樣呢?其實很多時候,就是大人在讓孩子做事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用命令的語氣,而且如果做得不好,家長還會更加不耐煩。如此反覆很多次後,很多孩子就會對父母交代的事抱有很大的壓力。壓力一大,腦子就容易亂,腦子一亂,壓力就更大,腦子就會開始失控,亂發脾氣,最後事情演變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等孩子清醒後,他就會對自己衝動之下做的事和說的話後悔,他讓父母難過,他也很難過和苦惱。但下次問題來臨的時候,又是重複上次的錯誤。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不是孩子主觀上原因,而是孩子自身喪失一些必須的技能讓他無法平靜、友好地去處理事情。
1、執行技能
執行技能包括轉換認知定式,即從一種思維定式快速有效地轉移到另一種思維定式上的能力;組織與規劃,即組織出一份連貫的行動計劃以處理問題或應對挫敗感;情感分離,即把你對問題的感性反應與為了解決問題而需要的理性思維區別對待的能力。
這種技能對於有效應對挫敗感、靈活地思考並解決問題具有關鍵的作用,而我們的暴脾氣孩子正好缺乏這些技能。
2、語言處理技能
語言處理技能包括區分並表達情感、識別並解釋需求和解決問題3項。
很多暴脾氣孩子並沒有掌握區分並表達自身情感的基本詞彙,也就是說,他無法用真實準確的詞彙去區分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需求,然後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挫敗感」,這種「挫敗感」又在無形之中加劇現場緊張、失控的局面,這種局面又激化了挫敗感。孩子陷入一個這樣的惡性循環中,能忍住不爆發脾氣才怪。
3、情緒管理技能
人在生活中會產生很多種情緒,比如:喜、怒、哀、懼、愛、惡等。這些情緒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到自己的情緒,並對情緒進行疏導和管理,才會幫助我們更好的處理人際關係和其他生活瑣事。很多孩子就是因為還沒學會疏導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所以才會讓暴脾氣這個「怪物」滿天飛。
4、認知靈活技能
對於年幼的孩子,他們的思維模式會更傾向於固執、非黑即白,他們的理解能力也有限、缺乏靈活性,還不會從多種角度來分析問題。比如他們會堅持從奶奶家回到自己家只能走那一條特定的路,或者不管天氣如何變化,也必須得完成早先外出遊玩的約定;甚至每次吃飯他會固執地堅持坐在同一個位子,用自己固定的碗筷等。
這些孩子非常喜歡可預測和成規律的做事方式,一旦出現了無法預測、不確定或者模稜兩可的事時,他們就會躁動不安,甚至大發脾氣。
5、社交技能
社交技能對於靈活性、複雜思考能力和快速處理能力的要求相當高。我們需要在短暫的時間內分析對方的姿勢、面部表情以及他的語言友好程度,並迅速作出回應。很多暴脾氣孩子就是無法察覺到這些細微的線索,也無法在短時間內作出正確的回應,從而造成社交技能的障礙。
明白了暴脾氣孩子的不足,我們平時就要注意幫助孩子去培養這些技能,並逐漸教他們在生活中熟練應用。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你不能期望孩子三五天就有所改善。所以在說具體解決暴脾氣孩子的方案前,我們都必須有所準備,以確保我們實施的方案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第一:要保證所有和孩子交流的大人都知道孩子的障礙。比如孩子在學校的老師們,和家裡的親戚,尤其是祖父祖母,必須都要提前做好溝通工作。否則不管你在家裡多努力,孩子一去學校遇見一個不知情的老師,很有可能就會讓你的努力付之東流。
第二:暫時擱淺孩子平時最為反感的一些教育計劃。為人父母者,本來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既要教生活、學習技能,又要教如何做人。但鑑於孩子目前的狀況,建議還是暫時擱淺一些平時讓孩子特別反感的教育計劃,以緩解家庭中敵對的氛圍,儘量給孩子創造一個輕鬆的環境。
第三:要時刻記得自己的孩子確實有些特殊之處。平時我們對待普通孩子的教育方法並不適宜放在這種孩子身上,對付這種孩子,我們必須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愛心。
第四:暴脾氣孩子很多挑戰性行為往往都是可以預測的。現在我們可以來列舉一下,到底哪些行為會成為孩子發脾氣的導火線。比如:不願意起早床上學、不願意寫家庭作業、討厭午睡、不喜歡看電視被打斷、兄弟姐妹的爭執、不喜歡從一項活動中轉換到另一項活動、不喜歡衣服的材質或款式等。
我家二寶也屬於那種不太嚴重的暴脾氣孩子,我也列舉了她一些發脾氣的導火索:她特別討厭我布置作業給她做,就算再簡單的作業,都基本會引起她極大的反感;還有討厭早上起床穿衣去上學,討厭晚上我叫她上床去睡覺,因為晚上玩著不肯睡,早上沒睡醒;對衣服的面料要求也特別高,只穿純棉,舒服的衣服,特別討厭穿絲襪和扎丸子頭髮型(舞蹈課就必須要穿絲襪和扎丸子頭)。平時她還比較乖巧,但偏偏遇到這些事,她的脾氣就特別容易爆發。
方案A:強制性解決方案
如果孩子不滿足父母的期望,父母就強制孩子執行。比如孩子抱怨累,不想寫作業的時候,你說:「你必須得寫」。比如孩子飯前要吃零食時,你說:「不行」。除了這些肯定命令的回答,還包括威脅和強加的後果,比如「我沒耐心和你說那麼多廢話,這件事你必須得做,沒得選擇的餘地」等。
這些對正常的孩子是有一定的效果,但很可惜你面對的是一個並不擅長溝通的暴脾氣孩子,所以應用方案A,除了註定會失敗,還有可能會成為一條導火線,引出孩子的暴脾氣,而這正是我們不想看到的。
方案C:放棄型解決方案
如果孩子沒有滿足父母的意願,父母就暫時或永久性地全盤放棄對孩子的某種期望。比如孩子說:「媽媽,我想在寫作業前看電視」,你為了避免不同意孩子而引起暴脾氣而同意了。比如孩子說:「我今天太累了,不洗漱就要睡覺,」你又怕因為反對而引起暴脾氣而默許了。
所以這個方案,雖然可以避免孩子的暴脾氣,避免親子之間的戰爭,但我們擱置了很多對孩子的期望,孩子有可能在很多日常行為中都和我們的期望越來越遠,甚至這種縱容有可能毀了孩子一輩子,而這也正是我們最不希望看到的。
方案B:積極合作式方案
這種方案就是鼓勵我們父母和孩子一起共同解決問題。因為解決的主體是雙方,所以既可以幫你實現期望,同時也降低孩子發脾氣的可能性,幫助孩子學會他欠缺的技能。最重要的是,它並不會損害父母的權威形象,而且會讓父母和孩子的親子關係更融洽。
運用這種方案時,我們父母的職責就是暫時替代孩子大腦的額葉部分,換句話說,就是在孩子還沒有完全學會前面那些技能做個正常孩子前,我們要幫助孩子思考,做他的嚮導,牽引他走出苦悶區。等孩子學會了所有技能,有能力應付了,我們就可以光榮「下崗」了。
正如前面所說,絕大部分引起孩子發脾氣的導火線,我們都是可以預見的,這也是前面我為什麼要父母們列舉出自家孩子容易發脾氣的事件。我們可以在孩子心態平和時,拿出這些事來個主動出擊,和孩子一起積極的解決問題。這是我們方案B的主動模式,也是成功率最高的,難度較低的模式。
反之,當孩子即將要發脾氣,我們再運用這種方案,就是緊急模式,也稱為被動模式。這種模式的難度要高很多。因為無論是誰,就算是一個正常的大人,在一肚子火已經快燃燒起來的時候,都很難正常的思考問題,更何況本來就是一個各方面技能都掌握不足的孩子。
舉個例子,如果孩子特別討厭刷牙,那我們和孩子進行方案B的最佳時機並不是孩子即將要刷牙的時刻,而是他面對刷牙這個任務之前的一個時間點。
方案B的3個執行步驟
把「將心比心」作為第一個步驟,主要是可以幫助孩子快速平靜下來,並讓他能維持足夠理性的狀態和我們對話,這是我們這種方案成功的必須因素。
我們一定要將心比心地去理解孩子,讓孩子心甘情願地說出他焦慮或不願意去做的原因。我們最常用的,也是最簡單的 「印證式將心比心」,就是簡單重複孩子的顧慮。
孩子:「我很討厭做作業」
父母:「(將心比心)你很討厭做作業。」
重複了孩子的話後,孩子會降低對我們父母的反感。這時我們就可以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為什麼不願意這麼做的顧慮或原因了。
孩子:我不做作業(這並不是顧慮的原因,而是解決的辦法)
父母:(開始將心比心),你不做作業,可以告訴我你的原因嗎?
孩子:做作業讓我累,又減少了玩的時間(孩子在你的引導下,順利說出了顧慮)
父母:(繼續將心比心)確實做作業讓你累,又減少了玩的時間。
注意事項:
1、運用「將心比心」時,就算你猜到了孩子的顧慮,也不要直接幫助他下定論,我們只要引導他自己說出就好。
2、對年紀大一些的孩子運用「印證式將心比心」時,他可能會反感你簡單的重複,我們可以用一句「我知道、我明白」來代替。
3、有些孩子僅靠將心比心不能讓他們平靜的話,我們可以適當地給一些安慰。
比如上面孩子不想做作業,父母還可以加上一句:「我知道你今天確實有點累。」或「我知道你最近作業確實比較多。」
4、主動模式比被動模式的難度要低得多,所以父母最好在孩子面對困難之前主動找個時間和孩子說起。
第二步就是我們父母運用溫和的語氣,說出自己的顧慮。
特別要注意的是,很多父母在這一環節總是喜歡把自己的解決辦法當做顧慮說給孩子,因為我們以前的父母就是這樣做的。可如果真的是這樣做,那我們其實實施的還是方案A。比如:「你不想寫作業?趕快去寫吧,寫完就好了。」或「如果你不乖乖吃藥,我就不帶去你遊樂場玩」。
下面就是主動模式(父母主動提起)下的正確的示範(只說出了父母自己的顧慮,並沒有說出解決辦法)。
父母:(將心比心)我知道,做作業讓你覺得累又減少了玩的時間,你為此很不開心。
孩子:是的
家長:(說出家長的顧慮)其實我也為這個很不開心。問題是,我擔心你如果每次不好好完成作業,可能你掌握的知識就會不牢固,成績就會下降很快,很有可能同學和老師都不太喜歡你。
方案B的第三步,就是孩子和父母一起開動腦筋,面對雙方顧慮不一致而形成的問題,共同找出可能的解決辦法,這一步我們成為「邀請」。為了讓孩子真誠地配合你的邀請,你一定要正式的邀請孩子說:「讓我們一起來想想,到底怎麼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吧」。
這個邀請的過程向孩子傳遞了一個信號,讓他知道解決問題是你和他共同要做的事,而不是你單方面,或他單方面的事。
我們也可以主動詢問孩子:「對於這個問題,你有什麼想法呢」,這並不代表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讓孩子自己來解決。這只是一種良好的策略,讓孩子感到自己被重視,而願意積極的去想辦法來解決。
父母:(將心比心)我知道,做作業讓你覺得累又減少了玩的時間,你為此很不開心。
孩子:是的
家長:(說出家長的顧慮)其實我也為這個很不開心。問題是,我擔心你如果每次都不好好完成作業,可能你掌握的知識就會不牢固,成績就會下降很快,很有可能同學和老師都不太喜歡你。
孩子:(有點賭氣)他們不喜歡我就不喜歡我唄。
父母:(帶點可惜的語氣)可是成績會下降很快,會讓你感覺有點難堪。
孩子:(有點緩和)可我真的不喜歡做作業
父母:(邀請)要不讓我們兩個人一起來想想,到底怎麼才能解決掉這個問題,好不好?
孩子:那我可以把作業分成幾次做完嗎?或者快速做完,你同意我下樓多玩玩。
父母:(欣慰地挑優點說)這個主意真不錯,分批次做完,就沒有那麼累了;快速做完,就不會減少玩的時間了。那好,明天我們就這樣執行。
雖然讓孩子分批次做完作業,有可能會花費時間太多,而影響到其他正常的安排,但我們還是應該同意孩子的提議,讓事實來告訴孩子這樣做可能會引起新的麻煩。同樣的,同意孩子快速做完作業,也可能會提高作業的錯誤率。這麼看起來,好像並沒有真正解決「做作業」這個難題。
但其實不是這樣的,首先這是孩子自己提出的建議,並不是父母強加給他的。他為了能爭取多玩的時間,可能真的作業會寫得又快又好。也可能為了減輕自己「累」的感覺,分批次完成作業後,自願去掉一些無關緊要的其他安排。
退一萬步來說,孩子無法兩全其美,他分批次完成作業時,確實影響了其他重要事情安排,或他快速完成作業時,確實大大提高了作業的錯誤率。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再次執行方案B,再次把雙方的顧慮說出來,再次想出更完美的辦法。
這是孩子一個不斷犯錯,不斷成長的過程,我們父母一定要擁有足夠的耐心去陪著他面對,不能簡單粗暴地認為他提出的建議不夠完美,就全盤否決,我們要讓事實來說話,要讓孩子自己察覺到「不完美」,他才會心甘情願地願意再去想辦法「完美」他的想法。正是生活中這些反覆的磨練,有一天你的孩子才會成長為一顆枝繁葉茂的「大樹」。
孩子是個高級動物,不是一個機器人,馬上修改程序就能改變,而且彌補那些欠缺的技能也不可能一時半會就成功。所以我們不能期望暴脾氣孩子,一夜之間就能變乖巧,配合。
那些看似在眨眼間解決了難題的方法其實都治標不治本,要想徹底地、真正地解決掉孩子的暴脾氣,我們就需要不斷地進行反思、斟酌,隨時檢查自己有沒有嚴格按照方案B來執行。
只有父母每天在進步,孩子才會跟著你每天在進步。很多父母說我做不到,那你做為一個大人都做不到,憑什麼要求一個孩子去改變。你不想去做,那就只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個暴脾氣,沒什麼好抱怨的。
也有很多父母說,性格大部分是遺傳於父母,我天生就火爆,孩子脾氣火爆也正常,改不掉的。但我覺得性格傳染的因素大於遺傳,孩子性子像你,主因還是天天被你薰陶的結果。「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如果我們父母都變成「赤」了,何愁孩子不變呢?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原創不易,請幫忙點一個不要錢的「贊」並關注我,我們一起在育兒路上風雨同行,感謝!
註:本文部分內容參考了羅斯﹒格林教授的書《暴脾氣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