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世民
深圳爾雅總裁 | YouCore創始人
著有《思維力》《學習力》《個體賦能》
我認識好幾位優秀的老師,原以為他們教學這麼棒,自己的孩子一定是自己教的。
但一了解才發現,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將孩子放在其他老師的班上,自己不帶。
我就很好奇,問:為什麼呢,是要避諱嗎?
他們回答:不是,是怕控制不住想罵人。
他們說,自己教班上其他孩子,如果教3遍還不會,自己會有耐心教4遍、5遍,但如果是自家的孩子,一遍教了不會心裡就暴躁了,如果兩遍還不會就忍不住要罵了。
事實上,不止對孩子如此,對父母、對配偶我們的耐心都會少上不少。
比如,給鄰居家的老太太講如何用一個新款的智能產品,可以一遍又一遍地操作給她看。
但給自己爸媽講的時候,說了兩遍還不會就急了:「哎呀,這麼簡單你怎麼都不會呢!」
為何我們對外人更有耐心,對自家的親人更容易發怒呢?
真的就是因為不少文章說的情商低嗎?
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下面我們可以來一起分析下自己對親人易怒的關鍵原因。
相比對外人,我們對親人更易怒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1、因為不利影響小,自我約束力降低
2、因為「踢貓效應」,遷怒於親人
3、對親人期待更高,愛之深責之切
▼ 1、因為不利影響小,自我約束力降低
對親人發怒跟對外人發怒相比,後續的不利影響要小很多。
比如,對上司發怒,重則要立馬從公司滾蛋,輕則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忐忑不安地面對上司。
但對爸媽發怒,睡一覺後就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似乎沒人記得你曾發怒這件事。
正是因為這種發怒後的影響不同,我們在面對親人時自我約束力就會降低不少,情緒也就更容易發洩出來了。
而且這麼做的次數一多後,我們還會形成不自覺的習慣,經常是話出口後才發現自己說話的語氣又不好了。
▼ 2、因為踢貓效應,遷怒於親人
「踢貓效應」源於一個有趣的故事:
一個父親在公司受到老闆的批評無處發洩,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
孩子心裡窩火,只好狠狠去踢身邊打滾的貓。
人的情緒不可避免會受到環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響,當一個人的情緒變壞時,潛意識會驅使他選擇無法還擊的更弱者發洩。
比如,受到強者或者上司情緒攻擊的人,往往也會去尋找自己的出氣筒。
這樣就會形成一條憤怒傳遞鏈條,最終的承受者,即「貓」,也就是最弱小的群體。
親人因為對我們很少還擊,因此很容易成為被遷怒的「貓」。
越是在外面受氣多,同時又無更弱者轉移憤怒的人,回到家後更容易將情緒發洩在親人身上。
▼ 3、對親人期待更高,愛之深責之切
知名大導演史蒂文·史匹柏執導的《奪寶奇兵4》裡,主人公印第安納·瓊斯博士偶遇了一個名叫馬特·威廉士的年輕人。
馬特高中就輟學了,喜歡穿皮夾克,是一個標準的小阿飛造型的摩託黨。
雖然馬特有著種種毛病,但瓊斯博士卻表示了對他的欣賞,對他的輟學也很理解。
但當他無意中得知馬特是自己親生兒子時,他卻怒氣衝衝地要求馬特「你回去給我把學上完!」
馬特反駁說「是嗎?你之前不是說『不上學沒什麼大不了的,孩子。別人說什麼你都不用管。』,不記得是你說的了?」
然後咱們的大英雄瓊斯博士來了一句經典回答「那時我還不是你爸!」
我們對親人總有著比對外人更高的期待。
因此,同樣的事我們對外人可以有很高的容忍度,但對親人卻會難以容忍,發怒的臨界點也就會更低了。
前兩種原因——自我約束力降低和遷怒於親人——確實是情商低的表現,但期待更高導致的易怒只是方法的問題,因此在處理面對親人易怒的問題時,我們要採取不同的對策。
對於因自我約束力降低以及「踢貓效應」引起的易怒,我們要加以控制。
其實,有些問題的存在只是因為我們未意識到問題的存在,現在知道了導致易怒的這兩個原因後,我們就可以做相應的調整了。
▼ 1、在親人面前保持自我約束力
我們之所以在親人面前會降低自我約束力,根本原因是因為不利的影響太小。
像我們家,我對我丈母娘的態度就比我太太好很多,從來沒說過一句重話,遇到我太太埋怨丈母娘時我還會做和事佬,原因就是我知道惹丈母娘不開心的影響很嚴重。
同樣,我太太對我媽的態度就比我好很多,我會時不時跟我媽生氣,她卻從沒當面頂撞過我媽,原因也很簡單,她知道惹婆婆不開心的影響很嚴重。
因此,你可以在自己的大腦裡渲染下對親人繼續無理髮怒的嚴重後果,有了對這個嚴重後果的擔心,你的自我約束力就上來了,也就沒那麼易怒了。
▼ 2、找到其它情緒排解的方法
人是100%會有情緒的,完全沒有情緒的人,相信我,你是絕對不會想與之相處的。
既然情緒不可避免,咱們就可以尋找不將情緒發洩在家人身上的替代辦法。
這個替代辦法的有效性因人而異,你可以從下面這些方法裡挑選一個對自己最有效的:
1)找人傾訴做開解,比如微信上找朋友抱怨。
2)做自己開心的事,比如看電影、玩遊戲等。
3)做一些有氧運動,比如慢跑、遊泳、瑜伽等。
雖然高期待會讓你對親人更容易發怒,但我依然建議你對親人繼續保持更高的期待。
因為你們會長期相處,而且利益高度攸關,如果你降低期待,短期內雖然大家的交往會其樂融融,但長期的不利影響卻會更大。
有這樣一個故事。
古代有一個妃子,當皇后去世之後,她博得皇帝的信任由她照顧太子。
她有一個親兒子,但她給自己的兒子穿布衣、吃粗食,白天要兒子乾重活,晚上又要兒子勤讀書,兒子稍做得不好,她又打又罵。
而她對待皇太子卻畢恭畢敬,錦衣玉食。皇太子不願學習、不思進取,由他;皇太子刁蠻任性、專橫霸道,也由他。
在皇太子的眼裡,她是一個好後媽,親他愛他。在她兒子和別人眼裡,她對皇太子比自己的兒子要好千萬倍。
可是最後呢?
皇太子因專橫無能而被皇帝所廢,而那個妃子的兒子卻因為品學兼優深受皇帝的器重而被冊封為皇太子。
這個故事揭示了對子女降低期待,過度寵溺會帶來的問題。
對配偶降低期待,一味寵溺也會有同樣的問題。
比如,有人對配偶萬般將就、一味地寵溺,還美其名曰「對愛情的犧牲」,殊不知這樣的做法恰恰犧牲了愛情。
因為人性是脆弱的,你這種無底線的將就會讓一個人恃寵而驕,導致配偶在跟你交往的場景下無限地降低自我約束力,結果就會發展為對你的蠻橫無理。
長期以往,你就會發現你原來寵溺的那個人變成了一個你討厭的人,美好的愛情變成了婚姻的墳墓。
更美好的愛情是兩人相互促進,同頻地保持進步,這樣才是錢鍾書與楊絳式的美好愛情。
實際上,我們不只是對子女、配偶可以保持高期待,對父母也可以保持高期待。
我們古代一直強調「孝治天下」,強調對父母的無條件服從才是孝順。在這種文化影響下,連反對父母的無理要求都要頂著壓力,更不敢反過來對父母做向上管理了。
其實如果能對父母也有更高期待,你就可以去促使父母更努力地跟上時代,從而有一個更精彩的晚年而不是單調無味地養老。
但保持更高的期待,不是說你繼續發怒就可以了,你在保持對親人更高期待的同時,方法上也要做兩個改進:
1)調整期待的合理性
期待要在對方跳一跳夠得到的基礎上提出,不能一下子提出一個對方壓根做不到的要求,別人做不到你還暴跳如雷。
一旦發現對方距離期待有距離,你就可以將期待適當往下降低一些、分為多步,讓對方可以逐步達到。
2)不只提要求還要給支持
在保持高期待的同時,不能光提要求,但不給方法和資源支持。
比如,一味地要求孩子成績好,考得不好就大發雷霆,這種做法不僅不會讓孩子成績變好,只會讓孩子更厭學。
更好的做法是,你可以跟他一起分析這次沒考好的原因是什麼,針對薄弱環節給出方法指導或者買些資料供其參考。
對親人更易怒這件事,幾乎是一種必然。
假如1000個人裡有100個人在外面表現得溫文爾雅,那這100個人裡在家還能依然溫文爾雅的估計就剩一個了。
不信的話,你可以問下自己:上次吼孩子是不是昨天剛發生的事,上次跟配偶鬧小彆扭是不是上周的事,上次跟爸媽生氣是不是上個月剛發生的事?
這並不是因為你的情商低,而是跟親人相處的特殊性更容易激發出你的怒氣:
1、因為不利影響更小,因此讓你降低了自我約束力。
2、因為「踢貓效應」,因此更容易遷怒於家人。
3、因為有更高的期待,因此容易愛之深責之切。
控制對親人的不發怒比控制對外人的不發怒是要難上很多的,但我們依然可以通過下面的方法做不少緩解:
1、渲染下對親人發怒的不利影響,提高自我約束力。
2、尋找其它情緒排解的渠道,不將怒氣轉移在親人身上。
3、在保持高期待的同時多做合理要求、給出方法和資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