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北京十月文學月」作家專題片:徐則臣的「北上」之旅

2020-12-23 中國日報網

2017年10月,第二屆北京十月文學月啟動了「十月籤約作家」計劃。兩年來,「十月籤約作家」取得了豐碩成果和喜人成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阿來長篇小說《雲中記》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徐則臣長篇小說《北上》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和茅盾文學獎。

北京是作家成長的沃土,是優秀文學作品的搖籃。徐則臣今天的成績是他辛勤筆耕、努力創作的結晶,也是北京文學銳意進取、不斷奮鬥的縮影。

第四屆北京文學月即將啟幕,十月文學院出品作家專題片《徐則臣的「北上」之旅》,講述徐則臣的文學故事。

徐則臣的「北上」之旅

一九七八年一月,江蘇省東海縣農村一個普通家庭喜得一子,取名徐則臣。徐則臣從小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爺爺做過小學校長,在鄉村裡算是一位大知識分子,他對這唯一的孫子既疼愛又嚴格......

徐則臣:我出生在一個小村子裡,小的時候可閱讀的文學書特別少,讀得最多的一個是小畫書,另外一個就是武俠小說。另外一個文學啟蒙,應該算是我爺爺訂的一些雜誌,所以我小的時候看了很多的《半月談》和《中國老年》。

一九八九年,十一歲的徐則臣離開村莊,到鎮上讀初中。獨自在外的寄宿生活,讓他變得非常獨立,也帶給他一個全新的世界......

徐則臣:我真正地接觸純文學的作品,應該是到初中了。因為在初中我第一次看到《圍城》,這本書我極喜歡。那個時候每年看兩次,大部分的片段我都能背上來。另外一個就是外國文學書,比如說最早看的像《苔絲》《嘉莉妹妹》《復活》。《復活》裡面的主人公,男的叫聶赫留朵夫,女的叫卡秋莎·瑪絲洛娃。當我說出這些名字的時候,我同學都特別震驚。就是這種虛榮讓我繼續去讀了很多的外國文學作品。

一九九六年,立志當大法官的徐則臣與他的夢想失之交臂,進入淮陰師範學院中文系就讀。畢業後,他又成為這裡的一名教師,教授寫作和美學。他已經隱約感到人生有了新的方向......

徐則臣:我一直想當一個律師,所以高考的志願一串的全是法律,但是法律都沒考上,最後進了中文系。突然不知道該幹什麼了,一下子茫然無措,所以整個大一我天天關在圖書館裡看書。看了一年以後,到了大一暑假,有一天,我突然覺得,作家可以知道陌生人的想法,而且把這種想法非常完美藝術地表達出來,這個工作還挺神奇的。反正我也不知道該幹什麼,那我就當作家吧。所以從那以後,1997年到現在,就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來了。

二〇〇二年,徐則臣「北上」進京,成為北京大學中文系當代文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師從著名作家曹文軒......

徐則臣:如果沒有北大三年的系統學術訓練和思維訓練,包括文學史的一個完善,我可能寫作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

二〇〇五年六月,徐則臣碩士畢業,進入人民文學雜誌社,成為《人民文學》最年輕的一位編輯。文學已不僅是他的愛好,也是他的事業,他的追求......

徐則臣:從2005年到現在差不多15年了,一晃變成一個老編輯了。這個經歷肯定對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為一個編輯,我會熟悉中國當下的文學創作。最好的作家,最優秀的作家,他們在寫什麼,寫到什麼程度,我會心裡有數。看了很多作品,這些作品它們存在的問題是什麼,我也會引以為戒。

二〇〇七年,徐則臣在北京買了房子。二〇一一年,他的兒子在北京降生,徐則臣給兒子取了個響亮的乳名:巴頓。如今,巴頓已是一名三年級的小學生,如果有人問起他的家在哪兒,他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北京......

徐則臣:到了北京以後,我既發現了北京,同時重新發現了故鄉。因為你在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反而對故鄉看得更加清楚。北京能給一個作家非常開闊的視野,它能給你一個縱深,這個縱深是從歷史到現在到未來。無論是從時間的這個角度看,還是從空間的角度看,它都極其複雜。讓我覺得這個城市非常值得我去深究,用文學作品的方式去呈現出來。

二〇一四年,徐則臣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北上》。他走過的所有河流在他的生命中流淌;他通過河流思考中國,想像世界......

徐則臣:我們那地方有很多的水,小的時候我就生活在水邊上。到了上初中的時候,我們校門前有一條運河。再到後來,我到了淮安,京杭大運河穿過淮安。我對運河越來越熟悉,非常自然地,運河就成了我寫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源。《北上》這個小說裡,所有寫到的地方我全走過一遍。京杭大運河1797公裡,我基本上從南走到北,全過了一遍。我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也做了大量的田野調查。寫完了以後,請了運河的專家,還請了一個近代史的專家,把小說通讀了一遍,他們給我挑出來很多的問題。還有一個細節,非常著名的作家邱華棟先生給我提出來的。我小說寫1901年,翻譯帶著義大利人小波羅到淮安的時候,翻譯跟小波羅說,寫《西遊記》的吳承恩,他生長在這個地方。華棟跟我說這個地方有問題,在1901年的時候我們還不知道《西遊記》的作者是吳承恩。到了接下來的一版,我立馬把這個問題改掉了。

二〇一七年,徐則臣與十月文學院籤約,成為首批「十月籤約作家」之一;二〇一八年,他的新作《北上》在《十月》雜誌首發,隨後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北上》獲得巨大好評,迅速佔領各大榜單,累計發行達十六萬八千冊......

韓敬群(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北上》責任編輯):我記得當時有一位美籍華人,他是專門研究運河的專家。那麼我們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專門請他來跟徐則臣談運河。日本的繪本畫家安野光雅的《中國的運河》,我們也趕快買了送給徐則臣。《北上》這本書實際上也是出版社、作家完美合作的一個結晶。

二〇一九年,《北上》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和中宣部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媒體採訪蜂擁而至,請他談獲獎感受。徐則臣說:「一個作家固然需要來自獎項的驚喜和鼓勵,更重要的,是在驚喜和鼓勵之後一如既往乃至更加勤奮敬業地寫作。」

徐則臣:當你用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兩個坐標去想像一條河流的時候,同時用這條河流去想像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其實是無限延伸的。

文學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徐則臣:文學是我認識自我和認識世界的最有效的一個途徑。

來源:千龍網

相關焦點

  • 寄語| 縱橫文學作者寄語第二屆北京十月文學月
    又到金秋十月,第二屆「北京十月文學月」將於10月12日至31日舉辦,活動攜手嚴肅文學與網絡文學,精心策劃打造「名家薈萃」「國際交流」「大眾文學」「青少文學」「網絡文學」五大板塊百餘場精彩活動。十月北京,以文學之名,因文學華彩。
  • 作家徐則臣:他的創作之路就是「北上」之路
    8月16日,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揭曉;8月19日,第十五屆「五個一工程」獎在京頒獎。僅僅四天之內,在這兩個中國文藝界最高獎的獲獎名單中,都能看到同一本書的名字——《北上》,它的作者,是年僅41歲的青年作家徐則臣。一時間,這位平素行事低調、不事張揚的作家,成為媒體追逐的對象。
  • 新晉茅獎作家徐則臣:寫完《北上》想寫《南下》
    對談現場,左起:茅盾文學獎評委張莉、作家徐則臣、《北上》責編陳玉成 主辦方供圖中新網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 應妮)作為「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的重要活動之一,「今夜,我與茅盾文學獎有個約會」日前請來了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得主、作家徐則臣。
  • 圓桌|徐則臣《北上》:大水湯湯,溯流北上
    他們從杭州、無錫出發,沿著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這一程既是他們的學術考察之旅,是他們對於知識分子身份和命運的反思之旅,也是他們的尋根之旅。當他們最終抵達大運河的最北端通州時,小波羅因意外離世。同時,清政府下令停止漕運,運河的實質性衰落由此開始。大水湯湯,溯流北上,大運河是中國地理南北貫通的大動脈,也是中國的一面鏡子。
  • 愛丁堡,給中國作家留下的愛與憾
    萬方與讀者交流10月18日晚,由十月文學院主辦的第五屆北京十月文學月重點國際交流活動「你和我——十月作家居住地·愛丁堡」對談以線上直播形式與讀者見面。著名作家、《人民文學》副主編徐則臣,著名作家、劇作家萬方,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編輯張引墨三位嘉賓就入駐「十月作家居住地·愛丁堡」的經歷、文學與城市文化等話題展開對談,與觀眾分享身處異鄉的創作感悟。為什麼這場文學對話會與愛丁堡有關,故事要從「十月作家居住地」開始講起。
  • 面對面 | 徐則臣:運河之子,一路北上
    原創:揚子晚報作家徐則臣的《北上》自去年末出版以來,全國熱賣、文壇熱議。這部以京杭大運河為背景的大部頭文學小說,時間橫跨百年,從1900年到2014年,不同國籍、不同時代、不同樣貌的人在運河兩岸起落穿行、探尋奔忙。
  • 徐則臣蘇州談《北上》:我是用放大鏡看著運河寫作的
    29日傍晚,獲得過老舍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的著名作家徐則臣出現在江蘇書展現場,和讀者們分享了自己寫作《北上》背後的經過,以及自己與運河多年的故事。出生於江蘇東海縣的徐則臣自小就生活在河流的環繞中,對河有一種獨特的感情。初中時,徐則臣前往鎮上讀書,學校門口便是一條運河。一到冬天,學校自來水管結冰封凍,大家就端著臉盆拿著牙刷往校門口跑,在運河邊刷牙洗臉。
  • 徐則臣領茅獎喜悅而平靜:就像運動員把球踢進了,還要繼續滿場跑
    徐則臣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北京攝影報導「因為一條2500年的古老河流,《北上》獲得了本屆茅盾文學獎,作為作者,我倍感榮幸,也深受鼓舞。寫作22年來,我一直在感謝這條河。徐則臣(左1)與其他四位獲獎作家合影繼續努力做好作家談到當下手頭的寫作內容,徐則臣說,他正在整理跟《北上》相關的一些材料,「有之前在小說《北上》裡沒用到的或者在寫《北上》過程中產生新的想法。我計劃用非虛構的方式重新表達一下。
  • 北京全市實體書店已有1730家
    這5年,是北京閱讀活動、文學活動、交流活動最為密集、最為豐富、最為充滿特色的5年。北京閱讀季貫穿全年,在社區、機關、學校、企業,閱讀正以無處不在的方式,與男女老少實現無縫連接。300餘位作家、學者、出版界人士以及300餘家出版和文化機構攜手,每年在北京開展各類閱讀活動2萬餘場,年均受眾數量達1000萬以上。
  • 徐則臣:沿著花街,走向我的文學根據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作為一個寫作者,和已紛紛出道的90後作家相比,今年42歲的徐則臣不算年輕;但他2019年憑藉《北上》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又是這個四年一屆大獎最年輕的獲得者之一。出生於江蘇東海的鄉村,一路北上求學,到了北京,徐則臣小說裡最常見的是兩個地方——京杭運河邊、「北漂」聚集地。
  • 茅獎小說《北上》被開發成文創 作者徐則臣表認可:把文學通過日常...
    徐則臣長篇小說《北上》就被他的一位文旅界朋友,開發成了不少文創產品。這些文創產品包括小說《北上》中描寫過的「小波羅菸斗」「雪茄」等,不過這個雪茄不是菸草,而是普洱茶做的「一支雪茄茶」,此外還有鎮紙文房,以及手作黑糖、玫瑰花醬等「北上」聯題產品。
  • ...10處「十月作家居住地」落地紐約 十月文學院牽手北美中文作家...
    千龍網北京4月28日訊 4月27日, 「十月作家居住地·紐約」合作籤約儀式在十月文學院佑聖寺舉辦。記者了解到,紐約是全球第10處「十月作家居住地」,也是北京出版集團在北美地區建立的第一處「居住地」。「十月作家居住地·紐約」將於今年下半年正式掛牌運作。
  • 茅盾文學獎得主徐則臣:一條河流的歷史,也是一個民族的歷史
    8月16日,經過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第六輪投票,五部獲獎作品正式揭曉。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著名作家徐則臣長篇小說《北上》獲獎。茅盾文學獎是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根據茅盾先生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創作、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繁榮而設立,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近四十年來一直深受文學界的重視和全社會的關注,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也成為我國長篇小說創作成就的重要標誌。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分別是:梁曉聲《人世間》、徐懷中《牽風記》、徐則臣《北上》、陳彥《主角》、李洱《應物兄》。
  • 十月籤約作家縱論「新現實主義」:作家應對現實「盲人摸象」
    10月15日,「對話十月籤約作家——新現實主義與文學形式創新」活動在十月文學院舉行。活動由十月文學院、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主辦。此次活動是第五屆北京十月文學月的核心活動的第二場。活動現場參與本次對話的嘉賓有「第二屆十月籤約作家」代表範穩、東西、弋舟、張楚、石一楓,主持人為十月文學院常務副院長、詩人呂約。對話以「新現實主義」為核心話題分為上下兩個單元,五位作家分別發表了對當代中國文學中的新現實主義的看法,並從自身創作出發,探討了如何通過文學形式的創新豐富和發展傳統的現實主義。
  • 劉燕銘、蔣德富、吳毅等齊聚北京十月文學院,對話文學與影視
    10月28日下午,第五屆北京十月文學月「文學+板塊」核心活動「十月文學院影視創作中心」揭牌儀式暨「文學作品的影視轉化」跨界對話在十月文學院(佑聖寺)舉行。活動由十月文學院、北京電影家協會主辦,盛世肯特、儒意影業承辦。
  • 瞭望丨翻越群峰,接近夢想之書——訪徐則臣
    人物小傳:徐則臣:1978年生於江蘇,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任《人民文學》雜誌副主編。主要作品有《北上》《耶路撒冷》《跑步穿過中關村》《北京西郊故事集》等。五年之後,41歲的徐則臣以《北上》榮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  ◇茅盾文學獎授獎詞這樣說:「在《北上》中徐則臣以傑出的敘事技藝描繪了關於大運河的《清明上河圖》,在百餘年的滄桑巨變中,運河兩岸的城池與人群、悲歡與夢想次第展開,並最終匯入中國精神的深厚處和高遠處。」
  • 讀徐則臣《北上》:京杭大運河裡的另一個人間
    沿著它,找尋過往的時光,徐則臣潛心四年,圍繞運河,展現了幾個家族之間的百年「秘史」。杭州段運河,是中國大運河的最南端。徐則臣打小生活在大運河淮安段,他的生活原本就和大運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為了更真切地觸碰到運河的靈魂,他沿著京杭大運河的足跡,4年間陸陸續續把京杭大運河從南到北走了一遍。
  • 「雲」享京版好書 北京出版集團參展第27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
    人民網北京9月28日電 9月26日至30日,第27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以下簡稱「圖博會」)雲上書展舉行。北京出版集團1000餘種內容豐富、可讀性佳的各類精品出版物、重點版權貿易圖書,通過圖博會官方「雲書展」網站、APP和「BIBF北京線上精品展平臺」集中展示。
  • 《北上》:逆流中的自我挑戰
    邀請的嘉賓是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得主、《人民文學》副主編徐則臣。此次分享的主題是「時間與河流」。以他的茅獎作品長篇小說《北上》背後的寫作花絮為主線,講述京杭大運河上發生的精彩故事。主持人南翔老師簡短介紹後,徐則臣把創作背後的精彩故事向大家娓娓道來。我在現場聽得津津有味,很多共鳴和遐想紛至沓來,也得到了寫作和為人處世的大啟發。
  • 徐則臣、李筱懿,2020上海書展「作家餐桌計劃」談美食和寫作
    2020年8月16日,作家、「靈魂有香氣的女子」創始人李筱懿,獲上海書展「作家餐桌計劃」主辦方邀請,與著名作家,魯迅、矛盾、老舍三大文學獎得主徐則臣,以及青年評論家、上海文藝出版社副社長李偉長,在上海「綠波廊」餐廳,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美食和寫作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