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家,掏出環保袋,到菜市場溜達一圈,跟熟悉的菜攤老闆嘮嘮家常,買一斤毛豆、幾個番茄、稱半斤肋排……生活味、人情味十足的菜市場,是「馬大嫂」過日子的重要去處。隨著網際網路時代來臨,智慧菜場和生鮮電商應運而生,是否會讓傳統菜場沒有了生意?
微菜場滿足兩類人
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會長戴中久認為,一般意義上說,菜市場「15分鐘內到達」,是消費者比較容易接受的距離,消費者希望的是「不僅要買得到,更要買得舒適」。而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會長馬增俊則指出,「城市菜市場逐漸消失,導致菜市場數量不足、布局不合理,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城市居民買菜難、買菜貴。」按照《上海市食用農產品批發和零售發展規劃(2013-2020年)》,申城將用5-7年的時間,規劃建設1500個標準化菜場。然而,部分區域不具備和暫不具備設置菜場的客觀條件,成為了目前申城菜場布局的盲點;即使有的大型居住社區人口導入量大,也面臨著菜場落地難的問題。
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吳星寶指出,社區智慧微菜場將成為標準化菜場的一種補充和補位。這種「網際網路+菜場」的新模式,主要是滿足兩類消費者的需求:一是申城步入老齡化社會,過去中老年人喜歡到菜市場挑挑揀揀,現在則更希望家門口就近有物美價廉菜;二是滿足朝九晚六的白領小青年,不管是年輕兩口子還是單身,可能工作日都沒時間趕在關門前衝進菜市場,而雙休日又因為忙了一周下來累得只想「宅」在家。
給標準化菜場補位
不過,要讓這種賣菜機器人真正「全城總動員」起來,還有待時日。據吳星寶分析,目前看還有四個因素影響到智慧微菜場陣營的擴容:一是選址因素,雖然佔地面積不大,但也要選合適的場地;二是需要配套符合標準的物流配送工具,因為會涉及到生鮮的及時補貨,現有物流配送工具與標準、政策還有一個適應過程;三是現有的一些稅收政策跟轉型升級新情況不協調,比如有些企業農產品應該是免稅,但轉型升級的新模式按照現有政策可能會有稅收,就增加了企業負擔;四是設備的製造有一個過程,大型的賣菜機器人體量不熟超市貨架,可能需要幾個月時間。
那麼,如何讓傳統標準化菜場和智慧微菜場形成有益互補呢?實際上,傳統菜場也在加快O2O轉型步伐,標準化菜場也能形成「網際網路+菜籃子」全新經營模式。比如:普陀區的永昌高陵菜市場率先入駐阿里巴巴「淘點點」平臺,提供半徑2.5公裡範圍內的主副食品配送服務;永昌真金菜市場則開闢「真金市場微店」和「口碑外賣店」兩個線上平臺,只需掃描二維碼下單,菜場承諾2小時內送菜上門。而「網際網路+」基因更純的智慧微菜場,則正好比是標準化菜場體系延伸到社區的「微循環系統」。
從馬路菜場入室,到室內菜場啟動標準化改造試點,再到標準化菜場基本實現全覆蓋……上海用了十年時間,完成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小菜場建設「三級跳」,並呈現「網際網路+菜籃子」複合型流通新格局。來自市商務委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共有標準化菜場850家;而智慧微菜場,到今年底將達到5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