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你想不到,沒有電商做不到。
日前,蘇寧小店APP的蘇寧菜場新上線「菜場食驗室」頻道,內設精選、私房菜、快手菜、秋冬進補等12個菜餚分類,配有製作難度、菜品點評、所需用料等信息,以視頻+圖文形式解析烹飪步驟,還有「一鍵」選購食材功能。
蘇寧菜場上線「菜場食驗室」的背後用意也不難理解,就是進一步「討好」平臺的用戶。事實上,生鮮電商的主要用戶就是80後和90後。艾媒北極星監測數據顯示,生鮮電商與綜合用戶都偏向年輕化,生鮮電商35歲以下用戶佔比達8成,80、90後為線上生鮮消費主力軍。
而80、90後在中國經濟蓬勃發展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做菜技能不出意外地處於「菜鳥」級別。這也是為什麼下廚房等做菜APP能夠迅速佔領移動網際網路市場一定份額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過,蘇寧菜場上線的簡易版「下廚房」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首先,用戶已經在下廚房等做菜APP裡培養了使用習慣,因此用戶短時間裡應該不會在「菜場食驗室」頻道在學習做菜或者「一鍵」選購食材功能。但後期,如果蘇寧小店再出相應的措施培養用戶習慣,這倒是個不錯的轉化窗口。
但是,這不是蘇寧菜場首先挖掘到的用戶細分需求。《電商報》發現在叮咚買菜等生鮮電商平臺也有上線類似的功能。如叮咚買菜的「吃什麼」欄目。點進去,也可以一鍵購買所需食材以及做菜的布局,以圖文或者視頻的方式呈現。
因此,這也是蘇寧菜場一直都存在的問題——同質化嚴重。儘管門店優勢盡顯,但作為後來入局者,蘇寧菜場想基於自己的平臺佔領生鮮電商高地,似乎並不容易。
實際上,目前大部分的生鮮平臺都有這個通病,模式相似,難尋亮點,在用戶的認知裡還沒有形成平臺獨有特色。用哪個生鮮APP都可以,少了誰都行。這其中,背靠阿里的盒馬鮮生或許比較有特色,是高品質的代表。主要原因是比較貴,但就買生鮮用品的角度,差別還是不大。
《電商報》注意到,2019年是網際網路買菜轟轟烈烈的一年,看似擁擠的生鮮賽道,目前主有兩種模式:「到家」模式和「到家+到店」模式。
以美團買菜、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為代表的「到家」模式,消費者在APP下單後,電商通過物流配送,一個小時內即可將生鮮產品配送到消費者手中。而以7FRESH、蘇寧菜場、盒馬菜場為代表的「到家+到店」模式,生鮮電商在開設門店的同時,也承擔著消費者在APP下單後的配送功能,這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滿足了消費者不同的買菜需求。
再說回平臺裡的SKU,所有的生鮮電商APP基本都覆蓋蔬菜、水果、肉禽蛋、水產海鮮、米麵糧油、速食凍品、乳飲烘焙等等。這當中肯定存在SKU豐富的差距,但在這七大類目下,用戶的購買需求完全可以得到滿足。
因此,模式的相似,品類的重合,並沒有讓哪家生鮮APP在這個賽道中顯示出特殊優勢。是以,為了搶佔市場份額,培養用戶的消費習慣,各電商平臺不得不通過採取優惠券滿減、0元購、0元配送的方式吸引用戶。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大量哪個平臺便宜去哪買的「牆頭草」客戶。
儘管生鮮市場的前景廣闊,但也架不住持久的燒錢補貼大戰。近期,生鮮電商行業迎來第二波「寒潮」,繼呆蘿蔔、妙生活、吉及鮮接連陷入困境後,主打淨菜配送服務的生鮮電商「我廚」今日也被曝暫停服務。目前「我廚」的官網及APP均已無法正常打開。
未來,生鮮電商要怎麼走下去?
本文轉載來自:電商報 高飛,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