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社工孟凡群對社區戒毒人員進行心理輔導。
齊魯晚報訊(記者尉偉)您聽說過禁毒社工嗎?他們是一群活躍在社區、在一定時間內為「癮君子」提供生活關心、戒毒康復、就業指導及行為督促等幫助的專業化人員。
禁毒社工是禁毒路上不容忽視的力量,他們所做的工作令人心生敬意。不過,有時他們也不被理解,「吃閉門羹、遭冷眼是常事,甚至被吸毒者家屬稱為『狗皮膏藥』。」儘管如此,他們仍然堅持不懈,「因為我們很想幫他們重生。」
紋身男闖進辦公室
讓走走過場就行
誰也不會想到,作為歷下區招聘的首批禁毒社工,孟凡群是旅遊專業畢業。在文東街道6.62平方公裡的地域面積內,他和同事們曾負責14名因吸毒進行社區禁毒和康復的人員,如今受管控的還剩四人。孟凡群說,他的日常工作並非像民警一樣去打擊涉毒犯罪、抓捕涉毒嫌犯,而是用另一種方式來感化、幫助涉毒人員。
「接受社區戒毒的,吸毒情況都不是特別嚴重,毒癮來了渾身發抖不受控制的情況幾乎沒有。」孟凡群介紹,社區戒毒的很多人都是因為不慎或是好奇而沾染上毒品的,他們要經過三年的社區戒毒,分階段進行尿檢、心理輔導等;此外,還有一小部分是強制戒毒後接受社區康復的。
禁毒社工這份工作並不容易幹。戒毒人員卻對他們普遍存在牴觸心理,不接電話、隱瞞真實情況是常有的事,有時還會遭到恐嚇。
2016年,孟凡群負責幫助王明(化名)戒毒康復。王明是一名小工頭,與朋友聚會時不慎染毒。起初,孟凡群電話打過去,王明要麼不接,要麼以「事多、沒空」為由拒絕。後來,王明總算同意見面了,但最先闖進孟凡群辦公室的卻是兩名戴著大金鍊的紋身光頭男子。兩人說話也不客氣:「你就是孟凡群啊,注意點兒,這事兒走走過場就行」。
可進一步接觸後,王明被孟凡群的真心實意感動,他一邊道歉一邊拍著胸脯:「我誤會你們啦,以後你有什麼事兒儘管說,只要我能辦到。」
體檢合格後
第一個電話打給社工
剛工作不久,孟凡群就遇到了一個棘手的情況:戒毒人員劉華(化名)多次想自殺。
「劉華做酒水銷售,一次在KTV喝二場時,他迷迷糊糊地吸了幾口朋友遞來的東西,被抓後才知道是冰毒。」涉毒的劉華被公司開除,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去辦離職時,公司人事主管竟當面戴上口罩、手套辦手續,生怕與他有任何接觸。不僅如此,親朋好友也開始躲著他,就連老婆也鬧離婚,
於是,劉華有了厭世傾向,多次想跳樓自殺,但都被人救下。
「戒毒人員往往比較自卑,總感覺旁人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他們,生活中很難與人溝通交流。這就需要我們在工作中首先用愛心、用實際行動來消除他們的顧慮,才能建立良好的關係。」為了幫助劉華,孟凡群可以說是跑斷了腿,有一段時間差不多就「住」在了劉華的家裡,和他談心、進行心理疏導。
最終,「近而親之」的孟凡群感動了劉華,不僅讓他走出了陰影,兩人還成了朋友。「我至今記得,劉華體檢合格後第一個打電話給我。」孟凡群回憶,「他在電話裡告訴我,說他可以和老婆要孩子啦……」
挽救的是一個家庭
遭冷嘲熱諷也要幫忙
對於孟凡群等禁毒社工來說,他們的工作不僅僅停留在心理輔導、尿檢及家訪上,還要幫助戒毒人員解決生活困難、幫其重返社會。
2015年7月,轄區的趙麗(化名)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染毒。面對禁毒社工的幫助,她卻很不配合,要麼聯繫不上、找不到人,要麼就不按時尿檢,即便接了電話也是冷嘲熱諷。
「家屬也像遇到怪物一樣對待我們,一問三不知。」後來,孟凡群了解到:趙麗及其家屬有顧慮,怕此事被外人知道,會對一歲多孩子的成長造成影響。
於是,孟凡群工作時就特別注意考慮保護趙麗一家的隱私,在生活上也儘量幫助他們,「比如幫趙麗找工作,老人身體不便幫忙跑腿或是逢年過節的去走動走動」。
社區戒毒期滿解除後,趙麗十分感激地對孟凡群說,「謝謝你沒有放棄我,挽救了我的家和我的孩子……」
孟凡群說,「戒毒人員雖是違法者,但也是病人,也是受害者。我們多一分努力,他們就離「陽光」更近一步。」據歷下公安禁毒大隊郎衛華大隊長介紹,目前歷下區共有45名禁毒社工,全區戒毒社區康復人員執行率一直保持100%,先後協助安置了48名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就業。
未了,孟凡群談及到這份工作帶來的感觸,他說最深的就是見到了太多悔恨的眼淚。比如,五旬的劉某因為自己染毒,連老母親去世都沒能見上最後一面,每每提及他總是懊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