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周期下化工漲價潮蔓延,這一次聚碳酸酯這個產品讓投資者們出乎意料!
受供應緊張疊加成本影響,昨日,聚碳酸酯市場報價已經達到了23203元/噸。與8月初報價相比(14230元/噸),短短三個月時間價格漲了超60%。
漲價的因素可以追溯至5月份。先是號稱擁有全球四分之一產能的聚碳酸酯巨頭沙烏地阿拉伯基礎工業宣布因設備問題停產了一個多月。接著,德國第三大海運公司瑞克麥斯集團傳來申請破產的消息,導致航運成本上升。
與此同時,國內由於江蘇、浙江等化工大省近幾年對於化工企業持續進行關停或整改,加上年末大廠停車檢修以及事故頻發,共同造成聚碳酸酯行業實際開工率不足五成。最終全球市場上聚碳酸酯的供需失衡,聚碳酸酯價格開啟連番上漲行情。
有分析師認為,目前聚碳酸酯產能受行業開工下滑影響短期仍難以恢復,預計接下來大概率繼續出現漲價。
01
說起聚碳酸酯,一般人都難以理解。其實我們日常經常接觸到的工程塑料就是由它製作而成。
聚碳酸酯是一種熱塑性塑料,狹義上一般特指雙酚A型聚碳酸酯。雙酚A型聚碳酸酯是最早的聚碳酸酯,1959年由拜耳首次商業化生產。
由於聚碳酸酯具備優秀的熱性能、機械性能以及良好的透光性,因此被廣泛應用在電子電器、板材、薄膜、汽車、包裝容器、光碟等領域。其中電子電器使用最多,佔比45%,此外板材/片材/薄膜佔比18%,汽車領域佔比16%,三者合計佔比約80%。
生產聚碳酸酯共有4種工藝:溶液光氣法、界面縮聚光氣法、酯交換熔融縮聚法以及非光氣酯交換熔融縮聚法。
在這裡提一下,溶液光氣法由於工藝經濟性較差,且存在環境汙染問題,目前已經被淘汰。而界面縮聚光氣法則因製造設備簡單、產品質量穩定的優勢成為了當前主流。目前全球約70%以上的聚碳酸酯便是通過界面縮聚光氣法合成的。不過由於光氣有劇毒,不利於環保,因此非光氣法新建的產能較多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02
聚碳酸酯在商業化生產後,全球市場經歷了兩個比較長的周期發展。
第一個周期的發展頂峰在20世紀80、90年代。全球製造業與化工技術變革浪潮,使得聚碳酸酯產能處於快速擴張,20年間聚碳酸酯市場保持著約30%的年均增長率。直到2000-2010年,聚碳酸酯行業開始進入成熟期,年均增長率逐步放緩至5.6%。
第二個周期開啟主要由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帶動。雖然2010-2015年的年均增長率僅為3.4%,但是隨著聚碳酸酯行業自身的技術升級,網際網路技術的進步、以及汽車輕量化的發展,聚碳酸酯消費出現新的變化。消費不再僅限於2010年以前的光學存儲介質、電器、建築、消費品這些領域,而是向更廣闊的領域進行快速延伸,比如手機外殼、開關面板、支架、液晶電視外殼、汽車內外飾、車窗等。
由於此時全球大量製造業紛紛在向中國轉移,因此在第二個周期,中國取代北美成為了全球最大的聚碳酸酯消費市場。據統計,僅在2015年中國消費聚碳酸酯就高達165萬噸,佔到了當時全球總量的43%。
03
儘管我國成為了全球聚碳酸酯最大的消費市場,但實際上國內自主企業並沒有形成充足的產能進行支撐,聚碳酸酯的供應反而主要以外企為主。
一直以來,聚碳酸酯生產技術長期被歐美和日韓企業所壟斷。其中,拜耳和Sabic通過世界級的工廠實現成本優勢,利用差異化的產品線確立了行業內領軍位置。而三菱、帝人、Trinseo等專注於地區內的競爭優勢和中低端的通用級聚碳酸酯下遊產品。剩下其他小廠商只能依靠較低的生產成本進入通用級產品市場。
2015年全球聚碳酸酯總產能為472萬噸,其中僅是拜耳、Sabic、陶氏、帝人、三菱這五大廠商的產能佔了全球70%以上的市場份額。
然而弊端在於,由於供給太過集中使得國際巨頭擴產反而相對謹慎,導致全球聚碳酸酯產能增長相對緩慢。與此同時,面對定價權問題,我國開始出臺相關政策對聚碳酸酯進行產業扶助。
比如在2013年5月,發改委發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明確將「6萬噸/年及以上非光氣法聚碳酸酯生產裝置」列為鼓勵類項目。2016年5月,發改委和工信部聯合發布的《關於實施製造業升級改造重大工程包的通知》,提出要重點推動聚碳酸酯等高性能樹脂和特種橡膠、功能性膜材料、高端專用化學品等的產業化。
04
一邊是國內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旺盛市場需求,另一邊則是產業政策扶持。在進口依賴高企下,國內企業開始積極規劃建設聚碳酸酯項目。
2014年,浙鐵大風上線首套非光氣法聚碳酸酯裝置,10萬噸新產能建成。2015年,魯西化工6.5萬噸新產能也順利打通流程,同時二期13.5萬噸項目開建並逐步完成達產。此外,大量化工企業,有萬華化學、青島恆源、中藍國塑、滄州大化等相繼對聚碳酸酯產能投產布局。而恰逢,外資合資企業,科思創(上海)和帝人因投產時間過早,目前需要面臨老化和檢修。國內聚碳酸酯產能迎來集中釋放期。
據統計,2012-2017年期間我國聚碳酸酯產量年增速在9%-15%之間,自主供應逐步攀升。尤其自川普政府上臺以來,聚碳酸酯進口替代有加速的趨勢。2019年中國的聚碳酸酯行業產能為166萬噸,其中76萬噸產能主要來自外資獨資及中外合資企業供應,自給率已經從2012年的23%提升到2019年的54%。
05
我國正逐步成長為全球最大的聚碳酸酯生產國,但隨之而來問題是:會不會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
現階段國內仍擁有將近10個在建聚碳酸酯項目,合計新增總產能超過200萬噸/年,加上已建產能也有100多萬噸(A股上市公司,僅魯西化工和浙江交科所屬浙鐵大風公司擁有聚碳酸酯產能就有40萬噸/年。)。可以肯定在產能擴張熱潮下,未來幾年我國聚碳酸酯產能會迎來集中釋放期。
雖然近年來電動汽車、5G通訊、人工智慧、虛擬實境設備等一系列大趨勢的推進,聚碳酸酯下遊市場需求釋放速度在進一步加快。2019年國內需求量就達到230.25萬噸,增長率達到了25.29%,極為迅猛。但不可否認的是,聚碳酸酯在傳統下遊應用領域的市場份額也同時面臨著其他工程塑料以及新材料競爭的壓力。而且,考慮到產能釋放節奏與產品結構問題,未來幾年聚碳酸酯進口量還會保持較高的水平。
如果聚碳酸酯發生了產能過剩,那麼該如何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