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補習成績越差,孩子陷入了「馬太效應」,這些細節你是否察覺?

2020-09-05 蛋黃育兒

文|蛋黃育兒

最近看一部劇可把我感動壞了,就是由侯明昊和萬鵬主演的《人不彪悍枉少年》,但是今天我想跟大家說的是劇中的楊肖和美,在剛開始的時候,她的成績和楊夕不相上下,兩個人都是班裡的倒數,她有非常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學習不好,父母一直在幫她找更好的輔導老師,她的媽媽老師認真的態度極其認真嚴謹,就像是在複試自己的研究生,生怕給女兒找的輔導老師不夠好。但是從開頭到結尾,楊夕的成績在不斷地努力下逐步在上升。而楊肖和美一直在一直有優秀的輔導老師,她的成績卻沒有半分的起色,有越學越差的趨勢,有了厭學心理。甚至在二模的時候逃離考試。

我邊看就邊想為什麼她的成績沒有提高呢?難道是因為他沒有主角光環?開個玩笑,電視劇來源於生活,我相信生活中也有不少家長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不斷的請輔導老師,但是孩子的成績卻依然沒有半分起色,越學越差的例子。


官方的來講,這可以看做一種「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反之,則走向反面。

社會心理學上也經常借用這一名詞,來說明積極和消極的影響。從積極的方面來說,一個人只要努力,讓自己變強,就會在變強的過程中受到鼓舞,從而越來越強;從消極的方面來說,這社會上大多數人並不具有足以變強的毅力,馬太效應就會成為逃避現實拒絕努力的藉口。

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孩子越學越差呢?

說了這麼多,究竟是什麼導致孩子越學越差呢?是人性的墮落,家庭的壓迫,還是學校的老師同學不夠友善呢?或是孩子真的太笨了,基本可以排除這種可能性,據調查,其實是一般普通家庭的孩子智商也不會低置,無法學習十二年義務教育的課程。孩子,學習越來越差的原因絕大部分來自於家庭原因。

第一:父母為是孩子成績提高不斷的請家教

作為孩子,有哪一個是不貪玩的?父母因為成績把孩子放學後的時間給佔用在補課上,父母自然就會心存怨恨,對家長不滿。這種帶著怨恨心理補課的效果可想而知,不會高到哪去。孩子也會有壓力,而放學之後的空餘時間是他們盡情的玩耍,其實是他們釋放壓力的一種方式,父母不應該讓孩子一味的只學習。

第二:一些專斷的父母從不會去理解自己的孩子

比如說楊肖和美的父母,從來沒有認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只會讓自己的孩子在奮鬥,挫折後關禁閉。我相信先說生活中也有不少說的父母是這樣不理解自己孩子的,其實孩子可能一直真的很努力,只是效果並不明顯。父母還總是不理解孩子,那孩子性格上會有一定的扭曲。在家裡面會造成什麼都不敢講,因為父母從來都不讓自己講,在同學面前也變得膽小內向。

第三:孩子本人志不在學習

孩子不斷的長大,看著越來越遠,會慢慢產生自己的想法,慢慢的也就會有了自己的目標,可能他的目標並不是定在學習方面,而是在其他方面。父母要明白,一個人不管做什麼?只要有了目標,朝著一個方向前進,那就是好的,對於孩子要走的路也許也不止一條。

或許還有極其少數的部分是因為學校的關係而厭學,但這是極少數的,在這裡不做過多的闡述啊。

不要只看重孩子的成績

有一些孩子會很有主見,會有自己明確的方向和目標,不需要父母來為他指點,這一類孩子也許會常常和父母發生衝突,因為也許他們自己的方向與父母的意願是相違背的。但是家長要明白,只要孩子有了目標,並且能朝著那個方向一直努力,那麼,孩子的學習成績其實並不是很重要,因為他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他們並不只是在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為了目標奮鬥努力。父母應該給予他們支持,我的老師告訴我這樣一句話,只要人肯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去努力,人生最壞的結果,也不過就是大器晚成。所以家長們不必過分擔心孩子的成績。

孩子越學越差不用愁

孩子成為如何樣的人學習成績的好壞和家庭環境不可分割。孩子不是不想學好,父母如何能做好正確的引導是關鍵。

首先、你要看到孩子的優點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長處,父母不能因為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就把孩子看成一無是處,把他貶到塵埃。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孩子的自尊心尤其重要。父母要學會看到孩子的長處,畢竟,孩子要走的道路千千萬,也許不能只把它局限在學習這一條道路上。

就像是比爾蓋茨從大學輟學仍能創下一番事業,褚時健72歲從監獄釋放,仍然還能闖出一片天地,因為他們善於看到自己的長處,發揚自己的長處。

所以,請學會看到孩子的優點,不要把他們局限在學習這條道路上。就像是孩子喜歡學畫畫,那麼,那我們可以去上專門教畫畫的學校;孩子喜歡古琴,那允許他去學習古琴……等等,只要生孩子正面積極向上的愛好,那麼父母就不應該以浪費學習時間為由而拒絕他們。

然後、要懂得經常鼓勵孩子

沒有哪一個孩子說故意跟家長跟老師作對,故意學不好的,而是他們沒有掌握自己正確的學習方法,所以學習成績上升的慢。家長不要每開一次家長會,得知來自那成績後,就把孩子罵得狗血淋頭。父母經常罵孩子,會讓孩子失去自信心,讓他覺得什麼都做不好,在老師同學面前就變了,就會變得越來越內向,不敢表現自己。

父母要經常鼓勵的,自己的孩子,不要總是讓他跟第一名比,看自己的成績和第一名差多少?

還是要跟自己比較,只要自己是進步的,那就是好的。告訴孩子,只要自己即使不斷在進步,即使是名次保持不變,那也是值得鼓勵的,因為孩子付出了辛苦的腦力勞動,他們每天回家也跟上班回到家的爸爸媽媽一樣需要得到安慰,鼓勵。

還有、引導孩子確立自己的方向

也許父母總是習慣性的喜歡為孩子安排好每一件事情,但其實這並不是對待孩子最佳的方法。因為父母習慣了你為他安排好每一件事情,讓他去按部就班,他會找不到自己的目標。尤其是上了大學之後,你看家長的病又來到一個全新的生活地方,一下子失去了父母為你安排好每一件事情,那孩子就有可能不知所措。

這並不利於孩子的發展,父母從小就讓孩子學會確立自己的人生方向,人一旦有了方向,就有了學習的動力,那麼學習成績自然就不會差。

家長們要學會正確看待「馬太效應」,孩子學習成績不會一直差,父母需要的就是耐心引導孩子。

關注,育兒路上我們與孩子共同成長!

相關焦點

  • 孩子「越學越差」急壞父母,正確面對學習分化,6招打破馬太效應
    這是教育領域中的馬太效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好在這種「馬太效應」並不是不能被打破,只要他們能得到父母和老師的正確和有針對性的引導,這種「越學越差」現象便會得到根本性的扭轉。
  • 馬太效應:生活中,為什麼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如果你稍微認真地觀察一下生活,就會發現一個普遍而有趣的現象,即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多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得,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中國學生現狀:越補越差、越差越補,為何成績不好補習也沒用
    許多家長開始反應現在中國學生的現狀就是越補越差、越差越補,家長們非常疑惑為什麼成績不好的孩子補習沒有用呢?很多學生從小就開始上補習班,最後即便順利升學,成績還是會下滑。,原以為可以考出非常不錯的成績,沒想到最後也是剛剛過合格線,這讓小琳的父母很是疑惑,為什麼補習後成績並沒有提高呢?
  • 欺軟怕硬的馬太效應,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給我的銀子,我已經賺了10錠了。於是,國王給了他10座城池。第二個僕人賺了5錠銀子,國王給他了5座城池。最後一個僕人說:主人,你給我的銀子我好好的包在手帕裡,怕掉了,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讓第三個僕人把那錠銀子給了第一個僕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擁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多給他,這叫多多益善。
  • 「越差越補,越補越差」,成績不好的學生,為何補習也沒用?
    在我們周圍,存在這樣一個現象:學生成績越差,越去輔導,越輔導,成績越差。很多學生從小學就開始輔導,到最後還考不上高中;即便是考上了高中,那些依賴輔導考上的學生,成績也會下滑很快。為什麼很多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補習後學習成績並不能提高?
  • 孩子成績越來越差怎麼辦?家長巧用「馬太效應」,差生也能變優生
    但是跟小明一直同班的小強的成績卻總是不盡人意,上小學時的小強成績就比別人落後不少,上了初中的小強成績更差了,常常是倒數幾名,老師也跟小強私下交流過很多次,父母也經常給小強做思想工作,報了很多輔導班,但是小強的成績依舊沒有起色,這讓小強的父母很是焦慮。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好的越好,差的越差」的情況呢?這就涉及到了「馬太效應」,這種效應又是具體如何體現的呢?
  • 心理學「馬太效應」:孩子優不優秀,差距是這樣慢慢拉開的
    最近有個寶媽跟我吐槽說:"我的兒子學習能力特別差,我每天都在督促他學習,可是不管怎麼樣,他還是提高不了。不過我姐的孩子就特別厲害,每次都是考第一名,明明是同個年級同個班級,還是表兄弟,差別怎麼就這麼大。" 聽完她的傾訴之後,我認真地問了她:"面對這種現象,你怎麼教育你兒子?會經常拿你姐的孩子跟他比較嗎?"
  • 孩子成績越補越差,培訓費能退嗎?
    孩子成績越補越差,培訓費能退嗎?2020年第三十期給孩子報了補習班本是為了提高學習成績不曾想孩子成績卻越補越差跟培訓機構的合約能解除嗎?跟著小編看案例事件回顧2018年初,市民劉女士的女兒小涵正在上小學五年級,由於成績一直徘徊在班上10來名,她極力渴望女兒的成績有所進步。 於是,在當年1月17日,劉女士與某培訓機構的孫先生籤訂了一份補習協議,希望小涵的功課能在輔導下有所進步。
  • 越忙越窮,越窮越忙!如何才能走出財富馬太效應的怪圈?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中誕生了一個新興人群——窮忙族,它是指為了生計日夜忙碌,但卻無法擺脫貧困的人,俗話說就是「瞎忙」,窮忙不光會帶來身體上的勞累,還會給心理帶來失敗感,從而陷入到越忙越窮,越窮越忙的馬太效應當中,那麼如何才能在這個循環的怪圈中解脫出來呢?
  • 孩子越努力成績越差?了解「羅森塔爾效應」,幫助孩子獲得進步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能遇見各種各樣的孩子,有調皮叛逆的,也有乖巧聽話的。但是在這些孩子中,可能會出現讓人意想不到的結果,比方說乖巧的學生成績不好,而調皮的學生成績卻很好。相信每個人身邊都會有很勤奮,但是越努力成績越差的同學
  • 當了20年的班主任退休前留下忠告:成績越差的孩子,越不要去補課
    ,不僅不會讓自己的孩子進步,反而會加劇親子矛盾,可能還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成績變得更差。為此,一位當了20多年班主任的老教師,在退休前給班裡孩子的父母留下一句忠告:成績越差的孩子,越不要去補課我們平時的暑假寒假,通常都是一個月以上,很多父母就希望用這些時間,給孩子們好好補補孩子弱項的科目,想讓孩子&34;。
  • 生活中的馬太效應,你注意了嗎?
    馬太效應是指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現象。,學東西快,同樣的作業,成績好的同學做起來得心應手,可能半小時就完成了,然後就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其他課外題或者課外的興趣愛好,當他們的課外題做得越多,以後應付課內作業簡直就是九牛一毛,且每次把作業做完都能不斷的積累成就感,越做越順手。
  • 越熬夜學習成績越差?高效學習法4招,讓好成績狀態「自動巡航」
    01、孩子寫作業,越熬夜堅持卻成績越差? 對於孩子寫作業,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疑惑:為什麼有的同學每天晚上八點前就能完成作業,成績還一直穩列前茅?還有一些同學每天晚上10點還在寫作業,為什麼卻一直成績平平?
  • 馬太效應
    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馬太效應的端源。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學家羅伯特.莫頓受此啟發,開始用馬太效應來概括這樣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赫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的,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 教育中的馬太效應,你的孩子是「強者更強」,還是「弱者更弱」?
    在家庭教育中,馬太效應體現的非常明顯,優秀的孩子從始至終都優秀,而差的孩子就一直很差。其實大部分孩子的起點都是差不多的,而不同的家庭教育,給了他們不同的學習過程。下面是紐西蘭漫畫家Toby Morris創作的小漫畫「On a Plate」《盤子上》,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馬太效應。
  • 心理學「馬太效應」表明:孩子的潛能需被激活
    何為"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指的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現象。成績優秀的學生更容易受到老師的關注和欣賞,多數擔任著班集體中的班委。受到更多的誇獎、期待,肩負更多的責任,這就使得這些優秀的人有更加堅定的力量和信心去追求更優秀的自己。
  • 有趣的心理學規律——馬太效應
    這裡是《有趣的心理學規律》系列文章,用來收錄這些規律方便查找。今天介紹第二篇——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廣泛運用與社會心理學和經濟學方面的著名理論,是由美國科學家莫頓發現並命名的。馬太效應的名字是來源於《新約·馬太福音》裡的一句話「多的,可以得到的更多,少的,連原有的也會失去。」經濟學對馬太效應的理解可以概括為「富的人會越來越富,會得到更多的資源傾斜和更多的機會,窮的人這些條件會越來越少,就會越窮。」而在心理學領域對它的解釋為「越是強的人,就會得到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榮譽和讚美。弱者則越來越不被注意,直至被人完全遺忘。」
  • 父母教育孩子需要知道的道理:利用"馬太效應"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如今的網絡時代誘惑多了,不少孩子也難守本心,容易沉迷遊戲。很多父母恨鐵不成鋼,沒事就數落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知恥而後勇,奮發向上。然後他們無奈地發現,孩子越說越叛逆,越說越差。上初中後因為不適應,成績下滑了很多,在班裡只能算中遊水平。他前後成績的變化讓父母很是憂慮,經常數落孩子:&34;;&34;;&34;也許父母的初衷,是希望通過這些話語刺激孩子,讓他好好努力。
  • 財富的「馬太效應」:為何富人越來越富?而窮人越忙越窮呢?
    其實這種現象就是"馬太效應",就是指好的越好,壞的越壞,多得越多,少的越少的一種現象。也就是兩極分化現象。這是來自聖經《新約馬太福》中的一則寓言。如今,這種現象尤為嚴重,很多人都是日復一日努力工作。但還是沒有存下什麼錢。在2017年,貝佐斯、比爾蓋茨以及巴菲特三人的財富加起來都已經是美國人一半的財富了!
  • 什麼是 「馬太效應」 ?
    後來,小灰和大黃各自組建了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而他們孩子的人生道路,就更加不一樣了.整個世界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賽場,一旦競爭者在初期獲得一點點優勢,在後來的競爭過程中,這種優勢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導致成功者和失敗者之間的差距大得難以想像,甚至會影響到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