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孩子寫作業,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疑惑:
為什麼有的同學每天晚上八點前就能完成作業,成績還一直穩列前茅?
還有一些同學每天晚上10點還在寫作業,為什麼卻一直成績平平?
為此,很多家長一邊想要提高孩子成績,一邊又抱怨學校的作業留的太多,很是矛盾。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一起看看基於154名北京地區初一至初三學員的一組隨機數據:
看到這組數據,我想用「馬太效應」來解釋再合適不過了。
馬太效應出自《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在《聖經·新約》的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說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回來。」
對很多學習好的孩子來說,寫作業很輕鬆就能完成,利用剩餘的時間,可以讓自己持續取得更大的進步。
對於很多學習不好的孩子來說,寫作業是個枯燥且無奈的過程,不會做題只好費勁地去思考,但越思考又越延長寫作業的時間,相比於學習好的同學,失去了豐富課外生活的機會。
因此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同學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熬夜的同學也就進入了「每天熬夜,成績卻絲毫不見起色」的惡性循環。
孩子們智商相仿,之所以在學習中拉開比較大的差距,關鍵在於孩子們學習效率如何。那些越熬夜學習越差的,其實是陷入了低效學習的「惡性循環」。
說起拖延症,孩子的拖延症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2007年,卡爾加裡大學的心理學家皮爾斯·斯蒂爾對將近800項關於拖延的研究結果進行了總結,最終找出了四個拖延最可能的成因:
對應到孩子的學習當中,實在是太貼切不過了。孩子對學習缺乏自信,也對老師布置的作業感到厭惡,因此在學習當中經常走神,甚至不想學習。其中主要的原因也跟無法實現目標有很大的關係,這項研究結果為我們打開了孩子拖延症的癥結所在。
也正是由於這些原因,孩子慢慢形成了學習上的拖延症,以至於學習效率越來越低,跟不上老師教學的節奏,知識漏洞越來越大。
在《拖延心理學》中提到:拖延就像蒲公英,你把它拔掉,以為它不會再長出來了,但實際它的根埋藏得很深,很快就會長出來。
一旦陷入學習拖延症當中,就很難輕鬆的擺脫它。
所以陷入拖延症的孩子,一直處在惡性循環當中無法自拔,也就在渾渾噩噩中逐漸消磨掉了自己對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很簡單的一道題目,卻總是出錯」,很多家長把這樣的情況稱之為馬虎,其實多數情況下,孩子並不是沒有看清題目,而是題目理解錯誤。
理解力,是孩子在對知識進行消化理解的過程中,進行深度思考的能力,很多孩子能夠舉一反三,也就說明他對題目的理解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深度。
孩子出現題目的錯誤,絕大多數是對題目的理解出現了偏差。有的題目有時能做對,有時做不對,那肯定是對這一個類型的題目理解還不夠透徹。
新東方的一位數學名師分析班裡孩子的試卷,得出以下三點結論:
理解力差是學習道路上非常大的障礙。因為所有的題目,都是以理解為前提,然後展開回答,很多孩子理解力這一關沒過,後面做再多也是徒勞。
家長們常說「量變產生質變」,只要孩子夠努力,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績。然而,現實情況卻並非如此。
在我住的小區附近有兩個表姐,表姐家兩個孩子W和M,他們年齡相仿,是非常好的同學和朋友,只是學習的情況大相逕庭。
W的媽媽平時工作非常忙,經常顧不上孩子的學習,但是從小對孩子要求非常嚴格,孩子養成了獨立完成作業的好習慣,經常晚上8點就完成作業,看會書、甚至玩會遊戲,晚上9點準時睡覺。
M的媽媽平時工作也非常忙,但她總是推掉晚上的應酬,儘可能擠出時間監督孩子寫作業,M作業總是寫到11點,每天頂著迷迷糊糊的腦袋去上課。
兩個孩子的智商都很高,在小學1-5年級階段的時候,倆孩子都是穩穩的班裡前三名,但是升入初中之後,兩個孩子的差距越來越大,原因主要就出在效率上。
現在的W總是能夠主動地去學習,高效的完成作業,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但是M滿滿的厭學情緒,偷偷玩手機、看答案的情況頻頻發生。
盲目拼時間的戰術,只會耗光孩子對學習的主動性,愈發依賴於家長的強迫和監督,陷入渾渾噩噩的學習狀態,對知識的吸收也是微乎其微。
既然我們已經了解了孩子低效學習的主要原因,那就我們就一起找到解決的方法,帶孩子走出低效學習的怪圈吧!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Seligman)1967年曾經用狗做了一項經典的實驗:他把狗關在籠子裡,對狗進行多次無法逃避的劇烈電擊,然後打開籠子的出口,繼續施加電擊時,狗卻依然待在那裡繼續承受電擊,絲毫沒有逃走的意識,甚至後來不等電擊就先倒在地上,等待痛苦的到來。
從而,他提出了「習得性無助」的概念,說的是:無論我怎麼努力,我都做不到。
但「習得性無助」就無法改變了嗎?其實,通過如下方法,完全可以將其扭轉,變為「習得性樂觀」。具體可以通過下面四個有序階段的方法來做。
一般孩子在努力學習之後沒有出現成績的提升,除了感受到深深的挫敗感,還萌生了負罪感,責備自己的拖延,陷入自我譴責的怪圈。
心理學家溫迪·德賴登把負罪感描述為:「思考的敵人」,因為當你為自己的行為而自我抱怨時,你就無從從中學到東西。
所以遇到挫敗的時候,我們應該及時從傷感中跳離出來,重新製作計劃,開始迎接下一輪的挑戰。
急功近利往往適得其反,心理學中「目標顫抖」的理論就是指:人在特別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者達成某個目標的時候,經常會因為過於專注目標而導致失敗。
孩子們只需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不應該過於關注成績提升與否。這一點我們要向愛迪生學習:他每一次的實驗失敗,都會告訴自己,慶幸自己又找到了一種行不通的方式,離正確的方式更近了一步。
坦然接受自己每一次考試的成績,不斷在自我糾正中取得進步。
俞敏洪曾說過:「人生不是百米衝刺,不能用百米衝刺的速度去跑,也不能用馬拉松的速度去跑」。
在學習出現問題的時候,不是每天學20個小時,就能把落下的知識惡補回來,學習需要有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設定好一個又一個的目標,按部就班的進行,穩穩的成功才是綻放的最好形式。
《喜洋洋與灰太狼》的節目裡,數據調查顯示:最受觀眾喜歡的不是那個機智勇敢的喜洋洋,而是笨笨又貪吃的懶羊羊。可見真實的人才是最可愛的,給人留下印象也最深。
並不是只有取得最好的成績才算上優秀,發現自己的問題,每天進步一點點,一直走在成長的路上,你就是最優秀的。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角色也就尤為重要,實時的給到孩子鼓勵和支持,和孩子一同面對學習中的困難,為孩子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培養孩子「習得性樂觀」的心態,讓孩子邁出自我肯定的第一步,為接下來的高效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想要從持續熬夜寫作業的氛圍中脫離出來,擁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其實一個鬧鐘就可以解決。
有一套風靡全球的高效時間管理法--《番茄工作法》,一個番茄鍾包括:25分鐘學習時間和5分鐘休息時間,每四個番茄鍾後,停止學習,休息15-30分鐘。
孩子們可以完全按照番茄鐘的方法去操作,嚴格控制自己的學習節奏,把高效專注的學習和休息進行很好的結合,而不是盲目的拿起筆就坐在那,開始低效的3個小時。
實際運用當中,還可以把番茄鍾進行一些因地制宜的改變:
舉個例子,孩子在寫作業之前,給自己的每一項作業預先設定好時間,然後在開始寫作業的時候,拿起鬧鐘開始倒計時,如果在確定時間內完成該項作業,且正確率高於80%,就可以獲得一個小獎勵;如果規定時間內沒有達成或者正確率低於80%,則會扣除獎勵。
因為鬧鐘的介入,孩子對自己寫作業的時間有一個整體的預估,有了時間觀念,孩子們會儘可能讓自己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該項作業,哪怕遇到不會的題目,孩子也不會再耗費大量的時間磨蹭,進而進入高效學習狀態。
《費曼學習法》號稱終極學習法,雖然聽著有點誇張,但是絕對算是學習法中的頂尖方式,學會了之後會終生受益。
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理察·菲利普斯·費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本身就是一個天才,13歲學習微積分,24歲加入曼哈頓計劃。他經過多次總結和錘鍊,將費曼學習法總結為四個學習步驟:
這個過程把握了在高效學習中所需要的重點要素:有清晰的目標,而後通過講述的形式進行自我審查,發現自己在此次學習中的問題,然後不斷進行知識的鞏固和強化,最後用最佳解題法給出題目的最優解。
而且,它最考驗我們的理解能力,在訓練的過程中,能對孩子的理解力進行最高強度的訓練。
因為表達者要表達的內容正是自己對新知識的理解,在不斷的糾正和思考中,將自己對該項知識的理解不斷深化。
一開始孩子理解不到位,表達不出來,家長可以指引孩子的思路,在慢慢的過渡中,逐漸強化孩子的理解能力,以及對費曼學習法的深度實踐。
不反思,無逆襲;不復盤,難提升。
正如棋士們每下完一盤棋,就會針對棋盤進行重新排列,分析其可取與不可取之處一樣,孩子們在學習當中,想要讓自己有不斷的提升,反思和復盤絕對是少不了的。
在查看錯題的過程中,建立自己的錯題本,錯題本中的內容主要包括:
好多時候孩子們反覆做很多題目,但是每次的錯題都大相逕庭,其實應該把更多的時間關注到自己的錯題本上,攻克掉自己經常錯誤的題目,成績就會取得非常大的進步。
錯題本給大家幾點建議:
另外,最重要的還是要定期翻閱,建議每個周末進行錯題的梳理和複習,因為只有不斷的鞏固和加強才能最有效的把錯題糾正過來。
對於孩子們來說,學習是一個自我磨礪的過程,究竟是繼續沉迷於低效學習,還是突破自我,進入到高效學習的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看孩子是否能轉變自己的心態。
放棄無助的呻吟,轉而投入到積極的學習奮戰當中,做好時間規劃、借鑑高效學習法、在不斷的自我就糾正中,實現真正的高效學習。
很多孩子熬夜學習的現狀亟需改變,因為在熬夜的惡性循環中,消耗的不僅僅是孩子的體力,更多的是對學習的興趣,和對未來的希望。因此,只有掌握高效學習的方法,才能告別習得性無助的狀態,進入不斷提升和進步的階段。在本文中,介紹了四種方法:
1.調整樂觀的心態,積極進取
2.樹立好的時間觀念,讓學習加快節奏
3.學習費曼學習法,讓學習變得更加高效
4.反思總結,讓錯題本成為自己學習進步的利器
孩子把優秀的方法進行深入的實踐,就會蛻變成優秀的人才。家長們作為孩子最堅強的後盾,做好對孩子的鼓勵和支持工作,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