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朗育兒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不少家長都為孩子的成績苦惱,平時學習很認真,但是到了考試,孩子總是考不好,並且這考試越重要,孩子成績越差。並不是孩子「笨」,而是「自我妨礙」在作怪。
我家孩子就是一到考試成績就下降,就連平時測驗的成績都不盡人意。最近一次單元測驗的成績下來了,成績比上一次還差。
這個時候孩子就說:「欸,就怪我當時運氣不好,我肯定是太倒黴才考成這樣的。」
孩子上一次測驗成績下來,也是這麼說,總是把成績怪罪到運氣、天氣,甚至還認為是改卷老師故意改錯。
很多孩子都有這樣的問題,考試成績越重要越差,並且還總認為是自己運氣不好,實際上耽誤孩子成績的並不是「運氣」,而是他們在「自我妨礙」。
家長們一定要幫助孩子打破自我妨礙,首先得了解什麼才是自我妨礙。
一、什麼是「自我妨礙」?
簡單來說,就是把自己的失敗歸罪到外部原因,避免讓失敗成為自己的過錯,所以很多人總是在刻意製造一些「外因」,例如運氣不好、別人針對自己等,實際上就是在保護自己的自尊,不想承認自己失敗。
很多人總是認為自己失敗都是因為別人在幹擾自己,這種想法就是一種「自我妨礙」,他們總是認為失敗是別人的過錯,而不考慮自己是否盡到最大的努力。
孩子們總是在考試失利之後給自己找藉口,從來不反思是自己學業不精。這些藉口也並不是隨口說說,而是早有預謀。
從考試開始就給自己不斷「設限」,還沒開始考試就已經開始負面的自我暗示,最後必然走向失敗,孩子看到自己努力卻沒有成績,立刻降低了學習的興趣,所以自我妨礙還會嚴重影響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二、「自我妨礙」嚴重打擊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遇到問題總是找外因,並且養成了一種還沒有開始就準備好失敗的習慣。孩子一旦陷入「自我妨礙」的陷阱中,在面對難題時,會常常選擇放棄,並且並不會主動解決問題。
久而久之孩子在面對學習的時候自然就不會提高自己的興趣,因為他們被「失敗」打擊怕了。在學習過程中,失去了成功的甜蜜,沒有了積極的動力,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以後再面對學習也不會主動,反而是一種被動狀態。
很多孩子都會產生「自我妨礙」,其實是因為他們想要保護自己的自尊,但這種錯誤的保護方式幹擾了孩子們學習時的動力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
三、家長如何引導孩子打破「自我妨礙」?
1、多鼓勵少責怪
在孩子學習過程中,我們要做到一對積極的父母。簡單來說,就是傳遞正能量,讓孩子備受鼓舞。
當孩子面對失敗時,我們要盡到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孩子從悲傷的情緒走出來,並且讓孩子感受到失敗也有美好的一面;而不是一味地責怪孩子,最後讓孩子不得不將失敗歸咎其他問題上。
要知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肯定孩子就是在幫助孩子打破「自我妨礙」,讓孩子勇敢面對失敗,從而走向成功。
2、重過程輕結果
孩子們一遇到考試成績就下滑,越是重要的考試,成績就越差。我們需要反思自己是不是給孩子傳遞了一種「唯成績論」的觀念,導致孩子過於注重考試的結果,而忽略了學習的重要性,所以孩子才會在考試之前就給自己設限,就是由於壓力過大。
我們要讓孩子感受到考試的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過程,在過程中學習到的東西才是最優秀的,要讓孩子正確面對考試,這樣才會把注意力放在學習上,而不是想著如何給自己設限,由此順利避開「自我妨礙」陷阱。
3、多引導少動手
如果我們總是參和孩子的人生,當孩子遇到問題和挫折時,自然會怪罪於外界,因為他們的參與感使他們做出這樣的選擇。
我們可以正面引導孩子,給予孩子人生的建議,但是我們不要能夠動手,更不能過度幹涉孩子的人生,這樣只會讓他們的自我妨礙更嚴重。
不管孩子處於什麼年級,一旦陷入自我妨礙,影響孩子的不止是成績,還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的走向。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這裡是小朗育兒日記,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