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李志遠
「你只要好好複習就可以。」
「都什麼時候了,不要再做其他的事情了,抓緊時間看書。」
…………
各位家長,臨近高考是不是經常這樣督促孩子?
別覺得自己是為了孩子好,你的這些行為,可能會讓孩子陷入這樣的心理誤區:再努力、再拼命,就是成績不見起色甚至越考越差!
案例
越努力成績越差?這是「病」!
「什麼知識都裝不進去,什麼要點都記不住,急死人了!」高三學生李昊最近有點煩。
李昊說,這段時間,自己的學習效率很低,一些很簡單的知識點在讀了好幾遍後仍然記不住。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孫亞靈告訴河南商報記者,這種在高考生群體身上出現的現象被稱作「心理飽和」。換句話說,當人們長時間從事某種活動,會在一個時間節點,發現其超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從而產生厭煩或麻木等情緒波動。
在她看來,高期待沒有錯,容易激發一個人的學習動力,關鍵是高考不僅是知識掌握的博弈,更是體力、技巧和心態的較量。這種「心理飽和」現象通常通過學生的感受和行為表現出來:有些學生認為自己已經學夠了,再學就要「溢」出來了;還有學生表示,自己長時間埋頭苦學,感覺已經不能承受更多了。
所以,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即使動力十足,學習的效率往往會呈現下降趨勢。
釋疑
「心裡飽和」了別緊張
孫亞靈說,學習通常要經過三個階段:緩慢起步階段、迅速提高階段和學習高原期。
因為要了解新事物、熟悉新規律,所以起步階段的學習比較吃力,速度較慢。
在初步掌握了該知識、技能的規律或找到了「竅門」後,學習成績明顯提高,並因此受到鼓舞,提高了興趣,樹立了信心,因而學習就進入到了迅速提升階段。
隨著時間的推移,剩下的多是難點知識,加之精神、心理等多種因素使得學生學習進步速度突然放慢,儘管學生每天做練習也很用心,但成績提高不大,有時甚至成績下降,總體上處於一種停滯狀態。
孫亞靈說,「心理飽和」的現象其實是教育心理學上的「高原現象」,是學習過程必須經過的階段之一。
她說,也不排除這只是一種心理假象,周圍的同學在衝刺階段都很賣力,感覺到自己好像在學習上沒有很大進步,實質上是跟周圍的同學相比,沒有別人進步快而已。
建議
對症下「藥」助力考生調整心態
那麼出現了「心理飽和」現象的學生如何進行自我調節呢?
1.查缺補漏
孫亞靈說,高考總複習階段是高中3年知識厚積薄發的階段,需要對知識不斷深化和拔高,達到條理化、系統化的過程。深入思考,把知識梳理成網是必不可少的階段,有些同學基礎知識不牢,這個深入過程就會比基礎好的同學更困難一些。
2.調整技巧
孫亞靈建議,最後階段,考生要停下來看看自己的學習方法是不是需要改進,考試技巧是不是還有待於提高,要有考感,知道學科知識中哪些點更容易上考卷。
鄭州大午心理諮詢有限公司心理諮詢師邵佳睿說,考生平時如果側重於做題刷題,並在臨考前集中進行模擬考試,長時間的重複技巧必然會更容易受「心理飽和」的影響。因此就需要調整所使用的學習方法,比如用聯想、畫圖記憶法代替機械式的重複做題,或利用單詞記憶卡代替自己默背默寫。
3.調整心態
邵佳睿稱,為了降低「心理飽和」現象的發生,考生要從認知層面正確認識考試,尤其是高考對人生的意義,避免出現常見的認知錯誤。
比如糟糕至極——「高考考不好我的整個人生都完了」,或「以偏概全」——「數學沒有足夠的時間複習,那麼我的高考就全軍覆沒」。
4.勞逸結合
邵佳睿表示,多數考生認為高考前的複習時間一刻千金,必須抓緊,因此即使已經出現了「心理飽和」狀態,考生仍然因害怕沒有抓住機會而繼續不斷輸入式地學習,只能事倍功半。
為避免產生厭煩或麻木的情緒,除了所熟知的聽音樂、散步、運動等方式,考生還可以進行自我放鬆,譬如最容易掌握的技巧:深慢呼吸。
在感受學習勞累時,進行非常深且緩慢的吸氣—屏氣—呼氣,連續不間斷地做3組,以便達到放鬆大腦的效果。
提醒
家長助攻有技巧
作為考生家長,做好以下兩點也可以助他們一臂之力。
首先,降低自我焦慮。
情緒具有非常強大的感染力,雖然家長為孩子的學業、考試擔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過度的情緒表現會增加考生的「心理飽和」風險。
其次,為考生營造一個愉悅的外部環境。
學生考前總習慣於在封閉的教室或家中書房持續學習,埋頭苦讀。
因此,在孩子學習之餘,家長可以作為孩子的「情緒輸出者」,為其平日裡積攢的焦慮和擔心找出口,從而幫助其保持一個平靜平和的考試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