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家長給我說,孩子學習不好每天都要看著催著他學,最起碼的家庭作業都要費好久的功夫。再看看隔壁家的孩子,人家家長不用說自己就完成了。我這天天上火,教育孩子要少活多少年。
其實你看下周圍會發現,越是學習成績差的孩子越不努力學習。
越是學習不好的孩子,學習上面毛病越多。上課說話、做小動作,甚至逃課,下課後玩手機、遊戲,打架、鬥毆等等,總起來說就是:毛病一大堆,但是就是不努力學習。
很多人說,孩子是因為學習態度不端正,因為有了各種小毛病才導致學習成績差。這樣說或許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反過來講,因為他們學習差所以越來越不努力學習 是符合他們的一種內在心理保護機制的。
自我價值保護自我價值是指個體對自身重要價值的主觀感受,比如孩子對自己的成績高興、覺得自己很棒等,都是自我價值高的體現。個體的自我價值往往等同於他的能力,有能力就意味著有價值。而失敗則意味著缺乏能力,會威脅到個人的自我價值。
在學習上,他們更願意用高能力來解釋自己學習上的成功,因為高能力有利於提升他們在自我價值,相反對於學習上的失敗,他們選擇用不努力去解釋,這樣就跟能力無關了。
我沒考好是因為我沒學習啊! 不是說明我不行。
對孩子而言,努力雖然會獲得老師、家長的表揚,但是高努力同時也意味著低能力。這很好理解,能力高的孩子,不用付出努力即可輕鬆獲得成功;而能力不行的孩子,你的努力只是讓自己達到別人的下線。
這就類似於魯迅筆下的阿Q精神,是一種自我欺騙,自我保護,目的是維護自己的自信心。
孩子在學習上保護自我價值的策略,他們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策略來逃避失敗:
一方面預期自己的結果不太理想,不想付出,另一方面又不想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於是選擇假勤奮。
用一些客觀的因素來解釋自己的失敗,證明失敗是必然的,跟自己的能力無關。
這個可以總結成一句話:人前不努力,被窩裡面偷偷使勁兒。
如何改變孩子的這種消極思維?
我們要讓孩子意識到,他現在之所以不認真學習是他的內心自我價值保護在起作用,目的就是為了讓他顯得不笨,避免他的焦慮。
如果你想成功,就必須要克服掉它
自我價值是一種比較價值,&34;、&34;是建立在與別人對比的基礎上的。正因為這種過度在乎別人的意識,使自己陷入了自我價值保護的陷阱。
我們要引導孩子把主要的精力用到自己能力的提升上面,你每天比別人多走一步段時間看不出什麼,但是時間久了就會浮出水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