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在我十三歲的記憶中悄悄走來;初三,在我十四歲的記憶中漸行漸遠。初三的記憶中,最深刻的就是補課的片段,最難忘的就是補課的點點滴滴。因為補課,我們頂著酷暑;因為補課,我們冒過嚴寒。我曾經問過我的老師,問過我的父母,甚至問過我自己,假如初三不再補課,我會怎樣安排自己的生活呢?即將升入初三的學生會怎樣安排他們的生活呢?
假如初三不再補課,我們會合理地安排學習時間。初三面臨著中考,面臨著高中更嚴峻的學習生活的挑戰。我們絕不會把假期虛度,我們會在老師、父母的指導下,科學、合理地安排各門學科的學習時間,利用假期給自己充電,把那些自己認為薄弱的學科弄懂、弄通。也許很多人會說,假如初三不再補課,學生們就散漫了,就不知道努力進取了,就很難邁進高中的大門了。真的會這樣嗎?
假如初三不再補課,我們會適當地放鬆自己。也許我們會和同學聯合起來,在晚飯後踢一場足球,鍛鍊一下自己的腳力;也許我們會和父母商量,利用三五天的時間,到北京去看一次天安門前的升旗儀式,提升一下我們的愛國熱情;也許我們會和父母調換一下位置,到菜市場去買菜,回到家裡學著做飯做菜,體驗一下父母的艱辛;也許我們會到大街上去散發各種傳單,鍛鍊自己,提高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這樣的放鬆,誰說一定會耽誤我們的學習呢?
假如初三不再補課,我們會利用假期更好地發展自己的特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有的人喜歡寫作,有的人喜歡唱歌,有的人喜歡武術……如果我們有了屬於自己的假期,我們可以在學習之餘,盡情地寫自己的科幻小說,盡情地創作自己喜歡的歌曲,可以把太極拳練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也許,不久的將來,我們中的一員會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我們中的一員會成為歌壇明星,我們中的一員會成為武術界的精英……這難道不是我們的家長、老師所期望的嗎?
假如初三不再補課,一切會更加美好:太陽會更紅,天空會更藍,樹會更綠,我們的世界會更加和諧!
文章五個段落,自然的開篇結尾,中間三個排比段,層次清晰明朗,一目了然。每個排比段的首句即為中心句,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文章的開篇和結尾,考生信手拈來,展現初三的真切感受和心理活動,結尾則用簡明的語言描繪「初三不再補課」的美好景象,用詩意的語言表達對「不再補課」的初三生活的希望,使文章的中心凸現出來,主題得到升華。行文中,想像「不再補課」後的諸多細節,令人對「不再補課」產生嚮往之情。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的核心就是如何把青少年培養成國家的棟梁,使中國變得更加富強。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於是乎,初三補課之風在全國各地盛行。
但是人們對補課的看法卻並不一致。有的人贊成補課,他們認為補課可以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有的人不同意,他們認為補課讓學生失去了僅有的自由時間。作為一個初三生,我不敢擅自評論。但我想問問大家,我們為什麼要教育,學生又為什麼要學習,假如初三的學生不補課又將會怎麼樣呢?
中國是享譽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具有悠久而博大的歷史文化,為了傳承這些文化我們唯一的途徑就是對中學生進行教育。但是時間總是有限的,我們不得不在必要時,適當增加學生學習的時間,這就是所謂的補課。只有如此,學生才能更加充分吸取我國文化的精髓,領會它的精神內涵。假如初三學生不再補課,那麼當他們在面對那浩如煙海而難度加深的知識的時候,如果仍然用同初一、初二一樣的學習時間去學習,必然不能學得精通透徹,只能算是走馬觀花,潦草了事罷了,而且會導致複習的時間不夠,所學的知識無法得到夯實,中考就很難取得好成績,影響的自然就是我們一輩子的前途與命運。因此,作為一名初三的學生,我認為補課是應該堅持下去的。
當然我並不否定補課有一定的弊端,但權衡比較它的利與弊,我認為它的利還是遠遠大於弊的。補課,我們補的不僅僅是學習,更是品德,是性情。老師的每一句諄諄教誨,都會讓我們得到知識的薰陶,都會潛移默化地薰染我們的德行,使我們在取得好成績的同時,品德也得到修煉,將來在社會上就會更好地立足。補課就像為我們初三學生定製的一顆定心丸,它讓我們從貪玩的孩童更早地轉變成為理想而奮鬥的少年。因此假如初三的學生不再補課,那麼我們失去的將是日後花多少時間與精力都無法彌補的精神財富。
少年強中國自然強。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肩負著建設未來中國的重大使命。我們必須用我們的一切時間去努力學習。假如初三的學生不再補課,那麼危害的將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
這篇中考作文開篇引用「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為文章觀點的闡釋做了有力的鋪墊;結尾引用「少年強中國
自然強」,為突出文章中心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自然巧妙地運用,使文章的開篇與結尾顯得與眾不同。
考生的立意應該是反向的,但從立意的層次來說,應該是深刻的。考生把「初三補課」的問題建立在國家、民族發展的背景之上,從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品德性情的培養與磨鍊的高度突出補課的深遠意義,使文章顯得極具說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