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畫苑奇才沈周,文徵明:我家沈先生不是凡人,是神仙中人

2020-12-20 說史可還行

最近江南百景圖很火,一款挺有趣的遊戲,畫風挺招我喜歡的,不是常見的那種精緻的3D建模,也不是過於日式的動漫風,而是和中國的繪畫風格比較搭的。雖然也說不上盡善盡美,但總體上很有中國古典風韻,像中國畫一樣,細細鋪展開時,看到的是有如水墨般的韻味。

重點講一下沈周,堪稱迷倒萬千少女,一襲青衫長袍,面容俊俏,髮髻插著筆,嘴上也叼著筆,左手則是一卷長長的圖紙,一看就是書畫狂人。他身上還有一些細節,也比如那身綠袍上的圖案是中國式山水畫,左胸上的幾行詩文,仔細看,可以看到那是他的弟子文徵明給他題寫的。

沈周(1427—1509年),字啟南,晚號白石翁,世代隱居吳門,開創了「吳派」畫風,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吳門四家」。

沈周一生布衣,但家世、人品、風採、才華都是頂尖的,在當時,沈周的名氣就非常大了,主要是繪畫成就非常突出,受到眾人敬仰。

他那小弟子文徵明就非常尊重敬佩他,還曾說:「我家沈先生不是凡人,是神仙中人。有一百個文徵明加起來,也抵不過他。」這種自豪的口氣也是沒誰了。

沈周的家世好,從小家庭富裕,因此家教也是極好的,這不僅體現在他習字讀書、高超的繪畫能力上,還有他所養成的人品。淵厚的家學和順步的人生使其性情隨和,胸襟磊落,溫文爾雅而文質彬彬,與人結交真心交付。

虎丘餞別圖

他為人還極為孝順,自己不會喝酒,但陪著父親出去應酬的時候,還是會陪著飲酒至醉;弟弟沈召年少得病,他陪著弟弟住了一年多,對他關懷備至;不想做官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要侍奉母親;對待朋友也是誠摯篤厚,還十分樂於助人。

沈周就是這樣寬厚平易的一個人,嚴格地以儒家道德規範律己,為人正派,既不阿諛奉承高官,也不為名利所動,深受時人稱讚。這樣的人物,誰見了又不像文徵明一樣感嘆一聲「神仙」呢。

重點還是要說一下沈周的繪畫成就,在繪畫上,沈周尤擅長山水,早年曾在跟杜瓊學習過,後來博取眾長,董源、巨然、元四家、馬遠、夏圭等諸多名家都是他的學習對象,也不單單是模仿學習,沈周剛柔並用,自創新風格。

沈周繪畫中的粗、細面貌是最為人稱道的,從他的藝術之路來看,大致可以將其劃分為早期的奠定階段,以細筆為主;中年也是中期的關鍵階段,這個時候他的筆法由細入粗,「細沈」向「粗沈」轉化,是「粗沈」風格的定型期。

在這個階段,他嘗試技法的創新,技法嚴謹秀麗,用筆沉著,自有一種力感和硬度,能從他的山水畫中見到他心中之丘壑,那是一種宏闊平和的渾厚之美。最終也形成了「粗沈」的獨特的個人面貌。

寫意冊

晚年的沈周,性情開朗,筆法更為渾厚瀟灑,溼潤蒼茫,筆墨粗簡豪放,這時已是「粗沈」臻於極境的時候了,更別有一番蒼潤簡達的意趣。

提到沈周的名作,那幅《廬山高圖》是必然會說的,因為這是代表他風格轉變的關鍵之作。同時這也是沈周送給他老師的生日禮物,畫的右上角有:「成化丁亥端陽日,門生長洲沈周詩畫,敬為醒庵有道尊先生壽」。

在這幅畫中,沈周以廬山五老峰為對象,生動描繪了廬山的高遠壯大,他借廬山來象徵老師陳寬的崇高品格。在構圖上採用高遠法,只見山巒層疊,草木繁茂,墨色濃淡相宜, 透出一股蓬勃明朗的氣息。

廬山高圖

《京江送別圖》送別的敘州太守吳愈,他既是沈周的親友,也是文徵明的嶽父,當時吳愈正要趕往敘州,沈周在京江為其送別。

畫中山水氣勢秀美闊大,楊柳蔥鬱,兩岸風光無限。吳愈乘舟遠去,沈周等人在岸邊長揖作別,他們背後的有柳樹依依,正透露出依依惜別之情,此畫線條蒼秀,寄情於景,觀之令人賞心悅目。

京江送別圖

沈周的畫風行一時,在當時名氣就極大,仰慕追摹者數不勝數,而造假的人也很多。據祝枝山記述,沈周的畫「片楮朝出,午已見副本,有不日到處有之,凡十餘本者」。說他的畫早上出來,中午就已有人模仿了,不到幾日就隨處都可見了。

沈周名氣大,前來求畫的人也相當多,每天早上,他家門外河道裡就擠滿了求畫人所乘的船隻。《石田墓志銘》 裡記載說:「近自京師, 遠到閩楚川廣,無不購求其真跡,以為珍玩。風流文翰,照映一時, 其亦盛矣!」

對前來求畫的人,沈周均一視同仁,不管對方是富商官員還是平民百姓,他既答應了,就會認真繪製,從不區別對待。他自己就曾說:「天地一痴仙,寫畫題詩不換錢。」這樣的人品,不被大家喜愛都難。

秋江閒釣圖

據說當時有個人家裡貧窮,而母親病重,無奈之下只好模仿了沈周的一幅畫,請求沈周在畫上題幾個字,想出去賣個高價。

沈周看對方是為了救母,心裡同情,不僅不追究,還為對方改了畫,題上款,蓋了章,結果那幅畫果然賣了很高的價錢,那人為母親治了病, 對沈周更是感激。

沈周這樣疏闊的心胸,朋友多,弟子自然也多,其中以文徵明為最出眾。兩人年齡相差懸殊,足有42歲,但文徵明並不感覺有什麼鴻溝,對沈周的高尚人格和卓越成就是推崇備至,欽慕不已。經過長期努力,文徵明還取得了與沈周齊名的成就,後世並稱 「沈文」,吳門畫派就是他們二人創立的。

盆菊幽賞圖

至晚年的時候,沈周還是「碧頤飄須,儼如神仙,精神矍鑠,作畫如常」,他的畫藝精博,是那個時代的畫苑奇才,更是史上畫壇界的一代宗師,受到時人與後人的尊重、讚揚。

王禾犀在《吳郡丹青志》中,將明代兩百多年裡蘇州的畫家都羅列篩選了一遍,最終選出了25 位才高者,而列為神品、名居第一者只沈周一人。

相關焦點

  • 沈周、文徵明合作《溪山長卷》流傳軼事述
    1489年,沈周動手繪畫一幅山水手卷,此卷後來由文徵明續筆完成。文徵明在此作完成後一段時間,才在卷上題識,其中,他引用了這位前輩畫家對他的教誨:「畫法以意匠經營為主,然必氣運生動為妙。意匠易及,而氣運別有三昧,非可言傳!」惜高居翰先生僅是點到為止,並未於是書中道明該山水手卷之下落,故一般情況下,此事實難再窮其根源。然2011年偶得見是畫之影像,甚幸。
  • 文徵明習字,一絲不苟
    文徵明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傑出畫家、書法家、道家、文學家。貞獻先生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
  • 文徵明:山水畫集
    文徵明文壁( 1470年一1559年),字徵明。中年後以字行,更字徵仲,號 衡山居士、停雲生,祖籍湖廣衡陽。直隸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與唐寅、沈周、仇英合稱為「明四家」(亦稱「吳門四家」或「吳門四傑」) ;並與唐寅、祝允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晚年與老師沈周並駕齊驅,繼沈周之後成為吳派領袖。從正德到嘉靖年間,據《吳門畫史》一書統計,吳派畫家共有876人,人材濟濟。但在當時,出類拔萃,聲名顯赫,唯有沈周、文徵明等一些人。
  • 超火手遊《江南百景圖》中的二三人、二三事
    這樣的優秀數據,對於一個由不足10人迷你團隊完成、模擬經營類的小眾題材遊戲來說,著實令人咋舌。遊戲裡的人氣角色沈周,被塑造成為對人心險惡一無所知、被人騙了不會說髒話的「傻白甜」。再加上美型的人物立繪,又被玩家戲稱為「笨蛋美人」。沈周作為文徵明的老師,他的衣服是文徵明親自繪製贈送的。於是乎「沈從文」「文縐縐」(沈周×文徵明)這種「傻白甜師傅×風流徒弟」的配對成了玩家們熱捧的CP。
  • 文徵明行書:平和簡淡、溫文爾雅
    文徵明,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真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明 文徵明 《歸去來兮辭》文徵明身處明代由昇平向衰退轉折的階段,在這一社會背景下,文學、藝術等都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文徵明仕途多舛,年輕時也曾參加過科舉考試,希望入仕為官有所作為。
  • 明代大書法家文徵明,行書《蘭亭序》欣賞,行雲流水,自然遒勁
    明代第一大書法家文徵明行書《蘭亭序》欣賞:書者介紹: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漢族,長 州(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宗成化六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曾官翰林待詔。
  •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傑出畫家、書法家、文學家,世稱「文衡山」,也是「四絕」的全才,在畫史上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留有著作《甫田集》。
  • 一輪圓月曾喚起沈周的畫,文徵明的詩,與豐子愷的夢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中的句子總讓人頓生時空交錯,今夕何夕之感。中秋與圓月,千年來都是文人墨客題詠與創描摹的主題。王獻之、馬遠、沈周、文徵明與豐子愷,他們都曾如我們一樣,仰望明月。中秋夜,在他們心中,是年齒徒生、壯志未酬的傷懷,也有無限旖旎的浪漫。
  • 文徵明:他的畫中,只有閒適的小人兒,在山水間逛吃逛吃
    唐寅也是那種聰明得氣死人的小孩。平時貪玩不做作業,一旦正經考起試來,就是學霸。他16歲就考中蘇州府秀才第一名,四海轟動,29歲又考中應天府舉人第一名(解元),讓人覺得,過完年中狀元簡直是分分鐘的事。然而,文徵明的這個發小,唐寅,命運和楊康一樣一樣的!前半生得意無比,後半生潦倒落魄得你都不敢相信,最後抑鬱,失落,卒。
  • 文徵明「吳門風雅」到廬陽:安徽無錫合展文氏一門書畫
    再加上,文徵明與安徽、無錫都頗有淵源,東漢廬江郡舒(今安徽舒縣人)的文翁,是明代文徵明家族的直系先祖;文徵明與無錫親友往來密切。因此,兩院共遴選出珍貴文物32 件(套),聯合舉辦此次「吳地雅事——文氏一門書畫特展」。希望在促進兩院文化交流的同時,能夠多方面立體展示文氏一門的藝術風格和成就,也讓觀眾切身感受到書畫藝術的魅力和悠久醇厚的吳地文化內涵。
  • 來自明代的「頓首」:王寵約文徵明雅集,王鐸信中慨嘆米貴
    文徵明要誰千萬自愛 (保重) ?蔡羽請文徵明設計園林,王寵約了文徵明去雅集,王鐸也覺得米太貴……古代大書家、文豪是如何過日常生活的? 文人生活最直接的史料其實來自於尺牘,尺牘所談多為生活中的交友、文學、書畫創作、出版、飲食、官場文化等。
  • 沈周《東莊圖》,古代田園耕讀之樂的經典再現
    冊前有王文治、張崟、潘弈雋、孫爾準、顧鶴、羅文池等人題跋十五頁。邵寶為讚美吳寬的「東莊別墅」之景色所作的五言絕句。邵寶(1460-1527,比沈周小33歲),明代著名藏書家、學者。字國賢,號泉齋,別號二泉,江蘇無錫人。
  • 「心師造化」裡的文徵明周之冕惲壽平,常熟博物館展明清繪畫
    展出的清代王翬《仿古山水冊頁》和王鑑《仿古山水冊頁》均是國家一級文物,清代惲壽平《書畫合裝卷》是首次展出,明代文徵明早期畫作更是稀見。清代王翬《仿古山水冊頁》(局部) 常熟博物館藏 國家一級文物 蘇州過雲樓後裔捐贈王翬(1632─1717),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江蘇常熟人。
  • 「登頓入地中,探險張公洞」——明代沈周與張公洞
    明代畫家沈周與好友吳綸暢遊江南名勝張公洞,並創作了詩文與繪畫來紀念這次探險。收藏家翁萬戈先生舊藏的沈周款《張公洞圖卷》和傳為沈周所作的《張公洞圖卷》或可被視為畫家多次描繪張公洞景色的例證。而如今讀起沈周的這篇遊記——《行書遊張公洞記卷》,也依然令人身臨其境。
  • 文徵明89歲時的一幅字,此作真是「人書俱老」,可惜流傳到美國
    「人書懼老」一詞最早出現在唐朝孫過庭的《書譜》中:若思通楷則,少不如老;學成規矩,老不如少……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懼老。而在書法史上,「人書懼老」的代表莫過於明朝的一代宗師文徵明了,文氏到了90歲仍然執筆寫字,寫起蠅頭小楷絲毫不含糊。
  • 國際博物館日|文徵明巨幅《五瑞圖》僅展三日,曬寶也是雅集
    圍繞這些可以看到這幅畫但是的明代依然是保留了山水畫的透視法和構圖,以及疏密關係。但文徵明這件作品中的表達手法還是明代大寫意之前的,工筆畫法。假如說寫意繪畫是表達自己的情感,那麼當時的文徵明還是在表現技巧的高超?他的透視和明暗法是通過輪廓線,勾勒以後形成的,這也是中國畫的功夫所在。
  • 齊白石再傳弟子-湯發周揭秘:沈周、文徵明遊支硎山後畫的什麼畫
    日本飯田家(高島屋)舊藏之沈周、文徵明《詩畫合卷》將於本季佳士得香港秋拍 「中國古代書畫」 拍賣中矚目亮相。此作自明弘治至民初,數百年間歷經數變,幾經離合,終於漂越東瀛,猶然存之天壤。披卷思古,當信長物有情。
  • 海外藏畫:文徵明《高士隱居圖軸》
    文徵明《高士隱居圖軸》,紙本設色,縱95.3,橫45.7 cm,現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文徵明在中國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一起,並稱為「吳門畫派」。他對吳門畫派的產生、形成與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是代表著一個時代的卓越的藝術大師。他對近現代山水畫的發展,無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全得益於其獨特的筆墨技法。
  • 明代大畫家沈周看到禮單上寫著琵琶,其實卻是枇杷,不禁啞然失笑
    沈周是明代大畫家,與文徵明、唐伯虎、仇英並稱為「明四家」。他的著名畫作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詩文集有《石田集》等。話說有一天,有一個客人仰慕沈周的才華,託人送來了一盒枇杷。沒想到送禮的人可能是不認識字,也可能是太粗心了,居然在禮單上寫著「琵琶」。沈周看到後,不禁啞然失笑,於是給那個客人寫了一封幽默滑稽的回書:「承惠琵琶,開奩視之,聽之無聲,食之有味。乃知司馬揮淚於江幹,明妃寫怨於塞上,皆為一啖只需耳。嗣後覓之,當於楊柳曉風、梧桐夜雨之際也。」這段話什麼意思呢?
  • 文徵明《小楷千字文》,如此精妙的字,不知下了多少年功夫!佩服
    明朝時期的文化藝術也是空前的繁榮,這個時期的書法將「尚態」之風發揮到鼎盛,而提起明朝時期的書法家,大家腦海中都會浮現出唐伯虎、文徵明、李應禎、沈周、祝允明等等。明朝也是一個人才濟濟的時代。文徵明《小楷千字文》他們二人,一人是自幼天資聰穎、才華橫溢,人群中永遠都是最拔尖、最高調的那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