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明代的「頓首」:王寵約文徵明雅集,王鐸信中慨嘆米貴

2020-12-11 澎湃新聞
文徵明要誰千萬自愛 (保重) ?蔡羽請文徵明設計園林,王寵約了文徵明去雅集,王鐸也覺得米太貴……古代大書家、文豪是如何過日常生活的? 文人生活最直接的史料其實來自於尺牘,尺牘所談多為生活中的交友、文學、書畫創作、出版、飲食、官場文化等。由臺北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舉辦的「頓首·明朝的來信」將展出50餘通明代名人尺牘,包含內閣首輔、吳門才子、文徵明六代家族、祝允明、王寵、王鐸等。

文徵明像

明代的尺牘就是書信,那優美典雅的數行墨跡,即可以傳達深厚的情意和豐富的思想。而文人生活最直接的史料其實來自於尺牘,尺牘所談多為生活中的交遊、文學、書畫創作、出版、飲食、官場文化等。其涉及的範圍廣大,內容真實,文辭、書法更是自然而率真,可謂大觀。

本次展覽特別聚焦在幾個面向,包含內閣首輔、吳門才子、文徵明六代家族、高僧、晚明四公子、晚明書畫家、戲曲家等……, 如文徵明的文學老師吳寬,書法老師李應禎,以及文徵明同列「江南四大才子」的祝允明。另一方面,與祝、文合稱書法「吳中三家」的王寵亦參與這回雅集。此外,也難得的讓「明末四公子」中陳貞慧、方以智、冒襄三位公子風流聚首。而讓四公子中侯方域和秦淮歌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銘刻在世人心中的傳奇劇本《桃花扇》,其創作人孔尚任也是此次展出的重點。

一封信寥寥數語看似簡單,但是卻包含了一個人的文採、情思、喜好、志向、藝術表現,亦延伸出人與人間的往來關係,由點到線到面,映照出當時的社會環境氛圍和文化精神價值。

文徵明《與子籲(周復俊)書》

文徵明要誰千萬自愛 ?

文徵明說,昨日和周復俊閒話餘情,聽聞周復俊近日將要離開,因無法前往送行,故先致贈絨布一端(約等於現今的一疋)。文徵明並有一封致王廷的尺牘,煩請周復俊送達。

原文 : 昨承話別,匆匆不得盡情,殊深愧念。聞明早解維,衰年畏暑,不能走見,□絨一端,奉將鄙意,不足為贐也。外南珉公書,卻煩遞達。餘惟遠道,千萬自愛。徵明肅拜。子籲提學賢親侍史。

祝允明《與九疇書》

什麼是可以禦寒的「烏玉」?

祝允明感謝九疇親家贈送烏玉以禦寒,表示之後將親自前往道謝。

原文 : 昨日初寒,甚覺嚴冽,正無可以為御,不意烏玉之惠。誠謂大旱而有甘霖之施也,其感何可量耶。竢稍和當躬謝於堂下。不次。允明頓首。殿撰九疇親家先生侍史。敬餘。

項元泣 《與項元汴書》

請公子吃餅

文中的禪堂,可能是項元泣時常吟詠的「真如禪房」。項元泣與靜齋集於禪房時,請三弟來一同吃餅,元泣說:「即至為妙!」要是晚來,餅大概就被吃完了。

原文 : 適同施靜齋過禪堂,丹峰欲請同敢餅。即至為妙。三弟,泣拜。

蔡羽《與某人書》

蔡羽請文徵明設計園林
 

蔡羽想為父親蔡滂所建置的園林向文徵明求圖,但因手邊沒有好絹,想向對方請求。找到絹後和箋札、牙圖書和川扇一同送至文徵明處。

原文 :湖差後,想得歸。僕有所託,先人號橘洲,將置一卷,求圖于衡山。此處絹不佳,煩尋一段。酬賈仍仗專坐其館,請之而來必妙。大約如王元寀〈槐莊圖〉,想無厚薄也。捲成當圖報。外,箋札一封、牙圖書、川扇各一,敢煩左右附至衡山館。不具。蔡羽頓首。八月十二日。涵虛石先生。外,糖果奉山房,乞與武溪共之。

王寵《與衡山(文徵明)書》

王寵約了文徵明去雅集

此札寫給文徵明,內容為邀約文徵明一同拜訪友人顧蘭(文徵明的摯友)。

原文 : 風雨久滯湖上,即刻始歸,欲擬十三日奉陪吾丈過春潛處,如何如何。或先發使者,一期後早伺候門下。若雨又不果,再約。寵頓首再拜,衡山二丈先生執事。

孔尚任 《與西園(孔貞燦)書》

桃花扇的作者為何苦甚!  苦甚!

此信寫給孔貞燦,字用晦,又字桓三,號西園,四氏學學錄,為孔尚任的族叔,著有《西園集》。四氏學,乃中國專為孔、顏、曾、孟四氏而設立的廟學機構,孔貞燦曾於康熙六年至十年任職於四氏學,孔尚任曾在四氏學中隨他讀書。孔貞燦不僅是孔尚任的老師,在孔尚任罷官歸裡後,兩人時常詩酒往來。孔貞燦家貲豐厚,學者認為現今流傳的《桃花扇傳奇》西園本即可能是孔貞燦出資刊行的。

原文 :空齋無事,日費筆墨,代不知誰何之氏,申慶唁,不喜而笑,不悲而哭,此種債負,更劇於催租吏,苦甚、苦甚。小屏借光,尚未拜乞,忽接《煙雲》,頓開俗目,再讀銘言,益增赧汗,窮簷冷日。賜我三春之暉,無以圖報,有仝草之心。容面白不一。上西園老師主盟。期宗門生尚任拜復。

王鐸 《與柱國六翁(侯恂)書》

王鐸也覺得米太貴

王鐸與侯恂、侯恪兄弟交善,有通家之好。王鐸初登官場,乃因侯恪之薦得以被選為庶吉士入館。王鐸先向侯恂表示卜居長安大不易,爾後自嘲因百無一長,只能空隨行隊,於政事毫無用處。至於侯恂問及求字之事,王鐸客氣地表示當另外奉上。

王鐸早年書蹟世不多見,此札書寫於綾本上,尤為難得。

原文 :臺下更有以鑄我耶?長安米價日沸,曲突煙清,幽書屋潤,雖消遣歲月,人事馳騎,實(點去)宵聽噪筵,煤氣雜來,良荒神況。非有臺下之知,有不皮相鐸為。

展名 :「頓首・明朝的來信」明代名人尺牘特展

展期 : 2017年3月24日(五) - 5月26日(五)

地址 :臺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二段222號六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看看古人的書信都是怎樣的,文徵明《與子籲(周復俊)書》
    明代的尺牘就是書信,那優美典雅的數行墨跡,可以傳達出深厚的情意和豐富的思想。而文人生活最直接的史料其實來自於尺牘,尺牘所談多為生活中的交遊、文學、書畫創作、出版、飲食、官場文化等。其涉及的範圍廣大,內容真實,文辭、書法更是自然而率真,可謂大觀。 文徵明要誰千萬自愛?
  • 文徵明習字,一絲不苟
    文徵明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傑出畫家、書法家、道家、文學家。《文徵明習字》出自《書林記事》,記敘了「吳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勤學苦練、堅持不懈、一絲不苟練習書法的故事,告誡我們如果做事半途而廢,最終只能一事無成,只有腳踏實地,堅持不懈才能成功。
  •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傑出畫家、書法家、文學家,世稱「文衡山」,也是「四絕」的全才,在畫史上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留有著作《甫田集》。
  • 文徵明行書:平和簡淡、溫文爾雅
    文徵明,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真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明 文徵明 《歸去來兮辭》文徵明身處明代由昇平向衰退轉折的階段,在這一社會背景下,文學、藝術等都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文徵明仕途多舛,年輕時也曾參加過科舉考試,希望入仕為官有所作為。
  • 文徵明「吳門風雅」到廬陽:安徽無錫合展文氏一門書畫
    此次展覽遴選兩院館藏文徵明及其文氏一門書畫精品31件(套)。其中,無錫博物院館藏的文徵明《綠蔭草堂圖軸》、《蕉石鳴琴圖》,安徽博物院館藏的文徵明《木涇幽居圖》都出現在展廳中。展覽在內容上重點展示文氏一門的書畫藝術特徵;在形式上側面營造氛圍,展示備受江南文人雅士所推崇的「吳趣」生活狀態。
  • 國際博物館日|文徵明巨幅《五瑞圖》僅展三日,曬寶也是雅集
    「5·18國際博物館日」之際,上海劉海粟美術館推出國際博物館日特別策劃項目,難得展出了一件館藏高近1.89米的巨幅文徵明《五瑞圖》,而且僅在5月17日至19日展出三天。這三天裡,圍繞這件館藏作品,同步開啟名為「存天雅集·博物賞識」系列的線上直播與線下雅集。
  • 明代「書齋山水」:唐寅和文徵明的部分作品欣賞
    明 唐寅 貞壽堂圖唐寅和文徵明則將明 文徵明 深翠軒圖 78.2cm 23.8cm 1518年 故宮博物院藏而《事茗圖》之構圖頗似《貞壽堂圖》,同樣將書齋置於畫面左側由溪水、山石、松竹等隔出的空間,右側則畫出小橋和策杖過橋的訪客以及抱琴童子。畫中主要繪出三間屋室,兩間平行,一間垂直於畫面。
  • 文徵明:山水畫集
    文徵明文壁( 1470年一1559年),字徵明。中年後以字行,更字徵仲,號 衡山居士、停雲生,祖籍湖廣衡陽。直隸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與唐寅、沈周、仇英合稱為「明四家」(亦稱「吳門四家」或「吳門四傑」) ;並與唐寅、祝允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晚年與老師沈周並駕齊驅,繼沈周之後成為吳派領袖。從正德到嘉靖年間,據《吳門畫史》一書統計,吳派畫家共有876人,人材濟濟。但在當時,出類拔萃,聲名顯赫,唯有沈周、文徵明等一些人。
  • 閒來松間坐:文徵明繪畫中的「人居意境」
    2020年,是文徵明誕辰550周年。東京國立博物館聯合臺東區立書道博物館舉辦展覽來紀念這位中國美術史上的藝術大家。受到新冠肺炎的影響,儘管無法前往一睹文徵明的藝術風採,但從他的繪畫和詩文中,卻勾勒出500年前明代文人的「朋友圈」和他個人所嚮往的「人居意境」。
  • 祝允明、文徵明的大字書與大幅式創作
    祝、文大量的行草墨跡中, 有許多大幅長卷和豎軸, 並且字有越寫越大的趨勢。這類作品中祝允明以草書為主, 在對宋人的取法上, 黃庭堅筆意居多, 或可見米芾筆意之流露;文徵明則忠實於黃體大行書, 取法蘇字則難得一見。
  • 明代大書法家文徵明,行書《蘭亭序》欣賞,行雲流水,自然遒勁
    明代第一大書法家文徵明行書《蘭亭序》欣賞:書者介紹: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漢族,長 州(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宗成化六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曾官翰林待詔。
  • 明代畫苑奇才沈周,文徵明:我家沈先生不是凡人,是神仙中人
    他身上還有一些細節,也比如那身綠袍上的圖案是中國式山水畫,左胸上的幾行詩文,仔細看,可以看到那是他的弟子文徵明給他題寫的。沈周(1427—1509年),字啟南,晚號白石翁,世代隱居吳門,開創了「吳派」畫風,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吳門四家」。
  • 文徵明:他的畫中,只有閒適的小人兒,在山水間逛吃逛吃
    郭靖有個同年生的髮小楊康,文徵明就有個同年生的髮小唐寅。楊康聰明得不得了對吧。唐寅也是那種聰明得氣死人的小孩。平時貪玩不做作業,一旦正經考起試來,就是學霸。他16歲就考中蘇州府秀才第一名,四海轟動,29歲又考中應天府舉人第一名(解元),讓人覺得,過完年中狀元簡直是分分鐘的事。
  • 沈周、文徵明合作《溪山長卷》流傳軼事述
    (1368-1580)之「第六章文徵明及其追隨者:十六世紀的吳派」一文(見北京三聯書店版2009年8月版P235)中言:從1480年代晚期開始,文徵明也開始追隨沈周學畫。)人,居江蘇長洲(今蘇州),文徵明外甥。
  • 「心師造化」裡的文徵明周之冕惲壽平,常熟博物館展明清繪畫
    明代畫家作品凡數十家,其中主要作者有陶成、文徵明、陸治、周之冕、蔣山卿、趙左、程嘉燧、袁尚統、歸昌世、宋珏、張維、楊廷樞、來周、吳偉業、劉原起、王琳、孫杕 、陳鐸等。清代的常熟,文風日盛,藏家倍增,隨著以王翬為代表「虞山畫派」的崛起,常熟繪事進入了自元代以來的又一高峰期,給後人留下了大量的藝術作品。
  • 上海博物館直播「江南春」,鏡頭下欣賞王羲之、文徵明精品
    直播鏡頭中的文徵明繪《江南春詞意圖卷》重點展品迭出展現繁華富庶江南在上博工藝研究部副研究館員谷嫻子的導覽下,首先來到的是展櫃前一件與王羲之相關的書法作品——北宋拓《淳化閣帖》。鏡頭對準的這一頁是宋拓本王羲之《行草書秋月帖頁》。
  • 文徵明89歲寫的《蘭亭序》,後人爭相模仿,卻沒人能超越他
    他們模仿《蘭亭序》有一種非常強的個性在裡面能體現出來,比如下面這一版本的《蘭亭序》,它是出自明代文徵明之手。據查證,文徵明寫的這一個 《書蘭亭序》如今已經被某博物館給珍藏著,也成為了後人爭相模仿的對象。但不管後人怎麼模仿,文徵明這一版本的《蘭亭序》是最強的存在,不管是從哪一個方面來講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 文徵明89歲時的一幅字,此作真是「人書俱老」,可惜流傳到美國
    「人書懼老」一詞最早出現在唐朝孫過庭的《書譜》中:若思通楷則,少不如老;學成規矩,老不如少……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懼老。而在書法史上,「人書懼老」的代表莫過於明朝的一代宗師文徵明了,文氏到了90歲仍然執筆寫字,寫起蠅頭小楷絲毫不含糊。
  • 臺北故宮新展:從郭熙到文徵明 看中國傳統繪畫如何發展?
    第一期展品包括傳郭熙《寒林圖》、吳鎮 《篔簹清影圖》、文徵明《千巖競秀》軸等繪畫作品和王羲之 《孝女曹娥碑》、黃庭堅《致齊君尺牘》等書法作品。本展意在透過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曆代書畫,系統性地介紹繪畫與書法的發展脈絡。
  • 文徵明行書《秋聲賦》太美了!
    文徵明被列為明朝四大才子之一,文、詩、書和畫無一不精絕,而單憑書法就可以稱霸整個中國書法界,他能夠書寫書法諸體,並且樣樣都是拿手好戲,最為精到的是小楷和行書,此帖是文徵明的行書作品《秋聲賦》。《秋聲賦》是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的辭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