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直播「江南春」,鏡頭下欣賞王羲之、文徵明精品

2020-12-20 齊魯壹點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日,備受關注的上海博物館年度大展「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在今天中午採取時下最熱門的直播方式,提前劇透給觀眾。

此次展覽亮點和看點紛呈,跟隨著直播鏡頭,由上博工藝研究部副研究館員谷嫻子帶領導覽,深度解析了諸如宋拓本王羲之《行草書秋月帖頁》、文徵明《江南春詞意圖卷》、任薰《愙齋汲古圖卷》、《康熙南巡圖的粉本》、《姑蘇繁華圖》,以及南宋吉州窯木葉貼花盞、明代朱稚徵的「竹雕高士圖筆筒」、計元儒琴等重點展品。

跟隨著直播鏡頭的流轉,屏幕前的觀眾可以發現,「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的展覽框架已基本成形。展廳布置得曲徑通幽,廳內時而浮現的典型的江南建築剪影顯現出典雅精緻的江南韻味。

布展效果圖

在直播剛開始,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即通過一段視頻,來闡釋上博辦這個「江南文化藝術展」的初衷及意義。楊志剛表示,上博舉辦過諸如虞山畫派、婁東畫派、董其昌書畫藝術和青龍鎮考古,顧秀、竹刻等數10場與江南相關的特展。2018年上海市提出要全面打響紅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此次再度舉辦江南文化層面的專題展覽,意在弘揚文脈,助力發展。

據悉,本次江南文化藝術展將展出文物197件中,涵蓋玉器、青銅器、陶瓷器、書畫古籍、畫像磚、家具、印章、犀角器、竹木器、玻璃器等諸多的門類,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綜合性展覽。在內容策劃和展陳設計上也將努力突破時間脈絡,突破單一門類,側重文物闡釋,講好江南故事。

直播鏡頭中的文徵明繪《江南春詞意圖卷》

重點展品迭出展現繁華富庶江南

在上博工藝研究部副研究館員谷嫻子的導覽下,首先來到的是展櫃前一件與王羲之相關的書法作品——北宋拓《淳化閣帖》。鏡頭對準的這一頁是宋拓本王羲之《行草書秋月帖頁》。據講解專家谷嫻子介紹,這是王羲之寫給他友人的一封信,它起首的第一句「七月一日羲之白」,故而又叫《七月帖》。東晉的衣冠南渡對於江南文化發展是個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王羲之他的祖籍在琅琊,如今的山東臨沂市區,在南遷當中,他是從山東去到了江南,現在的浙江紹興地區。

「這封《七月帖》就是王羲之在紹興寫的。7月1日在古代的立法當中,它是立秋後的頭一天,文人墨客在這一天都會感時悲秋。王羲之也是這樣子的,從他裡面句子』忽然秋月,但有感嘆』中可以體會到。」至東晉以後,江南就變得與從前不同,人文薈萃,雅士代出。

宋拓本王羲之《行草書秋月帖頁》(又名《七月帖》)上海博物館藏

《行草書秋月帖頁》之後,鏡頭又引領來到《愙齋汲古圖卷》。據介紹,《愙齋汲古圖卷》分為上下兩卷,現在展出的是上卷。畫幅中央坐著的這位主角是吳大澂,吳湖帆的祖父,他是清代有名的金石家和收藏家,可以看到他和他的客人對坐交談,周邊環繞的全是他的珍藏。「吳大澂早年在西安買到了一件周代的鼎,釋讀出鼎上面有一個文字是「愙」,所以他把這個鼎叫做「愙」,自號「愙齋」,圖卷也因此得名《愙齋汲古圖卷》。」

鏡頭中的《愙齋汲古圖卷》

在古代的文人生活當中,文士時常在書齋裡面做一些很高雅的事情,寫字畫畫、鑑古藏珍都是重要的日常消遣。吳大澂過眼的文物珍品大概有上萬件,其中是以青銅和玉器為主的,《愙齋汲古圖卷》卷上面每件珍品他都有提名並做過考證的。 通過這幅畫卷,也反映了古代江南文士閒適雅逸的生活狀態。

任薰 愙齋集古圖卷(部分)

另一件描繪江南風景,反映江南生活的作品是明·文徵明繪《江南春詞意圖卷》。

直播過程中還邀請了電視節目主持人曹可凡、江南文化研究、上海史研究專家熊月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專職副主席任小文等嘉賓助陣,共同解析江南文化研究以及展覽背後隱藏的學術話題。

文徵明 《江南春詞意圖卷》(局部)

「這張畫非常的精巧,一條河流把整個畫面分成左右兩個部分,有挑著擔子趕路的人,亭中也有幾個非常閒適的人,想必是一些文人。河對岸是林木蔥蘢、屋舍儼然。整幅畫幅顯示出了江南的這種溫潤、秀美和閒適。」主持人說。

文徵明 《江南春詞意圖卷》(局部)

文徵明有粗筆跟細筆的兩種風格,今天的作品是他細筆的風格,主要來源於趙孟的小青綠,他還有粗筆來源於沈周和吳鎮的一些風格。文徵明的青綠山水比較淡雅,有別於宋代青綠山水的那種濃豔整個的畫面非常的活潑有生氣。

文徵明 《江南春詞意圖卷》(局部)

文徵明受元四家的影響很大,尤其是趙孟。後世的很多畫家都非常喜歡文徵明。「而且文徵明也比較長壽。在他去世前一年,我們看到他寫的小楷還是比較溫潤,工整。總體而言吳門四傑可以說是元四家一脈相承,但是又有自己的這種特色。」

文徵明 《江南春詞意圖卷》(局部)

這幅作品還值得一說的是它的詞意圖。「它的題跋沒有展示出來,實際上是根據倪雲林的《詞意圖》。倪雲林的詞相對來說比較憂傷和惆悵,因為中國文人在元代受到異族的壓迫之後,內心會有一些惆悵。可是在文徵明的畫裡頭完全看不到那種陰鬱和憂傷,有的是江南春天的那種生命的勃發,所以這張圖是非常典型的。」

吉州窯木葉貼花盞

直播當中,導覽專家還向觀眾詳細介紹了《康熙南巡圖的粉本》、《姑蘇繁華圖》等巨作。《康熙南巡圖的粉本》被陳列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進門的序廳,進來入口大家就會直接看到,這幅長卷本身有30多米長,可以說是一幅巨卷。歷史上康熙皇帝曾經6次南巡,他在第二次南巡結束之後,召集了很多江南的畫家來共同繪製當時的康熙南巡的盛典。

《康熙南巡圖》的定本一共有12卷,分散於世界各地 ,上博此次展出的是第7卷的粉本,表現的是從無錫到姑蘇的這一段。因為粉本它還只是一個比較概括式的稿本,所以上面的人物畫的比較粗,尤其是康熙南巡圖一定要有康熙的,可是在粉本裡面卻沒有康熙皇帝,只是用一個華蓋來示意它的位置。很可惜康熙南巡圖第7卷它的定本正本已經流散到海外去了,所以這一卷粉本就非常的珍貴,這次上博也是專門為它定製了一個展櫃,展出4米多,竭力呈現當時盛景。

清·徐揚《姑蘇繁華圖卷》(局部),遼寧博物館藏

江南的歷史有幾段非常重要,即以南京為中心的六朝時期,以杭州為中心的唐宋元時期,那以蘇州為中心的明清時期。展品《姑蘇繁華圖》稱為研究蘇州的百科全書。它表現的就是明清時期蘇州的城鎮風貌,有人細細的數過這上面的人、建築、橋梁,畫了1萬多個人,400多座橋。

「我想重點提一下的是這上面有200多塊商家的招牌,反映的是蘇州的當時的商品經濟的繁盛。」導覽專家說,「明清時期,這裡並不是政治的中心,所以它是以經濟和文化來吸引人,而且很重要的是招牌裡面很多店鋪,賣的不僅是江南本地的土產,還賣外地的一些名產,甚至還有海外的。」所謂「經濟繁榮之地必為文化繁榮之所」,通過這幅圖我們也可以想像得到,當時江南人的生活一定是相當富裕的。

展區的最後一部分則重點呈現上海。明清蘇州之後,說到江南,上海的地位非常重要。最後一個展區也是第一次嘗試將這麼多材質種類的東西放在一個中心櫃,包括書畫、印章、墨、硯臺,竹雕等。

明 朱稚徵 高士圖筆筒

展覽背後的江南意蘊

「江南」自古以來,不僅是一個自然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文化和社會的概念。早先,在漢代人的概念中,江南地域十分寬廣,今天的湖北南部和整個湖南都能被稱為江南。

而後唐人劃天下為十道,其中「江南道」為長江以南,自湖南西部以東直至海濱的廣大地區。但實際上,唐代的「江南」常常超出這一範圍,韓愈「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之八九」,將江南的概念擴大到了江淮以南、南嶺以北的整個東南地區。

待到明清時期,「江南」行政概念逐漸弱化,經濟意義上的「江南」越來越明確,專指傳統的浙西、吳或三吳地區。這些地區的經濟遙遙領先於全國其他地區,且備受國家依重。江南,也成了人們心中富饒美麗、如詩如畫的「天堂」。

顧繡三酸圖鏡片

據介紹,此次展覽從2018年6月就開始籌備,除了館內的文物專家,還有館外的學術顧問,其中熊月之就是顧問之一,本次直播他也來到現場,與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專職副主席任小文進行對談。

相關焦點

  • 89歲文徵明寫完此書法,安靜離開世界!如今成臺北博物館鎮館之寶
    今天小七為大家介紹的這位書法名家叫文徵明,他是明朝有名的書法家、繪畫家,文徵明的才華非常的高,因為精通詩、文、書、畫,所以也被後人稱為是「四絕」全才,可見文徵明的才華也是非常的高,今天小七為大家介紹的這幅書法作品可以說是非常的珍貴,是文徵明89歲所寫的生前最後一幅書法作品叫《獨樂園記》,這幅書法作品非常的珍貴,如今被珍藏在了臺北故宮博物館,成為了鎮館之寶。
  • 文徵明行書:平和簡淡、溫文爾雅
    明 文徵明 《歸去來兮辭》文徵明身處明代由昇平向衰退轉折的階段,在這一社會背景下,文學、藝術等都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文徵明仕途多舛,年輕時也曾參加過科舉考試,希望入仕為官有所作為。明 文徵明 《新燕篇》局部文徵明行書書作甚多,總體風格清雅、純正、醇和,具有文人士氣和隱逸之風。
  • 國際博物館日|文徵明巨幅《五瑞圖》僅展三日,曬寶也是雅集
    「5·18國際博物館日」之際,上海劉海粟美術館推出國際博物館日特別策劃項目,難得展出了一件館藏高近1.89米的巨幅文徵明《五瑞圖》,而且僅在5月17日至19日展出三天。這三天裡,圍繞這件館藏作品,同步開啟名為「存天雅集·博物賞識」系列的線上直播與線下雅集。
  • 文徵明小楷長卷《老子列傳》和《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文徵明的小楷書法作品,有不少可以稱得上是長篇巨製。不僅僅是已經介紹過的《落花詩冊》和《盤谷敘》,還有《老子列傳》、《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等等。今天就來說說文徵明的小楷《老子列傳》和《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這兩件是合冊,紙本,現藏於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印製出版的時候,這兩件也經常出現在同一本集子裡。長卷的首頁為工筆水墨老子像,題有一行蠅頭小楷:「長洲文徵明寫像。」是文徵明親手繪製的老子像。
  • 文徵明:山水畫集
    文徵明文壁( 1470年一1559年),字徵明。中年後以字行,更字徵仲,號 衡山居士、停雲生,祖籍湖廣衡陽。今天給大家碼一個文徵明的山水畫合集。《古木寒泉圖軸》遼寧省博物館藏《松石高士圖》天津博物館藏《吳中勝概圖全卷》圖片過長,請橫屏欣賞
  • 「心師造化」裡的文徵明周之冕惲壽平,常熟博物館展明清繪畫
    文徵明早期山水畫作、清代惲壽平《書畫合裝卷》、清代王翬《仿古山水冊頁》……這些或首次呈現,或十分罕見的國家級文物,伴隨著1月21日在常熟博物館D2書畫廳開幕的「心師造化——常熟博物館藏傳統繪畫精品展」,與觀眾見面。
  • 文徵明「吳門風雅」到廬陽:安徽無錫合展文氏一門書畫
    此次展覽遴選兩院館藏文徵明及其文氏一門書畫精品31件(套)。其中,無錫博物院館藏的文徵明《綠蔭草堂圖軸》、《蕉石鳴琴圖》,安徽博物院館藏的文徵明《木涇幽居圖》都出現在展廳中。展覽在內容上重點展示文氏一門的書畫藝術特徵;在形式上側面營造氛圍,展示備受江南文人雅士所推崇的「吳趣」生活狀態。
  • 沈周、文徵明合作《溪山長卷》流傳軼事述
    《溪山長卷》為沈、文合作之畫,主筆則為沈周。見到畫中文徵明之題識,方明白高先生是見到過此畫的,這幅畫目前收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人,居江蘇長洲(今蘇州),文徵明外甥。得外家指授,書、畫、詩、文俱精妙。從文徵明的題識來看,此人當為《溪山長卷》的首任收藏者,然此一層親戚關係,怕尚不能讓文徵明作「貂尾續」之事。沈、文兩人之師生情誼及文徵明對業師畫風之了解,才是其完成沈周未竟之作的根本動因。文徵明《甫田集》(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影印出版文淵閣本《四庫全書》集部)卷四《處士沈公周》一詩云:東南有一士,蘭帶芙蓉裳。
  • 文徵明、朱耷等60餘件精品花鳥畫作亮相國家典籍博物館
    觀眾觀賞「群鴻戲海圖」及小動畫 應妮 攝 中新網北京9月30日電 (記者 應妮)精選自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博物館)的60餘件精品花鳥題材繪畫藏品
  • 文徵明晚年「大收放」,仿黃庭堅大字行楷書
    文徵明的行書大致可分兩大類風格:一是以王羲之《聖教序》筆意為主所寫的行書小品;一是以黃庭堅筆意書寫的大行楷。 書法密碼微店 黃庭堅大字取法《瘞鶴銘》,欹側宕逸,不失法度。
  • 【保利拍賣2020秋拍】文徵明丨微至妙處 師心自詣
    文徵明大字行書大致有兩種,一種是以學黃庭堅大字風格,長槍大戟,縱橫捭闔;一種是以其行書風格的放大化,整飭妍美,瀟灑流暢,此種風格並不常見於手卷這種形式,而多見於立軸式樣。與本捲風格較為近似的可參見首都博物館所藏文徵明《草書五律詩軸》、上海博物館藏其《行書五古詩軸》,無錫市博物館藏其《行書七言詩軸》、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藏其《行書七律詩軸》,上海市文物商店藏其《行書五言詩軸》等。
  • 臺北故宮新展:從郭熙到文徵明 看中國傳統繪畫如何發展?
    第一期展品包括傳郭熙《寒林圖》、吳鎮 《篔簹清影圖》、文徵明《千巖競秀》軸等繪畫作品和王羲之 《孝女曹娥碑》、黃庭堅《致齊君尺牘》等書法作品。本展意在透過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曆代書畫,系統性地介紹繪畫與書法的發展脈絡。
  • 一輪圓月曾喚起沈周的畫,文徵明的詩,與豐子愷的夢
    此作今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馬遠 《月下觀梅圖》明 沈周 《有竹莊中秋賞月圖卷》畫面描繪的是沈周(1427~1509)在其居所「有竹莊」內的平安亭與友人中秋飲酒賞月時的情景。 「少時不辯中秋月,視與常時無各別。老人偏與月相戀,戀月還應戀佳節。老人能得㡬中龝,信是流光不可留。
  • 文徵明習字,一絲不苟
    文徵明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傑出畫家、書法家、道家、文學家。吳中四才子文徵明是怎麼取得這麼大的成就的?《文徵明習字》給了我們答案。《文徵明習字》出自《書林記事》,記敘了「吳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勤學苦練、堅持不懈、一絲不苟練習書法的故事,告誡我們如果做事半途而廢,最終只能一事無成,只有腳踏實地,堅持不懈才能成功。
  • 明代「書齋山水」:唐寅和文徵明的部分作品欣賞
    明 唐寅 貞壽堂圖唐寅和文徵明則將『書齋山水』推至高峰並完善了其程式語言。明 唐寅 虛亭聽竹圖文徵明『書齋山水』的數量,在『吳門畫派』中首屈一指。明 文徵明 樓居圖 45.7cm 95.2cm 1543年 美國樂藝齋藏(五)《高人名園圖》,一五二四年作,立軸。書齋兩間,堂中方桌上置花瓶,供有紅花數枝。主人倚桌而坐,童子立侍。
  • 蒼潤淡泊,松秀雅逸,文徵明作品賞析
    文徵明為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賢德而聘請他,文徵明託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為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詔。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為藩王、中官作畫,任官不久便辭官歸鄉。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
  • 閒來松間坐:文徵明繪畫中的「人居意境」
    2020年,是文徵明誕辰550周年。東京國立博物館聯合臺東區立書道博物館舉辦展覽來紀念這位中國美術史上的藝術大家。受到新冠肺炎的影響,儘管無法前往一睹文徵明的藝術風採,但從他的繪畫和詩文中,卻勾勒出500年前明代文人的「朋友圈」和他個人所嚮往的「人居意境」。
  • 上海博物館「江南文化藝術展」開幕
    東晉王羲之 行草書秋月帖頁 宋拓本 上海博物館藏第二版塊名為「安禮達生——何妨吟嘯且徐行」,由「五禮」入手,以良渚文化鳥紋玉璧、無錫鴻山越國貴族墓地出土原始瓷仿青銅器、三國•吳朱然墓出土宮闈宴樂圖漆案、西晉青釉堆塑樓閣飛鳥人物紋罐、南宋「三金」等,表現江南「倉稟實而知禮節」......
  • 聽見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王羲之《行草書秋月帖》
    央廣網上海7月14日報導(記者周洪 林馥榆)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朝花夕拾》報導,前兩天,我們走近了「書聖」王羲之因為肚子痛,無法赴約而寫下的「請假條」《上虞帖》。今天,我們再次跟著總臺央廣記者周洪、林馥榆走進上海博物館,走近出自王羲之的另一件鎮館之寶《行草書秋月帖》,聽聽他和江南的故事。
  • 海外藏畫:文徵明《高士隱居圖軸》
    文徵明《高士隱居圖軸》,紙本設色,縱95.3,橫45.7 cm,現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文徵明在中國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一起,並稱為「吳門畫派」。他對吳門畫派的產生、形成與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是代表著一個時代的卓越的藝術大師。他對近現代山水畫的發展,無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全得益於其獨特的筆墨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