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89歲寫的《蘭亭序》,後人爭相模仿,卻沒人能超越他

2020-12-20 釋墨軒文化小天地

自古寫《蘭亭序》的名家眾多,每一個人寫《蘭亭序》都是為了抒發自己內心裡對於書法的一種情感,當然也有挑戰與超越別人的存在。

但在古人的眾多版本《蘭亭序》之中,真正被大家認可,或者是稱為模仿《蘭亭序》最好的仍舊還是那些古代的文化人。他們模仿《蘭亭序》有一種非常強的個性在裡面能體現出來,比如下面這一版本的《蘭亭序》,它是出自明代文徵明之手。

據查證,文徵明寫的這一個 《書蘭亭序》如今已經被某博物館給珍藏著,也成為了後人爭相模仿的對象。但不管後人怎麼模仿,文徵明這一版本的《蘭亭序》是最強的存在,不管是從哪一個方面來講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文徵明這一版本的文徵明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筆意連綿,看得出當時的他完全是照著自己筆下隨意的書寫之風進行的。

很多專業的評判書法家都認為文徵明這一書是記錄於他89歲的高齡,也正因為他高齡所作,所以這一版本的書後人無法超越。

古人的書法用意講究一種情緒的抒發,這一點就應證了前面所提到的一點。大家可以試想一下,89歲的老爺子拿起筆難道是為了別的什麼?到達他這一個年紀,提筆舞墨一定是為了抒發自己內心對於蘭亭序的喜愛。

當一個興趣保持到接近90歲,文徵明筆下的《蘭亭序》自然有著屬於它不一樣的特點,首先就是結字方面是達到了無可挑剔的狀態,而且章法與用筆也是超過了一般書法大師。筆法方面是可以用內斂又含蓄表達,既沒有那一種衝勁,但又保持著自己圓潤而且筆挺 的書法特色。

另外筆法的間架也是相當的縝密,這對於一個89歲的文徵明來講,這一書法特色是最難得的。很多人練習書法一輩子,結果隨著年齡的增長越寫越亂,甚至可以肆意到狂草的階段。

但文徵明的這一則《蘭亭序》不同,筆意連綿又沒有刻意的壓筆,尤其是連筆的處理非常自然,所以寫出來的作品是生動又有動感,難道大家都說他的《蘭亭序》厲害,一般的模仿者學不來。

相關焦點

  • 89歲文徵明寫完此書法,安靜離開世界!如今成臺北博物館鎮館之寶
    要問各位書法愛好者最喜歡哪一位書法名家,很多網友會想到書聖王羲之,他的代表作《蘭亭序》讓後人稱讚,還有的網友喜歡楷書鼻祖鍾繇,鍾繇創作的楷書也成為了一種經典的字體,看到這些古代的書法名家以後大家是不是也非常的自豪呢?
  • 書壇頂級高手臨摹《蘭亭序》,惟妙惟肖,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原帖!
    《蘭亭序》作為「天下第一行書」,筆法可謂出神入化,連王羲之都無法復原,更是令後人崇拜不已,無數人加以臨摹,可惜無一人能超越,能得其精髓之一者,便可開宗立派,自成一家。文徵明臨《蘭亭序》單字放大文徵明,明代書法的代表人物,其天資一般,靠個人勤奮成為一代宗師的,估計也就他一人!他逝世時89歲,仍然端坐在桌案前,真可謂:生命不息,揮毫不止!
  • 明代大書法家文徵明,行書《蘭亭序》欣賞,行雲流水,自然遒勁
    紙是書法學習和創作必不可少的工具,能用於毛筆練習書法的紙有毛邊紙、宣紙、元書紙等。初學書法宜用毛邊紙、元書紙,有一定成績後再用宣紙。毛邊紙是江西出產的竹紙,紙質細膩,薄而鬆軟,呈淡黃色,沒有抗水性能,託墨吸水性能好,既適於寫字,又可用於印製古籍。
  • 文徵明89歲時的一幅字,此作真是「人書俱老」,可惜流傳到美國
    「人書懼老」一詞最早出現在唐朝孫過庭的《書譜》中:若思通楷則,少不如老;學成規矩,老不如少……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懼老。而在書法史上,「人書懼老」的代表莫過於明朝的一代宗師文徵明了,文氏到了90歲仍然執筆寫字,寫起蠅頭小楷絲毫不含糊。
  • 文徵明習字,一絲不苟
    文徵明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傑出畫家、書法家、道家、文學家。《文徵明習字》是這樣描寫文徵明的刻苦練字精神的: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未嘗苟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 文徵明行書:平和簡淡、溫文爾雅
    明 文徵明 《蘭亭修禊圖》文氏受薦入仕期間,因為博學多才、人品高尚,在翰林院一直備受尊重,像楊慎、黃佐、薛蕙等人均對他特別愛戴。他晚年居家授徒,弟子眾多,加之文氏後裔皆擅文藝,繼承家風,使文家筆法風靡一時,對後世的影響深遠綿長。文徵明為明代書家之中的佼佼者,兼擅楷書、行書、草書。他大量臨寫宋元乃至晉唐的書跡,加之其平生仰慕趙松雪,深諳其筆法特色,繼而成為趙孟之後又一位集書法之大成者。
  • 70後作家旅遊時,模仿王羲之寫了篇《仿蘭亭集序》,水平如何?
    1667年前,紹興城外會稽山上的蘭亭裡,來了一群的文化名人,其中包括謝安、孫綽、王羲之等,共41人。以現代的話來說,這就是一場文化界、書畫界的共同舉辦的「會稽山論劍」。 席間,大家飲酒賦詩,對天下事各抒己見,好不熱鬧。最後,此次盛會的召集人王羲之寫了一篇名為《蘭亭集序》的文章。
  • 王羲之《平安帖》拍出3億,一字七百多萬 ,《蘭亭序》能賣多少?
    相信王羲之大家都認識,他的巔峰之作,《蘭亭集序》至今仍然下落不明,有部分專家學者認為在乾陵,至於是真是假無人能知。今天要說的是他的另一幅畫作,行書《平安帖》,亦稱《修載帖》,與《何如帖》、《奉橘帖》兩帖連為一紙,也稱「平安三帖」。三帖縱24.7釐米,橫46.8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王羲之《蘭亭集序》:寫聚會及人物情態,啟發了後人對人生的思考
    帶著酒盞的荷葉順水而下,圍著蘭亭打轉,在誰那裡駐足,誰就要將酒杯拿起來賦詩一首,對不上來便要將杯中的酒喝掉。這個主意既能讓大家喝到美酒,又能賦詩,絕妙有趣,所有的人都興致勃勃地參加進來天朗氣清,風和日麗,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環境中,即便耳邊沒有天籟之樂,能夠和好友們一起昌言無忌,舉杯高歌已是人生樂事一件,所求不多了。
  • 文徵明:他的畫中,只有閒適的小人兒,在山水間逛吃逛吃
    所有曾經笑他笨、懷疑他智障的人都沒熬過他……壹我年少時看《射鵰英雄傳》,有時候忍不住疑心,金庸寫郭靖這個人,是不是照著文徵明的模子套出來的。他們都很笨。郭靖6歲才會說話對不對?文徵明比他還猛。書上說文徵明2歲不會說話,6歲站立不穩,8、9歲了還口齒不清,11歲才學會好好說話……——一個官宦人家的孩子啊,駱賓王7歲就會寫「鵝鵝鵝」了啊,孔文舉10歲就懟死大夫陳韙了啊。26歲開始,文徵明去參加「歲考」,一直考,考到53歲,整整27年啊,交過10次答卷,一次也沒考上,一直都是個秀才身。
  • 八大名家臨摹《蘭亭集序》,賞心悅目,各領風騷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提到書聖王羲之的大作《蘭亭集序》,這幅天下第一行書,一千多年來無不讓各路的書法家、愛好者心折讚嘆。雖至今未見真跡,但卻絲毫不影響歷代名家對其的追捧,千百年來,無數名家紛紛臨摹《蘭亭集序》,並以此為榮。
  • 《蘭亭序》的秘密
    也許,它就是那封從未被人注意過的召集書。  那年,時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的王羲之,在蘭亭搞了一次上巳節的雅集。  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書童將斟酒的羽觴放入溪中,讓其順流而下,若觴在誰的面前停住了,誰就得賦詩,若不能,就罰酒三杯。  坐在這曲水旁邊流觴的,共有四十多人。他們寫了三十七首詩,編成《蘭亭詩集》,它的序,被稱為《蘭亭序》。
  • 1666年前的蘭亭雅集上,王羲之根本沒寫《蘭亭序》!
    1666年前的三月初三,王羲之在蘭亭組織了一場修禊聚會,此次聚會不僅僅因為有二十六人作了詩,更因為有了王羲之當天所寫的序 —— 《臨河敘》,使這場聚會名揚天下,古今嚮往。沒想到,半路殺出來了一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蘭亭序》取代《臨河敘》的位子,成了王羲之在當天所作的序。這種「奪位」,人們還認可了!
  • 《蘭亭序》真是王羲之寫的嗎?為何有這麼多人懷疑?
    王羲之被稱為「書聖」,他最負盛名的作品《蘭亭集序》被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但是,《蘭亭集序》卻不斷被懷疑為後人偽作。一個朋友就認為王羲之現存的大部分字帖都是縱勢,但《蘭亭序》是「橫勢」,兩者存在矛盾。
  • 明代畫苑奇才沈周,文徵明:我家沈先生不是凡人,是神仙中人
    他身上還有一些細節,也比如那身綠袍上的圖案是中國式山水畫,左胸上的幾行詩文,仔細看,可以看到那是他的弟子文徵明給他題寫的。沈周(1427—1509年),字啟南,晚號白石翁,世代隱居吳門,開創了「吳派」畫風,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吳門四家」。
  • 《蘭亭集序》仿寫《金谷詩敘》?我給你答案!
    《蘭亭集序》文學的成就像一座無人能攀登上去的高山,書法上的成就像雲彩般可望不可即。然而在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沒動筆前五十多年前就有人搞過類似的東西了。沒錯就是《金古詩敘》!就在這五十多年前的金谷留下了和《蘭亭集序》相似的《金谷詩敘》,這不是巧合是有點模仿的意思在裡面。
  • 周汝昌帶你深刻解讀《蘭亭序》,咱們重新認識一下《蘭亭序》
    就是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上巳諸名士勝流在山陰會稽的蘭亭舉行修禊的盛會(本為臨水洗滌垢穢與祓除不祥的古俗),眾人賦詩,合為一集,王羲之為之揮毫寫序,故具稱《蘭亭集序》,後省「集」字,成為《蘭亭序》——此本指文章,但因字出於書聖,又寫得特好,成為書法絕品,從這角度講,序稿就是習書的最高範本,因而稱之為「 蘭亭帖」,又有雅名謂之「禊帖」,從來珍為無上上品。
  • 《蘭亭序》背後的秘密(下)
    文徵明墨跡欣賞王羲之,字逸少,琅琊臨沂人,東晉時代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後任會稽內史,領右將軍,所以世稱王右軍。王羲之的書法,正書行草,無不精絕。《蘭亭集序》,亦名《蘭亭序》,載於《晉書-王羲之傳》。從永和九年開始,至今1700多年的歷史中,王羲之一直是中囯書法史中的靈魂人物,當然,在中國文學藝術史上,他也是位列峰巔的人物。王義之,首先是文學家,然後才是書法家。就憑《蘭亭序》324字,寫盡宇宙規律,生死之事,如果他不做書聖,誰還有資格做這個書聖呢?
  • 究竟有多少版《蘭亭序》?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官員,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每人作詩一首,王羲之為他們的詩文寫了序文。序文手稿被後人稱為《蘭亭序》。文中記敘了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了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蘭亭序》被稱為三大行書之首,王羲之當年47歲,是他的巔峰之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可惜原本已經失傳。
  • 文徵明行書《秋聲賦》太美了!
    文徵明被列為明朝四大才子之一,文、詩、書和畫無一不精絕,而單憑書法就可以稱霸整個中國書法界,他能夠書寫書法諸體,並且樣樣都是拿手好戲,最為精到的是小楷和行書,此帖是文徵明的行書作品《秋聲賦》。《秋聲賦》是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的辭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