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詢楷書《蘭亭序》 局部 |
原標題:究竟有多少版《蘭亭序》?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官員,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每人作詩一首,王羲之為他們的詩文寫了序文。序文手稿被後人稱為《蘭亭序》。文中記敘了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了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蘭亭序》被稱為三大行書之首,王羲之當年47歲,是他的巔峰之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可惜原本已經失傳。
據史書記載,在唐太宗遺詔中,明確要求將王羲之真跡《蘭亭序》陪葬。民間也有《蘭亭序》隨武則天陪葬一說。該真跡到底下落在哪,至今還是一個謎。
後人看到的《蘭亭序》均歷代的摹本、臨本,以及刻本。比較有名的《蘭亭》版本,有以下幾個:
一、開皇本。「開皇」為隋文帝年號,一種刻本為「開皇十三年」,另一種為「開皇十八年」。此刻本字跡臃腫,因未見於宋人著錄,後人疑是偽造。
二、神龍本。因帖前後印有「神龍」(唐中宗李顯年號)各半印得名。後人以此帖翻刻較多,故成一大體系。後經元代郭天錫以至清代翁方綱鑑定為唐馮承素摹本,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此帖於乾隆年間被刻於「蘭亭八柱」,列為第三柱。此帖為初唐墨跡,歷來很受推崇,尤其近年來經比較鑑定,多認為它是最接近真跡的,因此,身價尤高,學此本者眾多。
三、虞世南臨本。傳為初唐虞世南所臨墨跡。元文宗時張金界奴將其上貢,後被皇帝鈐以「天曆之寶」印,故又名「天曆本」。帖後還有宋高宗「紹興」年號印,於乾隆年間被刻於「蘭亭八柱」列為第一柱。人常慕其「第一柱」之名而學之。
四、褚遂良臨本。傳為初唐褚遂良所臨墨跡(列為「蘭亭八柱」第二柱),至明代被陳敬宗鑑定為「褚臨本」。因有的字筆法形態似宋代米元章,故又稱「米臨本」。
五、定武本。為石刻本。傳為初唐歐陽詢臨本,據載從五代石晉開始流傳(當時不作「定武」之稱),契丹耶律德光從中原得此,攜於真定。耶律德光死後,此石被棄山中,宋太宗趙光義年間被一位「李學究」所得。「李學究」死後,其子為還債取出,被定武太守宋景文收入公庫,因此得名。宋代熙寧年間,定武太守薛師正之子薛紹彭將原石損去「湍、流、帶、右、天」五字以區別於翻刻本。宋代大觀年間,原石被收入宣和殿。「定武本」於宋代最流行,翻刻最多。
六、玉枕本。傳為歐陽詢臨蠅頭小行楷,刻于禁中,可能是「定武本」的前身,又名「袖珍本」。又有賈秋壑以「定武本」縮寫成者。
七、穎上本。《思古齋黃庭蘭亭》中見,傳為「褚本」中最佳者,出於安徽穎上井中,又名「穎井本」。原缺數字,後有翻補,甚差。
八、黃絹本。亦稱「洛陽宮本」,帖中「領」上加了「山」,世稱「領字從山本」,傳為「褚本」(明王世貞藏)。也有說「黃絹本」與「領字從山本」不同,但同出於一個祖本或宋人「遊似本」。
九、陳鑑本。明代陳緝熙所收,並在前加一偽本。傳為「褚本」,陳緝熙好勾摹,多以此刻石。曾失15年後復得,故多刻之,共與好事者。
十、「定武」體系中其他本。如「國學本」「何氏東陽本」等都屬「定武」體系。「國學本」於明初由徐達從「天師庵」送至國子監,又稱「天師庵本」,比東陽何士英藏本為優。另有「榮芑本」,五字未損,僅遜「落水本」。
十一、《蘭亭八柱帖》。雜帖。清代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以《蘭亭序》臨摹本墨跡三種上石,共分八柱:第一柱為虞臨本(張金界奴本),第二柱為褚臨本,第三柱為馮摹本即神龍本。另外三柱為柳公權《蘭亭詩》三種。還有明代董其昌臨柳書《蘭亭詩》和乾隆臨董其昌本《蘭亭詩》共八卷刻於八柱之上,摹勒極為精美,傳本不多。「八柱」現在北京中山公園,已損。
十二、其他。此外據傳還有「洛陽本」「賜潘貴妃本」「薛稷本」「遊似本」「上黨本」「米氏本」「薛紹彭本」等等。歷代相傳的不同本子不下百餘種。
(王夢河整理)
(責編:魯婧、赫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