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志願者的幫助下,垃圾分類在很多居民小區已經有了很大進展,但許多大型商務綜合體中的垃圾分類成為難題。凱晨世貿中心的物業公司,在街道的幫助下,從去年11月份就引進具有專業資質的第三方企業,對全樓垃圾進行二次分揀。
經過專業人員的精細化分揀,每天不僅能從其他垃圾中分揀出700公斤可回收物,還能分出將近三分之一的廚餘垃圾直接堆肥……他們總結了半年多的經驗,可供推進商務樓宇垃圾分類借鑑。
回收企業工作人員對垃圾進行二次分揀
三成廚餘垃圾
直接堆肥
凱晨世貿中心屬於金融街街道,總建築面積19萬餘平方米,辦公區內進駐了中化集團等多家大型企業,也有餐廳、咖啡廳等多家餐飲單位,「不算訪客,每天樓內的員工就將近6000人。」凱晨世貿中心中化金茂物業員工何佳介紹。
這麼多的員工,每天產生的廚餘垃圾量自然不少,負責垃圾回收的北京必發世紀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經理呂宗武說,「整個大樓裡每天的廚餘垃圾都超過6噸。」大廈的地下一層去年翻新的垃圾分類平臺中,專門闢出了一個廚餘垃圾的存放間,一拉開這個門,一股冷氣撲面而來。
這股冷氣來自於對門的牆上開足馬力工作的兩個制冷機,轟鳴聲中,在室內面對面說話都得提高聲音才能聽見。記者穿著短袖長褲進去不到一分鐘,胳膊上就凍起了一層雞皮疙瘩。這是凱晨世貿中心去年對垃圾房進行改造時,專門增加的製冷設備,整個房間的溫度都保持在零攝氏度以下。
「因為廚餘垃圾每天只有一次清運時間,我們這裡是上午10點左右,很多廚餘垃圾都要在這裡存放十幾個小時。必須冷凍,才能避免腐爛,減少異味。」何佳說。低溫確實有效,整個屋內分兩側擺著幾十個廚餘垃圾桶,記者在其中停留了十幾分鐘,打開了好幾個垃圾桶的蓋子,整個過程中幾乎沒有聞到異味。
分兩側存放的廚餘垃圾桶也暗藏玄機。呂宗武打開了幾個廚餘垃圾桶的蓋子讓記者觀察兩邊的區別,一邊的桶中都是擇下來的生菜葉、菜根等生菜,另一邊的桶內則裝著剩飯剩菜。
「這是我們後廚分揀好的廚餘垃圾,把生菜和過油後的剩菜剩飯分開,減少後期資源損耗。」呂宗武介紹。之所以會進行這樣精細的分類,還是為了減少後期的資源浪費。因為生菜可以和園林垃圾一起直接堆肥,不需要再進行二次處理,而剩菜剩飯中的含鹽量和含油量比較高,必須經過脫鹽和脫油,然後才能發酵處理。「後期的處理是很複雜的,我們提前把這兩者分開,不僅可以做到廚餘垃圾減量,也能節省很多能源。」
而要做到生熟分開,其實並不需要太長時間。必發公司從去年11月份進駐凱晨世貿中心,在對後廚員工培訓後,在前期每天派出員工在這個門口「把守」,查驗之後才統一存放。「只用了不到10天時間,後廚就把分類做得特別好了。」
可以直接堆肥的廚餘垃圾比例挺高,每天都盯在現場的必發公司項目經理徐彥傑做過精細統計,「我們通常把生菜裝在240升的大垃圾桶裡,剩菜剩飯裝120升的小桶,每天廚餘垃圾要裝40多個綠桶,不需要二次處理的生菜能有十幾桶。」
每天「搶救」
700公斤回收物
在廚餘垃圾間旁邊,是面積大了一倍的垃圾分類操作間,正中間是長方形的超大分揀臺,這也是凱晨世貿中心物業為了做好垃圾分類而專門改造的。操作臺面高度1.1米左右,成年人在分揀垃圾的時候不需要彎腰,臺面的長度約10米,寬約3米,上面堆著五六個鼓鼓囊囊的黑色大垃圾袋。何佳表示,這些都是物業的保潔人員從樓內的其他垃圾桶中取出集中清運過來的。「每天午後都會產生600多袋這樣的垃圾,以前就是壓縮後直接扔掉。」
幾名必發公司的垃圾分類志願者正在拆分這些黑塑膠袋,進行集中二次分揀。這些袋中大部分都是橫七豎八堆放的、使用過的塑料餐盒。志願者將餐盒中的剩飯菜刮出倒入身邊的廚餘垃圾桶後,把餐盒集中摞在操作平臺上,不到半個小時就堆出了一尺多高。
「因為受疫情影響,還沒有開放堂食,員工午餐都是盒飯,每頓飯的塑料餐盒都得4000多份,兩餐加起來將近1萬個餐盒。」何佳給記者算了算帳。
「因為回收價值太低,用過的塑料餐盒,在多數社區都是做為其他垃圾直接廢棄的。以前我們也是這樣處理,但是在這個特殊時期裡,每天的餐盒實在太多,如果都不回收,我們覺得實在可惜。」公司為此專門調整了二次分類辦法,每天在凱晨世貿中心的垃圾分類志願者也從4人增加到7人,就為了對所有的其他垃圾都破袋後,再進行精細化二次專業分揀。
紙質外包裝、飲料瓶等都挑出來,用過的塑料餐盒清理出來,用高壓水槍集中衝洗後再統一存放。「這些餐盒分揀出來後,還得至少衝洗兩次,每天兩個尖峰時間段,我們7個人一起,也得大概兩個半小時才能收拾完。」徐彥傑說。
但是這種辛苦也會帶來讓志願者們滿意的回報——每天他們都能從這些垃圾中又分揀出200公斤左右的紙箱以及500多公斤低價值可回收物,「雖然都是低價值回收物,但是我們能找到下遊的接收點,能讓它們進入回收渠道。如果我們不分揀,這些東西也會被扔了,不僅這些資源被浪費了,後期垃圾處理的壓力也會增加。」
混裝垃圾
分揀率下降一半
根據呂宗武的介紹,這一個多月來,除了每天6噸的廚餘垃圾之外,整棟大樓每天還會產生10噸左右的其他垃圾,通過精細操作,每天從其他垃圾中能再「撈」回700多公斤的可回收物。粗略估算下來,目前從其他垃圾裡面分揀出10%左右的可回收物。
就在去年12月份,凱晨世貿中心剛剛聘用第三方企業進行垃圾分類二次處理時,這個比例還能達到20%甚至30%。分揀率下降了一半多,是不是意味著垃圾分類沒有堅持住,分揀工作退步了呢?
針對疑問,呂宗武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並且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分揀率這麼大幅度下降,不是我們後期不認真分類,而是很多人都主動提前做好分類了,不再混投混裝了。這個數字下降,其實是好事。」
這個判斷也有事實依據。在垃圾分類的操作間裡,圍繞著分揀臺邊上,堆放著好幾個長度一米左右、半米多深的整理筐,志願者從黑色大塑膠袋裡清出來飲料瓶、易拉罐、紙質外包裝等可回收物後,都分門別類地扔在這些筐裡。志願者從下午兩點左右開始進行集中分揀,到下午3點半左右時,午餐後收集上來的幾百袋黑色垃圾袋基本分揀完畢。單獨放在操作臺上的塑料餐盒已經堆出了好幾摞,每一摞都有一米多高,而這些整理筐裡裝的東西並不多,多數易拉罐在被挑出來扔到筐裡時並沒有被壓癟,也沒有裝滿一筐;飲料瓶也只有半筐,裝紙質外包裝的整理筐裡甚至只有淺淺的一層。
「我們剛進場的時候,每餐後清理處理的飲料瓶能裝好幾大筐。」呂宗武說,從其他垃圾分揀出來的可回收物變少,始於月初垃圾分類正式開始時。而且他也曾經對回收上來的飲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物做過統計,總量上與去年冬天時並沒有太多改變,從其他垃圾分揀出來的數量減少了,說明大家都直接投在可回收物垃圾箱袋裡了,仍在混裝的變成了少數。呂宗武正是基於這些數字給出了自己的推斷,「分揀率下降,說明每個人主動分類的意識提高了。」
「凱晨世貿中心是我們街道在商業樓宇推動垃圾分類的兩個試點之一,已經探索出了能滿足居民需求、符合街道特色、可複製可推廣的垃圾分類管理經驗」。金融街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科長楊坤介紹,街道下一步將在轄區的58座商務樓宇中推廣這些經驗,幫助商務樓宇從源頭上做好垃圾分類,「推動垃圾分類投放、源頭分揀的意識深入人心,有效實現轄區居民、白領從不會投到有序投放的轉變。」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