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二次分揀員:比氣溫更難忍受的是氣味!溼垃圾袋裡都是蟲...

2020-12-20 騰訊網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暑,也是上海今年的首個高溫日。

上午9點左右,垃圾分揀員王麗(化名)就已感受到了「蒸籠」模式的開啟。「雖然手機上顯示是30多度,但我感覺已經有40多度的樣子,實在是太熱了!」王麗一邊工作一邊這樣說到。

在撲面而來高溫下,垃圾分類二次分揀員顯得更加艱難——早出晚歸只為避開最熱時段,破袋時刺鼻的氣味能把人燻暈,果皮滋生的蟲子讓人觸目驚心……

每次分揀都會大汗淋漓

上午9點,長寧區虹橋中園小區北面的垃圾投放點顯得頗為「熱鬧」——幾位居民正掐著時間點急匆匆地趕來扔垃圾,保潔師傅在把其它投放點的垃圾運到這裡,垃圾分揀員則在賣力地將不同垃圾歸到對應桶裡。

王麗和她的丈夫負責小區的垃圾分揀工作。作為一名垃圾分揀員,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將居民投放過來的垃圾進行二次分揀,以確保這些垃圾達到收運的標準。

據王麗介紹,目前虹橋中園小區已嚴格實行垃圾定時定點投放,具體時間為上午7點到9點以及晚上6點半到8點半,小區共有南、北、中三個垃圾分類投放點,他們平時主要在北面的投放點對垃圾進行集中的二次分揀。

「每天6點多就要起來了,晚上經常要弄到10點、11點以後。」王麗表示,早出晚歸主要是由垃圾投放的時間點決定的,同時也是為了儘可能地避開高溫時段。不過,雖然上午和晚上的氣溫相對較低,但只要一幹活,整個人還是免不了出一身汗。

記者注意到,在進行垃圾二次分揀時,王麗主要待在垃圾箱房外的陰涼處,儘管如此,其工作的環境也很少有低於過30℃的——記者拿氣溫計實地測量,上午9點多的氣溫在31度左右,中午12點多的氣溫在35度左右,傍晚6點多的氣溫也還有32度左右。

在這樣的高溫下工作,稍微動幾下就能出一身汗。採訪中記者也看到,不管是忙於分揀垃圾的王麗也好,還是忙於收集垃圾的王麗丈夫也罷,每次工作時,他們都是一副大汗淋漓的樣子,辛苦程度可見一斑。

比氣溫更難忍受的是氣味

不過,對於王麗來說,最讓她難以忍受的並不是持續走高的氣溫,而是各種溼垃圾混雜在一起後產生的難聞的氣味,這種氣味在高溫作用下會變得更加刺鼻。

「這個臭味老遠就能聞到,如果靠近了聞,人都可能被燻暈。所以我說,他們保潔員做這個真的很不容易!」在現場,一位前來扔垃圾的阿姨這樣感嘆到。而記者也在現場看到,不少居民在傾倒溼垃圾時都是掩鼻捂口,倒完後馬上就離開。

作為垃圾分揀員的王麗則必須堅守在垃圾桶旁。

難聞是難聞,但工作還得做,不然臭氣會更加厲害,她這樣表示。令她感到欣慰的是,雖然垃圾桶散發出的臭氣讓大家「聞」而生畏,但大多數居民還是能夠做到自行破袋傾倒垃圾。

「偶爾是會遇到一些不肯破袋的情況,就直接把垃圾和袋子一股腦兒丟到桶裡,這其實會給我們增加很多麻煩。」王麗說,從垃圾桶裡把沒有破袋的垃圾翻出來重新破袋,就等於把垃圾又揮發了一遍,不僅分揀員難受,對居民自己也不好,希望居民能多一點理解。

垃圾袋裡都是蟲,看著挺嚇人

在進行垃圾二次分揀的過程中,垃圾分揀員難免會遇到一些觸目驚心的東西,比如爬滿「蛆蟲」的垃圾袋。王麗就遇到過。

王麗表示,入夏以後,果皮更加容易滋生果蠅,有些居民因為沒有及時扔掉家中果皮,導致果蠅幼蟲泛濫。而她所說的自己遇到過的「蛆蟲」,應該就是果蠅幼蟲。

「一般來說,只要居民及時扔掉就沒問題。如果扔晚了就很容易長這種蟲子。」王麗回憶道,她自己前幾天就從幹垃圾桶裡翻出了這樣一個垃圾袋,整個垃圾袋爬滿了一條條白色的小蟲子,「看著還挺嚇人的!」

事實上,在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如果當場「逮到」了扔垃圾的居民,王麗總不忘提醒對方一句:「注意及時扔垃圾!」因為她知道,像果皮這類的垃圾如果不及時扔掉,等到長蟲長蛆時,不僅會對居民自家的環境造成影響,也會給垃圾分類帶來很大的不便。

希望幹垃圾裡不再有其它垃圾

正如王麗所說,記者在一天的觀察中也發現,虹橋中園小區居民對於溼垃圾的分類處理的確已做得較好,一天下來很少有看到「亂扔」溼垃圾的情況,居民們基本都會按要求自行破袋傾倒溼垃圾。

目前,小區也在每個垃圾投放點都設置了洗手臺,供居民在傾倒垃圾後清潔雙手。王麗還希望小區能為居民增加一些破袋「神器」——此前她曾在網上看到其它小區有在使用一些破袋「神器」,感覺還挺實用的。「也是為了讓居民更方便嘛!」她說。

而相比於溼垃圾的分類,小區居民在對幹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進行分類時還做得不夠好,這是王麗的感受。如今她每天做得最多的工作並不是在溼垃圾上,而是在幹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上。

「很多人經常會把可回收物或者有害垃圾扔在幹垃圾桶裡,我都要一一挑出來。連一些可回收的瓶瓶罐罐都會扔錯!我覺得大家對可回收物、幹垃圾、有害垃圾好像還分不太清楚。」

王麗表示,她希望小區今後能夠加強對垃圾分類相關細節的進一步宣傳,讓居民不僅能做好溼垃圾的分類,也能做好其它幾種垃圾的分類。

「比如在投放點張貼一些清晰的圖示,告訴居民哪些是溼垃圾,哪些是幹垃圾,哪些是可回收物,哪些是有害垃圾。只有居民這第一道程序做好了,我們的工作量才能真正減少。」王麗說。

相關焦點

  • 「二次分揀員」上崗 實現垃圾精準分類
    豹子嶺社區「二次分揀」志願者精細分類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紅網時刻長沙12月16日訊(通訊員 彭珊)12月14日,在長沙市天心區新開鋪街道豹子嶺社區鋁廠小區,由志願者組成的垃圾分類「二次分揀」隊伍上崗。
  • 北京垃圾分類試點14年:七成以上垃圾需二次分揀
    同時,為了號召社區居民將廚餘垃圾正確分類與投放,從源頭上阻斷地溝油等,主辦方還經常定期去組織廚餘垃圾的置換活動。居民將廚餘垃圾置換成積分,可在指定商家兌換獎品,享受折扣。據社區工作人員介紹,此舉不僅強化了居民「變廢為寶」的循環經濟理念,更增強了居民們強烈的公民意識和公益意識。
  • 給居民發放廚餘垃圾盒 分揀人員省時又省力
    分揀家庭廚餘垃圾不用「破袋」 給居民發放廚餘垃圾盒 分揀人員省時又省力 「請您到這邊領取一個家用型廚餘垃圾盒,以後廚餘垃圾不用往袋裡扔,直接倒到盒裡就可以,而且每天我們會為您免費換新盒,特別方便。」為了提高轄區居民垃圾分類的準確度,增強大家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從12月18日開始,支農社區為轄區的各小區居民免費發放了廚餘垃圾盒。昨日,記者向社區工作人員、網格巡查員了解了家用廚餘垃圾盒的相關情況。
  • 每天彎腰2000次 春節與「垃圾」為伴的分揀員
    王貴林是上海虹口區北外灘街道的一名垃圾分揀員,主要負責垃圾桶託運、廢舊玻璃、泡沫塑料回收再利用等工作,解決居民可回收物最後一公裡的交投。因為工作繁忙,他已經一年多沒有回過老家。可千萬別小看「垃圾分揀」,王貴林每天需要親手處理約2000-3000個玻璃瓶,每天彎腰多達約2000次。
  • 嶽麓區:給垃圾袋按上身份證 八方小區破解分類難題
    紅網時刻6月24日訊(嶽麓站記者 彭毓妍)「溼垃圾桶裡套一個垃圾袋,廚餘垃圾把湯水倒掉放進去;幹垃圾放進這個袋子裡,裝滿之後扔進幹垃圾箱。」6月21日上午,長沙嶽麓區八方小區垃圾分類集中入戶宣傳行動全面啟動。
  • 幹垃圾袋有孔溼垃圾袋透明 滬發布家用分類垃圾桶、袋標準
    東方網記者柏可林12月12日報導:上海垃圾分類精細化管理又邁出堅實一步。12月12日,在第三屆綠色帳戶雙十二狂歡節上,上海標準家用分類垃圾桶、垃圾袋發布,將從源頭引導居民提升分類質量。同日,垃圾分類第三方聯盟成立,進一步加強垃圾分類社會治理的力量。
  • 垃圾分類,利國利民,次氯酸水,勇挑重擔
    在新的版本中,對居民生活垃圾投放點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居民區所有投放點都應配備破袋工具、配套設置洗手池等便民設施,並採取異味控制措施」。從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正式推出《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上海市各區、各街鎮、各居民區定時定點投放生活分類垃圾。
  • 北京垃圾分類的「破袋」尷尬:廚餘垃圾分出量猛增,但部分小區仍...
    她的任務是將廚餘垃圾桶裡所有的塑膠袋重新打開進行「二次分揀」,確保裡面沒有塑膠袋、玻璃瓶等物品。她和十來個同事是被小區物業招聘來做垃圾分類指導員的。「其實我是站在這兒告訴你怎麼分的,不是來替你們分的。」她一邊快速將垃圾袋破開,熟練地把垃圾倒入回收桶,一邊對《華夏時報》記者說。旁邊,一位居民見狀主動挑出袋裡的廚餘垃圾遞給她,她還道了一聲謝謝。
  • 陽信縣走出「接地氣」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新模式
    經過半年多的宣傳引導,如今在呂家村等試點村裡,生活垃圾分類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每家每戶都自覺行動——村民在家分類投放幹、溼垃圾,村居保潔員每天定時上門分類清理,再在村資源分類中心對幹垃圾二次分揀,將溼垃圾運到堆肥點堆肥還田,走出一條「接地氣」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新模式。
  • 尿毒症患者的尿袋屬於什麼垃圾?一起聊聊垃圾分類的那些梗
    上海實行垃圾分類已滿一個月了,上海人從過去什麼垃圾都不知道到現在大部分人都會分垃圾啦,這真的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今天關於垃圾分類的事情又發生在閔行,竟有人將裝滿尿的幾大包尿袋扔在垃圾桶旁邊,這一行為直接導致了垃圾站工人人員拒收,原因是尿包也屬於「溼垃圾」,你要不就把水倒汙水管裡,袋子扔在有害垃圾裡。你把尿袋當溼垃圾的話,你至少要破袋啊。破袋後扔在有害垃圾裡。
  • 破袋神器、自製花肥……這份垃圾分類「三十六計」,快點收藏
    車上載有2個幹垃圾桶、2個溼垃圾桶、1個可回收物桶和1個有害垃圾桶。車身展板上印著垃圾分類的宣傳語,小箱子裡裝著水桶,擋板上掛著毛巾和傘架。水桶給居民洗手,下雨天撐開大傘,來扔垃圾的居民就不怕淋溼了。第十一計分類拼圖 寓教於樂在徐匯區湖南路街道,很多小朋友都有一幅好玩的「垃圾分類」小拼圖。
  • 松江佘山一小區竟有四類垃圾分類志願者?他們都在做些啥
    新民晚報訊(通訊員 薛亮亮 記者 楊潔)掃分志願者、督導志願者、清潔家園志願者、巡查志願者……隨著垃圾分類進入「強制時代」,這四類志願者也應運而生。他們都做些啥?今天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第一天,記者一早來到佘山鎮佘北大居榆葉苑小區,了解這四類志願者的日常工作。
  • 小區生活垃圾分類金點子:自行「消化」溼垃圾、變廚餘垃圾為有機肥
    在這個面積約30平方米的垃圾房裡,四分類垃圾桶靠著雪白的牆壁排放,大門左側依次是與洗手池連為一體的溼垃圾處理器和藍牙秤,嵌在牆角的監控器可以看到垃圾房的裡裡外外。一張小茶几,四個小圓凳,滾動播放的電視,熱水瓶、水杯擺在靠牆的桌上,仿佛居家客廳。「這個『客廳』佔了垃圾房一半的面積,是專門用來招待居民的,向他們普及垃圾分類知識。」站長告訴記者。
  • 古北國際花園:垃圾分類告知書有四國語言
    Michelle說,在她居住的古北國際花園,每層樓都有垃圾桶,但只有1個,居民只要把垃圾扔進那個垃圾桶就行,有保潔員會到每個樓層收集,「除了這個樓層扔垃圾的習慣,坦白說,雖然外籍居民們在各自國家生活時都有垃圾分類意識和習慣,但來到中國,因為沒有分類垃圾桶等硬體條件,他們也就『入鄉隨俗』,不分類了。」
  • 幹垃圾和溼垃圾怎麼分類?塑膠袋是幹垃圾還是溼垃圾?
    上海垃圾四分法,規定垃圾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溼垃圾和幹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大家在生活中有過了解,大概知道是些什麼物品,但幹垃圾和溼垃圾怎麼分類大家一頭霧水,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相關知識。一、生活中幹垃圾有哪些?
  • 溼紙巾是幹垃圾還是溼垃圾? 教您如何正確垃圾分類-垃圾分類 支付...
    答:建立全程分類體系,可以提高生活垃圾回收和資源化利用效率,從而減少生活垃圾焚燒、填埋過程中產生的空氣和水體汙染,降低填埋場等垃圾處理設施對土地的佔用,優化人居環境,保障城市生態。而第一步是居民在源頭要進行分類。  說的直白一點,居民在家裡把乾濕垃圾分開了,進入老港垃圾焚燒廠的垃圾純淨了,不再溼噠噠的,肯定好。
  • 溼垃圾住進「空調房」 上海佘山世茂洲際酒店垃圾分類妙招多
    酒店是溼垃圾產量比較集中的場所,尤其是在高溫天,如果溼垃圾處理不及時味道會很難聞。上海佘山世茂洲際酒店在垃圾分類上妙招頻出,讓容易產生味道的溼垃圾住進了「空調房」,有效降低在存放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異味。 為了更好地落實酒店垃圾分類工作及垃圾管理工作,上海佘山世茂洲際酒店專門出臺了垃圾分類制度和程序,明確餐廳、廚房、客房等各個部門的責任,嚴把每一道關,積極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在佘山世茂洲際酒店源咖啡自助餐廳,服務員陳玉萍正清理客人用完餐後的餐桌,對收進的垃圾按幹、溼垃圾進行分類,並投放進對應的垃圾桶。
  • 揭垃圾分揀員工作:每天拿半米長鐵鉤翻垃圾桶2小時
    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這些小區將全部配備垃圾分類指導員,總數超過600人。指導員不僅負責宣傳引導,還要親自下手「二次分揀」垃圾,彌補居民源頭分類不到位、投放不準確等問題,提高廚餘垃圾「純度」。到2018年,垃圾分類指導員制度將擴展至西城區全部457個樓房小區。
  • 從「釘子戶」到垃圾分類分揀員:成為家園守護者很棒
    劉原梅告訴記者,由於以前夫婦倆沒有收入,所以靠「拾荒」為生,撿的垃圾少了不值得去賣,撿的垃圾多了又沒地方放,只能放在小區樓道內或綠化帶中「汙染環境」。她坦言,由於自知理虧,「躲躲閃閃的」,心裡也頗為不好意思。   楊玉家在指導小區居民垃圾分類。
  • 故鄉裡的中國|一個上海家庭的「垃圾分類」觀察筆記
    在這樣的上海老式小區,鄰裡之間很容易相熟,來扔垃圾的居民總會與志願者寒暄兩句,志願者阿姨也是小區的熟面孔了,總是熱情地幫老年人一起扔垃圾。但情況也並不常是如此,至少在剛施行垃圾分類的時候,居民總是「幹的溼的一起扔」, 「一個垃圾袋裡什麼垃圾都有」。讓志願者們不得不用鉗子把垃圾夾出來分類。幸好絕大多數居民在半年的時間裡變得自覺了。而我媽的挑戰則來自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