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暑,也是上海今年的首個高溫日。
上午9點左右,垃圾分揀員王麗(化名)就已感受到了「蒸籠」模式的開啟。「雖然手機上顯示是30多度,但我感覺已經有40多度的樣子,實在是太熱了!」王麗一邊工作一邊這樣說到。
在撲面而來高溫下,垃圾分類二次分揀員顯得更加艱難——早出晚歸只為避開最熱時段,破袋時刺鼻的氣味能把人燻暈,果皮滋生的蟲子讓人觸目驚心……
上午9點,長寧區虹橋中園小區北面的垃圾投放點顯得頗為「熱鬧」——幾位居民正掐著時間點急匆匆地趕來扔垃圾,保潔師傅在把其它投放點的垃圾運到這裡,垃圾分揀員則在賣力地將不同垃圾歸到對應桶裡。
王麗和她的丈夫負責小區的垃圾分揀工作。作為一名垃圾分揀員,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將居民投放過來的垃圾進行二次分揀,以確保這些垃圾達到收運的標準。
據王麗介紹,目前虹橋中園小區已嚴格實行垃圾定時定點投放,具體時間為上午7點到9點以及晚上6點半到8點半,小區共有南、北、中三個垃圾分類投放點,他們平時主要在北面的投放點對垃圾進行集中的二次分揀。
「每天6點多就要起來了,晚上經常要弄到10點、11點以後。」王麗表示,早出晚歸主要是由垃圾投放的時間點決定的,同時也是為了儘可能地避開高溫時段。不過,雖然上午和晚上的氣溫相對較低,但只要一幹活,整個人還是免不了出一身汗。
記者注意到,在進行垃圾二次分揀時,王麗主要待在垃圾箱房外的陰涼處,儘管如此,其工作的環境也很少有低於過30℃的——記者拿氣溫計實地測量,上午9點多的氣溫在31度左右,中午12點多的氣溫在35度左右,傍晚6點多的氣溫也還有32度左右。
在這樣的高溫下工作,稍微動幾下就能出一身汗。採訪中記者也看到,不管是忙於分揀垃圾的王麗也好,還是忙於收集垃圾的王麗丈夫也罷,每次工作時,他們都是一副大汗淋漓的樣子,辛苦程度可見一斑。
不過,對於王麗來說,最讓她難以忍受的並不是持續走高的氣溫,而是各種溼垃圾混雜在一起後產生的難聞的氣味,這種氣味在高溫作用下會變得更加刺鼻。
「這個臭味老遠就能聞到,如果靠近了聞,人都可能被燻暈。所以我說,他們保潔員做這個真的很不容易!」在現場,一位前來扔垃圾的阿姨這樣感嘆到。而記者也在現場看到,不少居民在傾倒溼垃圾時都是掩鼻捂口,倒完後馬上就離開。
作為垃圾分揀員的王麗則必須堅守在垃圾桶旁。
難聞是難聞,但工作還得做,不然臭氣會更加厲害,她這樣表示。令她感到欣慰的是,雖然垃圾桶散發出的臭氣讓大家「聞」而生畏,但大多數居民還是能夠做到自行破袋傾倒垃圾。
「偶爾是會遇到一些不肯破袋的情況,就直接把垃圾和袋子一股腦兒丟到桶裡,這其實會給我們增加很多麻煩。」王麗說,從垃圾桶裡把沒有破袋的垃圾翻出來重新破袋,就等於把垃圾又揮發了一遍,不僅分揀員難受,對居民自己也不好,希望居民能多一點理解。
在進行垃圾二次分揀的過程中,垃圾分揀員難免會遇到一些觸目驚心的東西,比如爬滿「蛆蟲」的垃圾袋。王麗就遇到過。
王麗表示,入夏以後,果皮更加容易滋生果蠅,有些居民因為沒有及時扔掉家中果皮,導致果蠅幼蟲泛濫。而她所說的自己遇到過的「蛆蟲」,應該就是果蠅幼蟲。
「一般來說,只要居民及時扔掉就沒問題。如果扔晚了就很容易長這種蟲子。」王麗回憶道,她自己前幾天就從幹垃圾桶裡翻出了這樣一個垃圾袋,整個垃圾袋爬滿了一條條白色的小蟲子,「看著還挺嚇人的!」
事實上,在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如果當場「逮到」了扔垃圾的居民,王麗總不忘提醒對方一句:「注意及時扔垃圾!」因為她知道,像果皮這類的垃圾如果不及時扔掉,等到長蟲長蛆時,不僅會對居民自家的環境造成影響,也會給垃圾分類帶來很大的不便。
正如王麗所說,記者在一天的觀察中也發現,虹橋中園小區居民對於溼垃圾的分類處理的確已做得較好,一天下來很少有看到「亂扔」溼垃圾的情況,居民們基本都會按要求自行破袋傾倒溼垃圾。
目前,小區也在每個垃圾投放點都設置了洗手臺,供居民在傾倒垃圾後清潔雙手。王麗還希望小區能為居民增加一些破袋「神器」——此前她曾在網上看到其它小區有在使用一些破袋「神器」,感覺還挺實用的。「也是為了讓居民更方便嘛!」她說。
而相比於溼垃圾的分類,小區居民在對幹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進行分類時還做得不夠好,這是王麗的感受。如今她每天做得最多的工作並不是在溼垃圾上,而是在幹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上。
「很多人經常會把可回收物或者有害垃圾扔在幹垃圾桶裡,我都要一一挑出來。連一些可回收的瓶瓶罐罐都會扔錯!我覺得大家對可回收物、幹垃圾、有害垃圾好像還分不太清楚。」
王麗表示,她希望小區今後能夠加強對垃圾分類相關細節的進一步宣傳,讓居民不僅能做好溼垃圾的分類,也能做好其它幾種垃圾的分類。
「比如在投放點張貼一些清晰的圖示,告訴居民哪些是溼垃圾,哪些是幹垃圾,哪些是可回收物,哪些是有害垃圾。只有居民這第一道程序做好了,我們的工作量才能真正減少。」王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