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垃圾分類試點14年:七成以上垃圾需二次分揀

2021-01-21 中國新聞網

①垃圾分類員在社區進行垃圾分揀。京華時報記者鄭磊攝

②居民展示分類垃圾桶。京華時報記者趙思衡攝

③城管檢查廚房垃圾。京華時報記者歐陽曉菲攝

④居民在環保老師指導下親自體驗。京華時報記者朱嘉磊攝

  近日,通州區玉橋街道垃圾分類綠色承諾活動啟動,近千名居民籤署綠色承諾書,踐行垃圾減量分類,以身作則進行日常監督。據了解,作為第一批全國垃圾分類處理試點城市,北京市2000年開始進行,距今已有14個年頭。從2010年至今,北京的垃圾分類試點小區已從600個增加至近3000個,今年還將增加500個,佔到北京全部小區數量的近3/4,並在1200個小區、1200個村莊開展垃圾分類達標試點。另一方面,儘管垃圾分類工作開展以來收效顯著,但外界監管不力、垃圾容器標識不清、垃圾混裝等質疑依舊存在。垃圾分類工作前行中存在種種困難。

  京華時報記者鄭磊

  分類進社區「武裝」老百姓

  作為垃圾分類減量的源頭,社區一直是政府和環保人士關注的第一陣地。為了讓垃圾分類工作在社區內有序進行,倡導垃圾分類的生活理念,從2013年起,中華環保基金會開始走入北京市18個區縣,在社區內培訓垃圾分類「綠袖標」指導員和再生資源指導員,通過宣講國家相關政策、法律及專業知識,實現培訓和指導等目的。

  民安社區是位於東城區北新橋街道內的一所老舊社區,由於垃圾分類指導工作在社區內進行較早,居民的垃圾分類減排意識也較為突出。在政府和中華環保基金會等聯合幫助下,除了進行日常的垃圾分類,社區居民還就廚餘垃圾的就地資源化處理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自創了一套特別的處理方法。

  這是一座叫做「綠廚小屋」的垃圾處理間,也是東城區首座廚餘垃圾的就地資源化處理社區工作站。

  在「綠廚小屋」內,居民可將自家專門分揀出來的廚餘垃圾帶到其中,利用屋間設備對廚餘垃圾進行處理。經過8至24小時的高速發酵,轉化成有機肥。而居民可以將自家帶來的廚餘垃圾轉化出來的有機肥帶走,供自家養殖植物蔬菜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設備的電子顯示屏上,人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垃圾處理的全過程,實現了實時監控,實現了廚餘垃圾處理的量化管理,也為政府相關部門的垃圾處理管理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和準確的減排數據。

  為了更好地體現垃圾分類的影響,除了居民認領的有機肥料,社區垃圾分類綠袖標指導員陳大姐還自己帶頭,在社區居委會樓頂上開闢了一片小菜園,種植有機蔬菜。

  據了解,指導員們種得的蔬菜除了發放給社區百姓外,其他全部捐獻給敬老院,以幫助生活在其中的老人們,回饋社會。

  同時,為了號召社區居民將廚餘垃圾正確分類與投放,從源頭上阻斷地溝油等,主辦方還經常定期去組織廚餘垃圾的置換活動。居民將廚餘垃圾置換成積分,可在指定商家兌換獎品,享受折扣。據社區工作人員介紹,此舉不僅強化了居民「變廢為寶」的循環經濟理念,更增強了居民們強烈的公民意識和公益意識。

  環保進校園培養環保小衛士

  除了社區居民的垃圾分類源頭外,對垃圾分類的不重視是眾多家庭分類難的主要問題。中華環保基金會小康幸福辦公室副主任李京華介紹,孩子是接受新鮮事物最快的群體,也是影響整個家庭習慣和未來的重要力量,如何讓孩子養成垃圾分類減量的意識十分關鍵。

  為此,除了由環保專家為孩子們開設專門課程普及垃圾分類減量知識,一項名為「綠足跡行動」的活動也在不少學校內展開。校園內,每名孩子都獲得一本記錄手冊,通過每人每天的一件環保的小事,積累小星,並換取綠足跡印章,最終成為學校的環保小衛士。

  這個行動能將孩子們日常的環保行動規範化、常態化,讓孩子們在參與垃圾減量垃圾分類的行動中感受快樂,體現奉獻,收穫榮譽,珍藏記憶。「多年之後,拿起這本手冊,裡面記錄的不僅是孩子們在環保中的點點滴滴,更將成為他們參與公益行動的歷史見證和美好回憶。」李京華說。

  居民嫌麻煩七成以上需二次分揀

  剛剛結束長假後,清晨7點半,北京市海澱區光大西園內,垃圾分類綠袖標指導員吳師傅開始回收小區4號樓前的垃圾,擺放整齊的藍、綠、灰三色垃圾桶分別標註著可回收物、廚餘垃圾、其他垃圾,但宋師傅並沒有將垃圾桶裡的垃圾分門別類直接倒入垃圾車,而是手拿專用的大夾子,重新分揀。

  「我們每天都要把居民倒的垃圾打開再分一次,現在天涼了,好多了,夏天那味道就能燻死人。有的人家分得很好,大部分人家什麼都放在一個垃圾袋裡,我們得一點一點分揀,這也保證不了能把廚餘垃圾分得很乾淨。」宋師傅說。

  住在小區的孫女士告訴記者,光大西園是北京市2010年命名的垃圾分類小區,當時每家居民都領到了垃圾分類的宣傳冊、兩個家用垃圾桶和兩卷垃圾袋,她還特別認真地看了看。為了做到垃圾分類,她在廚房放了兩個垃圾桶。而且全家只有她分類,每次去倒垃圾她都要再分揀一次,感覺很麻煩。

  記者在小區隨機走訪發現,雖然不少居民有垃圾分類的意識,但是在投放時,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並沒有完全分開,多數桶裡扔的都是混合垃圾。大家扔垃圾根本不看分類桶,離單元門最近的桶,垃圾也最多。「沒養成習慣」、「麻煩」是回答最多的理由。

  據悉,城市80%以上生活垃圾從家庭中產生,社區是生活垃圾排放的主要源頭場所。為了從源頭上解決垃圾分類「最後一公裡」,2010年,北京市聘請了5000多名垃圾分類綠袖標指導員隊伍,目標是當年年底前讓試點社區居民100%知曉生活垃圾的分類方法,垃圾正確投放率達到90%以上。

  然而,現實讓這些數字都成了美好期待。2010年,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在600個試點社區1.3萬多戶居民中進行的垃圾分類調查顯示,試點社區當年的生活垃圾雖然首次出現了負增長,但居民投放後由保潔員和垃圾分類綠袖標指導員二次分揀的約佔75.6%,而居民對分類知曉率(非常了解分類)只有15.5%,約60.1%的居民對於垃圾分類知曉程度只停留在初步知曉階段,在兩年後進行的回訪顯示,情況依然沒有多大改變。

  □專家說法

  分類好壞是意識並非素質

  中華環保基金會小康幸福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李京華稱,垃圾分類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需要持續的堅持。垃圾分類應當做系統工程來做,並形成分類管理的鏈條。除了從現在的由單一注重末端處理向系統管理轉變外,還要提高全民對垃圾處理的知曉率和操作能力。搭建起社區與回收企業、民間組織、學校社團的聯繫橋梁,鼓勵企業、NGO和學校參與到社區垃圾分類工作之中。

  同時,制定定時定點投放制,建立長期持續監管措施,通過採取公布分類黑榜、混合垃圾加倍收費、強制參加分類課程等措施,適當增加激勵或懲罰,督促居民自覺進行分類。他最後表示,垃圾分類好壞絕對不能當做評價個人的素質高低與否,垃圾分類是意識,意識養成了,分類就好做了。

  □官方回應

  加大自查嚴查混裝

  據北京市市政管委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截至10月份,他們對全市2915個小區中360個小區的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及分類處理等日常運行作業情況進行抽查,對檢查情況進行考核打分,從硬體設置維護、分類投放效果和運行管理3個方面進行了考評。對於目前垃圾分類存在的一些問題,他們將督促各區縣加強日常設施設備維護、建立日常維護機制等措施,提高垃圾分類基礎設施設備的運行水平。

  同時引導加強日常指導,培育居民垃圾分類意識,提高源頭分類率。對於垃圾混裝混運和就地處理現象,將督促各縣區開展自查整改,強化自查、監管、問責等相關工作,並加派專人進行檢查,一旦發現嚴厲查處。

相關焦點

  • 「二次分揀員」上崗 實現垃圾精準分類
    豹子嶺社區「二次分揀」志願者精細分類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紅網時刻長沙12月16日訊(通訊員 彭珊)12月14日,在長沙市天心區新開鋪街道豹子嶺社區鋁廠小區,由志願者組成的垃圾分類「二次分揀」隊伍上崗。
  • 廢棄物有了「新歸宿」——走進新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分揀中心看垃圾...
    那麼,在垃圾分類分揀中心又如何對垃圾進行處理,近日,記者走進位於鴻盛園區的新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分揀中心一探究竟。記者看到這裡秩序井然,在轟鳴的機器聲中,各類垃圾分門別類,經過科學處理後變廢為寶:塑料瓶被加工成顆粒狀能做成滌綸T恤;廚餘垃圾除了可以混合沙柳堆肥改善沙漠土壤之外,還可以培育黑水虻餵雞;大件廢舊家具被加工壓縮成板材……新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分揀中心分為大件垃圾處理區、廚餘垃圾處理區、有害垃圾處理區、可回收物處理區、卸料區、人工分揀操作區和倉儲區,其中倉儲區分為玻璃區、紙張區、織物區、金屬區
  • 北京會議中心實現垃圾減量七成 率先取消客房「六小件」
    多措並舉推進垃圾減量 率先取消客房「六小件」 減少廚餘垃圾產生 分類經驗將向全市推廣  北京會議中心實現垃圾減量七成  明年5月,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正式開始實施。如何推廣正確分類方法?社會單位如何推進垃圾減量?酒店客房取消「六小件」是否會影響接待滿意度?
  • 江西14地試點農村垃圾分類處理 九江瑞昌市、柴桑區將試點啟用
    江南都市報訊 何華丹、全媒體記者趙鴻宇、實習生漆希希報導:破題農村垃圾分類、垃圾處理,日前,省住建廳決定在南昌市南昌縣,九江市瑞昌市、柴桑區等14個縣(市、區)啟動試點。住建廳要求,農村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工作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專項行動同步推進。操作上,住戶源頭減量、保潔員過程分揀、中轉二次分類相結合。環衛保潔員也是垃圾分類員,既要做好垃圾分類處理,還要做好宣傳、監督和指導。在垃圾流向上,結合實際,在確保無害化的前提下,儘量做到可回收垃圾不出戶,可堆肥垃圾不出村,可回填垃圾不出鎮,有毒有害垃圾按要求處理。
  • 垃圾分類二次分揀員:比氣溫更難忍受的是氣味!溼垃圾袋裡都是蟲...
    在撲面而來高溫下,垃圾分類二次分揀員顯得更加艱難——早出晚歸只為避開最熱時段,破袋時刺鼻的氣味能把人燻暈,果皮滋生的蟲子讓人觸目驚心……每次分揀都會大汗淋漓上午9點,長寧區虹橋中園小區北面的垃圾投放點顯得頗為「熱鬧」——幾位居民正掐著時間點急匆匆地趕來扔垃圾,保潔師傅在把其它投放點的垃圾運到這裡,垃圾分揀員則在賣力地將不同垃圾歸到對應桶裡。
  • 香山公館小區成忠縣首個垃圾分類試點小區
    忠州新聞網訊 (通訊員 袁麗華 丁小忠)近日,筆者從在忠州街道香怡社區召開的香山公館小區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推進會上獲悉,香山公館小區成為我縣首個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小區。
  • 垃圾分類試點使用率不高「卡」在哪裡
    我市試點半年多,記者調查發現四色分類垃圾桶安裝、使用率都不高2019年底,我市出臺《濰坊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自今年起啟動和試點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至今已過去了半年多。7月14日,記者在城區走訪看到,各區已開始了垃圾分類試點工作,但四色分類垃圾桶安裝的數量並不多。
  • 北京「垃圾分類」執法檢查:超七成市民積極參與
    今年5月,市人大常委會啟動對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和物業管理條例的執法檢查。昨天上午,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偉代表執法檢查組向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報告了執法檢查情況。存在問題缺乏指導督促「二次分揀」任務重針對存在的問題,檢查報告指出,目前雖已大幅提升了居民群眾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但面對面的指導和督促還比較少,細緻的群眾動員工作還不夠。
  • 垃圾分類知識
    「三化」效果好產生的二次汙染小  缺點  堆肥周期長佔地面積大工藝複雜  堆肥的垃圾一定要徹底分揀。否則容易導致有害物質隨堆肥進入土壤造成二次汙染以及有機物發酵不充分  焚燒優點  缺點  (實踐表明,只有當生活垃  垃圾減量化程度高。
  • 每小時分揀5400次 上海交大超視覺機器人助力垃圾分類
    記者今天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上海交大中英國際低碳學院固體廢棄物資源化技術與智能裝備團隊研發的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可以精準識別可回收物,每小時可分揀垃圾5400次,大大節約了人工成本,助力垃圾分類處理的關鍵環節。
  • 垃圾分類難在哪?來自丹灶試點的周年報告
    7月12日上午9時許,在雲山峰境小區垃圾分類投放宣傳攤位前,廖啟豪再一次輕車熟路地完成垃圾分類遊戲,領取小禮品一支鉛筆。「他們經常來,我每期都會玩小遊戲,家裡有好多小禮品了。」廖啟豪說。2018年8月,丹灶開始推行生活垃圾分類,首期5個試點,雲山峰境小區是其一,廖啟豪就讀的丹灶中心小學,也是試點之一。
  • 精細化分揀再升級 大興龐各莊鎮實現智能垃圾分類全覆蓋
    採用「人工+自動化方式」 提升精細化垃圾分揀速度與質量「眾美城、富力華庭苑西區2個社區和韓家鋪、鮑家鋪、梨花村、北章客等4個村莊是第一批試點小區和村莊。」龐各莊鎮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結合前期試點經驗總結,現已在其他43個村全部實現分類組桶入戶全覆蓋,組建157人分揀員隊伍,並配備智能垃圾收集車129輛,實行「移動收集」,撤出垃圾大箱233個,新增建立生活垃圾分類驛站9處。
  • 走訪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小區:垃圾分類指導員主要幹什麼?垃圾分類後...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朱婷 實習生 易建旭/文 李化 /圖據市城市管理局數據,截至6月底,主城區已啟動43個街鎮生活垃圾分類試點示範。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後,小區居民在幹什麼,小區有哪些變化,與試點有關的工作人員又在做些什麼?
  • 每天彎腰2000次 春節與「垃圾」為伴的分揀員
    王貴林是上海虹口區北外灘街道的一名垃圾分揀員,主要負責垃圾桶託運、廢舊玻璃、泡沫塑料回收再利用等工作,解決居民可回收物最後一公裡的交投。因為工作繁忙,他已經一年多沒有回過老家。可千萬別小看「垃圾分揀」,王貴林每天需要親手處理約2000-3000個玻璃瓶,每天彎腰多達約2000次。
  • 減量68% 北京會議中心垃圾分類經驗將全市推廣
    來源:北京商報作者:陶鳳 王晨婷北京商報訊(記者 陶鳳 王晨婷)磨豆漿後的渣製成豆渣餅、不主動提供客房「六小件」、廚餘垃圾全部就地處理……12月19日,北京商報記者走進北京會議中心,探索其在垃圾分類及減量工作中的
  • 揭垃圾分揀員工作:每天拿半米長鐵鉤翻垃圾桶2小時
    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這些小區將全部配備垃圾分類指導員,總數超過600人。指導員不僅負責宣傳引導,還要親自下手「二次分揀」垃圾,彌補居民源頭分類不到位、投放不準確等問題,提高廚餘垃圾「純度」。到2018年,垃圾分類指導員制度將擴展至西城區全部457個樓房小區。
  • 北京垃圾分類的「破袋」尷尬:廚餘垃圾分出量猛增,但部分小區仍...
    她的任務是將廚餘垃圾桶裡所有的塑膠袋重新打開進行「二次分揀」,確保裡面沒有塑膠袋、玻璃瓶等物品。她和十來個同事是被小區物業招聘來做垃圾分類指導員的。「其實我是站在這兒告訴你怎麼分的,不是來替你們分的。」她一邊快速將垃圾袋破開,熟練地把垃圾倒入回收桶,一邊對《華夏時報》記者說。旁邊,一位居民見狀主動挑出袋裡的廚餘垃圾遞給她,她還道了一聲謝謝。
  • 陽信縣走出「接地氣」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新模式
    經過半年多的宣傳引導,如今在呂家村等試點村裡,生活垃圾分類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每家每戶都自覺行動——村民在家分類投放幹、溼垃圾,村居保潔員每天定時上門分類清理,再在村資源分類中心對幹垃圾二次分揀,將溼垃圾運到堆肥點堆肥還田,走出一條「接地氣」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新模式。
  • 3D列印垃圾回收棚、智能分揀、廚餘機……垃圾分類新技術產業化江蘇先行
    早在2000年6月,北京、上海、南京等8個城市就被確定為垃圾分類收集試點。歷經十餘年的政策推廣和試點,垃圾分類已經從鮮為人知到家喻戶曉,垃圾分類步向產業化已成為共識,江蘇更是垃圾分類收集的先行者。2017年9月,江蘇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發布《江蘇省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辦法(徵求意見稿)》。
  • 北京會議中心客房取消「六小件」 垃圾減量同比超六成
    明年5月,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正式開始實施。如何推廣正確分類方法?社會單位如何推進垃圾減量?客房取消「六小件」是否會影響接待滿意度?自今年9月以來,北京會議中心作為北京市賓館飯店行業垃圾分類試點單位,在多方面展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