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綜藝節目《新生日記》裡,主持人李艾就爆料過,有一個女演員,生完孩子後,險些將孩子丟棄在公園裡,因為想要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而孩子於她而言,無疑是負累和重擔。
這位女演員的心態,其實很常見,因為很多父母倉促中選擇結婚生子,根本沒有想清楚有一個孩子,意味著什麼,只是以為走了一條,大多人都會走的路。但直到孩子出生後,很多父母才會切身意識到,生養孩子,絕非想像中那麼簡單。
它不僅需要耗費父母大量的時間,金錢,更需要父母無限的愛與陪伴,耐心與智慧,引導與教育,才能真正健康成長。
而對於父母們而言,孩子雖然誕生了,卻自有它的天性和脾性,每個孩子都未曾攜帶使用說明書,並且一經生產,絕無退貨返廠維修之福利,成為父母,意味著沒有回頭路,只能摸索著前行。
而一旦教養不當,不僅毀了孩子的一生,還會最終反噬父母和社會。
所以,學習如何育兒,如何成為合格的父母,不僅是父母的必修課,更是為人父母應該有的基本覺悟。
一位育兒專家曾經說過一句很扎耳,卻又很實在的話:養一隻狗,如果你不悉心呵護,它會生病,如果你不陪伴,它會得憂鬱症,更不要說養一個孩子了。
養育孩子,需要付出的心力,遠比養寵物更費心費力,但得到的回饋,也更甜蜜幸福。
因為親子關係,是一種獨特的紐帶。
父母作為最初的輸出方,對於孩子身體,情感,和社會關係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為孩子早期的個性、生活選擇和整體行為奠定了基本基礎。
而孩子,回饋於父母的,不僅是情感上的聯結和陪伴,還有家庭的溫暖,人生的成就感,以及幸福感。
好的親子關係,帶來的情感慰藉,是難以估量的。
比如這位美國媽媽和女兒之間的暖心互動,就曾經感動過許多人。
十多年前,Stephanie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她的媽媽作為一枚全職媽媽,在工作和家庭之間疲於奔命,但是媽媽堅持每天為女兒親手做午餐,並且為了保持和女兒的交流互動,她每次都會在午餐的便當盒裡,放一張暖心的便籤,寫滿了對女兒的愛與鼓勵。
當Stephanie步入青春期後,漸漸有了很多成長期的困惑和迷茫,媽媽擔心自己的嘮叨會適得其反,就以寫信的方式放在便當盒裡。
這些紙條涉及如何應對同學的欺凌,專注夢想,以及自我的重要性,並且媽媽總是讓Stephanie意識到,家庭,永遠是她的堡壘和堅實後盾。
許多年後,已經長大成人的Stephanie回憶起媽媽獨特的交流方式,依然感慨說:即使過了這麼多年後,她的智慧依然深深地影響著我,包括塑造了我的世界觀。
在Stephanie研讀碩士的時候,她決定設立網站:Advice From My Mom。將媽媽的建議展示出來,希望給更多孩子帶來啟發。
在這些建議裡,媽媽教她如何應對挫折:「心情不好的時候,試著微笑,也許會有好事發生」
媽媽鼓勵她大膽的活出真實的人生:「盡情地、用力地去愛吧,即使那表示你會被恐懼而淹沒,總擔心壞事會降臨,但總好過留下遺憾的人生」
媽媽教她如何結識新朋友,如何展開人際關係:「嘗試讚賞一個你想與之成為朋友的女生,想想有什麼話你聽完會心情愉快,而且對女生會意義重大的,然後看看有什麼效果」
媽媽激勵她在人群中展示自我:「你是一個很有趣的人,在社交場合裡多多表現這一面吧」
在媽媽睿智的愛與引導裡,Stephanie成長為一枚自信樂觀的女孩,勇敢追逐自己的夢想,過著幸福的生活,
而另一位同樣身處青春期的女孩 Cyntoia ,則沒有那麼幸運。
和Stephanie一樣,Cyntoia在美國幾乎家喻戶曉,但不是因為有一個好媽媽,一個溫暖的家庭,而是因為16歲就被迫賣淫,槍殺嫖客,製造了引發了全美轟動的少年犯罪案。
她的故事被拍成紀錄片《Me Facing Life: Cyntoia’s Story》,用來警戒那些不負責任,只生不養,讓孩子墜入黑暗泥潭的父母們。
因為Cyntoia的人生悲劇,全部源於愚蠢而不負責任的父母。
Cyntoia的母親,在懷孕期間大量酗酒,導致她剛出生就患有胎兒酒精譜系障礙,嚴重影響了她的大腦發育,讓她在智力上有些滯後。
並且她出生沒多久,就被送往田納西州的寄養家庭,動蕩的童年,不健全的智力,父母的不作為,讓青春期的Cyntoia,儼然自生自滅的成長著。
16歲時,她認識了一個叫做Cut-Throat的皮條客,無家可歸的她,為了生存下去,只能接受皮條客的控制,被迫賣淫為生。
有一天晚上,她被一位43歲的地產經紀人Allen帶回家,並同意以 150 美元的價格發生關係。
當晚,Allen在她面前展示自己的槍枝,炫耀自己是神槍手,也許Allen的本意只是顯擺,但是這給Cyntoia製造了極度的恐慌,在極端恐懼的情況下,她開槍殺了Allen。
第二天,她選擇主動報警自首。
她被判一級謀殺,直到67歲才能申請假釋。
但Cyntoia的成長經歷讓人心痛,網友們紛紛為她請願,希望能夠從輕發落,很多明星也紛紛推文聲援。
最終,判刑減輕,但她依然需要在監獄裡度過15年。
回顧那段往事,Cyntoia表示:當我還是16歲的少女時,我做了一件非常恐怖的事,它跟了我很長時間,揮之不去......他不應該死,我做錯了,可是我無法讓他活過來。
在Cyntoia人生中,最年輕美好的時光裡,她都將在監獄裡度過。
在別的女孩穿漂亮衣服,期待愛情和幸福的時候,她的人生裡,只有一段恐怖的記憶,一份愧疚和懺悔,以及很可能繼續晦澀下去的未來。
而她的人生,從攤上一雙完全不負責任的父母開始,就預示了悲劇性的結局。
可以說,父母一定程度上,就是孩子的命運。
他們給了孩子命,也昭示了孩子一生的運。
那些在父母的愛中長大的孩子,他們終其一生都將在這愛裡成長,終其一生,都將被這無私的父母之愛所滋養。
而那些童年經歷創傷的孩子,即便長大後努力的改天換命,但是也需要花費餘生,去治癒千瘡百孔的童年。
正應了那句話: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Stephanie和Cyntoia,無疑是兩個極端的,天差地別的例子,但是也從側面印證了,父母的愛與教育,對於孩子來說,是多麼重要。
對於大多數父母而言,也許很難像Stephanie的媽媽那樣,睿智而循循善誘的引導孩子,可也不至於像Cyntoia的父母那樣,完全不負責任。
但毋庸置疑的是,很多父母也許愛孩子,卻因為育兒知識的匱乏,自身能力的欠缺,很難做到真正健康的育兒,所以,近些年,原生家庭,一直是一個高熱話題。
無數網友談及童年的經歷,都為父母錯誤的施於愛的方式,而痛苦不堪。
育兒專家們經過長期研究,發現了這7種基本的父母模型,可以說,涵蓋了大部分中國父母的育兒模式。也許父母可以對照著比對一下自身,看看自己屬於哪一類父母,做到規避和改進,建立更好更健康的育兒模式。
1.朋友型父母
這種父母的標誌是過度分享,他們看起來很民主,打著朋友的模式相處,但實際上,她們渴望知道關於孩子的一切,幹涉和管制太多,無法做到尊重親子之間的界限,而當孩子長大後,開始注重隱私時,她們要麼勃然大怒,要麼大打親情牌,渴望更多的介入孩子的生活。
這種類型的父母,自身沒有獨立的人生,也限制孩子擁有獨立的人生。
2.批評家型父母
很多中國父母們認為,批評使人進步,所以對於孩子的教育,她們通常採用一種打壓批評的姿態,無論孩子表現的多好,父母永遠不會表現出滿意的樣子,永遠指責出更多的問題,需要孩子做更多的修復和進步。
這樣的教育模式,類似於虎媽虎爸,確實在孩子小的時候,容易製造出嚴師出高徒的假象,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內心深處是很難接納真實自我,保有真正自信的,一旦招致挫折,就很容易造成心理防線的全面坍塌,更何況,這種模式養育長大的孩子,很難發自心底的快樂,她們也許會成功,但她們的心房是灰色的,缺乏明亮的陽光,成人後,更容易罹患各種心理疾病。
3.警長型父母
警長型父母在中國很常見,她們是一類信奉權威和規則的父母,會給孩子制定各種明確的條條框框,以確保孩子在符合自己期望的進度條中成長。
比如很多警長型的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就訓練孩子自己入廁的能力,自己穿衣服做家務的能力,這當然不能說不好,因為一定程度上,會讓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變強,但是警長型父母過於高壓嚴厲的育兒模式,容易導致孩子壓抑內心的真實想法,無法充分享受和處理親密關係,陷入親密關係障礙等現代性情感痼疾。
4.橡樹型父母
橡樹型父母,在一些名人父母中很常見,她們也許自身取得了極大的成就,足夠的機智迷人,善解人意,因為過於照顧孩子,而讓孩子始終處於自己的呵護中成長,不可避免的,也會讓孩子始終處於自己的陰影中。
比如前段時間被詬病的貝克漢姆夫婦,無論兒子需要什麼,想要什麼,都竭力的打通關係,利用自己強大人脈,為孩子奠定高出普通人的起點,但是過度的保護,讓孩子喪失了打磨自身技藝的機會,最終陷入了做什麼都做不成的狀態,成為被嘲笑的星二代。
橡樹型的父母不是不愛孩子,而是因為太愛孩子,而忘記了孩子自有自己的人生路,自有自己的方向和選擇,有時候讓孩子離開自己的陰翳,才能讓孩子真正獨立。
5.修理工父母
當孩子面臨人生挫折時,明智的父母會鼓勵孩子勇敢面對挑戰,通過戰勝眼前的困境,而獲得能力和心智的提升,但是修理工父母會選擇代替孩子上前線。
比如說,孩子被欺負,修理工父母會不問青紅皂白的替孩子出手,比如說,孩子作業多,修理工父母甚至會自己代勞。無論孩子人生中出現任何問題,哪怕那是他自己必須要獨立面對的問題,修理工父母也會全權代理。
可以說,每個巨嬰的背後,都有殫精竭慮,操碎心的修理工父母。她們年輕時受累,年老被拖累,因為她們不明白,讓孩子學會成長,能夠適應社會,解決難題,才是父母存在的意義。
6.缺席者父母
缺席者父母,在中國很多,有些是因為父母自私,只講究自己輕鬆快樂,比如很多年輕父母,只負責生,不負責養,孩子往老人身邊一丟,就過著沒有孩子的自由生活,全然不管隔代教育會有諸多弊端,而另外一些缺席的父母,則是迫於生活,不得不如此,比如很多留守兒童,每年只能見一次父母,因為父母要外出打工,養家餬口。
缺席者型的父母,也許孩子在長大後,會理解父母的苦心,但孩子在情感上,會與父母始終有隔閡。因為你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缺席了,他就再也不會需要你了。即便孩子成年後,心理上的距離也永遠無法消除,比起親人,孩子和父母之間,更像主賓。
7.明智型父母
明智的父母,也許依然會在育兒中犯錯誤,但是她們是願意虛心學習,並時時反思自己的父母,她們尊重孩子的天性,接納孩子的一切,給與孩子無私的愛與幫助。
她們是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花精力了解孩子,花心思教育孩子的父母,她們也許不完美,但她們給與的愛很純粹,不摻雜過多的控制欲,不投射自己的人生願景,不束縛和扭曲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能夠在較為明主,自由,寬容的空間中成長。
看過這些基本的育兒模型,也許會讓為人父母者,在關照自身中,做到反省反思,但無論如何,為人父母,都是世界上最困難的工作之一,沒有一套準確的,放之每個孩子皆可適用的通行規則可以套用,但幸運的是,很多成功的父母們,留下了的育兒心得,也許會讓你有所啟發。
1. 從觀察黑猩猩和它們的嬰兒身上,我學到了一件事,生孩子應該很有趣。——簡·古德
簡·古德是靈長類動物學家,也是一位母親,她認為父母們也需要給自己減壓,用一種輕鬆的狀態去育兒,就像黑猩猩養育孩子一樣,我們和動物一樣,沒有什麼區別,重要的是享受親子共處的樂趣,而不去過多的糾結正確與錯誤,成功與失敗。
大膽的告訴你的孩子,父母不是萬能的,父母也會犯錯,我可能不是完美的父母,可我對你的愛,是完美的。
2. 孩子們不是聽你說什麼,而是看你做什麼,重要的是你的言行舉止——卡爾·榮格
你可能聽過榮格的著名人格理論,聽過他的性格決定命運,但是作為一名成功的心理學家,他最引以為豪的是教育出五個優秀的孩子。榮格堅持認為為人父母者,重要的不是簡單的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而是必須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去影響孩子。
3. 培養強壯的孩子,比修補受傷的人更容易——弗雷德裡克·道格拉斯
道格拉斯是非裔美國廢奴主義者,和著名的作家,童年的自身經歷讓他意識到,每一個孩子,都被賦予挑戰,責任,以及被鼓勵承擔義務和屬於自己的角色,為人父母,需要陪伴和引導他們去經歷磨難,而非規避磨難,因為強壯的孩子,不會受傷。
4. 孩子們不會辜負,你對他們的信任——伯德·詹森夫人
伯德·詹森夫人是美國第一夫人,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認為來自父母的表揚和支持,信任與鼓勵,有利於激發孩子發揮自己的天賦和潛能,因為孩子們天性裡渴望來自父母的認同,孩子們很難辜負父母的信任,所以相信孩子會很好,信任孩子的能力,是父母最需要具備的素養。
5. 教育不是裝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威廉·巴特勒·葉芝
葉芝認為,孩子的心中天然有一把火,為人父母者,不是向孩子灌輸自己的理念和夢想,而是引導孩子找到自己內心的火熱,並激發孩子為夢想努力的執著和堅持,點燃孩子心中熱情激烈的火苗,讓他們在有限的生命裡,過一個激情燃燒的人生。
6. 最後,如果你從未被你的孩子憎恨過,那你也從未做過父母——貝蒂·戴維斯
戴維斯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她深深意識到,父母有時不得不做一些艱難的,卻正確的決定,比如,在孩子想要退縮時,努力的推她一把,在孩子疲憊時,狠狠的戳他一下,父母的原則性,有時會傷害孩子,在短期內招致孩子的忌恨,但如果是有利於孩子未來的發展,那麼這種犧牲是必要的,因為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長遠。
為人父母也許很難,充滿了各種挑戰性,但是如果你做好了,你會體味到前所未有的幸福與快樂,因為這意味著你帶來的那個,流淌著你自身血脈的小生命,在你費盡心力的愛與教養中,茁壯長大了。
文 | 巴黎夜玫瑰
圖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