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就讀步入文壇,與錢鍾書舉行婚禮相守一生|楊絳事跡四

2020-12-17 小刀三國
文 | 小刀

上一篇文章《與鍾書古月堂前初遇、蘇州酒館訂婚、玉泉山上同遊 | 楊絳事跡三》主要說了楊絳和錢鍾書從相識、相知到相愛的過程,本篇文章二人將修成正果,步入婚姻的殿堂。

訂婚宴會結束後,楊絳和錢鍾書又要分離了。因為錢鍾書有意投考中英庚款留英獎學金,而中英庚款規定,應試者必須有服務社會兩年的經歷,所以錢鍾書畢業後沒有進清華大學研究院繼續深造,而是前往上海光華大學應聘,去擔任了兩年英語講師,月薪九十元,和他的父親錢基博先生在同一個學校教書。而楊絳則成功考取了清華研究院外國語言文學部,1933年秋季開學在即,這一次北上,阿季的公公(錢基博先生)特地把自己的朋友錢穆介紹給阿季認識,而錢穆正好要去燕京大學任教,二人便約定同車北上。如此一來阿季也有人照應,公公的一片心意實屬難得。臨走那天,錢鍾書親自送阿季到火車站和錢穆先生相會,火車緩緩駛去,二人暫時分別了。

到了北平,楊絳和錢穆先生告別後,入住了清華大學靜齋女生宿舍樓,開始了她的研究生生活。初入研究院,楊絳選了梁宗岱的《法國文學》、翟孟生的《歐洲文學史》、吳宓的《中西詩比較》、吳可讀的《英國小說》、朱自清的《散文》、王文顯的《外國戲劇》等等課程,這些一流的老師對楊絳都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例如在戲劇家王文顯的影響下,楊絳也曾寫過話劇《稱心如意》、《弄假成真》等等;在學者梁宗岱的悉心教導下,楊絳更加努力學習法文,外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為之後翻譯國外書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詩人吳宓更是成為了楊絳的朋友,他本來就對錢鍾書很欣賞,愛屋及烏,對楊絳自然也刮目相待,《聽楊絳談往事》一書正是吳宓的女兒吳學昭寫的,兩家的友情可想而知。

朱自清

而真正對楊絳的文學創作產生巨大影響的當數朱自清老師。當時,朱自清已經是遠近聞名的散文家,他上散文課的時候,認為寫得好的文章,就會要求原作者在課堂上朗讀給全班同學聽。在一次課上,朱自清曾讓學生們自由創作,楊絳交了一篇名叫《收腳印》的文章,具體內容不做詳述,大概說的是楊絳對於魂靈、鬼神的感悟,這篇處女作被朱自清老師看中了。下課後,朱自清親自對阿季說:「你這篇作文,可以發表,我給你拿去投稿。」當時,22歲的阿季高興壞了,盼了好幾個月,終於在1933年12月23日的《大公報·文藝副刊》上登載了《收腳印》,編輯是沈從文,署名「楊季康」,這份報紙頓時在全班同學中傳了開來,阿季心裡偷偷想著:我怕不是要當作家了啊。

過後,《大公報》給阿季發了五塊錢的稿費,拿到人生第一筆稿費的她,首先想到的是母親唐須嫈。於是,阿季花四塊錢買了兩斤絳紅色的毛線,又花一塊錢買了一盒天津起士林的咖啡糖,把毛線精心織成圍巾,將糖果塞進圍巾裡,打包寄給了媽媽。誰料到,阿季的兩個妹妹阿七和阿必太過淘氣,圍巾被她們倆拆了,咖啡糖也被她們倆偷吃了。

沈從文

1934年春假,錢鍾書從上海北上看望楊絳,二人到玉泉山上同遊,錢鍾書有詩為證:分飛勞燕原同命,異處參商亦共天。自是歡娛常苦短,遊仙七日已千年。1934年暑假,阿季照例回家,一家人高興熱鬧之後,清靜下來,和爸爸楊蔭杭對坐閒聊,突然間發覺爸爸老了,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了,阿季心裡很難受。1935年春假,錢鍾書教書即將滿兩年,4月份果然順利考取了庚款留英,並計劃於本年初秋赴英國留學,作為錢鍾書的未婚妻,阿季果斷決定休學,成婚後與丈夫錢鍾書一起出國。

其實楊絳犧牲很大,因著急成婚出國,阿季成了清華大學的肆業生,而不是畢業生,而且父親楊蔭杭有病在身,大姐在上海教書,小弟在上海學習,三姐早嫁,阿季出國後家裡顯得更加冷清,這讓阿季如何能放心的下。所幸父親楊蔭杭是個很開明的人,他堅決鼓勵阿季到國外深造,告訴她家裡的事情不用操心,權衡之下,楊絳最終決定和志趣相投的鐘書做伴,前往英國學習深造。

錢鍾書和楊絳

因馬上要出國留學,於是乎,1935年7月13日,一場特殊的婚禮將在蘇州廟堂巷楊府舉行,這一年,錢鍾書24歲,楊絳23歲,為什麼說特殊呢?錢家比較傳統,楊家相對開放,因而結婚儀式新舊參半,錢家舊式,楊家新式。由於觀念不同,親家之間(錢基博和楊蔭杭)曾有過小矛盾,錢基博曾提出,楊絳結婚後就不用出去工作了,在家裡做賢妻良母即可,楊蔭杭聽了,很不高興地說:「錢家倒是奢侈,我辛辛苦苦培養的女兒給你們錢家當不要工錢的老媽子!」

言歸正傳,據楊絳先生自己回憶說,她最為難忘的是結婚前兩天擺的那桌「小姐宴」,按照當時的習俗,將出嫁的小姐在舉行婚禮之前,其父母需要擺一桌酒「請小姐」,和她告別,「小姐」的姐妹親戚陪坐,父母則不能參與,算是離別的宴席,標誌著姑娘時代即將結束。楊絳清楚地記得那天是陰曆六月十一晚上,大廳早已張燈結彩,月亮半圓不圓,姐妹、來幫忙的姨媽等坐滿一桌,雖然大傢伙表面上有說有笑,其實氛圍是悽涼的,阿季嫁出去後就不能時時見面了,大家都捨不得她。

楊蔭杭

舉行婚禮那天,老圃先生主婚,張仲仁先生證婚,七妹妹是伴娘,孫令銜是伴郎,新郎錢鍾書由他父親、三弟、小妹陪同來楊家,配樂是《結婚進行曲》,在贊禮的歌頌下,新娘楊絳和新郎錢鍾書相對行三鞠躬禮,交換完戒指,由伴娘伴郎代表新人在結婚證書上蓋印章。禮成後,由攝影師為新郎、新娘、家長、來賓等一起拍照留念,接下來便是新娘換裝,和大家一起入座喝喜酒。總的來說,婚禮是相當洋派的。

楊家婚禮結束後,阿季洗澡換裝,還要趕到無錫錢家,進行下一場婚禮,錢家的傳統婚禮可把「大小姐」楊絳折磨苦了。 一對新人抵達錢家,進門放雙響爆竹、百子爆竹,楊絳與錢鍾書一起向他父母行跪叩禮,再向鍾書的嗣父嗣母(已去世多年,由一盆千年芸和一盆蔥代替)行跪叩禮,拜完了長輩,又進入祠堂,拜祖宗,然後到廚房,拜灶神,頭都要磕破了哈。禮畢後,入座喝喜酒吃「團圓飯」。

這還僅僅是阿季嫁進錢家的第一關,按照當地的習俗,到了結婚第三天的時候,新娘必須要「三日入廚下,洗手做羹湯」,即阿季需要完成「入廚」儀式,所幸不是真的入廚,只需要稍微做做樣子,把生魚拎起來放入半鍋沸油中就行,從未摸過生魚的阿季確實嚇著了。

錢鍾書

兩場婚禮來回奔波,再加上天氣又比較炎熱,二位新人都被折騰病了,婚後本應當「雙回門」,可楊絳和錢鍾書都病得起不來,阿季的母親唐須嫈擺了一席酒,白白等了一天,卻不見人來。十天後,錢鍾書病癒即到南京接受出國培訓去了,楊絳和小姑子一起回門(因為不可單回門),這位小姑子正因為父親(錢基博先生)稀罕新嫂子,對楊絳有氣而不肯配合,楊絳哄了她一番,才願意陪同前去。

回到娘家後,楊絳的父母十分高興,盛情款待。臨行前,母親唐須嫈特意送了阿季兩簍水蜜桃,囑咐她送完錢家長輩後,自己別忘了也嘗一嘗,還給了阿季一件可家常穿的冬衣,怕她遠在國外會凍著。令楊絳先生萬萬沒想到的是,這竟然會是她見母親的最後一面,國內戰亂之際,母親唐須嫈不幸身亡,那時阿季遠在大洋彼岸,沒能在雙親跟前侍奉,每每想起,楊絳先生便已淚目,總覺得自己對不住母親。

楊絳

沒過幾天,於8月13日楊絳便和鍾書離開無錫前往上海,去搭乘前赴英國的郵輪,火車經過蘇州,停在月臺旁,感情細膩的阿季忽然淚下不止,恨不得馬上跳下火車,跑回家和父母再見一面,可是火車卻帶她去向了遠方。她知道,自己原來是父母生命中的女兒阿季,現在是錢鍾書生命中的妻子楊絳,每個人都要面臨這樣的取捨,離開父母,與丈夫共度餘生

這次出國,是楊絳和錢鍾書第一次攜手遠行,從此以後,二人恪守著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誓言,相伴了一生,真真是羨煞旁人。面對現代婚姻,楊絳先生在一百歲時說道:「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持和鼓勵,兩情相悅。門當戶對及其他,並不重要。」

留學英國的她們過上了什麼樣的生活呢?

本期就分享這麼多了,如果各位讀者喜歡,歡迎關注「小刀文史」,敬請期待下一期。

參考文獻:《楊絳傳》慕容素衣著、《聽楊絳談往事》等書籍。

原創作品請勿轉載,配圖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錢鍾書一生只在追求兩件事——學術和婚姻,與楊絳相伴64年
    婚姻是一座圍城,他卻不在圍城中1932年,錢鍾書在清華校園中和楊絳認識了,兩人初次見面印象非常不錯,三年後兩人舉辦婚禮,錢鍾書在後來表示在遇到楊絳前,他從來沒有想過結婚的事情。他會每天早上為楊絳做一桌豐盛的早餐,在抗戰開始後,兩人受到清華大學的邀請,從上海來到北京,在這裡兩人一起攜手相伴。踏進圍城,是要進行一生修行的,過程中要丟掉很多的東西,婚姻是一座圍城,但錢鍾書不在圍城中。
  • 娶了楊絳,錢鍾書「痴人有痴福」
    入水能遊出水能跳  楊絳曾說,我最珍惜和感念的是與家人的親近。  楊絳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快樂的源泉就是恩愛有加的父母親。本來已經就讀東吳大學的楊絳,堅持一定要再考清華大學,結果考上清華後就遇到了錢鍾書。楊絳的母親就說,阿季(楊絳)腳上拴著月下老的紅繩,所以心心念念要讀清華。
  • 錢鍾書:我這一生中,最滿意的事情就是娶了楊絳,她是最美的妻
    從小到大,楊絳一直走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這都得益於楊絳開明的父母,楊絳喜歡讀書學習,父親就無條件地支持她。靠著自學,楊絳用五年的時間學完了振華中學六年的課程,提前一年畢業。清華大學是楊絳一心嚮往的學校,之前只招收男生,好不容易盼到招收女生了,卻不來當地招生了,楊絳只好去了東吳大學。
  • 為什麼錢鍾書這麼討厭鄰居林徽因?頻繁找她麻煩,楊絳都攔不住?
    世人也常說「遠親不如近鄰」,優秀的人總會相互吸引,民國時期社會局勢雖然頗為動蕩,但也因此湧現了一批英雄豪傑,在文壇更是顯現一大批才子才女,郭沫若與魯迅曾在報紙上有過罵戰,事實上,比鄰而居的錢鍾書與林徽因也生有嫌隙,兩人都是文學界大佬又是鄰居,為什麼不能和平相處呢?
  • 楊絳的陪讀生活:幫錢鍾書複習功課
    7月17日是楊絳先生102歲壽辰,今天,我們隨作者錢曉鳴先生,一同走進文學家、翻譯家楊絳的學術濃濃、親情融融的家——   著名作家、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本名楊季康。生於1911年7月17日,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1935年至1938年留學英法,回國後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清華大學任教。1949年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
  • 從「一見鍾情」到「相守一生」,這才是愛情原本的模樣
    清高,孤傲的清華才子著一襲青布衣衫,戴著一副老式的眼鏡錢鍾書,遇到了風華正茂,嬌俏玲瓏的楊絳,「我沒有訂婚。」這是錢鍾書見到楊絳時說的第一句話。「我也沒有男朋友。」楊絳回答。那一面可以說是一見鍾情,兩人彼此難忘。後錢鍾書有詩云:纈眼榮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靦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
  • 楊絳:夢中她和鍾書走丟了,之後兩年內錢鍾書和女兒相繼離世
    ——楊絳《我們仨》《我們仨》是錢鍾書妻子的楊絳先生撰寫的家庭回憶錄。這本書寫於錢鍾書離世後的第四年,那時,楊絳已經92歲高齡,楊絳用樸實無華的文字記錄了她與錢鍾書生活的點點滴滴,以及他們三口之家所經歷的風風雨雨。
  • 楊絳給錢鍾書寄去一個「慫」字,錢鍾書寄回一個字,楊絳感動落淚
    在民國時期的那些文壇大佬中,楊絳和錢鍾書的愛情故事是最完美的。在充斥著情感背叛、師生戀的民國文壇裡,楊絳和錢鍾書的愛情宛如一汪清泉,更值得人們欽佩。在他們數十年的婚姻生活中,始終把對方的感情需求擺在第一位,數十年的相濡以沫,十分的令人感動。而且他們的戀愛經歷,也非常的浪漫。
  • 青春勵志故事錢鍾書:嗜學如命 文化崑崙
    【核心提示】錢鍾書是中國現代文壇最特立獨行的作家。他一生淡泊名利,甘願寂寞,辛勤研究,享譽海內外,被譽為文化大家。他學貫中西,長期致力於中國和西方文學的研究。著有《寫在人生邊上》、《圍城》、《管錐篇》(五卷)等。《管錐篇》曾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他是「300年來難得一見的天才」,卻從不接受媒體的採訪,也沒有留下一本自傳。
  • 錢鍾書:只有死別,不再生離!楊絳:夫亡在前妻在後的順序不能錯
    這個人,是他的未婚妻楊絳。1932年,錢鍾書和楊絳在清華大學共同讀書時,確立了戀愛關係。1933年,雙方家庭為他倆舉行了訂婚儀式。這對訂了婚的未婚準夫妻,怎麼能忍受異國他鄉的分別?錢鍾書提出,兩人一起去英國留學。
  • 勢均力敵的愛情:楊絳寄「慫」字,錢鍾書一字回應,她感動落淚
    楊絳和錢鍾書是文壇的一對神仙眷侶,兩人有著同樣優秀的才華,在命運的安排下相遇了兩人一見鍾情,夫妻恩愛數載。錢鍾書和楊絳相識在大學校園之中,楊絳出身名門,長相漂亮不說,學識也很出眾。在學校裡,追求楊絳的男人很多。
  • 錢鍾書與楊絳的筆墨,滿滿書法味
    楊絳先生走了,105歲,即使在彌留之際,思維和言語中,始終不離「錢鍾書」三個字。高尚的節操,有目標有志趣的生活,任光陰流轉,萬物消長,而內心依舊篤定從容。1932年春天,楊絳考入清華大學並與錢鍾書相識。第一次見面,錢鍾書就說:「我沒有訂婚。」
  • 楊絳給錢鍾書寄去一個「慫」字,錢鍾書寄回一字竟令其感動淚目
    楊絳和錢鍾書是公認的神仙眷侶,夫妻兩人一見鍾情,相伴到老,從未因為什麼紅過臉。楊絳給錢鍾書寄過一個「慫」字,就是想問問錢鍾書心上到底有幾個人,錢鍾書高情商的回一個「您」字,意為心上只有你一人,這般愛情真實舉案眉頭羨煞旁人。不愧是人間的「神仙愛情」!
  • 錢鍾書考清華大學,數學只得了15分,校長羅家倫看後:錄取
    錢鍾書也確實做到了他說的這一句話,一生都在為文學奔波,成為我國知名的學者。羅家倫這才得以在文壇上繼續發光發熱。錢鍾書國文考了近滿分,羅家倫佩服錢鍾書在19歲的年紀就能寫出針砭時弊的文章,如果師從名師,那錢鍾書將來的成就不可限量。於是羅家倫大筆一揮,在錢鍾書名字後面寫上「錄取」倆字,代表錢鍾書被正式錄取了。
  • 楊絳:錢鍾書一生並非只愛過我一人;他曾經暗戀過民國第一白富美
    談到錢鍾書,大家都知道,錢鍾書是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文學家,這位天縱奇才,文學造詣極高,甚至被人稱為「二十世紀人類最聰明的腦袋」。錢鍾書以文學為主,後來更是以文學著稱,他一生致力於把中國文學定位於一個適當的位置,並向世界推廣,因而對中國文學藝術走向世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錢鍾書有多討厭鄰居林徽因:頻繁找她麻煩,連夫人楊絳都阻止不了
    錢鍾書和林徽因是鄰居,為何相互看不順眼?說起才女林徽因,「十項全能」型才女,很多人會想起她的名言:你是人間四月天,唯美浪漫。說起錢鍾書,幾乎無人不知,錢鍾書憑藉著《圍城》樹立了自己在文壇的絕對地位,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這兩個文學泰鬥林徽因和錢鍾書是鄰居,關鍵是這對鄰居的關係還不怎麼和睦。
  • 錢鍾書與楊絳動人愛情故事:一見鍾情的世紀佳緣(圖)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曾在北京任京師高等審判廳廳長、京師高等檢察長、司法部參事等職,公務倥傯,忙不及履。連張勳復闢時,楊絳的父親也沒能帶領全家逃離北京,只在一位英國朋友家裡躲避數天。1919年,楊絳的父親辭職南歸,楊絳跟著父母啟程回鄉。  1932年春天,楊絳考入清華大學並與錢鍾書相識。
  • 楊絳給錢鍾書寄信只有一個「慫」,他回復一字,讓楊絳感動落淚
    一個人的時候,能保持內心安靜而豐盛;兩個人時,可以相濡以沫,溫暖而踏實;三口之家,也能相助相守,樸素而溫馨。對這句話最好的詮釋就是錢鍾書先生和楊絳先生了。兩人第一次遇見的時候,一見如故,侃侃而談。錢鍾書急切地澄清「外界傳說我已經訂婚,這不是事實,請你不要相信。」
  • 緬懷大師 錢鍾書:從今往後,咱們只有死別,再無生離
    相識:人生若只如初見  楊絳出生在無錫一個書香門第,清逸溫婉,知書達理。1928年,楊絳高中畢業,她心心念念想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孰料那年清華大學開始招收女生,但是南方沒有名額。無奈之下,楊絳選擇了東吳大學。  1932年初,楊絳本該讀大四下,東吳大學卻因學潮而停課。
  • 人人皆知錢鍾書的天才 只有楊絳知道他的笨拙
    教會中學畢業後,飽讀中西方詩書的錢鍾書以英文第一的成績被清華大學外文系破格錄取。進入清華的錢鍾書,已創下讀書第一、發表文章第一、「橫掃清華圖書館」等多項「記錄」,最讓同學們嘆服的是他驚人的記憶力,同學喬冠華稱他具備了「照相機式的記憶」,但他本人卻並不以為自己有那麼「神」,他只是好讀書,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