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與鍾書古月堂前初遇、蘇州酒館訂婚、玉泉山上同遊 | 楊絳事跡三》主要說了楊絳和錢鍾書從相識、相知到相愛的過程,本篇文章二人將修成正果,步入婚姻的殿堂。
訂婚宴會結束後,楊絳和錢鍾書又要分離了。因為錢鍾書有意投考中英庚款留英獎學金,而中英庚款規定,應試者必須有服務社會兩年的經歷,所以錢鍾書畢業後沒有進清華大學研究院繼續深造,而是前往上海光華大學應聘,去擔任了兩年英語講師,月薪九十元,和他的父親錢基博先生在同一個學校教書。而楊絳則成功考取了清華研究院外國語言文學部,1933年秋季開學在即,這一次北上,阿季的公公(錢基博先生)特地把自己的朋友錢穆介紹給阿季認識,而錢穆正好要去燕京大學任教,二人便約定同車北上。如此一來阿季也有人照應,公公的一片心意實屬難得。臨走那天,錢鍾書親自送阿季到火車站和錢穆先生相會,火車緩緩駛去,二人暫時分別了。
到了北平,楊絳和錢穆先生告別後,入住了清華大學靜齋女生宿舍樓,開始了她的研究生生活。初入研究院,楊絳選了梁宗岱的《法國文學》、翟孟生的《歐洲文學史》、吳宓的《中西詩比較》、吳可讀的《英國小說》、朱自清的《散文》、王文顯的《外國戲劇》等等課程,這些一流的老師對楊絳都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例如在戲劇家王文顯的影響下,楊絳也曾寫過話劇《稱心如意》、《弄假成真》等等;在學者梁宗岱的悉心教導下,楊絳更加努力學習法文,外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為之後翻譯國外書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詩人吳宓更是成為了楊絳的朋友,他本來就對錢鍾書很欣賞,愛屋及烏,對楊絳自然也刮目相待,《聽楊絳談往事》一書正是吳宓的女兒吳學昭寫的,兩家的友情可想而知。
而真正對楊絳的文學創作產生巨大影響的當數朱自清老師。當時,朱自清已經是遠近聞名的散文家,他上散文課的時候,認為寫得好的文章,就會要求原作者在課堂上朗讀給全班同學聽。在一次課上,朱自清曾讓學生們自由創作,楊絳交了一篇名叫《收腳印》的文章,具體內容不做詳述,大概說的是楊絳對於魂靈、鬼神的感悟,這篇處女作被朱自清老師看中了。下課後,朱自清親自對阿季說:「你這篇作文,可以發表,我給你拿去投稿。」當時,22歲的阿季高興壞了,盼了好幾個月,終於在1933年12月23日的《大公報·文藝副刊》上登載了《收腳印》,編輯是沈從文,署名「楊季康」,這份報紙頓時在全班同學中傳了開來,阿季心裡偷偷想著:我怕不是要當作家了啊。
過後,《大公報》給阿季發了五塊錢的稿費,拿到人生第一筆稿費的她,首先想到的是母親唐須嫈。於是,阿季花四塊錢買了兩斤絳紅色的毛線,又花一塊錢買了一盒天津起士林的咖啡糖,把毛線精心織成圍巾,將糖果塞進圍巾裡,打包寄給了媽媽。誰料到,阿季的兩個妹妹阿七和阿必太過淘氣,圍巾被她們倆拆了,咖啡糖也被她們倆偷吃了。
1934年春假,錢鍾書從上海北上看望楊絳,二人到玉泉山上同遊,錢鍾書有詩為證:分飛勞燕原同命,異處參商亦共天。自是歡娛常苦短,遊仙七日已千年。1934年暑假,阿季照例回家,一家人高興熱鬧之後,清靜下來,和爸爸楊蔭杭對坐閒聊,突然間發覺爸爸老了,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了,阿季心裡很難受。1935年春假,錢鍾書教書即將滿兩年,4月份果然順利考取了庚款留英,並計劃於本年初秋赴英國留學,作為錢鍾書的未婚妻,阿季果斷決定休學,成婚後與丈夫錢鍾書一起出國。
其實楊絳犧牲很大,因著急成婚出國,阿季成了清華大學的肆業生,而不是畢業生,而且父親楊蔭杭有病在身,大姐在上海教書,小弟在上海學習,三姐早嫁,阿季出國後家裡顯得更加冷清,這讓阿季如何能放心的下。所幸父親楊蔭杭是個很開明的人,他堅決鼓勵阿季到國外深造,告訴她家裡的事情不用操心,權衡之下,楊絳最終決定和志趣相投的鐘書做伴,前往英國學習深造。
因馬上要出國留學,於是乎,1935年7月13日,一場特殊的婚禮將在蘇州廟堂巷楊府舉行,這一年,錢鍾書24歲,楊絳23歲,為什麼說特殊呢?錢家比較傳統,楊家相對開放,因而結婚儀式新舊參半,錢家舊式,楊家新式。由於觀念不同,親家之間(錢基博和楊蔭杭)曾有過小矛盾,錢基博曾提出,楊絳結婚後就不用出去工作了,在家裡做賢妻良母即可,楊蔭杭聽了,很不高興地說:「錢家倒是奢侈,我辛辛苦苦培養的女兒給你們錢家當不要工錢的老媽子!」
言歸正傳,據楊絳先生自己回憶說,她最為難忘的是結婚前兩天擺的那桌「小姐宴」,按照當時的習俗,將出嫁的小姐在舉行婚禮之前,其父母需要擺一桌酒「請小姐」,和她告別,「小姐」的姐妹親戚陪坐,父母則不能參與,算是離別的宴席,標誌著姑娘時代即將結束。楊絳清楚地記得那天是陰曆六月十一晚上,大廳早已張燈結彩,月亮半圓不圓,姐妹、來幫忙的姨媽等坐滿一桌,雖然大傢伙表面上有說有笑,其實氛圍是悽涼的,阿季嫁出去後就不能時時見面了,大家都捨不得她。
舉行婚禮那天,老圃先生主婚,張仲仁先生證婚,七妹妹是伴娘,孫令銜是伴郎,新郎錢鍾書由他父親、三弟、小妹陪同來楊家,配樂是《結婚進行曲》,在贊禮的歌頌下,新娘楊絳和新郎錢鍾書相對行三鞠躬禮,交換完戒指,由伴娘伴郎代表新人在結婚證書上蓋印章。禮成後,由攝影師為新郎、新娘、家長、來賓等一起拍照留念,接下來便是新娘換裝,和大家一起入座喝喜酒。總的來說,婚禮是相當洋派的。
楊家婚禮結束後,阿季洗澡換裝,還要趕到無錫錢家,進行下一場婚禮,錢家的傳統婚禮可把「大小姐」楊絳折磨苦了。 一對新人抵達錢家,進門放雙響爆竹、百子爆竹,楊絳與錢鍾書一起向他父母行跪叩禮,再向鍾書的嗣父嗣母(已去世多年,由一盆千年芸和一盆蔥代替)行跪叩禮,拜完了長輩,又進入祠堂,拜祖宗,然後到廚房,拜灶神,頭都要磕破了哈。禮畢後,入座喝喜酒吃「團圓飯」。
這還僅僅是阿季嫁進錢家的第一關,按照當地的習俗,到了結婚第三天的時候,新娘必須要「三日入廚下,洗手做羹湯」,即阿季需要完成「入廚」儀式,所幸不是真的入廚,只需要稍微做做樣子,把生魚拎起來放入半鍋沸油中就行,從未摸過生魚的阿季確實嚇著了。
兩場婚禮來回奔波,再加上天氣又比較炎熱,二位新人都被折騰病了,婚後本應當「雙回門」,可楊絳和錢鍾書都病得起不來,阿季的母親唐須嫈擺了一席酒,白白等了一天,卻不見人來。十天後,錢鍾書病癒即到南京接受出國培訓去了,楊絳和小姑子一起回門(因為不可單回門),這位小姑子正因為父親(錢基博先生)稀罕新嫂子,對楊絳有氣而不肯配合,楊絳哄了她一番,才願意陪同前去。
回到娘家後,楊絳的父母十分高興,盛情款待。臨行前,母親唐須嫈特意送了阿季兩簍水蜜桃,囑咐她送完錢家長輩後,自己別忘了也嘗一嘗,還給了阿季一件可家常穿的冬衣,怕她遠在國外會凍著。令楊絳先生萬萬沒想到的是,這竟然會是她見母親的最後一面,國內戰亂之際,母親唐須嫈不幸身亡,那時阿季遠在大洋彼岸,沒能在雙親跟前侍奉,每每想起,楊絳先生便已淚目,總覺得自己對不住母親。
沒過幾天,於8月13日楊絳便和鍾書離開無錫前往上海,去搭乘前赴英國的郵輪,火車經過蘇州,停在月臺旁,感情細膩的阿季忽然淚下不止,恨不得馬上跳下火車,跑回家和父母再見一面,可是火車卻帶她去向了遠方。她知道,自己原來是父母生命中的女兒阿季,現在是錢鍾書生命中的妻子楊絳,每個人都要面臨這樣的取捨,離開父母,與丈夫共度餘生。
這次出國,是楊絳和錢鍾書第一次攜手遠行,從此以後,二人恪守著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誓言,相伴了一生,真真是羨煞旁人。面對現代婚姻,楊絳先生在一百歲時說道:「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持和鼓勵,兩情相悅。門當戶對及其他,並不重要。」
留學英國的她們過上了什麼樣的生活呢?
本期就分享這麼多了,如果各位讀者喜歡,歡迎關注「小刀文史」,敬請期待下一期。
參考文獻:《楊絳傳》慕容素衣著、《聽楊絳談往事》等書籍。
原創作品請勿轉載,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