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夢中她和鍾書走丟了,之後兩年內錢鍾書和女兒相繼離世

2020-12-18 趙趙的期待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我一個人了。——楊絳《我們仨》

《我們仨》是錢鍾書妻子的楊絳先生撰寫的家庭回憶錄。這本書寫於錢鍾書離世後的第四年,那時,楊絳已經92歲高齡,楊絳用樸實無華的文字記錄了她與錢鍾書生活的點點滴滴,以及他們三口之家所經歷的風風雨雨。

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我倆老了」,第二部分「我們仨走散了」,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的生命歷程大致是:一個人的孤獨,兩個人的陪伴,三個人的溫暖,最後寂於一個人的落寞。

1928年,楊絳一心一意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當南方沒有名額時,她轉投蘇州東吳大學去讀書,直至1932年她成功地從蘇州東吳大學去清華大學借讀。此為一個人為夢想而努力的孤獨。

也是在1932年,楊絳認識了錢鍾書。1935年,楊絳與錢鍾書結婚,同年丈夫赴英國、法國留學。本書楊絳回憶歲月的起始,就是他們一同赴英國留學。楊絳的文筆是風趣地,在留學期間他們的獨立生活可以算是有點艱辛,但經她的文字寫下來好像都是溫馨的小事。

早起,鍾書照常端上早飯,還熯(ran)了他愛吃的豬油年糕,滿面得色。我稱讚他能熯年糕,他也不說什麼,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兒。我吃著吃著,忽然詫異地說:「誰給你點的火呀?」(因為平時我晚上把煤爐封上,他早上打開火門,爐子就旺了。)鍾書等著我問呢,他得意地說:「我會劃火柴了!」這是他生平第一次劃火柴,為的是做早飯

1937年,楊絳生下女兒圓圓。自此,兩個人的家變成了三個人的。後來,珍珠港事變,生活越發艱難,而淪陷區生活艱苦,但他們總能自給自足,認為一家人同甘共苦勝於別離,為此,錢鍾書發願說:「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這句話在多年之後一語成讖。1997年,錢媛(圓圓)去世;1998年,錢鍾書去世。兩年中丈夫錢鍾書和女兒圓圓相繼離世,楊絳在是家不像家的地方獨自思念我們仨。楊絳在回憶一家三口的《我們仨》中寫道:她做了兩個夢,夢中女兒圓圓和錢鍾書走丟了,而在之後兩年內錢鍾書和女兒相繼離世。

在楊絳的《我們仨》的第一部分「我倆老了」中,記錄的是楊絳做了一個夢暗示著丈夫的去世,夢中她和錢鍾書走丟了,夢醒的時候還是很慌張,錢鍾書用「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來安慰楊絳。

第二部分「我們仨走散了」, 描述了一個非常真實而又漫長的夢。夢裡的一切被楊絳記錄得一清二楚,讓人感覺這個夢真實得可怕,更讓人體會到這一家人在死別前經歷的痛苦和不安。

在楊絳筆下的夢境裡,他們從一個地方走出來,錢鍾書一晃眼就不見了,楊絳在古驛道上走啊走,一面是在白天尋找飄忽不定的錢鍾書以短暫的相見,一面是在晚上做夢去見錢媛看她的生活,而有一天錢媛病重離世了,她也與錢鍾書走失了。於是只剩她惆悵孤單地走在路上——「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

當夢境退散,家不是家,因為沒有曾經的人了,家就只像驛道裡暫居的客棧而已。原先團聚的生活有多快樂,後來死別的日子就有多難過。

楊絳最樸素的文字裡卻蘊含最沉重的悲痛。這樣一個夢境,每每讀來令人身臨其境般窒息。那一句「我們仨就這樣失散了」是讀來最悲傷的話。

楊絳的文字讓我看到家的溫暖,死別之痛。也讓我反思自己是否浪費了健在的家人所相處的時光,是否在揮霍自己的珍貴的生命。

《我們仨》的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正式進入記錄楊絳一家三口的生活,從兩個人新婚在海外留學,到學成歸國再到抗戰時期的生活,三人一生中經歷的坎坷曲折,到最後三人陰陽相隔。

寫實的文字和前面兩個部分寫夢的文字形成鮮明對比,讓人感受著這一家人幸福美好的生活,也體會到他們經歷困難磨難時的堅強和不屈。

世界上每一個父母都愛著自己的孩子,希望陪孩子到老,然而並非每一個孩子都會常伴父母膝下。

現在有很多的人渴望遠方和自由,或是用生命追逐名和利。他們似乎永遠都有不回家的理由,常回家看看好像是一個被埋葬在歌詞裡的奢望。

然「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我們與父母相伴的時間沒有多少個十年,且行且珍惜。

在楊絳的文字裡,我看到了錢鍾書的與世無爭,也看到了阿圓的懂事貼心,更看到了楊絳的溫柔賢惠。

在《我們仨》這本書中,讀者可以看到楊絳和錢鍾書平凡而又偉大的愛情。相知相守,相愛一生,這或許是每一對情侶都希望得到的結局。但真正能夠做到這些,又談何容易。而錢鍾書和楊絳的生活記錄卻給了我們極大的啟示。

兩人相處,相知為根本。一個不能了解你心性的人是無法跟你走到最後的,他無法理解你努力的目的,就無法理解你選擇的意義,更不可能只支持你去做那些你想做的事。因為對人生的感知不同,於是選擇的人生道路便也不相同,那麼又怎能相伴相守,一路前行呢?

除了相知,更要能夠勇敢地為對方付出,一起經營兩人的小家,不去計較誰為家庭付出的更多。在愛情裡不過分苛求對方,做好自己身為伴侶的義務,在另一半脆弱的時候為他提供一個港灣,相互扶持,相互尊重,才能共同成長,才能相守一生。

想要了解楊絳和錢鍾書先生溫馨又趣味的日常生活,學習怎麼經營一個美滿家庭,把孩子培養的優秀又溫暖,不如品讀一下這本楊絳先生書寫的《我們仨》。

祝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擁有和自己相伴一生的完美伴侶。

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連結一起購買吧

相關焦點

  • 錢鍾書的母親稱讚兒媳楊絳:筆桿搖得,鍋鏟握得,鍾書痴人痴福!
    1938年,錢鍾書夫婦帶著女兒回到了狼煙四起、風雨飄搖的國內。回國之後,錢鍾書受清華委派,前往昆明西南聯大講學,而楊絳則無法同行。因為那時,她的蘇州老家被日寇洗劫一空,母親去世,父親避難上海。為了照顧老父,楊絳只好帶著孩子定居上海。
  • 娶了楊絳,錢鍾書「痴人有痴福」
    錢鍾書尷尬地道:到底是你認識你媽媽早還是我認識早?女兒毫不遲疑地道:當然是我早,我一生出來就認識我媽媽,你是後來才認識的。錢鍾書回家的任務是帶女兒玩,楊絳包攬了一切雜活。  20世紀40年代初,楊絳接連發表了系列喜劇,成為國內文學界的名人,這也激起了錢鍾書的創作欲望。在楊絳的陪伴和關注下,錢鍾書完成了一生唯一出版的長篇小說《圍城》。  家在楊絳心中是人生的核心。
  • 楊絳婚後生活是怎樣的?錢鍾書只說了27個字,卻讓很多人自愧不如
    楊絳在清華初見錢鍾書時,覺得錢鍾書長得很一般,但錢鍾書卻看上了楊絳。但那時候校園裡卻有流言說錢鍾書訂婚了,楊絳也有男友了。這讓錢鍾書很慌,於是立馬行動,給楊絳寫信約她見面。見到之後第一句話就是他沒有訂婚,楊絳也說她沒有男朋友。於是兩人就在一起了,之後無話不談感情越來越好。
  • 楊絳給錢鍾書寄去一個「慫」字,錢鍾書寄回一字竟令其感動淚目
    錢鍾書離世後,楊絳出版了一本書叫《我們仨》,書中回憶了錢鍾書和他們的女兒錢媛生活的點點滴滴,也表達了她因他們兩人離世而產生的思念和悲傷沉重的感情,令眾多讀者感動不已。《我們仨》一書講述了一個單純又溫馨的家庭,幾十年以來的平淡無奇又相守相助的的經歷。他們一家三口當時的生活雖艱難痛苦,但充滿了快樂與愛,作者以此紀念先後離開她的女兒與丈夫。
  • 嘗盡人生百味,始終靈魂有香,楊絳先生誕辰日,重讀她和她的故事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重讀她和她的故事……最才的女一句「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人們記住了錢鍾書和他的《圍城》。但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初,錢鍾書的《圍城》在雜誌上第一次連載時,有讀者問:「錢鍾書是誰?」隨即便聽人答道:「楊絳的丈夫。」
  • 清華大學就讀步入文壇,與錢鍾書舉行婚禮相守一生|楊絳事跡四
    訂婚宴會結束後,楊絳和錢鍾書又要分離了。因為錢鍾書有意投考中英庚款留英獎學金,而中英庚款規定,應試者必須有服務社會兩年的經歷,所以錢鍾書畢業後沒有進清華大學研究院繼續深造,而是前往上海光華大學應聘,去擔任了兩年英語講師,月薪九十元,和他的父親錢基博先生在同一個學校教書。
  • 人人皆知錢鍾書的天才 只有楊絳知道他的笨拙
    但很少有人知道從與親人離散到再次團圓的這條古驛道上四季交替中楊絳怎樣走完了她的人生,並以百歲高齡完成了錢鍾書生前未完成的心願。解說:菜園相會的老夫婦在楊絳看來遠勝於舊小說戲劇裡後花園私相約會的情人,但很少人知道眼前這對親切平和彼此感情深厚的夫妻內心剛經受過一場巨痛,《幹校六記》之《下放記別》中,楊絳記下,上次送默存走,有我和阿園還有得一,這次送我走,只剩下阿園一人,得一已於一月前自殺去世,寥寥數筆,卻難掩一番變故過後母親惋惜女婿心疼女兒的酸楚之情,1972年3月,作為第二批「老弱病殘」遣送回京的錢鍾書和楊絳回到北京
  • 好的感情,男人從不幫妻子做家務,不信你看錢鍾書和楊絳
    在漫長的歲月裡,她痛失摯愛的女兒,又送走自己最愛的丈夫,但曾經一起生活的溫暖,支持著她獨自而堅強地活著。書中說,錢鍾書包攬了家裡的全部早餐。每天早上,錢鍾書都會特地燒水泡紅茶和牛奶,用烤麵包機考好麵包,刷上果醬和黃油,然後等妻子起床吃飯。而吃完刷碗的工作,則由楊絳負責。
  • 錢鍾書、楊絳育兒觀:書香門第的富養,你也能複製
    在我眼裡真正的富養不只是物質的滿足,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豐盛,從小培養TA的氣質、開闊TA的視野、增加TA的閱世能力、增強TA的見識,讓孩子從內而外地散發自信。在民國的大咖父母裡,錢鍾書和楊絳就是富養女兒的典型例子。
  • 勢均力敵的愛情:楊絳寄「慫」字,錢鍾書一字回應,她感動落淚
    楊絳和錢鍾書是文壇的一對神仙眷侶,兩人有著同樣優秀的才華,在命運的安排下相遇了兩人一見鍾情,夫妻恩愛數載。錢鍾書和楊絳相識在大學校園之中,楊絳出身名門,長相漂亮不說,學識也很出眾。在學校裡,追求楊絳的男人很多。
  • 楊絳《我們仨》中很感人的語錄,整本書最悲傷的地方,看哭好多人
    比如錢瑗就寫父母,而楊絳就寫婦女兩個人,錢鍾書就寫楊絳和錢瑗,也就是母女兩,但不幸的是錢瑗和錢鍾書都相繼不幸患病去世,錢瑗是1997年離開楊絳的,錢鍾書是1998年,短短1年失去了兩位親人。這本書最可貴的地方就是樸實無華說出了很多言簡意賅的句子,讓人讀完,好像醒悟了人生一樣。就像楊絳先生所說的,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 楊絳:人生在世,為的是什麼?她離世前的感慨,意味深長
    中國傑出的翻譯家、作家、小說家、劇作家,等等光環集中在這位老人身上,她就是楊絳,出身名門,書香門第,寬厚待人,從容優雅,能撐得起這幾個詞語疊加稱讚的女子,世間唯有楊絳先生。她的丈夫是錢鍾書,也是一位享譽文壇的作家,但是楊絳先生並沒有生活在丈夫的光環之下。
  • 楊絳先生:人生一旦越過了「2個難關」,再難的事情,也能承受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又何嘗不與蛹和蝴蝶之間的差距一樣。俗話說:"過關、過關,人生只有經歷了某些關口之後,就如獲重生,就能抵禦各種不幸和困惑"。而如果我們能夠像楊絳一樣,越過這一道坎,之後遇到的再難的事情你也必然會承受,最終走向美滿生活的彼岸。二是家庭落寞的難關楊絳和錢鍾書之間的愛情讓很多人羨慕,這是他們在越過家庭落寞難關之後,所獲得的結果。
  • 楊絳的陪讀生活:幫錢鍾書複習功課
    主要文學作品有《洗澡》、《幹校六記》、《我們仨》、《將飲茶》、《走到人生邊上》和《堂吉訶德》、《斐多》等譯著。   一位安靜、優雅、博學的女性,她高貴、生動而深刻的靈魂,扣動著從知識界到普通老百姓的心。她是專家學者,是作家翻譯家,是女兒,是姐妹,是妻子,是母親。她守候著人類最小的社會單元,為人生創造了美麗的「第一秩序」——家。
  • 錢鍾書:只有死別,不再生離!楊絳:夫亡在前妻在後的順序不能錯
    雖然錢鍾書是正規生,楊絳只能做旁聽生,但心愛的兩個人能在一起學習生活,比什麼都幸福。1937年,幸福的生活又加了一道蜜。錢鍾書和楊絳有了愛的結晶,他們的女兒出生了。錢鍾書是太愛妻子了,所以還想要一個和妻子一樣的女孩。殊不知楊絳一樣深愛自己的丈夫,並且愛裡還有對丈夫無比的崇敬,她希望女兒多像丈夫。不過無論對孩子有多麼美好的期盼,都減輕不了生孩子的痛苦。倒是楊絳的表現,令護士十分驚奇。她明明痛得要死,卻靜靜地不吭一聲。護士問她,你為什麼不喊不叫呀?她回答,喊了叫了不還是痛嗎。
  • 楊絳:錢鍾書心中「最賢的妻 最才的女」
    拒絕費孝通,與錢鍾書「緣起一面」1928年,楊絳十七歲,她一心一意要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但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清華招收女生,但南方沒有名額,楊絳只得轉投蘇州東吳大學。費孝通與楊絳在中學和大學都同班,有男生追求楊絳,費孝通便對他們說:「我跟楊季康是老同學了,早就跟她認識,你們『追』她,得走我的門路。」楊絳念念不忘清華。
  • 錢鍾書與楊絳動人愛情故事:一見鍾情的世紀佳緣(圖)
    拒絕費孝通,與錢鍾書「緣起一面」  1928年,楊絳十七歲,她一心一意要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但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清華招收女生,但南方沒有名額,楊絳只得轉投蘇州東吳大學。費孝通與楊絳在中學和大學都同班,有男生追求楊絳,費孝通便對他們說:「我跟楊季康是老同學了,早就跟她認識,你們『追』她,得走我的門路。」
  • 大頑童,惡作劇的錢鍾書,給楊絳畫花臉,在女兒床上「埋地雷」
    但錢鍾書儘管這樣的「痴」,並不影響他的「頑」「淘」和「惡作劇」,成了家之後,他也不改。01 錢鍾書小時候「淘」而「痴」伯父去世後,錢鍾書因為怕父親,從不向父親要書本和紙筆錢。下雨天,錢鍾書會穿上伯父的釘鞋,鞋太大,他就在鞋頭處塞些紙團。
  • 錢鍾書與楊絳的愛情:互相珍惜,志同道合,懂得彼此
    錢鍾書與楊絳相識在美麗的清華園,兩人一見,相視一笑,錢鍾書說:「我沒訂婚」,楊絳說:「我還沒有男朋友」,一個才子,一個才女,自此攜手相扶,既定終生。為了陪伴錢鍾書,楊絳毅然終止自己清華研究生的學業,陪丈夫遠赴牛津留學,丈夫去上課,楊絳也不忘給自己充電,她最喜歡的地方是圖書館,幾乎將所有的業餘時間都放在了讀書上,閒暇時兩人一起讀書,一起背詩,生活過得好不愜意。
  • 初次見面,錢鍾書說:我沒有訂婚,楊絳回:我也沒有男朋友
    但是文學大師錢鍾書和作家楊絳先生他們兩個卻是始終如一,恩愛一生,他們兩個經歷了好多坎坷,始終不離不棄地堅持到了最後。下面由小編簡單說下錢鍾書和楊絳先生他們兩個愛情並闡述一下自己的看法。在大學的期間,他博覽群書,建立了比較文化和比較文學觀念,知識結構正是形成。楊絳1911年出生於北京,中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相傳從小楊絳就比較懂事,有一次她去書房拿書,看到正在午休的爸爸,大氣不出,靜靜地翻閱,就是遇到上廁所,也是腳步輕輕,像一個小貓一樣,陪侍在父親的身邊。父親醒來看到自己的女兒,心中驚喜:「其實我喜歡有人陪陪,只是別出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