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在公園內滅蚊。(資料圖片)
大洋網訊 每年的8月至10月是登革熱高發季節。伊蚊是登革熱、寨卡病毒的傳播媒介,廣州市衛生健康委表示,當前廣州已進入登革熱流行季節,提醒廣大市民朋友務必做好個人防蚊防護工作。
市民在公園內閱讀防治登革熱的知識。(資料圖片)
專家表示,登革熱可防可治,關鍵是做好清積水、防蚊蟲特別是在雨後,對登革熱病例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在登革熱流行季節,出現可疑症狀時,應該及早就醫。
症狀:
突然發熱、頭痛
個別會出現重症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傳染病,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在人群中傳播,人與人之間不會直接經過呼吸道、消化道或者接觸傳播。每年的6月~11月是登革熱在廣州的主要流行季節,高峰期為8月~10月。各年齡組人群均可感染登革病毒而發病。
登革熱發病較突然,有發熱、頭疼、眼眶痛、骨關節和肌肉痛、皮疹出血(皮下出血點或流鼻血)等症狀,發熱1~2天可達39℃~40℃,嚴重的患者會出現休克衰竭甚至死亡。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副書記、傳染病學專家張復春介紹,儘管登革熱早期症狀和流感有相似之處,但只需要扎手指驗個血常規,基本就能對登革熱和流感進行鑑別,因為登革熱病例的血象多數會出現白細胞和血小板的減少。目前,廣州的二甲以上醫院都具備有診斷登革熱病例的能力。
目前對於登革熱,未有特效抗病毒藥物,但對於大部分患者來說,進行止疼、補液、中醫藥辨證施治等支持治療,一般五天到七天就會好。「只有個別登革熱會出現重症,目前廣州的救治水平是國際領先的,市民可以放心,最重要是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在登革熱流行季節,出現可疑症狀時,都應該及早就醫,尤其是伴有基礎病的老人、孕婦、小孩等重症高危人群。」張復春說。
市衛健委還提醒,今年東南亞及南美洲登革熱疫情呈高發態勢,旅行前要了解和熟悉相關傳染病的防治基本知識,增強防病意識,旅行中做好個人防護工作,配備驅蚊藥具,避免蚊蟲叮咬,發現有相關症狀的,應當立即就醫。此外,歸國入境時如有發熱、頭痛、關節痛、皮疹等症狀,應當及時進行衛生檢疫申報。入境後15天內出現可疑症狀者,應當儘早就醫治療,並向醫生說明旅行史。
傳播:
花斑蚊是「罪魁禍首」
白紋伊蚊在廣州俗稱花斑蚊,是傳播登革熱的罪魁禍首,成蚊主要在白天活動,並叮咬人;且白紋伊蚊必須將蟲卵產在水中,蟲卵也需要在水中才能發育為幼蟲和蛹,室內外各種容器積水也就成了花斑蚊繁衍的絕佳「溫床」。
因此,預防登革熱最有效的措施是做好防蚊滅蚊工作,最關鍵是在於環境衛生治理和清除積水,無積水就無蚊蟲,無蚊蟲就無登革熱。市衛健委呼籲居民做到以下幾點:
(1)白天戶外活動,如公園、綠化帶、林帶等處,多用驅蚊劑噴塗在暴露皮膚(頸、手臂、腿等部位)及衣服上以預防成蚊叮咬。
(2)家庭內安裝蚊帳、紗門、紗窗等實物屏障,使用蚊香、電子驅蚊器、電蚊拍、防蚊燈等裝備,還可以適時使用殺蟲噴霧劑向居室隱蔽處噴殺成蚊。
(3)對於家養水生植物,應每隔3至5天換一次水,並洗淨根部和容器,以防有殘餘的幼蚊和蚊卵黏附在水生植物根部和容器壁上;或改用砂養(砂養時以水面不超過砂面為宜)。注意花盆託盤積水,每天予以清除。
(4)做好家居潔淨和環境衛生,及時清除垃圾,特別是破盆爛罐、瓶子、瓶蓋、蛋殼、一次性餐具等容器。清除家居閒置容器積水,翻盆倒罐,並將其倒置,清除無用的容器。
(5)清除廢棄輪胎;有積水的輪胎,應倒去積水,並用幹布吸乾,然後妥善放置。
(6)對於長期無法清除的積水,如車庫積水井、水生植物等,可以投放廢機油和殺滅幼蟲的緩釋包藥物,可保持三至五月對伊蚊幼蟲的殺滅作用。
(7)一旦出現發熱、頭痛、骨關節和肌肉痛、伴有皮疹症狀等可疑症狀,應及時就醫,以明確診斷和及時治療,以免延誤病情或者通過蚊子傳染給他人。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何雪華、伍仞
通訊員粵衛信、穗衛健宣